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達真堪布:《親友書》講解(三)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達真堪布仁波切宣講於2016年6月9日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親友書》。

  知財動搖無實質,如理施比丘梵志,

  親朋貧者為他世,施外無余勝親友。

  龍樹菩薩告訴樂行王,你應當行持布施。因為布施是最可靠的親友。如果行持布施,能給自己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

  而生生世世當中,普通的親友是暫時的,即使關系再好,時間再長也只是一輩子,幾十年,然後就不是親友了,來世可能會變成怨敵。有些上半生是親友,下半生變成了怨敵,有的更無常,去年是親友今年就變成了怨敵,甚至是昨天還是親友,今天就變成了怨敵。親友非常無常不可靠,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意義。

  這些所謂的親友能利益、幫助我們什麼?不能利益、幫助我們什麼。甚至有時候無論他們對我們的愛還是幫助,都是一種傷害。可能我們做了很多錯事,有很多缺點,關系好的親友,會幫我們隱瞞這些過失,這實際上是害我們的。

  所謂的怨敵,一點都不在乎我們的感受,直指我們的不足,對治我們的毛病和過患。對於一個智者來說,這是一種最大的幫助,也是一種最大的利益。因為我們發現自己有這麼多的過患,有這麼多的毛病,就會去改正,這叫進步。

  當我們稍微有一點點功德、福德,親友們就會幫我們宣揚,這是他們對我們好的一種方式。他們沒有別的,就是我們宣揚怎麼怎麼好。宣揚功德是毀壞功德的因素。宣揚的越多,知道的人越多,功德越小;宣揚的越多,知道的人越多,福德越小。顛倒嘛!所以,親友不能利益、幫助我們。怨敵就不一樣了,怨敵知道我們有功德或知道我們做了何種好事,於是幫我們隱瞞,幫我們保密,不往外說。若有人提起,可能就生氣:“沒有,哪有啊!”實際上這是幫助我們,利益我們。

  事實就是這樣的,所謂的親友實際上不能利益我們。我們特別討厭,特別嗔恨的所謂的怨敵,才能真正幫助我們。佛為什麼講安忍的功德?因為安忍的功德非常大,我們若能修安忍,對於我們積累善根、積累福德,都是非常有利的。這是積累善根和福德非常有利、方便的一種修法。

  安忍是從內心裡生起智慧,當有人害你、罵你的時候,不是心裡很難受、很生氣,還要忍啊忍啊……這不是真正的安忍。真正的安忍是把它當作好事來看待:“這是我修行的機會來了,這是我真正的善知識……”能對照自己,改變自心,這叫安忍。什麼叫安忍波羅蜜?波羅蜜是智慧的意思,安忍不能離開智慧,否則就不是安忍波羅蜜了。

  從世俗的角度來講,這些親友都是對我們好,對我們有恩德的。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思維,他們實際上是害我們的。他們也不是故意的,他們也不想害我們,但是由於愚癡顛倒,他們所想和所行是背道而馳的,他們想幫助,想利益我們,實際上卻傷害了我們。

  而布施才是真正的、究竟的親友,也是最最可靠的親友。因為我們若是如法做財布施,在生生世世中能給我們帶來財富圓滿,誰不喜歡財富圓滿。但只有財富,沒有智慧也是一種壓力,若是沒有修行就是一種障礙。還有法布施,如果我們同時做法布施,能在生生世世中給我們帶來智慧。若是有智慧,有再多的財富和受用,也不會變成壓力,也不會變成障礙。所以只做財布施還不行,還要做法布施。無畏布施在生生世世中能給我們帶來健康長壽。我們講的這些都是布施帶來的暫時的利益,帶來的究竟的利益就不說了。

  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任何東西都帶不走,但是布施可以帶走,種下的善根和福德可以帶走。我們布施的同時,在我們的相續中已經種下了善根和福德。就好比農民在田裡耕耘一樣,把種子播下去就行了,我們做布施的同時在心相續中就種下了解脫的善根和福德。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什麼也帶不走,包括我們的身體,但靈魂是不死的。什麼叫死?這個肉體,也就是所謂的軀殼,不呼吸的時候被稱為死,不呼吸的時候靈魂就離開了。靈魂不死指心的相續不間斷。

