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三七八頁:
鈔【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
這是他開悟時所說的一首偈,在禅宗稱為機鋒。在功夫成熟的時候,遇著機緣,這是大徹大悟。從這個地方,我們也明白了,必須破二障才是真正的徹悟。如果他所知障還在,他就沒有法子悟,換句話說,他在沒有悟之前,就是因為有所知障。煩惱障與所知障兩種都是大障礙,必須把這兩樣都要捨棄。要怎樣破所知障?秘訣就是一個「忘」,你能把所知的忘掉,正是《般若經》所說的「無知」。無知,所知障破了;無得,煩惱障破了。《心經》到最後說「無智亦無得」,這二障都破了,所以圓滿的般若波羅蜜就證得了。我們今天怎麼用功也不能夠契入這個境界,就是二障沒破。不但沒破,這二障與時俱增,這個事情麻煩大了,這是修行人應當注意的。即使是淨土帶業往生,這二障愈少愈好,到了西方增高品位。二障破了之後,用功的方法和我們現在完全不同。我們現在用功是有修有證;二障破了以後是無修無證,無證而證,證而無證;無修而修,修而無修,所以『更不假修持』。
演【更不假修持。】
不需要再藉修持了,修不修?照樣修。大勢至菩薩到了等覺地位,比香巖高明多了,香巖這個境界是圓教初住,剛剛入流,所謂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是剛剛到這個境界。大勢至菩薩是等覺菩薩,比他高四十個階級,大勢至菩薩修不修?還得「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他這句阿彌陀佛每天還念,不是不念了。雖然念這句阿彌陀佛,他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也是「更不假修持」。
演【所謂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得。】
這兩句話是懷讓禅師對六祖講的。六祖問他:你還有沒有修?有,「修證即不無」,我還有修;雖然修,「染污即不得」,這就是無修,他不落印象,心地清淨。從外表上看,他有修;內裡面講,清淨,一塵不染,正是本來無一物。讓禅師說了這個話,六祖給他印證:「如是如是」,你是這個修法,我也是這個修法。
演【又即所謂,斷除妄想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
諸位要知道,到了這個境界才能說這個話;沒到這個境界,你要是學這個就不得了。這個時候見思煩惱都斷了,再要斷煩惱,那不就是病了!就好像你害病吃藥,這是對的;病好了,再吃藥,豈不是又生病了嗎?沒病吃出病來,就是這個意思。我們現在是正在生病需要吃藥,他們是病好了可以不要吃藥,跟我們境界不相同。所以他不斷妄想也不求真,為什麼?真的已經證得,證得再求真,那是真上再加個真,就錯了!所以見性以上的菩薩,真正要是有修有證,那就大錯特錯了,他們的境界是無智亦無得、無修無證,是真修真正證得了。
演【又即所謂,從今以後不疑天不疑地也。】
萬法一如,永斷疑根,於一切法都不懷疑了,不但世法不懷疑,佛法也不懷疑。一切如來所說的一切經論,無量法門,許多宗派,都不懷疑,為什麼?曉得原來是一樁事情,真正融通,這是入了這個境界。沒入這個境界的時候,的確有煩惱、有執著、有分別。到這個境界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這是真正得大自在。
演【動容揚古路,動容,即動容周旋,揚古路,謂發揮妙性;即所謂左右逢源,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這是開悟以後的生活。沒有開悟以前的生活很苦惱,悟了以後生活不一樣,宇宙觀、人生觀,縱然是生活當中許許多多應酬,都非常快樂。「動」是動作,「容」是容貌,這是表現在生活之間。「揚」就是展開,現代話講開放。「古路」是比喻,所謂古道,古道是什麼?過去無量劫來,諸佛菩薩所走的這條路,也就是諸佛菩薩的生活方式。他也得到了,跟古佛示現在這個世間沒有兩樣了,所謂游戲神通,這一句話好懂,他在我們這個世間是游戲神通。
