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達真堪布:《入菩薩行論》講記(93)[智慧品]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唯識宗說,若是迷亂的心識也不存在,那麼這些法就無法顯現。他們為什麼要安立這樣一個法呢?主要講的是自證自明的心識,這是一切法的基。如果沒有這個基,一切法就沒辦法顯現。

  中觀認為,無論是能取心還是所取境,統統都是不成立的。

  唯識宗認為還有一個遠離能取所取的心識,但在前面已經遮破過,這是不存在的。在萬法抉擇為空性時,它在世俗谛上不存在,在勝義谛上也不存在。若是有這樣一個實成法,應該能見到,但是沒見到,所以不存在。比如,在桌子上如果有寶瓶,則可以見到。但是由於沒有見到,所以說這個桌子上不存在寶瓶。可見而未見,所以說不存在。同樣,若是有這樣的心識,可以見到,若是沒有見到,可以說不存在。

  唯識宗為什麼要安立這樣一個法呢?在抉擇諸法究竟真理的時候,他們沒有明白“因為都是空性,所以可以顯現”的道理。有部、經部、唯識宗了知了空性的真理,但他們所了知的空性不究竟,他們沒有了知遠離四邊八戲的大空性。所以,唯識宗認為,若沒有這樣的法,一切所知都無法顯現,都不存在了,這樣就變成了斷滅,所以他們安立了遠離能取所取的心識,以它作為基,從中顯現一切法。也可以說,他們認為,阿賴耶當中有很多習氣,這些習氣成熟的時候就會顯現。

  壬二(遣除勝義之诤論)分二:一、破除若無迷識則無執著之過失;二、破除若迷基不成則無輪回之過失。

  癸二(破除若迷基不成則無輪回之過失)分二:一、辯論;二、破彼。

  子一、辯論:

  輪回依實法,否則如虛空。

  唯識宗說:能取所取都屬於輪回。能取所取的輪回要依於迷基無二之心識這一實法。“無二之心識”,這個心識是唯一的實有法。“無二”是遠離能取和所取的意思。必須要依於迷基,若遠離能取所取的心識也不存在,二取的輪回法就不能顯現了。

  之所以稱“迷基”,“迷”是指輪回法,即能取所取。他們也承認,這些顯現都是不存在的。他們認為,以遠離能取所取的心識作為基,顯現能取所取之法。作為“基”的這個心識是實有的,它不屬於輪回,而是屬於涅槃。若是連這個“基”也不是實有的,也不存在,那這些顯現法怎麼顯現呢?二取的輪回法就如虛空般不能顯現。所以,遠離能取所取的心識應該是存在的。

  其實,正因為是空,所以才能顯現;若不是空,都不能顯現。但唯識宗沒有明白這個真理,就跟中觀進行這樣的辯論。

  子二、破彼:

  無實若依實,雲何有作用?

  汝心無助伴,應成獨一體。

  若心離所取,眾皆成如來。

  施設唯識義,究竟有何德?

  “無實若依實,雲何有作用”:中觀辯駁:你們說這些二取法都是無實有的,都是虛妄的,也就是不存在的,但這些要依靠一個實有的遠離能取所取的心識才可以顯現。若真有這樣的一個實有法存在,也起不到什麼作用。為什麼?因為二取法都是虛幻的。既然是虛幻的,就無法對它起作用,如同在虛空上畫畫一樣。

  比如牆是有實法,在牆上可以畫畫;但虛空是無實法,在虛空上沒有辦法畫畫。為什麼?因為虛空就是無實有,不存在。同樣,若是二取不存在,即使有這樣一個遠離二取的實有的心識,它也無法起到作用。

  唯識宗的意思是,通過這個實有的心識來顯現萬法。其實,這也只是這樣說說而已,實際上它對這些法的顯現起不到任何作用。因為這些顯現法都是虛假的,都是不存在的,如同虛空,所以無法對它起作用。

  “汝心無助伴,應成獨一體”:既然外境是不存在的,這個心識就遠離了助伴,應成獨一體,這是不合理的。“助伴”是指與能取相對的所取。沒有所取,就沒有能取。若沒有所取境,能取心也不能存在。

