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印一法師:“恆順眾生”的基礎和對象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而前八願上求佛道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下化眾生,第十願普皆回向的旨趣也是願令一切眾生畢竟成佛,所以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要內容,就是第九願:恆順眾生願,因為它不僅融攝了普賢十大願,同時也彰顯了四攝六度、四無量心等整個大乘菩薩道精神。

  所謂恆順眾生,簡單點說,就是以平等、大悲的柔順心恆久的去饒益眾生。在這一願中,菩薩微言大義,為我們開示了三個法要:第一、 “恆順眾生”的基礎和對象;第二、“恆順眾生”的態度和原則;第三、“恆順眾生”的現世表現和究竟之道。

  首先,我們看看“恆順眾生”的基礎和對象是什麼?

  經中說:“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 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由此可見,恆順眾生的基礎就是大悲心,就是對眾生苦難的憐憫,對眾生煩惱的感同身受。如果我們面對苦難眾生,內心無法生起大悲心,也就無法發起菩提心。

  猶如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中所言:“悲心於佛廣大果,初猶種子長如水。常時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贊大悲心。” 又如《般若心經解》卷一所言:“正以諸佛說法。單為眾生度苦。若不發大悲心。縱具根本智。自救不了。”所以不論是瑜伽行派以七重因果來發菩提心,還是中觀學派依自他相換來發菩提心,都是以大悲心為核心而建立。而成就大悲心的,則是平等心。經中說:“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

  佛經中常常提到自他一如,等念冤親,也就是告誡我們,不要執著於愛與恨、親與疏,要平等相待,一視同仁,視一切眾生如同我們自己的父母師長。正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但是如果沒有智慧力保駕護航,悲心反而增生煩惱。可見大悲心不僅僅只是一種感情,更是一種圓滿的智慧妙用。所以,恆順眾生的基礎,是大悲心,而平等心則是成就圓滿大悲的前提,智慧是對大悲心的直接指導。

  而恆順的對象包括哪些呢?不僅僅是你、是我,還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所以,即便十方世界的眾生具有不同的種類、心性,菩薩都能平等饒益,隨順度化。而諸佛菩薩為何要恆順我們呢?

  是因為諸佛菩薩觀見眾生恆處生死,不忍心看到我們在六道輪回,受諸痛苦,如是生起慈愍悲傷,是故為度眾生而放棄了涅槃之常樂,倒駕慈航,深入煩惱大苦海中,常做我們的不請之友,難忍能忍,難行能行,以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慈大悲,與我等眾生相濡以沫,同生共死。

  猶如《八大人覺經》所言:“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這是非常讓人感動和震撼的,也是無數仁者前赴後繼的源動力。佛教的三藏十二部雖然有無量的法門、教義,但是皆以慈悲為根本,一切佛法如果離開了慈悲心,既為魔法。

  而我們所謂的菩薩道,就是慈悲精神的實踐與完成。而佛菩薩之悲心乃是以眾生苦為己苦,又其悲心廣大無盡,故稱無蓋大悲,也就是無有更廣,無有更大,無有更上於此悲者。所以,“恆順眾生”的基礎就是大悲心;對象就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

  騰訊佛學原創

 

上一篇:我對教育孩子的一點淺見
下一篇:因果業報:如果一個人的福報徹底減損了會怎樣呢?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