這也就是說香巖在沒有悟之前是業報之身,跟我們一樣的。被沩山大師問了一句話,始終答不出來,這是凡夫。他的善根福德深厚,因緣又好,遇到真正的善知識,他也真肯發憤,真正肯依教奉行,他才有徹悟的一天。這些理論方法我們不少同修都知道,現在所欠缺的是功夫。香巖苦行這段功夫,就是他開悟的因素,我們今天就差這一段功夫。這個功夫是真正做,做到忘我、做到忘境,也就是淨宗常講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個不是說叫你不要身體了、不要世界了,不是這個;心理上不要再牽掛身心世界。到你絲毫牽掛都沒有了,恢復到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這就對了,那就是香巖的境界。本來無一物,煩惱障沒有了,所知障也沒有了,煩惱障也是一物,所知障也是一物。是非人我、一切境界都在心裡頭,都是一物,把這個統統放下,然後你處事待人接物就是法喜充滿,從內心裡面生出來的喜悅。
此地所講禅宗的話,「左右逢源,頭頭是道」,真如本性在哪裡?六根所接觸的無一不是真性。看出來真性的體相作用就展示在我們面前,眼所見的、耳所聽的、身體所接觸的全是真如本性,這叫明心見性。我們念佛人把這個境界稱作理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是得到定,就是這些妄想執著它不起現行,不起作用,並沒有斷。到理一心不亂,煩惱確實沒有了,就是妄想執著完全沒有了,也就是此地講的「一擊忘所知」,沒有了。這個時候,手舞之、足蹈之是形容他的快樂,法喜充滿。
演【不墮悄然機,悄然機,謂虛無寂滅,湛入合湛等。】
這是佛在大乘經論裡面常說的。不會的,執著在佛說的這些名相,墮落在名相裡頭。譬如淨宗講的理一心不亂,你天天念佛,一面念一面老想著理一心不亂,我要怎樣證得理一心不亂,這就是你墮落在理一心不亂的名相裡面去了,能不能得一心?不能夠,你有障礙了。
演【今於涅盤天,已大明悟,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內外明徹,故不墮也。】
這是真正的契入,也就是《起信論》裡面講的「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心地真正得到清淨,與一切萬法合而為一。像河川的水流入大海,與百川之水合而為一,這才是真正的契入。我們今天學佛,最大的障礙就是界限。本來沒有界限,界限是自己的妄想、執著,自己一定在那裡分別是非、分別人我,畫了許許多多的界限,作繭自縛。沒有人系縛你,是你自己制造的,你自己不把這個界限打破,任何人沒有法子幫你忙。諸佛菩薩不能幫助我們斷煩惱,不能幫助我們破執著。破一切分別、妄想、執著,這是自己分內的事情。會用功的人,他在這上用功夫;不會用功的人,在名相上用功夫,在教條上用功夫,那個沒用處的,那是不會有成就的。真正有成就,是要用心地功夫。
心地功夫裡面,我們修淨宗的人,特別提醒同修,清淨心。不管在什麼時候、什麼處所,順境、逆境,如何能保持自己心地清淨,這就對了。心地一年比一年清淨,一月比一月清淨,這是叫漸修,逐漸逐漸的往明心見性這個方向、這個道路上去走。假如我們這個心不清淨,自己要認真反省。袁了凡之所以非常了不起,值得人尊敬,就是他肯真正反省。他知道自己的毛病,他能改過自新,改造命運有那樣顯著的成績。我們自己有毛病而不知道,別人說出來,自己還要辯論、掩飾,這個很糟糕,這種人就是佛經裡面所講的一闡提。「一闡提」就是沒有善根,至少這一生當中沒救。所以,慚愧是佛門真實的善根。《鈔》裡面,以這個理論去推想:
鈔【則檐前鵲噪。】
『檐』是屋檐,『鵲』是喜鵲,喜鵲在屋檐邊上叫。
鈔【野外松聲,一蚊一蠅,一草一葉,莫不演揚妙法,鼓發道心,況清淨佛土乎。】
某一類根性很利,修學如理如法,在我們這個世界也是六塵說法,何況西方極樂世界!下面一段,是大師假設一個問答:
鈔【問:教中聖說法,聖默然,二不偏廢,今水鳥樹林演法無已,則有動無靜。】
這是假設有一個人這樣提出來。說法,一天到晚說的這個,聽的時候也會聽煩了。西方極樂世界說法從來沒有中斷過,日夜都說,六塵都說,佛也說,菩薩說,一切都說,到那個地方有點受不了。所以想到,我們這個世界,釋迦牟尼佛當時在世的時候,有說法,也有默然,就是不說的時候、停止的時候,他這兩種並不偏廢,現在西方世界說法不停止,我們到那裡去想靜一靜都靜不下來。
鈔【答:大本雲,其欲聞者,辄獨聞之;其不欲聞者,辄獨不聞也。則寂用隨心,即動即靜。】
《無量壽經》講得很清楚。由此可知,西方極樂世界的說法就像我們這個地方的無線電廣播一樣,你想聽,隨時撥這個頻道就聽到;不想聽,關起來就好了。西方極樂世界不必要開關,隨時想聽什麼經就能聽到什麼經;聽累了,不想聽了,想靜一靜,這聲音就沒有了;什麼時候再想聽,聲音又來了,正好接著上面,不會漏掉一段,這個妙!這個世界才是真正美好的世界。
疏【稱理,則自性理智交融,是風樹義。】
