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一輩子的命運被算得死死的,可憐!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各位同學,大家好!這次接受鳳凰衛視的邀請,來跟大家談談《了凡四訓》。這本書是我在二十六歲,剛剛接觸佛法,第一本念的書;它對我的影響非常之大,可以說影響了我一生。這部書,我對它非常愛好,也常常讀誦,也講過不少遍。過去所講的跟現在所講的,當然在境界上有些不同,但是往年所講的依舊可以做參考。

  了凡先生姓袁,他的名字叫黃,紅黃藍白黑的黃,字坤儀,他是當時江南吳江縣人。他生於明世宗(世宗是明朝第十二代的皇帝)嘉靖十四年,公元一五三五年。這樣子,諸位就比較有清晰的概念,距離我們現在有四百多年。《了凡四訓》後面附有一篇文章,《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也是一篇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一門功課。俞淨意生於嘉靖四年,大了凡先生十歲。他們曾經在丁丑年,就是了凡先生第二次去考進士,那一年他是四十三歲,俞淨意先生五十三歲,他們兩個同科。俞淨意考取,了凡先生沒有考取。了凡先生一直到丙戌年,他五十二歲才考取進士。我們從他一生傳記裡面來觀察,改過自新也是相當辛苦的事情,不是那麼容易。特別是早年,前二十年很辛苦;到了晚年,功夫成熟了,斷惡修善是愈來愈容易。我們來看本文:

  【余童年喪父。】

  『余』是了凡先生自稱。『童年』,童子的時候。根據「立命之學」來看,我們曉得,他喪父決定是在十五歲之前。怎麼知道?因為他遇到孔先生那一年是十五歲,所以決定是在十五歲之前。

  【老母命棄舉業學醫。】

  『舉業』,就是讀書求取功名。他的母親告訴他,不必去念書求取功名,勸他學醫。

  【謂可以養生。可以濟人。】

  學醫有好處,可以養活自己,也可以救濟一些病苦之人。

  【且習一藝以成名。爾父夙心也。】

  如果你真的把醫學學好了,將來能成為名醫,這是你父親對你的一個願望。

  【後余在慈雲寺遇一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余敬禮之。】

  以後,『後』是他十五歲那一年,公元一五四九年。他在慈雲寺遇到一個老人,『修髯偉貌』,修髯是胡須很長,相貌非常魁梧。『飄飄若仙』,不像是凡人的樣子。他看到之後,對他非常禮敬。由此可知,了凡先生從小家教好,雖然年紀輕輕十五歲,處事待人接物就很懂規矩,這才能討人歡喜,逗人喜愛。

  【語余曰。】

  這個老人告訴他。

  【子仕路中人也。】

  這個老人好像是會看相的,一看到,你是個作官的命。

  【明年即進學。】

  『進學』,就是明年你就會考取秀才。

  【何不讀書。】

  為什麼不讀書?你到處在外面游蕩,為什麼不讀書?

  【余告以故。】

  他就把他母親教導他,不要念書,去學醫。他在外面游蕩,可能是在采藥。因為十五歲學醫,那一定是學徒;或者跟著大夫,或者跟藥店裡面作學徒,這都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所以他把緣故告訴道長。

  【並叩老者姓氏裡居。】

  向老人請教貴姓,從哪裡來的?

  【曰。吾姓孔。雲南人也。】

  這老人告訴他,他姓孔,他是雲南人。

  【得邵子皇極數正傳。】

  邵康節的《皇極數正傳》,現在《四庫全書》裡頭還收著有。我曾經去翻了一翻,實在說看不懂,完全是屬於高等的數學。這個書裡頭不但是可以講一個人的命運,講國家的命運,講世界的命運,完全是從《易經》卦數裡面來斷定。

