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三八一頁:
鈔【前後如是功德莊嚴下,不各系論頌,以今頌一缺化作,二缺惡道,故特明之。言眾鳥出音,若非佛作,焉能聽者忘相一心也。】
這一段解釋《疏》裡面「如論中說前後功德,繁不各系」。『眾鳥出音』,這個地方給我們補一句,如果不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就沒有很大的攝受能力。鳥說法,我們聽了之後能契入真性,自然生出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有這樣大的攝受力量,必定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因為往生的人,地位高的是等覺菩薩,想想誰有資格給等覺菩薩說法?當然是阿彌陀佛!我們凡夫去往生的無所謂,可是十方世界往生的人不少是等覺菩薩,九界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數都是無量無邊。
鈔【不雲惡道,以人中尚無女人,聖中尚無小聖。】
『小聖』是講聲聞、緣覺。女人痛苦、苦處比男人多,尤其是在釋迦牟尼佛出現的那個時代,不是現代的時代。經上有許多的講法,佛是應機而說。那個時代是男子的權超過女權,女人是不能出家裡大門的,不像現在是男女平等,女人也作總統,在過去是不可能的。社會狀況不相同,佛說法也不一樣。總而言之,過去那個社會崇尚男權,女人的地位比較低,受的約束多,顯得格外的痛苦。所以經上常說,西方極樂世界人中沒有女人,聖中沒有小聖,哪裡會有惡道?當然不會有惡道。
鈔【前後明顯可知,故不繁系。】
《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裡面,這些事情都很清楚。
鈔【又正報二功德,在如是莊嚴條外,故亦不系。】
演【正報二功德,謂上首功德、大眾功德。】
這兩種功德就是本經前面所說的。
疏【稱理,則自性般若周遍法界,是鳥樹說法義。】
後面一段是消歸自性,稱性而說。
鈔【首楞嚴鈔雲:若能轉物,即同如來。以心外無物,物即是心,但心離分別,即是正智般若,周遍法界,無有障礙。】
演【若能轉物二句,是楞嚴經文。文雲:一切眾生,迷己為物,為物所轉,是故於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即同如來。】
這些道理、事相,我們在講席中也常常提到,可是能領悟的人畢竟還是少數。《楞嚴》上給我們講的是真話,中國古德對它很贊歎:「開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為什麼說《楞嚴經》是開智慧的?《楞嚴經》自始至終都是弟子們跟釋迦牟尼佛的辯論,不是弟子們提出疑問,釋迦牟尼佛解答,就是釋迦牟尼佛提出問題來問學生,我們聽他們一問一答,我們就會開智慧。問得很高明,答得更妙。
為什麼說成佛的《法華》?因為佛在一般大乘經裡面都說「一闡提不能成佛」,一闡提是沒善根,這個說法就是成佛是有條件的,如果是一闡提,他沒有資格成佛。這是佛在過去教學裡面權說,方便說的,也是勉勵大眾。到法華會上,佛完全講真話,一絲毫隱瞞都沒有,所以他說「一闡提也能成佛」,這個佛法才圓滿。拿《法華經》來印證淨土的經典,意思真的徹底透露出來了,我們的信心完全建立,一絲毫懷疑都沒有了。一闡提是什麼人?五逆十惡,臨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一往生還是圓證三不退,一生成佛。諸位要曉得,《法華經》講一闡提也可以成佛,憑什麼?憑念佛往生這個法門,這是講到最下面的。《華嚴經》是講最上面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連文殊、普賢都念佛求生西方,是頂端!《法華經》講一闡提是最下!最上到最下,那就真的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古人講《華嚴》、《法華》是《無量壽經》的導引,這個話說得非常有道理。《楞嚴》是一部純粹探討宇宙人生真理的經典,所以是一部開智慧的佛書。
