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智是所應證,能證得三智的方便是四加行,四加行是修持三智行相,三智行相有173種(相智有110行相,道智有36行相,基智有27行相)。
“一切相現觀”。《現觀莊嚴論》中是闡述的圓滿一切相加行。“以總攝三智行相而修之慧攝持的菩薩瑜伽,是圓滿一切相加行的定義。”即“圓滿一切相加行是總攝三智173行相而修的加行,是以修所成慧為助力的菩薩瑜伽”。
“圓滿一切相加行”與“菩薩智同義”。這是菩薩資糧道者的心續中攝持三智行相而修的智慧。在他心相續中的出離心、皈依、大悲心等,並不需要攝持三智行相而修,因為他們已被三智攝持了。菩薩智被圓滿一切相加行周遍(涵蓋),也就是被總攝三智行相而修的智慧攝受。
所謂“攝持”是相互協助的意思。“菩提心是為利一切有情願成佛的諾言”。
因為圓滿一切相加行是修三智,而三智行相有173種,所以,能修者“圓滿一切相加行”也是173。
“界限:從大乘資糧道至續流的最後際之間”。因為圓滿一切相加行是菩薩心續中的智,故不存在於佛地中。未入道者也無。“續流的最後際”是指,有情心相續的續流最後際,下一剎那就脫離有情的續流,就成佛了。所以,大乘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等被圓滿一切相加行周遍,但無學道沒有圓滿一切相加行。
“頂加行”
頂加行與圓滿一切相加行有因果關系,先得圓滿一切相加行,經過長時修持,直到得自在時,就得到頂加行,同時也得到大乘加行道的煖位。所以,“頂加行”、“證得煖位”與“與三智行相得自在”是同時的。所以,頂加行是大乘加行道的煖位證得的,圓滿一切相加行是在大乘資糧道時證得的。先修圓滿一切相加行,後修頂加行,先得圓滿一切相加行,後得頂加行。
當證得大乘資糧道時,就是證得圓滿一切相加行。整個大乘資糧道都是圓滿一切相加行,大乘資糧道時是總攝三智行相而修,當於三智行相得自在時,即得頂加行,從那時候開始,直至續流的最後際,皆稱為頂加行。因此,頂加行能周遍圓滿一切相加行,而圓滿一切相加行不能周遍頂加行。
在未得自在前,即大乘資糧道時總攝三智行相而修時,只是圓滿一切相加行,不是頂加行,得自在後,才是頂加行。
直至證得大乘加行道煖位時,才證得緣念於三智行相的止觀雙運,何時證得,就何時得到自在。
“至頂”是指“以勝出總攝三智行相而修的大乘資糧道慧攝持的菩薩瑜伽,是頂加行定義”。“勝出”者,勝出以緣念於三智行相而修的大乘資糧道。較此更為殊勝者是頂加行。證得緣念於三智行相而修的止觀雙運的界限是大乘頂加行煖位,未證得緣念於三智行相而修的止觀雙運前的菩薩智,唯是圓滿一切相加行,已證得緣念於三智行相而修的止觀雙運的菩薩智,全部都是頂加行。
“頂加行與趣入正行同義”。“頂加行分四:加行道頂加行、見道頂加行、修道頂加行、無間頂加行”。“頂加行的界限:從大乘加行道煖位至續流最後際之間”。
“圓滿一切相加行”是“下從大乘資糧道起”,頂加行不含於大乘資糧道中,所以,頂加行的界限是從大乘加行道煖位起。頂加行與圓滿一切相加行兩者的上限都是“至續流最後際”,但下限不一樣。
後面提到的漸次加行與剎那加行,二者也是因果關系,圓滿一切相加行是總攝三智行相而修,而漸次加行則不是總攝三智行相而修,它是依次修持三智行相。“漸次”是依次第的意思。初修圓滿一切相加行是為於三智行相得自在,頂加行時必須已對三智行相得自在,修漸次加行是為使三智行相得堅固,於三智行相已得堅固時,即證得剎那加行,因此,漸次加行與剎那加行也是因果關系。
在大乘資糧道時,為了證得相智,故總攝三智行相而修。大乘資糧道時修持的任何道,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證得相智,但尚未證得佛果前,為了於三智行相得自在故,因而總攝三智行相而修。於三智行相得自在後,為了使三智行相得堅固故因而依次修持三智行相(修漸次加行),其最終目的在於證得相智。所以,一位大乘資糧道的行者,為於三智行相得自在故總攝三智行相而修,這就是圓滿一切相加行。為使三智行相得堅固故,漸次而修三智行相,因此,在他的心相續中有圓滿一切相加行,也有漸次加行。有修持圓滿一切相加行之智慧,也有漸次加行之智慧。
漸次加行本身也是圓滿一切相加行。圓滿一切相加行是總攝三智行相而修的菩薩智。圓滿一切相加行的大部分是漸次加行。頂加行、漸次加行、剎那加行都是圓滿一切相加行,除此之外,沒有其余的大乘加行,因為沒有不是菩薩智的加行,因此,菩薩智與圓滿一切相加行同義。
若果一個人不論作何善行,都被皈依攝持,則此善行將成為佛法,若被別解脫戒攝持,則此善行將勝出在家眾的善行。
空性的根本定現前時,是積聚智慧資糧的階段,出定下座後的一切善行,是積聚福德資糧的階段。
“漸次”是指漸次加行。“為於三智行相得堅固,依次修持三智行相之慧攝持的菩薩瑜伽,是漸次加行的定義”。
為於三智行相得堅固,必須依次修持三智行相。“漸次加行”是菩薩瑜伽,未入道者沒有,聲聞、獨覺、佛亦無。
“漸次加行,分有十三:六般若密多之六漸次加行,六隨念之六漸次加行,無體性之漸次加行”。
大乘資糧道者的心相續中無般若波羅密多,但有般若波羅密多的修持。可以說他們都有“六般若波羅密多之六漸次加行”。
“界限:從大乘資糧道至續流最後際之前”。續流最後際有前面的“圓滿一切相加行、頂加行”,而沒有“漸次加行”,進入續流最後際時,“漸次加行”全部轉為“剎那加行”。
圓滿一切相加行是在資糧道時,為於三智行相得自在故總攝三智行相而修。證得加行道時的圓滿一切相加行,已不再為了於三智行相得自在而修了。加行道時的圓滿一切相加行只以總攝三智行相而修之慧攝持即可(已於三智行相得自在故)。
“六隨念之六漸次加行”是隨念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捨、隨念天的六種漸次加行。
“無實體性的漸次加行”是證空性慧。
雲“剎那證菩提”。即剎那加行,表示在極短的時間內將證得佛果。這時已登十地了,剎那加行被十地智周遍。
“於三智行相已得堅固之究竟菩薩瑜伽,是剎那加行的定義”。剎那加行是於三智行相已得堅固的究竟菩薩瑜伽,是菩薩心續中最究竟的瑜伽,下一剎那即證得佛果。“剎那加行與續流最後際之智同義”,“分四:異熟剎那加行、非異熟剎那加行、無相剎那加行、無二剎那加行”。
“剎那加行的界限:唯於續流最後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