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大德說過:“依經解義,三世佛冤。離經一字,即同魔說。”唐代宗時,一供奉谒慧宗國師,自雲要注《思益經》。國師說:“要注經必須會得佛意。他說:不會佛意,何以注經。國師就命侍者盛一碗水,中間放七粒米,碗面安一支箸,問他是什麼意?他無語可對。國師說:“你連老僧意都不會,何況佛意?我們讀經也一樣,要通過語意,要透過語意,要透過語文內涵的意義,找出思想、道理的真谛,這才叫學問。
《寶積經•因緣品》雲:“父母為所殺,國王二所淨,境眷皆摧毀,彼人得清淨。”單看字面的意思,父親和母親應該被殺害,國王和大臣應該被消滅,眷屬和環境也要通通摧毀,如此這個人才能得到解脫。但實際上,佛陀的意思並非如此。“父母”是指行於輪回中的愛取;“國王”是指各種習氣的所依——阿賴耶;“二所淨”是指婆羅門的壞聚見、沙門的戒禁取見;“境眷”是指內在的處、二取等八識聚;“皆摧毀”是指以上這些完全遣除,彼人則得清淨,即可成佛。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出處是《佛說十善業道經》第二十四集:人生為己,天經地義,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意思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兩舌、不绮語、不惡口、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才是“為(wéi)自己”。不為自己制造新的惡果,不為自己造成新的災禍,這才是“為(wéi)自己”。只有這樣才不會天誅地滅。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句話流傳甚廣,幾乎成為一般俗人和不知佛法者勸人吃肉飲酒的依據。但是世人僅知濟公的此句,卻不知還有後句“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學我者下地獄,謗我者上天堂。”
父母在,不遠游。下半句是 “游必有方”
意思是要是出游,必須要告知去處。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原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是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孟子並非告訴世人,最大的不孝是無後。而是與“不告而娶”這種不孝相比,“無後”顯得更不孝一些。
相信這些經典,不是所有人都能知其真意的,所以我們在給別人解釋和運用的時候,也應該倍加小心,謹慎取捨。索達吉堪布也說過經文是有內、外、密、極密,四層意思的。就像倉央嘉措喇嘛的“情詩”,凡人看就是情愛故事,而聖者看就是授記未來,這些根本不是凡夫能完全解讀的。
《佛子行》的作者無著菩薩在造論的時候也是非常謹慎,最後說“吾淺智慧少學故,亦無智者所喜詩,然以經典教言故,佛子行頌應無誤。然諸廣闊佛子行,愚頓如我難測故, 違理無關等過失,祈諸聖賢予寬恕。 ”所以很多人亂用經典,誤人子弟,害人害己。因果真實不虛,我們說話寫文章一定要謹慎,不懂就是不懂,胡亂的解釋也未必能讓人高看。
由此可見,學富五車的人往往都非常謙卑,古來大德也都本著:“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的處事准則。可以參透世間法的人都為數不多,那能通達浩瀚如煙的佛法聖哲更是寥若晨星。可偏偏總有一些妄自尊大,斷章取義的人,靠意念隨意揣度,愚癡之至,可見一斑。何況佛法如同挖一口泉源,挖得越深,流出的甘泉越多、越美味。我們修學佛法不能有慢心,不論學問多高,也需要有謙謙虛懷,方可從聞思佛法中真正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