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氏家訓》是南北朝時著名學者顏之推留給後世子孫的精神財富,也是一部學術著作,在中國古代家庭教育史上影響很大,享有“古今家訓,以此為祖”的美譽。顏之推將自己立身、治家、處事、為學的經驗整理出來,傳給後世子孫,希望對他們有所幫助。
顏之推把讀書做人作為《顏氏家訓》的核心議題,認為聖賢之書教誨人們“誠孝、慎言、檢跡”,讀書治學是為了“開心明目,利於行耳”,“若能常保數百卷書,千載終不為小人也”。從總體上看,《顏氏家訓》是一部有著豐富文化內蘊的作品,它不僅在家庭倫理、道德修養方面對我們今天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而且對研究古文獻學,研究南北朝歷史、文化有著很高的學術價值;同時,作者在特殊政治氛圍(亂世)中所表現出的明哲思辨,對後人有著寶貴的認識價值。
顏真卿:《顏氏家訓》的躬行者
《顏氏家訓》中的諄諄教誨,在顏之推的五世孫顏真卿身上得到了集中體現。顏真卿(709年—785年),為官近五十載,歷任縣尉、監察御史、平原太守、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太子太師等職,一生對國家忠心耿耿,清正廉潔,一塵不染,敢於擔當。
忠誠
廣德二年(764年),尚書右僕射郭英乂迎接汾陽王郭子儀父子入朝,卻不按常規安排百官站位順序。針對此做法,顏真卿憤憤而書《與郭僕射書》加以斥責。顏真卿認為“朝廷紀綱,須共存立”,並極力維護國家的政治制度。
大歷二年(767年),顏真卿被貶赴吉州時書寫了《守政帖》,告誡後人“政可守,不可不守”,“雖貶居遠方,終身不恥”。正如《顏氏家訓》所說:“守職無侵,見危授命。”顏真卿性情耿直,一生多次被貶,但能上能下,始終不減對國家的忠誠之心。
建中四年(783年),受盧杞陷害,顏真卿被迫前往許州安撫李希烈,明知凶多吉少,但君命不可違,忠君殉道,視死如歸。叛將李希烈對其威逼利誘,始終不可動搖其浩然正氣,顏真卿最終被缢死,壯烈殉國。其行為如孔子所言:“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使於四方,不辱君命”。顏真卿一生“出入四朝,堅貞一志”,奉公循理,不伐能,不矜功,以天下興復為己任,最終“泯軀而濟國”。其忠義正氣與天地並存、與日月同輝。五百年後文天祥在元人囚室寫下《正氣歌》,道出歷來忠臣義士堅守道義的肺腑之言,可借以感受顏真卿當時的情懷。
干淨
顏真卿一生為官,清廉奉公。在升州刺史任上等待交接前往京城任刑部侍郎時,竟然陷入“阖門百口,幾至糊口”的地步。幸好有在饒州刺史任上的僚屬蔡明遠前來援助,方解一家飲食之患。又有一次全家幾個月來只能吃粥,此時顏真卿是正三品的刑部尚書,按理來說官高權重不應該貧困到如此地步,但從顏真卿在《乞米帖》中述說的情況來看,確實如此:“拙於生事,舉家食粥,來已數月。可見身為高官的顏真卿不濫用職權謀取私利,做人干淨,清正廉潔。
陸恢作品《魯公寫經圖》,魯公即指顏真卿,顏真卿由於在唐代宗時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簡稱魯公。
擔當
天寶十四年(755年),顏真卿在平原太守任上,早已意識到安祿山的反狀而提前采取備戰措施,而河北諸郡長官不但無此遠見,反而在叛亂爆發後開門出迎或望風而逃,不敢擔當、無能抵抗。唐玄宗哀歎道:“河北二十四郡,無一人向國乎?”而顏真卿已率先起兵,獨當一面,打亂了叛軍的進攻計劃,其精忠報國之舉,使玄宗在迷惘中看到了希望。平定安史之亂,顏真卿雖功高權重,但為了大局,讓功讓權於北海太守賀蘭進明,不計私利。另外為了取信平盧游弈使劉客奴等人,將當時不滿十歲的兒子顏頗作為人質,可見顏真卿胸懷坦蕩、勇於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