從事實真相上來說,一切萬物就是自己,一切萬物都是自己。我們眼前這個境界,實在講看得並不很圓滿。如果有了天眼,這天眼還分等級,阿羅漢以上的天眼,他們看外境跟我們不一樣,我們還有許許多多的境界沒有看到、沒有發現,他們天眼觀察之下比我們的范圍大得多。普通一個阿羅漢能夠看一個小千世界。阿羅漢當中天眼第一的是阿那律,他的天眼能看到三千大千世界,有這樣的能力。這還不是究竟圓滿,究竟圓滿是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恆沙剎土。這從哪裡來的?是我們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不是從外來的。自己的心是能變,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所變,能變是主人、是自己,所變的是萬物。現在「一切眾生」迷惑顛倒,怎麼迷了?「迷己為物」,所以被外面境界所轉,不知道一切境界是自己變現的。正如同做夢一樣,做夢在夢中不知道自己是在做夢,不曉得夢中境界全是自己變的,還得受別人擺布,為境界所轉,這很冤枉!佛就是教我們要認清事實的真相,真正明了真相了,原來萬物就是自己,自己就是萬物,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
如果能在這上面肯定了,沒有懷疑了,我們佛法裡叫證得清淨法身,法就是萬法,身是身體;萬法就是我身,我身就是萬法,這叫證得清淨法身,並不是說清淨法身佛還有個樣子,那就錯了。我們現在塑毗盧遮那佛是法身佛,也沒有法子只好塑一個佛像擺在那個地方,其實法身是什麼?法身是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身,所以法身無相無不相。盡虛空遍法界才是法身之相,這個相怎麼塑法?沒法子塑,所以法身無相。報身就有相了,報身是證得的,報身、應化身有相;法身沒相,法身就是虛空法界,這是自己的本來面目。「若能轉物,即同如來」,這就是迷與悟,迷了被物所轉,悟了就能轉物。
演【以心外無物六句,是鈔中釋辭。】
引用這六句,是《楞嚴經鈔》裡面的解釋。
演【心外無物,物即是心,是明色心不二。】
色是心的相分,心是色法的本體。這個地方講的「色」,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物質,物質還未必能包括這個字,因為現在還講有非物質,非物質還是包括在佛法「色」字裡面。譬如六塵,六塵在佛法裡都叫做色,眼睛可以看得見的這叫色塵,耳朵聽得見是音聲,音聲用「色」這個字包括了。色、聲、香、味、觸、法,用一個「色」包括了六塵。這個色字,用「一切物質」來說,還不能包括得盡。我們鼻所聞到的香,身體的觸,這就講溫度的變化,寒流來了我們覺得冷,夏天溫度高我們覺得熱,冷熱屬於觸塵,這都是肉眼看不見,耳朵也聽不到的,我們身體有冷熱這種感觸,這些全都包括在「色」這個字當中。心是能生,色是所生,色與心是一不是二,是一個,色就是心,心就是色。古人用金跟器作比喻,所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器就是金,金就是器,用黃金做出許許多多的手镯、項煉、指環,不管你做什麼東西,做得再多,它質料都是金。六塵雖然無量無邊,是心變現出來的。所以心外有沒有物?沒有,物外也沒有心。因為心就是物,物就是心,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除了自己之外,找不到別的東西,這是事實真相。
演【但離分別,即是般若。】
要怎樣才能見到真相?如何才能把真正的自己給找到?禅家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就是這個。怎樣才能找到?佛告訴我們,只要你離分別。這個分別裡面還包括妄想,佛在《華嚴》上講得很清楚,一切眾生所以不能證得實相(不曉得事實真相),是因為妄想執著之障礙。離分別就是離妄想、執著,妄想執著捨掉了,所起的作用就是般若智慧。由此可知,妄想執著還在,你決定沒有真正的智慧。般若智慧是從真心裡面流露出來的智慧;妄想執著沒有捨離,你的智慧是從意識心裡面流出來的,那就不是真正的智慧,佛經裡面稱之為「世智辯聰」。真智慧一定要見性,沒有見性沒有智慧。