  【數該傳汝。】

  從定數上來講,我應該傳給你。這個老者第一次跟他見面,怎麼知道能傳給他?這裡頭就有大學問。這一種學問,跟佛門宗門教下祖師大德傳道,非常類似。

  【余引之歸。告母。】

  了凡先生就引導這個老人回家,看他的母親,告訴他的母親。

  【母曰。善待之。試其數。纖悉皆驗。】

  母親說:好好招待他。試驗試驗他算得靈不靈?結果一試驗,他算得果然靈。

  【余遂起讀書之念。】

  從這個地方,他對老者給他推算,他有信心了,這樣又生起讀書的念頭。

  【謀之表兄沈稱。】

  跟他的表兄商量。

  【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開館。我送汝寄學甚便。余遂禮郁為師。】

  他的表兄把他送到郁海谷先生那裡,郁海谷在那裡教私塾,『開館』就是教私塾,他把他送到那裡去寄學。了凡先生就拜郁海谷先生為老師。

  【孔為余起數。縣考童生當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

  孔先生替他推算,他說:你明年到縣裡面去考秀才,縣考是十四名,府考是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提學是省考。那個時候考秀才要通過這三關。

  【明年赴考。三處名數皆合。】

  明年去考,明年是十六歲。十六歲去考的時候,果然考取了,而且名數完全相合。可見得孔先生算命的功夫很不錯,相當高明,他不是江湖術士,他是個真正有實學的數術專家,中國也講命理專家。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

  【復為卜終身休咎。】

  既然這樣靈驗,請老先生算算一生的流年,吉凶禍福。

  【言。某年考第幾名。某年當補廪。】

  『廪』,也是秀才裡面一個等級,相當於我們現在講公費學生。廪是廪米,它的名額是有一定的,必須要有缺,出缺。秀才裡面考試名次最高的,再遞補上去,補禀。

  【某年當貢。】

  貢生比廪生又要高一等,都還是秀才。秀才裡頭分很多等級,以貢生為最高,廪生為其次。

  【貢後某年當選四川一大尹。】

  你當了貢生之後,某年,貢生就有資格入太學去讀書。所以那個時候入太學,太學就是國家辦的大學。古時候只有一個,叫國子監。太學都是設在首都,設在京城。明朝時候有兩個國子監,這什麼原因?明太祖建國的時候定都在南京,所以南京有國子監。以後到成祖,成祖遷都到北京,所以北京也有個國子監。明朝國家辦的大學就變成兩個,這個常識我們要懂。貢生以上,才有資格到國子監去讀書。這是貢後某一年,你會當選四川一位縣長,『大尹』是縣長。

  【在任三年半。即宜告歸。】

  你在任三年半,你就要告老還鄉。為什麼?

  【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

  算得這麼准確。

  【當終於正寢。】

  你壽終正寢,你的壽命到了。

  【惜無子。】

  你命裡頭沒有兒子。

  【余備錄而謹記之。】

  『備錄』,一樁一樁的,他所講的統統把它記起來。這是他一生的流年。

  【自此以後。凡遇考校。其名數先後。皆不出孔公所懸定者。】

  『懸』就是他算定的。以後每一年讀書考試,名次全都被孔先生算定了,絲毫不差。這裡面有個插曲。

  【獨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當出貢。】

  就是他當廪生,他領的國家給他的米糧,配給他的米糧,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公費生。他要領多少米糧?要領九十一石五斗,他就出貢。換句話說,他從廪生就升到貢生。

  【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師即批准補貢。余竊疑之。】

  算命是給他算,九十一石五斗他才能出貢,但是他領廪米七十多石的時候,這個時候屠宗師,『宗師』就是當時的提學,管一省教育,相當於現在所說的教育廳長,他就批准補貢生。補貢生,那就是出貢。他心裡就疑惑,為什麼這個不對?這個算的就不對。

  【後果為署印楊公所駁。】

  屠宗師批准補貢,文件上去了,被署印,『署印』是代理,代理的這位楊先生把它駁回來,不准他補貢。

  【直至丁卯年。】

  丁卯年是明穆宗隆慶元年,了凡先生三十三歲。諸位想想,他十六歲考取秀才,到三十三歲才當上貢生。十幾年,這麼長的時間。直到丁卯年。

  【殷秋溟宗師見余場中備卷歎曰。五策即五篇奏議也。】

  這個時候督學,就是主持教學的長官殷秋溟先生。他在閒暇之中,把從前這些秀才,他們那些考試卷,沒有考中的這些考試卷,重新拿來看看。突然之間,看到了凡先生他的考卷寫得非常好,所以就感歎說:這五篇,他做的這五篇文章,就等於五篇奏議。他的見解、文字都好,可以比得上大臣對於皇帝的奏議。

