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善護口業: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譯文] 張揚別人的惡行,本身就是一種惡行;一味地痛恨他,就會招來禍害。

  宣揚別人的惡行,就等於自己作惡。過多去評論他人、說人是非,不但自己德行日損,也會因此與人結下怨仇,禍延及身。

  [小故事1] 灌夫是漢朝的一名將軍,勇猛善戰,嫉惡如仇。但他有個缺點,就是脾氣太直,說話不分場合,不講究方式。就是這樣的性格使他得罪了不少人,特別是和當時的丞相隔閡最大。有一次,在丞相的婚宴上,灌夫因為一杯酒,和丞相爭吵起來,氣憤至極的他,於是就把丞相平時所做的壞事都 說了出來,以至於攪散了宴會。丞相是皇上的舅父,當然不會放過他,最後灌夫被捕處死。這就是灌夫不講究方式,不注意策略而行事的結果。

  所以,無論在什麼場合,最好都不要談論別人的過失。《格言聯壁》雲:“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對於這些,古人說到就能做到,而現在的人,剛學完的兩三天內,可能會注意,但過段時間就忘光了。

  其實,真正修行好的人,看這個世界跟極樂世界一模一樣,所有眾生跟菩薩無有差別。印光法師也說過:“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是凡夫。” 這就是修行境界。若沒有這種境界,尤其是不信因果的人,言談中所造的惡業極為可怕。因此,我們不要喜聞人過、樂揚人惡。

  弘一大師曾說:“吾每日思己之過都來不及,哪裡還有時間批評他人是非?”的確,真正的修行人就是這樣。可現在很多人恰恰相反:說別人的過失,時間多得不得了;而觀察自己的過失,卻根本沒有時間。以前,孔子的學生顏回非常有德行,一次他與武叔交往時,武叔總是在講別人的過錯,顏回聽後並未隨聲附和,而是婉轉提醒他不要說是非,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古人言:“喜聞人過,不如喜聞己過。”喜歡聽聞別人的過失,不如喜歡聽到自己的過失,這樣可以了知自己的不足,便於改過遷善。然而現在很多人,一聽別人說自己的過失,就悶悶不樂,兩三天都不想吃飯,甚至有機會還想報復對方。既然你不願別人說你的過失,當面說了不高興,背後說了也不高興,那麼你又為何愛說別人的過失呢?

  要知道,語言的傷害力相當大。尤其對沒有修行境界的人而言,如果說話不善巧、方式不得當,即使表達的是同一件事,也會引發不同的結果。

  [小故事2]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少年時生活窘困,常和一些窮孩子放牛砍柴。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從前的一些窮朋友,都想跟他沾點光,弄個一官半職,於是有兩個人結伴去京城找他。

  見到朱元璋後,一個人先開口說:“還記得我們一起割草的情景嗎?有一天,我們在蘆葦蕩裡偷了些蠶豆,放到瓦罐裡煮。沒等煮熟,你就搶豆子吃,把瓦罐都打破了,豆子撒了一地,你抓一把就塞到嘴裡,卻不小心被一根草卡住喉嚨,卡得你直翻白眼……” 他還在那兒喋喋不休講個沒完,寶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當即下令把他殺了。

  然後,朱元璋又問另一個人:“你有什麼要說的?”那人連忙答道:“想當年,微臣跟隨陛下東征西戰,一把刀斬了多少‘草頭王’。陛下沖鋒在前,搶先打破了‘罐州城’,雖然逃走了‘湯元帥’,但卻逮住了‘豆將軍’,遇著‘草霸王’擋住了咽喉要道……” 朱元璋聽了,頓時心花怒放,隨即降旨封他做了將軍。

  二人所說的內容雖然相同,但後者把朱元璋小時候偷東西吃的轶事,用一種特殊的“隱語”表達出來了。當事人聽了,彼此心照不宣,而局外人聽來,完全是在描述朱元璋當年金戈鐵馬的戎馬生涯,所以最後他的結果完全不同。(昨前天我在爐霍那邊招生時,有個人給我打電話,一開口就是:“我是你放牦牛的朋友!” 我倒沒有覺得什麼,忙說:“對對對。”)

  可見,同樣一件事情,以婉轉的語言表達,不但不會得罪對方,還會得到別人的認可;但如果說話方式不當,就算是讓人生歡喜的事,可能也會弄巧成拙,達不到預期的目標。所以,說話的確需要善巧方便。 

(摘自:《弟子規》)

 

上一篇:印光大師初見李炳南,出關與其密談一日
下一篇:三伏天來啦,伏天養生八大重點,做好了一整年都少生病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