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轉怒為恕,不把自己的心變成了奴隸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怒”上面是一個“奴隸”的“奴”,下面是一個“心”字。這就是告訴我們,當我們發怒的時候,就是把自己的心變成了奴隸。民國時期著名的民間教育家、女子教育創始人王鳳儀老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恨怨惱怒煩,人生五毒丸。吃了半顆就生病,吃了一顆要你的命。”所以,發怒確實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五髒六腑之所以有這樣或者那樣的病症,全都是和恨、怨、惱、怒、煩這五種不良的情緒有關。那怎麼辦?我們就要轉“怒”為“恕”。“怒”,把“又”字邊的稜稜角角磨得圓滑起來,就變成了“恕”。這個“恕”寫得也很有味道。“恕”,上面是一個“如”,下面是一個“心”,告訴我們,“如心”才叫“恕”。如誰的心?如對方的存心。你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換位思考、將心比心,你才能夠轉“怒”為“恕”。孔老夫子的弟子來請教他:“有沒有一個字我可以終身奉行的?”孔老夫子說:“有,這一個字就是‘恕’。”意思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弟子規》上所說的“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我們不想別人怎麼對待我們,我們就不能夠以這樣的態度去對待別人。如果我們從早到晚,每一言、每一行之前都能夠想到這一句話,那我們的人際關系一定會有很大的提升。什麼叫“如心”呢?我們真如自性的心就叫“如心”。那麼“如心”是什麼樣的心呢?是有一種同體的感受。意思是說,我不僅僅和自己是一體的,和他人是一體的,而且和萬事萬物都是一體的,這個心才叫“真如之心”。當你有了這種心,才能夠生起同體的感受。什麼叫“同體”呢?就是說,你看到別人很悲傷,你也會感覺到很悲傷;你看到別人很快樂,你也能夠從心底感受到那種快樂。這就叫“同體”的感受。所以,“同體大悲”,就是說你和萬事萬物是一體的,他有傷痛你也會感覺到傷痛,這個心才叫“如心”。現代人的這種同情心,就是和人感同身受的心,卻越來越為物欲所蒙蔽,基本上都沒有了。我們感受不到身邊人的痛苦了。我們看到別人的苦痛,經常是麻木不仁,不能夠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只有“同體”的感受有了,我們才能生起對別人無私無求的幫助之心。古人有這樣一句話:“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世間人每一天“朝九晚五”很忙碌,工作很辛苦。那是什麼力量在推動著呢?我們觀察一下發現,不是名,就是利。如果沒有名,沒有利,這件事很多人就不去做了。不能否認的是,還有很多人不為名、不為利,也在辛辛苦苦地努力工作,那背後推動的力量又是什麼?就是“如心”——這種“悲心”。“同體”的感受能夠把人家的痛苦看成自己的痛苦,這樣的一種“悲心”才促使他為了大眾的利益付出,無私無求,做到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我們轉“怒”為“恕”了,就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有一篇文章寫得非常好,我也經常地引用,也是經常用這一篇文章來提醒自己。為什麼經常地引用呢?因為我們自己經常握不住自己快樂的鑰匙。這篇文章這樣寫道:一個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他不期待別人使他快樂,反而能將快樂與幸福帶給別人。每個人心中都有把快樂的鑰匙,但我們卻常在不知不覺中把它交給別人掌管。比如一位女士抱怨說:“我活得很不快樂,因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樂的鑰匙放在先生手裡!一位媽媽說:“我的孩子不聽話,叫我很生氣。”她把鑰匙交在孩子手中!還有一個年輕人從文具店走出來說:“那位老板服務態度惡劣,把我給氣炸了。”他把鑰匙交到了老板的手裡!這些人都做了相同的決定,就是讓別人來控制他的心情。當我們允許別人掌控我們的情緒時,我們便覺得自己是受害者,對現況無能為力,抱怨與憤怒成為我們唯一的選擇。我們開始怪罪他人,並且傳達著這樣一個信息:“我這樣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為我的痛苦負責!”一個成熟的人會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他不期待別人使他快樂,反而能將快樂與幸福帶給別人。他的情緒穩定,為自己負責,和這樣的人在一起是種享受而不是壓力。諸位朋友,你們的快樂的鑰匙在哪裡呢?是放在了別人的手上嗎?那就趕快把它拿回來吧!這篇文章寫得非常好,它是在提醒我們:要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這句話確實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為什麼呢?因為一個真正能夠握住自己快樂鑰匙的人可不是一個簡單的人!那就是我們古聖先賢所說的:“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時時都是在定中,沒有什麼事能夠讓他焦頭爛額,讓他火冒三丈而喪失了定力。所以,我們要時時考驗自己,無論遇到什麼樣的事都能夠坦然面對,面帶微笑,這樣才不至於失去了定力。

 

上一篇:慧律法師:《淨土聖賢錄易解》唐善道
下一篇:佛法可以讓和諧很簡單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