  【豈可使博洽淹貫之儒。老於窗下乎。】

  『博』是說他見聞廣博,他的學識很豐富;

  『洽』是說他對於理論了解得很透徹;『淹』是說他的文義透徹;功夫一『貫』。這樣的文章,很難得看到。他說:不能讓這樣一個有學問、有德行、有能力的人,老於窗下,一輩子當窮秀才。

  【遂依縣申文准貢。】

  再給他申請去補貢,這一次批准了。

  【連前食米計之。實九十一石五斗也。】

  孔先生算得一點也沒錯,確確實實他的廪生米領到九十一石五斗,他才能出貢。

  【余因此益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澹然無求矣。】

  他到這個時候,完全肯定,相信一個人有命運。命運遲早都有時候,強求不得的,於是他的心定下來,妄念沒有了,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所以我說,這種人叫標准凡夫。我們作凡夫都不標准,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到處妄求,求不到的。命裡有的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妄求,哪裡求得到?

  【貢入燕都。】

  做了貢生,到燕都,到北京。到北京,當然也許想看看那一邊的國家大學。我想他一定是去兩個大學都了解一下,選擇到底在哪裡讀書,這是我們能夠想像到的。

  【留京一年。終日靜坐。不閱文字。】

  為什麼?一生都是命,想什麼都是枉然,所以把妄念止住了。實在說,他是被命運所拘,無可奈何。我們看了凡這個情形,也值得同情,也值得可憐。

  【己巳歸。】

  『己巳』是第二年,第二年從北京回到南方。

  【游南雍。】

  這個時候了凡先生三十五歲。『南雍』就是南京的國子監。可見得他調查,搞清楚了,他選擇南京的大學,想到這個學校去念書。

  【未入監。】

  還沒有上學,在沒有上學之前。

  【先訪雲谷會禅師。】

  沒有上學之前,聽說棲霞山,棲霞山在南京,現在南京有個棲霞寺,他到棲霞山去訪問雲谷禅師。『雲谷』是大師的號,他的法名叫做「法會」,所以此地稱他「會禅師」,這是尊稱他。雲谷禅師是當時佛門的一位大德、一位高僧。這個時候雲谷禅師已經是六十九歲,了凡先生三十五歲,雲谷大了凡三十四歲。了凡三十五歲去見他,這也是頭一次遇見。

  我們在後面傳記裡面看到,雲谷禅師的行誼,他的道風,他是一個真正開悟的人。雖然很年輕的時候出家,出家的時候也跟現在一樣,做一些經忏佛事。但是那個時候經忏佛事,跟我們現在性質完全不一樣。後來他覺悟到,出家干這些事情,與了生死、出三界不相干,「我不是為這個而出家的,這個出家就等於維持自己的生活而已」,所以生死事大。十九歲他就去參學,尋師訪道,以後他確實成就了。開悟之後,他在寺院裡面韬光養晦,專做苦行,別人不願意做的苦工他做。以後有一些地方上的名士、官員發現他,這是一個真正有道的高僧,所以就幫助他,希望把棲霞山的道場恢復。他老人家無意於名聞利養,他介紹另一位法師去作住持、方丈。道場復興之後,他在山後面很隱密的一個地方,建了一個小的修行地方,這個地方叫做「天開巖」。人跡罕至,他一個人在那邊苦修。我想,了凡先生去訪問,必定是在這個所在;天開巖,一定在這個所在,因為法師已經六十九歲。法師是七十五歲圓寂的,也就是一五七五年,這一年了凡先生四十一歲。所以了凡先生跟他見面,與大師圓寂這個時間並不很長,只有七年。我們想想,他一定是住在棲霞山天開巖。

  大師平常接眾,不管哪個人去訪問他,他總是丟一個蒲團,叫你坐在那裡,叫你參「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一句話都不說。一天不講一句話,都在定中。了凡先生去參訪他,大概也不例外。

