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告訴我們,在同等發心下,於世間用錢財所做的功德,以建造精捨為最。精捨,是大眾歡喜之地,來到這裡,可以分享世上所有美好的正能量,能夠聞思修妙法,能夠共修積德行善、忏悔罪業,能夠讓今生過得充實快樂,也能為來世累積數不盡的福慧資糧。精捨,是講經說法的地方,不是討論如何升官發財的地方,每個人都應該在此通過思維、實踐,來清淨自己的身口意。
現在越來越多人認同,佛教不是宗教,而是教育。精捨,今人習慣叫寺廟,就是一座綜合學校。以我們四川阿壩州為例,馬爾康是州府,經阿壩州、縣人民政府批准開放的藏傳佛教寺廟共有253處。馬爾康縣人口才五萬多,就有61座藏傳佛教寺廟。信仰已經根植在區域歷史發展的各個維度與層面,這裡的寺廟,並非只擺著幾尊佛菩薩像,裡面都有出家人,有些寺廟有幾百名清淨的出家僧寶。
要這麼多寺廟干什麼?這就要了解精捨的歷史背景。佛陀時代的精捨距今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比如王捨城的竹林精捨,佛陀在世時規模最大的祗園精捨等。精捨,是講經說法的地方,是利益眾生的所在。藏族人最早蓋廟的歷史要追溯到一千三百多年前,桑耶寺是藏傳佛教歷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三寶具足的寺院,我們昌列寺也有近九百年的歷史,藏地這麼多古老寺廟的存在與發展,皆因與百姓的結合。
精捨,就是學校。解放前,寺廟就是百姓心目中的最好學校。寺廟的教育重點是教授佛法,這遠高於世俗的道德教育。除此之外,在寺廟可以學到美術,許多僧人都是畫家;可以學到醫學,我的師父尊貴的土登曲吉札巴尊者,就是有名的佛學、醫學大師;可以學到建築學,如何設計、建設寺廟。還可以學到天文、詩詞、音律、舞蹈、戲劇等等。
寺廟不僅是學校、醫院,還是最大的公益慈善組織和福利機構。只要社會上有需要,“出家人義工”馬上會行動,踐行佛教的慈悲精神。像汶川、玉樹、雅安等大地震發生後,我們昌列寺都會在第一時間,將救災物資送到災區;喇嘛們有的獻血,有的送飯,盡心盡力做著力所能及的事情。社會義工,沒幾天就要回家,“出家人義工”沒有紅塵的掛礙,不用擔心父母、妻兒不同意,他們的工作就是服務社會大眾,所以能夠長久地踐行慈悲。
社會上,老人沒人養、孩子被丟棄,寺廟都會照顧與安置。現在有了完善的學校教育,但是那些上不起學的家庭,還是會到寺廟求助,寺廟也一樣會幫助他們。我們昌列寺“一家人”長期助學計劃,每年都會幫助三百多名品學兼優的貧困學子完成學業,很多受助的孩子已經走向社會、參加工作,並能以義工的身份繼續幫助別人,這就是寺廟慈善教育中愛的傳遞。
在藏區,老人們會心甘情願、歡歡喜喜送孩子出家,不像內地孩子要出家,老人卻要死要活的。在藏區,兒子出家是好事,以後再也不用擔心他了,也不用擔心孫子、兒媳這些。藏地不會因為生個兒子高興,生個女兒就不高興,說絕後、斷香火等等。藏地寺廟很多大師都是獨子,他們出家了,父母很高興,覺得孩子有佛菩薩庇佑,不會死得早,可以把他們照顧到老,不用擔心他娶了媳婦家庭有分歧,各種麻煩。藏地老人不會有那麼多私心,覺得兒子出家了就無法盡孝,反倒會認為孩子將受到最完善的教育,這是在紅塵俗世中無法給予的。
內地出家,往往離家很遠;我們這兒出家,一般就在家的旁邊。每個家庭有個大佛堂,我們回家的時候可以住,有什麼婚喪嫁娶,百姓都會請出家人幫忙。所以,在藏族人心中,出家修行本身就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就像送兒子去當兵,或者送到外地工作是一個意思,而且出家了,也很自由,有事情可以隨時喚孩子回家看看。如果家裡有人往生了,出家僧可以回家,陪著家人最少七七四十九天,每天為他們講經說法,安慰他們的身心,送去佛法最殊勝的體貼與慰藉。
多幾座寺廟,少一點監獄。寺廟的定義,可以很廣泛,從弘法利生到道德教育,再到社會發展、人們精神需求的方方面面;僧人,也不能是只在寺廟埋頭念經,不問世事,按現代人的說法,寺廟和僧人應該是非常“接地氣兒”的,因為他們是歷史上最古老的義工團隊。寺院如果用來只是擺佛像、點香點蠟燭,搞形式,那就不是真正的佛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