古語雲:“人間私語,天聞若雷。暗室虧心,神目如電”。凡做昧心事欲瞞人者,都是在“掩耳盜鈴”,因為天理制約著一切,報應只在早晚。
為人處世切不可違背良心,須時時心存天理,才能得到天地神明的護佑。有人一提起因果之事便相信,從而自覺遵守道德,行善得福報。但也有的人因不信因果而給自己造下無端罪業,導致惡報。古籍中記載的這類事例很多,以警世人莫種惡因,要多種善因,才能去禍遠災,趨吉避凶。在此文中,我們舉幾個這方面的例子。
朱熹判案不知他者詭詐取地
宋代時,朱熹在浙江台州地方為推官,清廉明察,治獄平允,百姓的是非曲直,剖斷明白,無一被冤者。但是後來有一次,黃巖縣張、李兩姓爭一塊墳地,朱熹接到張、李爭地狀詞,各爭為己產,是張是李,一時難決。細閱張姓呈詞,說祖上置產的簿上有一行寫得明白,此地系某年某月所得,育界石一方,埋在地下。朱熹於是叫來張、李二人吩咐道:“張姓簿上說,有界石埋在地下。今我差人同到地頭,掘開來看,如無界石,則地歸於李;倘有界石,則地歸於張。”
二人於是跟差人同到地頭,只見滿地青草,石之有無,卻難預料。當掘到三尺之外,果有界石一方,是張姓祖上所埋,上面刻的字鑿鑿有據,回復了朱熹。朱熹以此為據,就斷歸張姓,李姓不敢再爭。張姓奉了官斷,築起墳來,將他祖父骨殖葬了。自葬之後,家道一直興旺。
朱熹去任後,隔了十余年,偶有事故,重游於此,見一老人,問他道:“歷任官府哪個最好?”老人道:“只有前任朱老爺最好。”朱熹道:“審斷民事,可有冤枉的嗎?”老人道:“事事決斷平允。只有一件,張、李兩姓爭地的事,卻斷錯的。”朱熹道:“何以見得斷錯?”老人道:“張姓要奪李姓的地,預先將塊界石私自埋在地下,假造祖上置產簿一本,上寫某地有石為記。哪知朱老爺差人掘見有石頭就斷與了他,李姓有冤莫伸。自葬之後,果然家業日隆。看來欺心事只要瞞過了官,天也不來計較他了。”
朱熹揮毫訴理上天怒發雷霆
朱熹默然走至這塊地上,細細一看,果見山水環繞,是一塊好地,日後富貴,正可綿遠,心上想道:“若論地理,自然該發。只是天理上說不去。”於是叫家人取出隨身帶的筆硯,在墳牆上寫下十六個大字:“此地不發,是無地理;此地若發,是無天理!”
寫畢,擲筆而去。該夜風雨大作,一聲霹雳,把墳上打了一個大窟窿,棺木提出,撇在墳外,跌得粉碎。次日,遠近觀者紛紛而至,見牆上有此十六個字,都疑是雷公寫的,後來才得知是朱熹自悔斷錯此案,題在上面的。張姓陡遭雷殛,嚇得不敢再葬於此,家道也日漸消散。
人們議論說:“到底天道難欺,神目如電。若非欺心占這塊地,何至葬後被擊於雷公之手?”這便如關聖帝君所言:“直心直受真福,巧計巧來禍殃”,這正是無福消受,天奪其算!皇天自然明鑒,千奇百怪的巧,生出機會來,了此公案,警醒世人凡事總憑心地為主,只有循天理,積德為善,才能後福無窮啊。
這是另一個天理自明的故事。
造作惡孽死遭冥責
清代的朱柏廬,一生好道揚善,立品端方,生平不欺一人,不诳一語。人們都很欽佩他的人品,神明念他為人正直,有幾次被陰司命叫去審理事件。朱柏廬每次審事時都在朦胧睡去後,見有很多人到門前來迎接他,於是乘輿而往,來到一個大的衙門前,堂殿巍峨,再回顧自身,冠履袍服,兩旁侍立著差役等眾,有官吏呈上案卷,於是審理斷案,睡醒後並不輕易洩漏於人。
一天清晨,朱柏廬醒來後連呼某人可憐,是一位元原來認識的人。他的學生問道:“這人現在某處做官,聽說他那邊遭遇荒年,因赈饑安邊賺了很多錢,正得意呢,您為何說他可憐?”朱柏廬道:“正因為這件事,不久就有滅門之禍了。”學生問道:“何至於此?”朱柏廬說:“你想,百姓遭了凶荒,流離困苦。朝廷令發米赈濟,那地方官實心奉行,一家數口多領一斗、二斗的米,就多延了三日、五日的命,便可不至餓死。如今他瞞心昧己,只顧自身,該給兩口米的,克扣了一口;該給一石粟的,克扣他五斗;設廠施粥,逼迫大戶捐米捐銀,開消公用;粥中和入冷水石灰,又限定一人一碗;還有到遲了吃不著的,白白地趕來忍餓,倒弄得死者無數。官府漠不關心,只願死者多,食者少,便可多落幾擔米,多賺幾萬銀子。這罪孽哪能不重?昨晚夢中見到一宗案卷,冥官叫我判定畫押,上奏天曹。我細閱卷宗,乃是侵盜赈米的官吏罪案。罪之輕重,照他侵盜多寡為定。輕者暴死,重者滅門,貶入地獄中,轉世為牛馬,為豬狗。今某之罪,正犯極重一條。親友幫辦分著的,罪亦不免。不久就要勾到,故我深為歎息。地府有幅對聯,上聯雲‘陽間三世,傷天害理皆由你’,下聯雲‘陰曹地府,古往今來放過誰’,橫批是‘你可來了’。我恐某人的一家,就有凶信到了。”
果然隔了月余,傳得信來,說某人阖家染了時疫,父子四五口,不上數日,相繼而亡。學生始歎朱柏廬的話果然一毫不差。
一震三人 報應分明
清代時,蘇州有一人甲某,不孝母親,經常辱罵毆打她。還有一寡婦積蓄了百余兩銀子,准備存放在一店主處生利息,來維持生計,卻被某乙和某丙兩人暗中看到,兩人就偷了這些銀子瓜分了。
寡婦丟失了錢,憂郁而死。人們都知道是某乙和某丙干的,但因他兩人是無賴,都不敢說。某甲的母親也被折磨而死。這三人都是藩台衙門的役夫。
壬寅年夏天,外寇入侵,局勢緊張。官軍要從浙江開赴江蘇,政府在滄浪亭設立了軍需供應局,該亭與郡文廟相鄰。這一天藩台有公事來到軍需局,隨行的執事役夫等人,都分散在文廟前大樹下暫歇。當時艷陽高照,萬裡無雲。忽然間黑雲怒卷,狂風大作,雷電奔馳,剎時,一聲炸雷閃過,甲乙丙三人同時被擊斃在樹下。有詩曰:“毆母偷銀罪益高,恢恢天網總難逃。居然鼎足同遭譴,文廟門前即市曹。”
如此果報,可不凜然!知曉此事的人都說道:“人一舉心動念,神明俱知。可見害人的惡因,是種不得的呀!”常言道:“使心用心,反害其身”,以警世人莫要貪圖利己,謀害他人,干昧良心、傷天理的壞事。
自古以來,善惡有報是天理。傳統文化告訴人們要敬天信神,重德向善,相信因果客觀規律,任何時候都不能違背自己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