  【於棲霞山中。對坐一室。凡三晝夜不瞑目。】

  跟了凡先生,他們坐在禅堂裡面,三天三夜一句話沒說。

  【雲谷問曰。凡人所以不得作聖者。只為妄念相纏耳。】

  特別是修行人,修行人為什麼不能成就?妄念太多了,妄想、分別、執著太多,這個心定不下來。

  【汝坐三日。不見起一妄念。何也。】

  你很奇怪!你在這裡坐了三天,我『不見起一妄念』,沒有看到你起一個妄念。這什麼緣故?雲谷禅師好奇!平常很少說話,遇到了凡先生,跟他說了這麼一大堆的話,不容易,這也是特別的緣分。我們要懂得這裡面的道理,人與人之間確確實實有時節因緣。他遇到了雲谷禅師,這才開始轉變命運,「立命之學」是雲谷禅師傳授給他的。

  【余曰。吾為孔先生算定。榮辱死生。皆有定數。即要妄想。亦無可妄想。】

  我早年念到這一句,我想了凡先生這個時候是標准凡夫。也不錯,一生按照命運去過日子,到五十三歲壽終正寢;一生沒有大過失,來生肯定不墮三惡道,標准凡夫。他的命運被孔先生算定,『榮辱死生,皆有定數』。這個話同時也告訴我們,我們也不例外。凡人只要你有念頭,你就不能沒有數;也就是說,你就不能沒有定命,只要你有妄念在。如果沒有妄念,你就超越命運。了凡先生雖然能夠改造命運,他只能改變,他不能超越。

  雲谷禅師了不起,為什麼沒有把高一層的,超越命運這個方法教導他?這也是要觀機授教,看看了凡先生的本質,他的天賦。這些有道德的高僧,都有能力觀機,看你是上根,還是中根、下根,應機說法。所以一切眾生遇到這些高人,沒有不得利益的。我們看看了凡先生,他是中人的根性,他不是上根,他是中根。對中根,當然不能夠說上法;說上法,他不能接受。所以說法,契機比什麼都重要。法不契機,等於是閒言語,這是佛經上說的。閒言語,用現在的話來說,廢話,白說了。所以必須要契機契理。

  我們要深深相信,任何一個人都有命運、都有一個定數,只是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換句話說,你在這一生當中,你必定是盲目摸索。了凡先生他被人算定,他清楚;他這一生,他所行的方向、目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只是照著命運走就是。我們可憐,我們不知道自己的命運,所以在茫茫大海當中盲目在摸索。如果隨順煩惱,摸索當中還會造許許多多罪業,這些罪業損我們的福報,減我們的壽命;一般講折壽,折損我們的壽命。這種情形在今天社會,可以說比比皆是。如果善根福德深厚的人,他雖然不知道自己的命運,但是心地善良,沒有非非之想,存心、行事都能守規矩,不做傷天害理之事,不做損人利己之事;雖然不知道自己的命運,必定替自己增福,替自己增壽,不知不覺當中得福報。

  但是現在我們的社會大環境不好,這是古今中外,有史以來從來沒有過的。人是凡夫,不可能不受環境的影響,環境不善,我們天天被不善影響;換句話說,我們造不善業的機會就多了,而且不知不覺在造孽。這個事情很可怕!我往年求學的時候,李老師給我講了一故事,不是給我一個人說,上課給我們同學們一起講的。他講到,從前古時候,有一個地方發生了一個逆倫的命案,兒子殺父親。這個事情在從前不得了,這是大事情。這個事情上報給皇帝,當然這個兒子處死刑,皇帝下了命令,這個地方的縣長撤職查辦。縣長犯了什麼過失?這個地方是你統治的區域,是你教化的地區,你怎麼教化這樣一個大逆不道的人?你教育失敗,縣長撤職,巡撫記過,巡撫是當時的省長。這種行政處分還其次,朝廷下命令,那個時候縣都有城牆,把城牆拆掉一個角;皇帝下命令,城牆拆掉一個角。這什麼意思?你們這個縣,出了這樣一個大逆不道的人,是你們全縣人的恥辱。

