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清淨一念佛。如果一切見,都不離我們的佛性,那就叫見諸相非相;能回光返照,不落於相,這個就是實相念佛。都攝六根念佛,當然是最高最高,不能都攝六根、都五根、都四根、都三根、都兩根,乃至都一根都是真修行人。就怕我們一根都不攝,念一句阿彌陀佛,心還是散亂的,不知道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聽經聞法,開智慧,得解如來真實義。一本經有如來真實義,一句佛號也有如來真實義,乃至一尊佛像也有如來真實義。
《普賢行願品》中,佛陀再次地教導我們,怎麼樣導歸淨土。我們一生都要禮敬諸佛、稱贊如來,但首先要明白什麼是佛?什麼是如來?所以我們現在學大乘經,也要從小乘的修法開始修,進入空性的見地。有了空性的見地,有中觀的見,這個才屬於佛,才屬於如來,這個體性跟佛、跟如來是一模一樣的。有了空性的智慧,再禮敬、稱贊,然後供養、忏悔、隨喜、常隨佛學、請佛住世、請轉法輪、恆順眾生、最後普皆回向。我們人生能夠這樣做的話,肯定就能夠往生到淨土。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說“大勢至菩薩與其同倫五十二位菩薩即從座起”,這五十二位是表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縱使是“信”,信什麼呢?信也是要開悟的,悟到空性就是佛,跟十大願王一脈相承。從十信位一直到登地、等覺、妙覺,五十二個階位,這是修行人修行的整個次第。十大願王就是五十二階位菩薩所做的事情。但是,現在很多人捨去這些真實義,光講“念佛”。十信位的初信位才知道什麼是佛,如是增上,一直到最後成佛。普賢十大願王,第一禮佛之前,你總要見到誰是佛吧?知道什麼是佛吧?否則你往哪兒禮呢?你沒見到,那都不是,這叫一假一切假。在凡夫地的時候,所有的都是煩惱,看到的都是有漏的。只有當你見到真的時候,一真一切真,理上通達了、知道了,往哪裡禮拜都是佛;理上沒通達,都是煩惱,都是我執我見。我們不否認要借助事上的修行,因為這也是積累資糧、忏罪明理的助緣,所以佛弟子修行事不廢理、理不廢事。
——節選自傳喜法師開示錄《缽水明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