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的佛教徒都會知道,佛教是講“空”的,諸如:“四大皆空”,“萬法皆空”等等,但有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明明萬事萬物是存在的,為什麽偏偏說是空的?”這主要是搞不清兩個概念“空性”與“空相”的差別。
一般人認為的“空”,是“空無所有”,“不存一物”,就象若把房子裡的家具等全部搬出去的話,就說:“房子空了”,若把整個虛空處理過後,讓它不存日月星辰,不留氣體微塵等等,就認為“宇宙空了”……其不知這也是一種“存在”,是“空的相”,是“相的一種”,與佛教講的本質意義上的“空”,有著很大不同。
佛教的“萬法皆空”的“空”是“性空”,是指“某一事物”,“體性”是“空的”,也即是說:“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合和而形成的,找不到一個本體的自我”。“因緣”時時在變化,暫時存在的事相,終歸要變異。“因緣合和”就是事物的“空性”。所謂“萬法因緣生,還從因緣滅”,即是說萬法的“空的體性”,即“空性”。
比如一個蘋果,它是由“蘋果皮、核、肉、水份、維生素”等等元素組成的暫時的“相”,每一個元素都不是蘋果本身,蘋果是實實的“存在”,但它的本質是“因緣的合和”,這就是“性空”。
《楞嚴經》上講:“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ou)發”(空相是從覺性中遇緣而生的,就象大海的表面上生起的水泡),這裡的“空”即是一種“相空”,而“大覺”之“覺”,是理體上的“性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