  現在我們在報紙、雜志上,常常看到殺父親、殺母親,太多了。古時候的教學跟現在的教育一對比,我們就明白了,為什麼古時候社會能安定,長治久安,人民確確實實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再回過頭來看看今天,無論是富貴或是貧賤,有億萬財富的人,他活得幸福不幸福?沒有幸福;他快樂不快樂?他沒有快樂。他生活得很可憐,說個不好聽的話,不是過著人的生活。這到底是什麼原因,我們有沒去想過?這裡頭都有定數。定數,我們每天起心動念、語言造作,都有加減乘除。加減乘除的幅度不大,大概距離你的命數不會超越太多,一般算命看相都能算得很准確。如果我們的惡念善念、善行惡行,幅度很大的話,你有大善或者是有大惡,就把你的定數改變了。如果你有大善,你命中不好,它會變好;如果你造的是大惡,你命裡頭本來很好,會變壞。

  凡人在所不免,尤其是在現代的社會。現代社會,沒有一樣不在誘惑人,人心怎麼能夠定得下來?所以今天修道,今天做學問,不容易成就。能在這個時代,學業、道業有成,都是相當的善根福德因緣;如果沒有相當的善根福德,都不可能。你有善根,你能夠明理;你有福德,你才不動心。面對所有一切誘惑,不會起心動念,這是真功夫,這是真的福德。

  古時候古大德,學校是教學的場所,佛門是修行的場所,為什麼要選擇在山林人跡罕至之處?實在講,它的目的無非就是避開社會的誘惑,讓我們的心容易定下來而已。現在難了,我學佛講經,雖然這麼多年,佛教許許多多的道場,我都沒有去過。在中國,我只去過九華山、去過峨嵋山。而現在這些道場,公路開上去了,游客很方便,以前很不方便。我小時候,我是安徽人,我的老家在廬江,距離九華山不算太遠,但是從前朝山要走三天,現在汽車三個小時。從前要走三天,真的要有誠意。還有人三步一拜,大概要走七天到十天,從我們家鄉很虔誠的拜到九華山。選擇這些地方,無非是交通不方便,游人不方便,不喜歡人家到這兒來,我們這個環境寧靜,不要被人破壞。現在開上馬路,寺廟裡都裝上電視,完了,這個染污已經到家裡來了。現在修道難了,太難太難了!

  我在國外這麼多年,一直到今年,我們才選擇澳洲圖文巴的小城,山上,山城。這個小城,人口只有八萬。而且這個地方的人非常保守,在現在講是很難得的做學問、修道的一個好環境。不能選擇在都市,都市誘惑力量太強,沒有定力決定不能成就。花花世界,你怎麼修行?我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講經,聽那邊的同修們告訴我:虛雲老和尚曾經到香港,香港同修要挽留老和尚定居在香港,老和尚說:這個地方花花世界,不適合修行。所以住了沒幾天,就回到中國去。為什麼?誘惑力量太大,名利心太重,不是一個修行的處所。

  如果要像是了凡先生這種心態,那行。他已經知道自己命運,算定了,打妄想也是枉然,他心定下來了。這一說明,雲谷禅師就哈哈大笑。

  【雲谷笑曰。我待汝是豪傑。原來只是凡夫。】

  我本來以為你是一個英雄豪傑。什麼叫豪傑?一般人做不到的,你能做到,這個人就是英雄、就是豪傑。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妄念,不是普通人能做到,了凡先生能做到。再一問什麼原因?命被人算定,打妄想也枉然,這樣才不打妄想。這是凡夫,這是一個標准凡夫。

  我們要知道,從這個地方要真正省悟過來,看看雲谷禅師怎樣開導他,怎樣教化他,怎樣把他這些錯誤的觀念扭轉過來,這是真實的學問。了凡先生能接受,是他的善根。佛家講善根,是能夠明了。能夠深信不疑,依教奉行,這是他的福德。有善根、有福德,又遇到這樣好的善知識開導他,這是因緣。善根、福德、因緣三個條件具足,他成就了。他能夠把他的命運改變,道理在此地。好,我們今天講到此地。

 

上一篇:一個人福報快用完之前,出現的明顯預兆
下一篇:人一旦出現這種狀態,那就是離這災難就不遠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