  “若心離所取,眾皆成如來”:若沒有所取境,就沒有能取心。這樣,就遠離了能取和所取。若遠離能取所取,就遠離了染污,那一切眾生就應該都成佛了。遠離了二取之染污,也可以說遣除了二取之障礙,這樣本具的真如就顯現了,一切眾生都成如來了。

  “施設唯識義,究竟有何德”:“唯識義”,即唯識宗認為,若是沒有這樣一個實有的心識,這些輪回法都不能顯現、不能成立。但是,如果眾生都成如來了,輪回就不存在了。那麼,你們安立這樣一個心識作為顯現輪回法的基,究竟有什麼意義,有什麼必要?

  按道理來說,遠離了能取所取就是成佛了。唯識宗說所取境不存在,那麼能取心也就不存在。既然這樣,眾生就都成佛了,輪回就不存在了,所以也不用安立輪回的基——實有的心識。因為沒有任何意義,沒有任何必要了。

  庚二(修持有境正道)分二:一、了知世俗如幻而修道;二、了知勝義空性而修道。

  丑一(了知世俗如幻而修道)分三:一、真實宣說;二、所修道之自性;三、修道之果。

  寅一、真實宣說:

  雖知法如幻,豈能除煩惱?

  如彼幻變師,亦貪所變女。

  主要是空性。一切法在本體上是空性,顯現上是如幻如夢。證悟空性的智慧叫空性見。空性見為修道,通過了知空性,就可以斷除煩惱。

  “雖知法如幻,豈能除煩惱”:對方認為:即使了知一切法如幻如夢,也不能遣除煩惱習氣。

  “如彼幻變師,亦貪所變女”:比如,幻術師對他自己幻化出來的美女仍然會生貪欲心。雖然他知道這是自己幻化的,也知道是虛妄的,但是他仍然生貪心。

  此處對方以比喻說明,即使你真正明白諸法如幻如夢,都是虛妄的,也沒有用,對斷除這些煩惱習氣起不到作用,仍然會生貪心等這些煩惱。

  幻師於所知,未斷煩惱習,

  空性習氣弱,故見猶生貪。

  若久修空性,必斷實有習,

  由修無所有,後亦斷空執。

  下面是中觀的反駁。

  “幻師於所知,未斷煩惱習”:幻術師對女人貪戀的煩惱習氣尚未斷除。

  “空性習氣弱,故見猶生貪”:因為他空性的習氣很微弱,沒有斷除對一切所知的分別執著,所以雖然見到的是虛幻的女人,也會生貪心。主要是這個原因。

  雖然是虛幻的,但是他也生貪心,為什麼?他對美色的執著還沒有放下,沒有斷除。當他見到這樣的情景時,就會生煩惱,這是空性習氣弱的緣故。當然,相對而言,這個煩惱肯定不一樣,面對實有的真人時,煩惱會更重,分別念會更多一些;雖然對幻相也生貪心,但肯定沒有那麼強烈,也不會有其他的更深入的煩惱。

  “若久修空性,必斷實有習”:如果長久串修“諸法了知為空性”的習氣,必然會斷除實執。若是他徹底斷掉了對一切法的分別執著,不用說幻相,哪怕見到真實的美女,也不會生煩惱,也不會生起貪心。

  既要明白一切法都是空性,還要經常串習。盡管口說心想“都是如幻的”“都是如夢的”,若沒有真正明白,也沒有用。首先要了知這個真理,為什麼是如幻如夢呢?要通過教證或理證明白這個真理。但只是明白也不行,還要串習,還要觀修,最後就能斷除對法的執著,斷除實執這個無明。

  “由修無所有,後亦斷空執”:前面講的“空性”是指一切無實有。先要破除有邊,多串習。為什麼?因為眾生對有法的執著特別強烈。宗喀巴大師也講過,剛開始的時候先破除有邊,多串習、觀修無實有這個遠離有邊的空,這是個單空,就可以斷除對有法的執著。但這還不是究竟,最後對空性的執著也要斷掉,也要放下。

  寅二(所修道之自性)分二:一、一切對境均不成立;二、心不緣一切。

  卯一、一切對境均不成立:

  觀法無谛實,不得谛實法。

  無實離所依,彼豈依心前?