所以阿羅漢沒有智慧,辟支佛沒有智慧,權教菩薩也沒有智慧,為什麼?沒見性。雖然有定,他那個定功還不夠,只可以暫時伏住妄想執著,如果定功再加深一層,他就開智慧了,開智慧就是明心見性。禅家叫明心見性,教下不叫明心見性,叫大開圓解。大開圓解就是開智慧,跟禅家的明心見性、淨土宗的理一心不亂是同樣一個境界,只是說法不一樣,名詞不相同,其實境界完全相同。事一心不亂相當於阿羅漢,念佛三昧就是定功可以把煩惱伏住,但是沒有開慧;理一心就開慧了,般若智慧現前了,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了通達。
演【無有障礙,是明離念相者,等虛空界。】
無有障礙,《華嚴》上講四無礙: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才是真正的解脫,真實的自在。在二乘(聲聞、緣覺),這四種無礙裡面只得到第一個「事無礙」。阿羅漢跟辟支佛在事上就無礙,他能分身,他能變化。我們看《西游記》孫悟空七十二變,阿羅漢的神通變化超過孫悟空不曉得多少倍!阿羅漢能變化、能分身,事上他沒有障礙,但是理他就有障礙,為什麼?他沒見性,他沒有智慧。
大乘菩薩理無障礙,事上有障礙,這是講大乘權教菩薩沒見性,見性當然事上都沒障礙了。阿難有智慧,佛在《楞嚴經》講到第三卷,他就說偈贊佛,他就悟到理。雖然理明白,開悟了,事上煩惱不能斷,貪瞋癡慢還是有,事上有障礙。富樓那尊者聽到阿難說偈贊佛開悟了,他就很疑惑,「阿難初果,我證四果,我沒有聽懂、沒有開悟,他怎麼開悟了?」佛對他說出來,阿難是煩惱障重,所知障輕,他一聽佛說法開悟,雖開悟,他沒有定功,他不能斷煩惱,還是初果。富樓那尊者煩惱障輕,所知障重,教他一個方法,他修定他能斷煩惱,但是跟他講大乘佛法的道理,他聽不懂,他不能開悟。我們才明了,一切眾生迷惑的種類不一樣,淺深不一樣,有些人聽經,他聽了很有興趣,他聽得懂,所知障薄;有些人修得很好,聽經聽不懂,就跟富樓那一樣;有些人聽經聽得懂,聽了很喜歡,叫他認真修行,他很困難,這就是煩惱障重,所知障輕。從這個地方能看出,我們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的習氣不相同。見性之後就「理事無礙」,大乘實教的菩薩。到登地之後才「事事無礙」,那個自在就跟佛差不多。四無礙有這樣的層次、等級,要想達到這個境界,的確不是容易事情。
但是念佛法門很特別,念佛求生西方,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就立刻證得「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個奇怪!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難信而易行,依照這個方法修行非常容易,比任何一個法門都容易,成就是無比的殊勝,這個我們在大經裡面看到。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神通道力就跟阿彌陀佛差不多,幾乎等於阿彌陀佛,這個不容易叫人相信。就以事無礙來說,天上人間七次生死,才證阿羅漢果,才證事無礙;你念幾天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事事無礙,這叫人聽到很不服氣。所以,不相信這個法門的人很多。好像得來太容易,他不知道這裡頭有很深的道理。淨宗這個理論,佛在經上說「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絕對不是九法界的眾生憑自己的力量能知道的,這是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的。能夠相信、能夠接受,這是無比的善根福德。所以一般人不相信,我們不要去怪他,應當要知道,他不相信這是很自然的現象。難信之法,如果大家都相信了,這怎麼叫難信之法?我們自己相信了,我們跟他們的善根福德因緣不相同。所以一般人不相信,其他宗派這是應當的,必然的現象,一點也不奇怪。
一定要離分別、執著、妄想,般若才能現前,才沒有障礙。淨宗修行的方法與這個原則確實相應,不謀而合。淨宗的修學就是教我們「一向專念」,專念阿彌陀佛,分別妄想執著就沒有了,與這個原則相應。念成功了,「無有障礙」這個果報是應當可以得到的。所以生到西方證得平等的法界,不是沒有道理的,有道理。