鈔【理含萬法如樹,智周法界如風,智與理冥,理隨智顯,然而風樹各不相知,理智原無二本,百千種樂,不是風作,不是樹作,仁者心作。】
演【理含萬法如樹者,樹有含藏義,能含枝葉花果故,理含恆沙功德亦然,故雲道樹也。】
因為樹有枝、有條、有葉、有花、有果,所以說樹,裡面就含藏著枝葉花果。把樹比喻做理體,就是真如理體。「理含恆沙功德亦然」,就好像樹一樣。真如本性裡面含藏的性德是無量無邊,絕對不是樹能相比的,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道場樹也不能相比,只能比喻一個彷佛。「故雲道樹也」。
演【智周法界如風者,風有周遍義,無處不到,故雲色無邊故般若亦無邊。】
再小的孔,風也會透過去。在大陸長江以北,冬天風很大,「針大的眼,斗大的風」。過去中國大陸的房子,窗戶是用紙糊的,沒有玻璃,紙糊的窗子,針刺一個小孔,很大的風就灌進來。這個風,所謂無孔不入,所以它無處不到,有周遍之義。「故雲色無邊故般若亦無邊」,色是講色相,色相無邊,虛空法界無量無邊的國土,既有國土必然有風。風從哪裡來?風從心動來。諸位想不動,就沒有風,一動就有風,所以動叫風。
演【智與理冥者,如智契如理,如風之吹樹而無跡。】
「智與理冥者」,冥就是相應,就是相契的意思。「如智契如理」,如如之智契如如之理,理與智是一不是二,正像水乳交融,分不開哪是智哪是理。實在講,理是從體上說的,智是體的作用。如果本體迷失,他起的作用就是妄想執著,是把自己的本體迷了;悟的時候起作用就是如如之智,如如智就是般若智慧。下面這是比喻,「如風之吹樹而無跡」,沒有痕跡,找不到痕跡。
演【理隨智顯者,如如理,因如如智方顯。】
如如理就是真如本性。如果沒有如如智,這個理,真如本性在哪裡?你不曉得,找不到。有了如如智,頭頭是道,左右逢源,沒有一樣不是的;沒有入這個境界,決定見不到。別人頭頭是道,咱們是頭頭非道;人家是左右逢源,我們是左右障礙。悟入就是《華嚴》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沒有悟入,處處成障,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一接觸都是障礙。迷了就要障礙,就生煩惱;悟了,一接觸就生智慧。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心裡面是常生煩惱。六祖跟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看了這句話很慚愧,我們常生煩惱,人家常生智慧,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智慧。也就是說,他確實達到左右逢源、頭頭是道。所以如如之理,因如如智才能透出來。
演【如樹之因風而有聲,然而風不知樹,樹不知風,風樹各住自位,所謂各各不相到,各各不相知。】
這個意思,佛在《法華》、《三論》裡面都說過。
演【華嚴雲:譬如長風起,遇物鹹鼓扇,各各不相知,一切法如是。】
「鼓扇」就是風吹到它,它也會發音聲。「各各不相知,一切法如是」,也就是《法華經》裡面所說的「諸法住法位」,諸法就是一切法,各人自己住在自己的位子上,稱為諸法住法位,「世間相不滅」,世間相不壞不滅,為什麼?「各各不相到,各各不相知」,完全是真如本性裡面變現出來的,自性起用。這個意思如果諸位聽不明了,我們舉一個例子,這個真相多少能體會到一些。我們現在看電視,電視的影像是由一粒粒的微粒組成這個畫面。這個畫面,每一個微粒在他的本位,這一粒不會到那個,那一粒也不會到這個,「各各不相知」。不管畫面怎麼變,它還是各各不相知,各各住自己的位子,一點也沒有變動,就彷佛是這個情形。盡虛空遍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森羅萬象就跟這個原理完全相同。
所以經上跟我們講的「不來不去」是真的,你以為,我從家裡到講堂來了,哪有這回事情!你認為你從家裡到講堂來,這是迷,你沒有覺悟。你要是覺悟,從家裡也沒出門,講堂也沒離開,這個妙!這個真相是什麼?《楞嚴》上說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你要是不能體會,你再想想電視螢幕上,那個畫面「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各各不相到,各各不相知」,就是這回事情。你有智慧才能看出真相,真相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這是說破宇宙人生的真相。整個是自性的妙用,盡虛空遍法界就是自性妙用,所以妙極了。造一個小小的螢幕,我們看到都美不勝收,非常喜愛。造成整個大宇宙,那不就更為奇妙?事實真相確實是如此。