  “觀法無谛實,不得谛實法”:觀察所謂的“某一有實法不存在”並且不得所破的實有法。若有實法不存在,無實法也不存在,因為二者是觀待的。如同石女兒不存在,就不會有她的死亡一樣。石女所生的女兒是不存在的,既然不存在,就不會有她死亡的這種事情。同樣,若有實法不存在,無實法也不存在。

  “無實離所依,彼豈依心前”:若有實法不存在,安立為無實就脫離了觀待的基礎。因為有實法不存在,無實法也就不存在了,因為有實和無實是觀待的,無實法是觀待有實法而安立的。

  卯二、心不緣一切:

  若實無實法,悉不住心前,

  彼時無余相,無緣最寂滅。

  有實法與無實法均不住於心前,都不存在了。這個時候,也無有其余的是二、非二之第三品物。有實法不存在,無實法不存在,有實無實也不存在,非有實非無實也不存在了,這樣就遠離了四邊。這時,一切法都不存在了,一切分別念當下就息滅了,可以說是入究竟涅槃。

  寅三(修道之果)分三:一、雖無發心然能成利;二、作者雖滅然有作用;三、雖無心然能生福。

  卯一、雖無發心然能成利:

  摩尼如意樹,無心能滿願,

  因福與宿願,諸佛亦現身。

  前面是對道的辯論,下文是對果的辯論。

  對方說:若是息滅了一切分別念,沒有心識了,那麼即使成佛了也不能利益眾生。因為利益眾生要有心識,比如要思惟“這個眾生在受苦,我要拔除他的痛苦,想辦法讓他脫離痛苦……”等。成佛以後不是要利益眾生嘛,所以就要有這樣的一些想法,但是如果成佛後沒有心識了,就沒有利益眾生的想法了,所以無法利益眾生。這樣,成佛也沒有意義了,失去意義了。

  中觀反駁說:我們沒有這樣的過失。雖然他沒有心識,但仍然可以利益眾生。

  “摩尼如意樹,無心能滿願”:比如摩尼寶和如意樹都沒有心,都沒有“要給予眾生什麼,要利益某人……”這些想法,但也一樣可以利益他人。有福報的人遇到摩尼寶、如意樹,然後誠心祈禱,他們的需求就可以得到滿足。

  “因福與宿願,諸佛亦現身”:同樣,成佛了以後,佛也沒有心識,沒有想法,可以說沒有任何分別念,但是當眾生的福德和佛的宿願(佛當初在因地時發的願)二者聚合時,佛就可以顯現,也可以說能顯現佛的加持或力量,就可以滿足眾生的所願,也可以利益無邊的眾生。

  成佛後,利益眾生的事業是任運自成的。“任運”是自然而然的意思,遠離勤作。我們現在要利益眾生,必須要有利益眾生的想法,要去做這件事情,這樣才可以利益眾生,否則若沒有想法或不去做,就不能利他了。但是佛就不一樣了,這就是“遠離勤作”。

  若眾生自己有福報,心誠,佛隨時都會現前;若眾生自己沒有福報,沒有信心,沒有誠心,無論在哪裡都不可能見到真佛,佛不會現前。主要是靠自己的福報。所以,我們積累福德很重要。大家都想見佛,如果自己有福報,具有福德,佛就會現前;否則,若沒有福德,佛不會現前。

  祈禱也是如此。自己有誠心才有加持,心不誠是不會有加持的。心誠就是要一心。無論你祈禱佛,祈禱菩薩,還是祈禱上師,都要一心一意,這樣才有加持。若不是一心一意,不會有加持的。

  所以主要是自己要積累福德,福德圓滿了,佛就能現前。自己要一心一意,這樣才有加持,才有力量,才能超越一切違緣障礙,超越一切魔力。內外密的魔力(違緣)真的非常可怕,隨時都會出現。很多所謂的魔力、違緣,當時是很難認識到的,有時根本認識不到,甚至還覺得“這個好”“這樣對”。就是迷嘛!真正的根是什麼?就是一個字:迷!