演【鈔意謂經所雲轉物者,非是有物可轉,蓋以心外並無有物,一切物皆即是心。而所以見有物者,以心生分別故。但一念不生,全體即自顯現。所以經說,若能轉物,即同如來也。】
「轉物者,非是有物可轉」,這個說得很好,有沒有物?沒有物!實在轉什麼?是把我們的觀念轉過來就是了。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不是真正轉物,是轉我們的念頭。「心外並無有物」,這句話是現代人很難理解,也無法接受的。你說心外沒有物,那這些東西是什麼?這些人不是物嗎?明明擺在面前,這怎麼不是物?這個理很深,不是一般人能明了的,身外確確實實沒有物。這個物是什麼東西?《金剛經》上雖然說得很透徹,我們也念得很熟悉,依然不能親證這個境界。《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看這個都不是虛妄的;又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看的都是真的。實實在在講,眼前一切現相真的是像夢幻泡影,它不是真正的存在。現在科學家已經明了,已經證實,但是還沒有達到佛經上講的這個境界,可是逐漸接近了。
從前科學家認為這個世間有物質,所有一切現相是由基本的物質組成元素,由元素組成一切的物相,這是從前的說法。現在這些年來又進了一大步,從前這個觀察還是錯誤的,根本沒有物質存在。物質是什麼東西?科學家現在所謂是光子的振動,是波動。他們現在認為所有物質現相是波動,實際上沒有物質的存在,這個跟佛法所講的相當接近。唯識講「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阿賴耶識裡面的見分、相分,見分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心,心法,相分就是講的色法,我們現在講的物質,心法是精神,精神跟物質是一不是二。心物同源,同一個自證分,自證分就是真心、就是本體。宇宙萬有只有一個本體,本體在佛法裡面講是「真如本性」,也稱為「真心理體」,統統是這個所現的幻相。
為什麼稱幻相?就是這個相不是永恆存在的。我們今天明明看到這個相好像很久,其實它剎那剎那在變化,它不是不變的。實在講,我們所見的相分就如同電影銀幕上那個相分一樣,這個相分是剎那生滅的,我們看錯了,因為它一個相一個相連續起來,好像看到它在這裡停住一個時期,其實不然。《楞嚴》上說這個事實真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兩句話如果我們不容易體會,我們看電影銀幕的畫面,這一張底片照在上面是「當處出生」,馬上鏡頭關掉,當處就滅掉了,第二張片子又當處生、當處滅,第三張、第四張當處出生、當處滅盡。我們知道電影一秒鐘鏡頭開關二十四次,一秒鐘二十四張底片。這二十四張底片就把我們的眼睛欺騙了,我們看到很逼真,以為是真的。
我們眼前所有一切現相都是剎那生滅,不是真的。而且這個生滅的速度比電影底片速度要快得多。佛在經上講,一剎那有九百生滅,這個剎那是多長的時間?一彈指有六十剎那,就是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我這一彈指多少時間,分成六十分,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一剎那裡面有九百次的生滅。我們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一秒鐘是兩個十萬八千次的生滅,我們覺察不出外面境界相是剎那生滅的假相。一秒鐘開關二十四次就已經把我們騙得以為是真的,一秒鐘兩個十萬八千次的生滅,我們怎麼知道那是假的!唯佛與大菩薩他們知道,他們心細看得很清楚,我們心太粗了,看不出來。
事實的真相確實是如此!你要是知道這個事實真相,跟諸位說,什麼貪瞋癡慢都沒有了,為什麼?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心裡面起的念頭也是假的,外面的色相還是假的,你說還有什麼搞頭?自自然然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切放下是心裡再不會牽掛了,再不會把這些事情當作一樁事情念在心裡,沒有了,清淨心才真正現前。清淨心現前,真如本性就證得,宇宙人生的真相自己才確確實實見到,真正的證得了。