演【理智亦然,理外無智,智外無理,理智亦無二本。】
「理智亦無二本」,是一不是二。「理外無智,智外無理」,是一不是二。一就是真實,所以叫一真法界。怎樣契入?你念佛幾時念到理一心不亂,就入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是你親證這個妙境。雖然親證,妙境還是在眼前,並不是離開眼前別有一個境界出現,不是的。所以契入之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但是這個時候,心裡的受用是大大的不同,從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有障礙,不自在;現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得大自在,毫無障礙。
演【然各不相知,非是言其二本,乃言其自然交融也,有不假造作,天然融會意。】
各不相知,不是說它本來是二;因為它本來是一不是二。「乃言其自然交融也,有不假造作,天然融會意」,這句很重要,我們今天很多修行人是勉強把它交融,這是沒有法子,融不起來的,一定要出於自然。我們今天講建立一個僧團,四個人以上人共修六和敬,勉強湊合,這不自然。什麼時候自然?大家都得到清淨心就自然了,心裡面沒有分別執著妄想,這就自然了;還有執著、還有分別,那是勉強湊合。縱然在一塊,每個人自己都克制自己,這不是自然的。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你才曉得為什麼一個僧團,諸佛如來護念、龍天善神擁護?這四個人在一起,他不是凡夫,聖人!心裡面離開一切妄想執著是聖人,不是凡夫。所以上與諸佛菩薩感應,下與一切龍天鬼神也起感應,是這麼一個道理。勉強學,學不來的。
要怎樣學?要從內心裡面去學,心地功夫。連《了凡四訓》講改造命運,都是從心地裡面求。從內心裡求,那真是內外俱得,沒有一樣得不到,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一昧向外馳求是得不到的,縱然得到,那是命裡有的;命裡沒有,怎麼求也求不到。明理的人、會求的人,決定不會向外求。就是連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受用,所謂求富貴得富貴,求兒女得兒女,都要從內心去求,不是從外面求。這個原理,就是因為它的體相用三者是一,是一樁事情,一而三、三而一,所以它「自然交融,不假造作」。
演【如此說,方與下句原無二本合。百千種樂下,會歸一心。】
『理智原無二本,百千種樂,不是風作,不是樹作,仁者心作』。六祖大師當年在光孝寺,遇到印宗講《涅盤經》,風吹幡動,有兩個人在那裡爭論,一個說是幡動,一個說是風動,他聽到之後就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仁者心動。」由此可知,別人看的是相,六祖見的是性。相上不能解決問題,唯獨性上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我們今天整個世界都在動亂,恐怕九0年代以後這個動亂只有增加不會有減少,誰都沒有辦法控制這個局面,把這個局面穩下來,這在佛法裡講是眾生共業。佛法有沒有能力穩下來?有。有,人不相信,沒法子。我們處在這個時代,明白佛法的道理,先把自己穩住,大家心都動,我的心不動;不動,能把所有的動相看得清清楚楚。你曉得在這個時代,自己應該怎樣去生活、怎樣去修行,對我們個人來說決定不產生妨礙,這是佛法的好處。你要是沒有這個能力,整個社會變動對你有妨礙;你真正有這功夫,沒有妨礙。
王天民老居士,曾任台北蓮友念佛團團長。他是中將退役,抗戰末期是一個兵團司令的參謀長,地位相當高。他跟我說過一個故事,他們駐防的那個地方有個老道士有神通,有一次這個老道告訴他,看到在很遠的一個地方,有一個很大、很可怕的戰爭。他指出方位,距離多遠,他看到了。他們是高級將領,對整個世界戰爭都很了解,想不出這個方位有戰爭。過了沒多久,日本人偷襲珍珠港,他們這才講,珍珠港戰事還沒發生之前的三個禮拜,這個老道已經看到了,就是指的這個方位,指的這個距離,真有神通。還有一次,老道告訴他:你們趕快搬家,三天之後這地方漲大水。很多人不相信,一點跡象都沒有,天氣晴朗,沒有下雨,怎麼會漲水?結果他們就派人去看老道,因為老道那個廟跟他們的地勢差不多,這一看,老道搬到高的地方去了。他們覺得這也許有一點道理,所以就搬家。到了第三天,暴雨,山洪暴發,這個地方果然被淹沒。三天之前提出警告,的確是有神通。
