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目前與情緒有關的病已達到200多種,在所有患病人群中,70%以上都和情緒有關。
恐懼、焦慮、內疚、壓抑、憤怒、沮喪……每個人的身體裡,都有一張關於情緒的地圖。研究指出,70%以上的人會遭受到情緒對身體器官的"攻擊"。"癌症"與長時間的怨恨有關,常受批評的人愛得關節炎……
如果您想不得病,就請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情緒是身體的報警信號
現在人們最愛說的一個字就是"累",不僅累身更累心。生存壓力讓很多人越來越情緒化,有些情緒連自己都沒意識到,但身體卻早早地發出了"報警信號"。
當人情緒變化時,往往伴隨著一系列生理變化。比如恐怖會讓人瞳孔變大、口渴、出汗、臉色發白;而情緒低落或過度緊張時,人會越來越討厭自己的長相,覺得怎麼穿、怎麼梳妝都不順心,然後就會發現自己頭發愛出油、鼻翼出油、心煩冒汗,甚至下體分泌物異常或有味。
精神科專家表示,不管是正面情緒還是負面情緒,長時間處在某種情緒中不能自拔,就會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不同情緒對應不同疾病
不同的情緒對應著不同的身體疾病。比如恐懼、焦慮會導致腹部疼痛;批評、內疚引發關節炎;壓抑導致哮喘;經常憤怒的人容易有口臭,還愛發生膿腫;恐懼會引發暈車和痛經。
胃腸道被認為是最能表達情緒的器官,心理上的點滴波動它們都能未卜先知。在所有的心身疾病中,胃腸疾病是排名第一位的,比如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全球約有10%的人一生中患過該病。
其次是皮膚。對很多人來說,緊張時頭皮發癢、煩躁時頭皮屑增加、睡不好狂掉頭發,還有反復無常的荨麻疹、濕疹、痤瘡,都可能是長期不良情緒帶來的後果。
第三就是內分泌系統。女性的卵巢、乳腺,男性的前列腺最容易受到不良情緒的沖擊。
大量臨床醫學研究表明,小到感冒,大到冠心病和癌症,都與情緒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傷身的7種情緒
第一名:生氣
第二名:悲傷
第三名:恐懼
第四名:憂郁
第五名:敵意
第六名:多疑
第七名:季節性失控
用佛法管理情緒的智慧
我們生存的世界是一個情緒流布的世界,情緒處於社會生活的敏感的前沿陣地;對自身情緒的控制與調節能力,成為衡量現代人素質的重要標志。
通俗一點說,情感智慧的含義是:
(1)了解自己的情感,能立即覺察自己的情感,了解產生情感的原因,明了自己對別人與某些決策的感覺,才能控制自己的生活;
(2)控制自己的情感,能安撫自己,擺脫強烈的焦慮與憂郁,也就是能控制刺激情感的根源;
(3)激勵自己,能夠整理情感,讓自己朝一定的目標努力,增強注意力與創造力;
(4)明察和理解別人的情感,了解別人真正的感受,察覺別人真正的需要,具有同情和理解別人的心理;
(5)營造融洽的人際關系,能夠協調、引導別人的情感,營造良好的人際互動模式和團結共感的氣氛,提升集體精神,使集體生活充滿和諧與生機。
所以,情緒管理不但是對自己的控制與調節,同時意味著在自他互動中營造良好的氛圍。
心理學的情感智慧及心理平衡方法,與禅修的超越智慧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禅修的目的不僅在於獲得寧靜的心理,更重要在於通過禅修而獲得一種超越的智慧,能夠解決人生的種種問題與困擾,實現自我超越與解脫。
1佛的智慧首先在於破除執著、看破、放下。凡夫之所以迷而不覺,是因為心識的虛妄作用,在不可分別處強作分別,產生能所對立、主客對立。而執著與分別是各種情緒產生的主要原因,如嫉妒是因為別人的高大而使自己感到矮小的心理反應,是一種相對比較中的錯覺現象。所以,佛的智慧在於破除我們人類對於事物的一種錯誤認知,看破事物外在的假象,從而放下事物的執著,而得到自在、快樂,這樣自然能夠克服一些不好的情緒。
2佛的智慧要求修行者自我反省,觀照自身,因此采取種種反诘的教學法。所以,在進行情緒管理時,應該學習禅修的觀照智慧,進行自我解剖與分析,走出自我的"怪圈"。如恐懼本身是由於生活中不良的經歷而引起錯誤的認知,害羞也是因為一次偶然的失敗而造成的心理障礙。所以,情緒管理者與心理治療者應該對這些心理疾病進行分析,反省自己這些精神障礙產生的原因,進行暴露與剖析,讓患者了解到其實這些事情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樣可怕。
3佛的智慧要求修行者生活在當下,注重當下的生活,尋找當下的快樂。許多心理疾病都是來自對過去的沉緬及未來的過高期望而產生的,所以情緒管理與心理治療應該讓患者了解到當下的生活是最重要的,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還沒有來。要從對過去和未來的思慮中擺脫出來,安住當下,對日常生活中優美寧靜的事物保持清醒的覺照。
改造世界要從當下實現自己的內心和平開始,禅修與情緒管理都是一樣的。禅不僅是戰勝現代文明所帶來的異化、內心分裂和精神頹廢的良藥,而且能給現代人以生存的勇氣,因為禅是真正符合人性的生活之道。所以,我們要以一種禅的超越智慧直面人生的苦難和人性的弱點,擺脫煩惱的糾纏,建設美好的人間淨土。
佛法強調人心本自清淨,但是由於煩惱妄念的染污,取相、著相,如雲霧障於明淨的虛空;如果能於禅的修習中,離一切法相,就頓見心性的本來清淨,如雲散而虛空明淨一般。所以無相不只是離一切相,更是因離相而性體的清淨。所以,佛講"見性",就是開發自性,達到無心無念的境界,徹見到自己本來的心性。
見性成佛就是顯現本具的佛性,佛性就意味著每一個都具有"成佛"的條件,用西方哲學家和心理學家的說法,說明人具有"自我實現"(selfrealization)的潛在可能。所謂自我實現,即人的潛能的充分實現,按照馬斯洛的觀點,現代情緒管理學的目標正是培養"自我實現型"的人,認為這是真正健康、高度發展和成熟的人。
佛法的情緒管理學就是佛法中的修行,修行就是要求每一位修行者在世間能健康、快樂生活,在宗教上具有良好的宗教情懷、宗教實踐。
佛法的修行是以戒、定、慧三學為總綱,
戒是作為行為規范的原則,
定是穩定情緒的保證,
智慧是情緒管理的源泉,
所以我們說佛法的情緒管理是以戒、定、慧三學為總原則。
而三學中,“定”又為佛法之中樞,有佛學家言:“廣義的定不單指禅定,定學的修持意在培養人之定力,有定力的人,正念堅固,有定力的人,心地清淨定學修持到一定程度自然開慧。”由此可見定力的重要性。定力(專注力)是一切生命成就的基礎。
無論情緒如何起伏,只要有足夠定力覺知這個情緒,那就沒有什麼情緒可以困擾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