由此可知,經上許許多多佛講的話,你一定要懂得他的言外之意。這裡就提醒我們,「轉物者,非是有物可轉,蓋以心外並無有物,一切物皆即是心」。「而所以見有物者,以心生分別故」,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兒來的?從分別來的;你要是不分別,就沒有。分別而有,是真的有嗎?不是真的有。用現代話來說,絕對不是真正因為你分別就有了,實在是抽象概念當中自己以為有,自以為是,這叫迷,不是真有。我一分別真的就有了,那佛也就很佩服你。怎麼樣分別也不是真有,這個有叫做假有、幻有,不是真實的。
「但一念不生,全體即自顯現。所以經說:若能轉物,即同如來。」可見得這個轉是怎麼轉?把分別轉變成一念不生,就在這裡轉,絕對不是在外境上轉,那就同如來了。能從這個地方轉,跟諸位說,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圓圓滿滿的解決。為什麼?這一轉,不但一切萬法轉了,生死轉了,輪回轉了,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都轉了,轉了以後變成什麼?沒法子說,說不出來,不得已叫它做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從哪來的?從一念不生來的。一念不生這個法界就叫一真法界,一起分別執著,這個法界就是十法界、百法界、千法界、無量無邊的法界。可是告訴諸位,一,那是真法界;無量無邊的,那不是真的,十法界不是真的。十法界是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夢幻泡影」,不是真的;真,只有一真法界。由此可知,你用的是一心一念,你所證的是一真法界。
淨土宗教給我們是直接求一真法界,因為它修行的方法非常簡單,就是「一念」,阿彌陀佛四字,「不生」是妄念不生。「但一念不生」,一念是一念,不生是不生,不是說一念都不生了,這個要搞清楚。你要是念這一句念錯了,說一念不生,好了,一念都不生,那是什麼?無想定,無想定的果報將來生到無想天,變成外道去了。果然一念都不生,跟諸位說,桌子一念不生,石頭一念不生,你幾時修得能像它?真正修成了,你也不過變成木頭、變成石頭而已。所以,像這樣的詞句要搞清楚。我們修淨宗的,「一念」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不生」就是所有一切妄念都不生。不但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全體顯現,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在此地也何嘗不是全體顯現?所以才跟你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什麼叫相應?不生妄念就相應。一面念阿彌陀佛、一面還打妄想就不相應,為什麼?他一念生生,他不是不生,他一念裡頭還生很多妄念,這個不行;一定要一念不生一切妄念,這才能夠全體自性都現前了。「所以經說:若能轉物,即同如來」,轉的關鍵在此地,是這個轉法。
在過去我講《楞嚴經》的時候,這兩句沒有講出來,那時候自己境界也不到,很多地方意思講不透徹。所以聽經,聽我現在講的有福報,聽我從前講的沒福報,為什麼?文義都講不透徹。不但是說過去的經跟現在的經,諸位要是拿錄音帶比一比,你會發現,縱然是一部經,這部經已經講了一百八十二次,前面一百次跟現在後面這一百次不一樣,這個境界年年不相同、月月不相同。所以同樣一部經,講一輩子都歡歡喜喜,為什麼?遍遍不一樣。前一遍講的沒透徹,有許多地方沒講出來,是我自己不知道,沒看到!到後來一遍,才看到這個地方,所以說遍遍都有悟處。讀經也是如此,每讀一遍都不一樣,遍遍有悟處。這個悟不要去研究、不要去想裡頭意思,那就錯了,你只念下去,自自然然這個意思現前,這叫悟處。如果有意去求,刻意去求,這不是悟處。決定不能求,不要求解,自然有悟處。這顯示出佛法跟世間法真的不一樣。
其實,哪有什麼佛法、世間法?佛法、世間法都是眾生虛妄分別執著。世間法裡面,你要是用佛法這個原理原則去修學,一樣開悟!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跟小學生念的課本,沒有兩樣!以金作器,我這個佛像是黃金,我這個茶杯也是黃金,沒有兩樣。世間跟出世間,的確是一不是二。你迷,就叫你作世間;你悟了,就叫你作出世間。迷悟的界限在哪裡?找不到。所以跟你講真話,迷悟不二,性相一如。