政府遷來台灣時,老道就勸他:這個地方有動亂,你們到台灣去。王先生問:你要不要跟我們一道去?老道說:我不要去,我在這裡沒關系。這是一個道士,他的神通能力是從禅定當中得來的。定能發神通,是不是修的?不是修的,心地清淨到一個相當程度,這個能力自然就恢復,自然就有了。神通現前,的確可以趨吉避凶。災難來時,預先知道哪裡可以回避,他自自然然就有這個能力,我們凡夫不知道。
◎【三總結二嚴】
依報、正報,這是二種莊嚴。
經【捨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疏【結上化禽風樹二種莊嚴。】
這句經文是總結上面所講化禽風樹,有情、無情說法的二種莊嚴。
疏【皆彼佛因地願行功德所成就也;又變化功德,大乘功德等,四種成就,如論中說前後功德,繁不各系條下。】
『論』就是《往生論》。首先要說的就是彌陀因地的大願大行,『願』是四十八願,『行』是五劫所修,我們在《無量壽經》讀過。
演【前後功德繁不各系條下者,天親作往生論以釋此經。】
《往生論》就是解釋《阿彌陀經》與《無量壽經》,因為這兩個經是同本。他注得很簡單,《論》文不多,前面是偈頌,後面是長行,言簡意赅,言語簡單,意思非常的圓滿,我們初學的人讀《往生論》還是有相當的困難。即使是看昙鸾大師的注解,文字也有相當的深度。今天淨土宗的經論,最契機的莫過於夏蓮居居士的《無量壽經》會集本。《往生論》是天親菩薩自己修學淨土的心得報告。
演【彼論頌中,有十七種功德釋此經功德莊嚴。】
他在大小兩本經裡,把西方極樂世界萬德莊嚴歸納為十七種。
演【以頌對經,前後皆明顯可知,故不繁引。】
蓮池大師在此地省略,沒有把《往生論》講的十七種功德跟這個經上一條一條對起來。黃念祖老居士的《無量壽經注解》做了,把《往生論》這十七種功德全部跟經上合起來,一條一條對起來。
演【獨此經化禽風樹二種莊嚴,引對彼頌。變化大乘等四種功德者,以彼頌中,缺佛化作及無惡道二義,故今特引以發明之。】
我們看底下這一段《鈔》就很清楚了。
鈔【願所成者,大本法藏願雲:我作佛時,我剎中人,隨其志願所欲聞者,自然得聞,故鳥樹皆成妙法音也。】
這是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眾鳥、風樹都演法,是阿彌陀佛本願功德所成,經文四十八願裡頭有根據。
鈔【行所成者,大本願後修行,如雲:常以和顏愛語,饒益眾生。】
『和顏愛語』,古人把它形容為春風,如沐春風。遇到一個真正善知識,好老師,親近他、聽他講學,那種感受是如沐春風,就是這個意思。饒益眾生。
鈔【是以得成風吹林樹,皆出妙音故。如雲:於佛法僧,信重恭敬,是以得成眾生聞者,鹹念三寶故。】
這一段是阿彌陀佛大行的功德所成。願行都是依據《無量壽經》上所說,比此地所舉的詳細多了。
鈔【變化功德者,如論頌雲。】
這就是舉出十七種功德裡面有這個句子。《往生論》裡面偈頌說:
鈔【種種雜色鳥,各各出雅音,聞者念三寶,忘相入一心。】
這些鳥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論》,它有依據的。《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都說得很明白,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真正的鳥,鳥是畜生道,這些鳥統統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所以眾鳥說法就是阿彌陀佛說法。
鈔【大乘功德者,如論頌雲: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是也;等者,等虛空及性也。】