  我們能知道的“違緣”“障礙”“魔力”,其實並不是真正的障礙,也不是特別嚴重的違緣。很多真正的違緣障礙都是我們很難發覺的,很難認識到的。所以大家要以正知正見攝持自己的這顆心,看住自己的這顆心,這是很重要的。

  卯二、作者雖滅然有作用:

  如人修鵬塔,塔成彼人逝。

  雖逝經久遠,滅毒用猶存。

  隨修菩提行,圓成正覺塔。

  菩薩雖入滅,能成眾利益。

  對方認為:佛入寂滅以後,就沒有這個願了,那麼他怎麼能利益眾生呢?

  中觀答辯:其實沒有這樣的過失。

  以前很多人得了一種龍病,當時一位名叫桑革的婆羅門通過念咒修了大鵬金翅鳥的塔,然後發願:誰能供養這個塔,向這個塔祈禱,就能遣除龍病,遣除疾病。之後很多人供養這個塔,祈禱這個塔,消除了很多疾病。後來這位婆羅門去世了,雖然去世了很多年,很多人一如既往地供養這座塔,祈禱這座塔,也和從前桑革在世時一樣,遣除了疾病。這是比喻。

  同樣的道理,一位菩薩發心要利益眾生,精進修行菩提道,最後成佛了。他成佛就是為了利益眾生。他成佛後,雖然趣入不住之涅槃,滅盡了一切分別念,沒有利益他人的這種想法,但是仍然可以利益眾生。

  癸三、雖無心然能生福:

  供養無心物,雲何能得果?

  供奉今昔佛,經說福等故。

  供以真俗心,經說皆獲福,

  如供實有佛,能得果報然。

  對方說,如果佛無有心識,那麼供養他,何能得果?供養有心的佛能獲得不可思議的福德;若佛沒有心,供養他怎麼能得到無量的福德呢?

  中觀反駁道:無論是供養在世的佛,還是佛趨入涅槃後,供養佛的遺塔,經中說,一樣能獲得福德(福報)。《繞塔功德經》雲:“若人清淨心,供養住世佛,滅後之遺塔,功德無差別。”若是你發心不清淨,即使供養真實的佛,即使釋迦牟尼佛在世,親自供養釋迦牟尼佛,也得不到任何福德。因為你心不清淨。若是發心清淨,雖然你供養的不是現世的佛,而是佛的遺塔或佛像,也一樣能獲得福德。以清淨心做供養,以清淨心繞佛、繞塔,才有真正的福德。供養佛的遺塔、塑像和供養真實的佛,二者所獲得的福德是一樣的,沒有差別。這是佛親自講的。

  雖然佛的遺塔、佛塔、佛像沒有心識,但供養者同樣能得到福德。所以,能否得到福德,並非有心與無心的差別,主要看供養的心是否清淨,誠不誠心。若是心清淨,心誠,雖然佛涅槃了,也一樣能獲得佛的加持,一樣能積累福德。否則,即使佛在世,看到真佛了,你也不一定能認識到這是佛,也不一定能得到佛的加持。若是自己有信心,佛有心或無心沒有差別,在眼前和不在眼前都沒有差別;若是自己沒有信心,即使經常在佛跟前,經常跟佛在一起,也沒有用,不可能得到任何的加持。

  佛在世時,善星比丘是佛的侍者,每天幾乎24個小時都在佛的身邊,但是他沒有看見佛的任何功德,所看到的都是過失。最後他生起邪見了,對佛說:你功德不如我,我精通三藏十二部,能背能讀,能說能辯,你有時還不如我,我不伺候你了,我走了。你看,他就這樣生起了邪見,然後走了。所以,還是保持點兒距離好。

  若是心清淨,哪裡都有佛,都是佛,主要是自己內心的問題。

  此處講的“無心”,就是沒有分別念的意思,轉識成智,留下的只有智慧。“無心”不是什麼也沒有,這時就是智慧。《大疏》中說:“遠離世俗心之佛陀。”就是這個意思。

  好,今天講到這。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上一篇:達真堪布:讓兒女自己打拼天下
下一篇:歡喜布施的人,無論從事哪個行業,都會有非常好的經營效果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