轉是轉觀念,從心地上轉,就是把一個天天打妄想的心轉變成清淨心,就從這裡轉。這一轉,一切萬法統統都轉了。
演【以此觀之,可見自性般若周遍法界,而西方水鳥樹林,自悉皆說法也。】
這就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與其說阿彌陀佛變化所作,不如說自性變化所作,自性與彌陀不二。古德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因為西方極樂世界乃至阿彌陀佛,還是自心變化所作的,是我們自己真如本性裡面的東西,六祖說的「何期自性,本來具足」,西方極樂世界是自性本來具足,阿彌陀佛也是自性本來具足的。阿彌陀佛是誰?是自己,西方極樂世界還是自己。自己變現的極樂世界,哪有自己不能往生的道理?沒這個道理。往生,《生無生論》講「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自性變現的,你怎麼去法?確實是如此。就好像我們看電視一樣,現在這個畫面是台北市,下一個新聞報導美國白宮照出來了,去了沒有?沒有去,同在一個地方顯現的;但是確實是兩個地方,沒錯。由此可知,西方極樂世界雖然講十萬億佛國土,一念就到達,那個畫面一念之間就轉變了。不要認為好遠,不容易去,那都是執著在事相上,迷得很深,不曉得事實真相。
鈔【起信雲:離念相者,等虛空界。是故虛空界中,普皆說法。】
這是引用《起信論》的論文。
演【離念相者,等虛空界者,論文雲: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
《起信論》是馬鳴菩薩作的,這一段文也就是告訴我們法身是什麼。證得法身,這個人就成佛,也就是說他成正等正覺。雖然不是無上正等正覺,他確實是正等正覺,正等正覺就是佛,在圓教是初住以上的菩薩,初住以上菩薩是分證佛,他有能力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像《普門品》所說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他有這個能力。
這段文很重要,「所言覺義者」,什麼叫覺?什麼叫不覺?覺與不覺的界限在哪裡?這裡給我們說得很清楚,「心體離念」就是覺,心體有念就是不覺。諸位要知道,覺心是不動的,心動是不覺。我們心一動就是迷、就是不覺,覺心、真心是不動的,它不動所以它才遍虛空法界,不動就遍,不動沒有界限,這一動就有界限。我們看池塘的水,水不動的時候沒有界限,池塘多大這水就多大;如果我們投小石頭進去,動了,馬上一個圈一個圈就有界限了。所以一動就有十法界,不動是一真法界,不動是真,動是假的。因為它動,縱然是有界限,它的界限常常在變化,它不是不變的。動的心剎那剎那在變,不動的心是永遠不變。
諸位幾時真正證得自己那個心不動了,你就不老,你這個樣子永遠就不變了。十八歲證得的,你就年年十八,二十歲證得就年年二十,它不動了,不會變化了。你還會衰老,換句話說,你那個心還在那裡動。明白這個道理,的確你能夠控制宇宙萬物,不會被宇宙萬法所轉了,這就是前面講的,能轉物,不被物轉。可見得轉物不為物轉,關鍵樞紐是在心地上;開關在心地上,不在外面,外面找不到。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怎麼找都找不到,為什麼?他在外面找,他不知道跑內心去找。佛告訴我們,這個機關在內心不在外面,外面怎麼找都找不到。
這是把理說出來了,下面這是事;前面是性德,底下講修德,修德是從『離念相』。大乘菩薩法,菩薩修行的綱目很多,歸納起來只有六個,叫「六度」。六度如果再歸納,歸納到最後只成一個「布施」。你想想,持戒、忍辱是無畏布施。我持戒了,人家對我不害怕了,為什麼?縱然有財物露出來,「他持不偷盜戒,他不會搶我的,我東西擺在此地很安全,決定不會丟掉,也不用去提防」,他心安。他持不殺生戒,我怎麼樣對他不起,他也不會害我的,這人家心裡安了,叫「無畏」。所以持戒、忍辱是無畏布施,精進、禅定、般若是法布施,布施裡面就是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整個一歸納,就變成一個布施。