這也是《往生論》上的話。『大乘善根界』,『等』是平等的意思,無有譏嫌之名,『譏嫌名』就是惡道的名稱,地獄、餓鬼、畜生這是名,聽了這個名我們都嫌惡、討厭。極樂世界不但沒有三惡道,三惡道的名字也沒有。『女人及根缺』,根缺就是殘障,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女人、沒有殘障,也沒有二乘(聲聞、緣覺)。這句話很重要!說明西方極樂世界是純一菩薩法界。除非你不往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統統是菩薩。我們在《無量壽經》多次的看到,四十八願裡面也跟我們說清楚了,這個世界確實是一真法界。而且經上屢次給我們說明,那個地方的人「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換句話說,極樂世界全部都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太多了,有初信位的、二信位的,一直到等覺。從初信位到等覺位,有五十一個階級,全部都是普賢菩薩,統統都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大士之德,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十大願王」。
因此,我們求生淨土的同修,對於「普賢大士之德」不可以不知道。最好能夠修學,因為修學,這才跟西方極樂世界的諸上善人同心同願同行,願相同,這個很重要。因此魏源居士把《普賢行願品》加在三經之後,稱為淨土四經。印祖又把《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加在淨土四經後面,變成淨土五經,五經是這麼來的。五經一論,是淨宗最完整的經典,以後不需要再加,圓滿了。《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二百四十個字,是淨土宗的心經。諸位要知道,淨宗是佛一代時教的精華。既然是淨土宗的心經,那就是整個佛法的心經,比《般若心經》的功德不曉得大多少!這是一般人不知道的。真正要是明了,為了現在眾生修學切身的利益,在課誦或者法會當中,要把《心經》改成《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才是對的。《心經》是《大般若》的精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整個《大藏經》的精華,這是不能為比的。課誦儀規是古人訂的,契合那個時代眾生的根性,他們修般若、修法相能得一點成就。他們訂的那些功課,今天我們來修得不到效果,這是我們自己一反省、一檢點會發現,也會承認。
我們念《金剛經》,念《心經》,有幾個人能做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空不了,做不到!《金剛經》上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能做得到嗎?經沒有錯,不契現在人的根性。現在人的妄想執著,比過去人增長千萬倍!從前的社會單純,不會胡思亂想;現在這個社會太復雜,全世界哪個地方風吹草動,電視、報紙統統都報導,你馬上就知道了。以前遠方要是出事情,幾個月都不曉得。不曉得,心清淨!知事少時,煩惱就少;認識人多,是非就多。以前交通不方便,認識人不多,住在這個地區,方圓幾裡路的地方認得,再遠一點不認得了。沒有交通工具,要靠走路,很辛苦的走一天,三、四十裡。所以沒有必要的事情,他不出遠門,村莊與村莊老死不相往來,他的心多清淨!現在交通便捷,全世界到處亂跑,看得多、聽得多,是非煩惱就多了,確實不如從前。
西方世界,九法界眾生只要具足信願行三個條件,沒有一個不往生的。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生到那個地方之後都是金色身,相貌跟佛一模一樣,居住、飲食、衣著、享受也相同,沒有一樣不一樣,這是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沒有的。十方諸佛剎土跟我們娑婆相似,精神與物質上的享受是看你個人修持功夫所得來的,不平等。西方極樂世界,斷證的功夫不平等,內證的功夫從初信位到等覺位,五十一個階級,這是不平等,但是外面完全平等,這是不可思議,難信之法!『等虛空及性』:
演【虛空功德者,頌雲:無量寶交絡,羅網虛空中,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性功德者,正道大慈悲,出生善根故。】
前面這首頌是講虛空的功德,羅網交絡於虛空中,網與網交接之處系一寶鈴,風吹寶鈴也是妙音說法。「正道大慈悲,出生善根故」,這是性功德,真如本性。這是把大師前面所引不足之處補出來,我們能看到完整的意思。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