布施是什麼?是捨,是離。菩薩修行的方法,從初發心到成佛,就是捨、離而已。一切法捨離得干干淨淨,統統都捨掉了,成佛了。等覺菩薩,別的都捨掉了,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捨,所以還叫菩薩,不叫佛。諸位要知道,大乘佛法修行就是捨,沒有一樣不捨,樣樣都要捨。內,我們的思想、見解,就是種種的想法看法要捨掉,心清淨了;外面身心世界一切都能捨,不會被物所轉。你今天為什麼會被物所轉?你捨不得,你不肯捨,所以你才會被它所轉。你要是捨掉了,它怎麼能轉你,它怎麼會影響你,不可能的事情!你今天不能捨財,你心裡念念我還有多少錢,我怎麼樣去賺錢,又怕錢幣貶值,又怕經濟不景氣,煩惱統統來了。你要是能捨掉,哪有這些憂慮煩惱!什麼都沒有,這個心多清淨、多自在。你哪一樣捨不掉,那就夠你麻煩的,夠你去操心的。你那些操心麻煩都是冤枉,為什麼?到後頭都一場空。不但到後來一場空,當下即空。
你要是用禅宗這個方法,我這個放不下,那個放不下,哪裡放不下回過頭來找,你去找去,什麼地方放不下,到最後找不到。所以二祖惠可說「我心不安」,求達摩祖師給他安心。達摩祖師手一伸,「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慧可再回過頭來想,最後告訴他:「我覓心了不可得」,我不曉得心在哪裡。心都不曉得在哪裡,還有什麼安不安?心在哪裡,找不到!他說:我替你安好了,「與汝安心竟」。聽到這句話,他就開悟了。
你要是有憂慮、有煩惱,你也用這個方法,回過頭來「我憂慮在哪裡」,去找,憂慮在哪裡?煩惱在哪裡?找到最後,不可得。不可得,換句話說,你根本就沒有憂慮,根本就沒有煩惱,叫迷!你一回頭,回頭就覺悟了,才曉得這個原來是一場空。《金剛經》上講得沒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管是色相是心相,心裡面想這個東西是心相,心一想就有相了。中國人造文字很高明,「想」是「心」裡有個「相」,「思」是心裡有界限,那個田就是畫了界限。想,光是打妄想,還沒有分別執著,還沒有界限。思比想嚴重,為什麼?想沒有善惡,不造業,思裡頭有界限,就造業了。你回光一返照,曉得確實當下都不可得,哪裡還說將來一場空,將來一場空已經迷得很深了,當下即空,不要等將來!學佛的人曉得這個道理,沒有一個不是身心自在,快快樂樂法喜充滿,這個我們佛法得到真正受用!學佛學得天天愁眉苦臉,那決定是跟佛法相違背,那是學錯了。真正的佛法是破迷開悟,一定是身心健康,快樂自在,這是學佛馬上就得到的好處。
心量『等虛空界』,為什麼?虛空法界就是自己心量變現之物,它怎麼不等?當然等。「無所不遍」,智慧遍一切法界,六根的能力,見性遍一切法界,所以一切法界無所不見,聞性遍一切法界,一切法界的音聲沒有聽不見的,樣樣都遍一切法界,所以說法又怎麼會不遍法界?
「法界一相」,這叫一真,「即是如來平等法身」,如來就是自性,是自性的稱號。「如」,一切皆如,沒有一法不如。「後佛如同古佛之再來」,所以證入之後沒有先後。有些人問:哪個佛最大?沒有哪個佛最大的。說哪個佛最大,還有佛最小的,這個錯誤。哪個先成佛、哪個後成佛?沒有,成佛沒有先後。譬如水流入大海,你說:哪個水是先流來的,哪個水是後流來的?沒有,融在一起了。譬如我們這個燈,我們開關開的時候總有先後,統統開了之後,你說哪個光是先,那個光是後,沒有了。說先後、說大小,統統是迷人妄想執著,事實上沒有,決定沒有先後、沒有大小。
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才真正平等,平等法身。迷的時候跟你講古今,跟你講大小,那是騙你的;佛騙你,佛也說出真話。佛講經說法教導你們,他有個比喻叫「黃葉止啼」,黃葉止啼是騙你的。小孩哭,怎麼辦?想叫他不哭,撿一片秋天落下的黃葉,告訴小孩:「這個葉子是金的,很值錢,你拿去可以買糖吃」,小孩一聽很歡喜,他不哭了,目的達到了,主要就是叫他不哭,他能不能換錢那是另外一樁事情。佛給你講經說法是「黃葉止啼」,你要在這裡面真正開悟!誰度你?自己度自己,佛不度眾生,佛只是黃葉止啼而已。我們從這個地方才能真正入佛的真實義。今天我們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