  剛才這些善根和福德種在哪裡了?種在心的相續中了,心的相續不會死,所以這些善根和福德都能帶走,其他這些表面上的東西都帶不走,權力不能帶走。當你面臨死亡的時候就沒有權力了,你真正離開這個世界,步入中陰界去見閻羅王及獄卒的時候就沒有權力了。即使在人間你是國王,你是大臣,但是閻羅王不認,獄卒們不認。即使有再多的財富,即使是世界首富,當你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一分錢、一毛錢也帶不走。你去見閻羅王和獄卒時,一分錢也沒有。

  你見獄卒見閻羅王時,錢再多也沒用,無論是人民幣,還是美元,獄卒們不認,也不認金銀財寶。即使你有成千上萬的眷屬,當你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一個僕人也帶不到閻羅王那裡。什麼也帶不走,一根毛發也帶不走,包括一輩子用心愛護的身體也要捨棄,只能孤零零一個人步入後世。活著的時候,我們的身體不讓人碰,不讓人看,天天供著。吃什麼好,穿哪個好,挑啊挑。你的靈魂離開了,身體就變成了屍體。要不火化,要不到天葬台喂鳥。能喂鳥也行,鳥還可以接受,狗還可以接受。如果是放在箱子裡冷凍,硬硬的,過兩天就火化了,變成灰了,什麼也帶不走。能帶走的只是種下的善根與福德。所以布施才是我們真正的親友,布施才能真正利益我們。

  我們經常打電話,送東西,跟他人打交道,要把這一切精力都放在布施上:給親友電話時,要想到布施;給親友送東西時,要想到布施——一切都要變成布施。打電話時,說一些悅耳語,讓他們心情愉快;送東西時,要想到是為了安慰他們,讓他們獲得一時的滿足,這也是一種布施。但是這個時候要轉念:他們是與自己有緣的眾生。要有這種施捨心:無論是財富,還是受用,一切都是無常的本性,動搖不定,無有可信賴的,都是虛假的。但是我們可以用來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比如做布施,意義就大了。不然,擁有這些有什麼意義呢?龍樹菩薩講積財守財失財都是痛苦。開始是痛苦的,中途是痛苦的,最後也是痛苦的,都離不開痛苦。所以這些財富都是無常的,虛假的,一點都不可靠,一點都沒有恆常性,都會變化的。有了這些財富,能真正給我們帶來快樂也行,但是不能!無論我們多麼富足,仍然會貪得無厭,不知滿足。如果有了一百萬,又想要一千萬;真正有了一千萬,又想要一個億;真正有了一個億,又想有幾十個億……就這樣沒完沒了。

  幾年前我遇到過一個千萬富翁,但他覺得自己還應該賺錢,不然就落後了。永遠這樣,不知滿足。身體、法都應該布施,都要把這些利用起來。

  我們都一樣,不去做布施,不願意做布施,怕自己布施以後再也沒有了。其實越布施財富越多,但是人都愚癡,不明真相,不敢布施,怕自己變成一無所有的人,怕自己變成窮光蛋,怕別人看不起自己。這些想法都是多余的。我們要布施什麼?要布施財富,要布施法,要做無畏布施。無畏布施就是用自己的生命保護他人的生命,這是真正的無畏布施。

  財布施的對境包括以下幾類人:以前印度有很多婆羅門,他們也是修行人,精進苦修;還有出家比丘,還有對親戚朋友、貧困者進行布施,這是布施的對境。第一是出家人,第二是婆羅門(苦修者),最後是親戚朋友。與我們經常有來往的人,也可以做布施,主要是把對方當作眾生,進行無私的布施,不求暫時的回報,這叫布施。

  現在世間有這樣的情形,這次給他隨禮,下次他肯定還禮,這是求回報。還有,有的人做布施貪圖異熟果。什麼是異熟果?佛說布施能發財,可以財源滾滾,為了這一點而做布施,這也是貪圖異熟果。要無私地不求回報地布施。比如說,親朋好友送了東西,來贊助,這時要把對方當作與自己有緣的眾生,不要認為是“我”的朋友、“我””親戚,這樣以我為中心就是自私。

  要以眾生為中心,把我去掉,這樣可以行持菩薩道,要做這樣的布施。第一,把對方當作與自己有緣的眾生;第二,無私,就是不求回報地布施,這樣送東西幫助別人,都是布施。對家人也是,父母生病,應該供養父母錢財治病;對兒女,不給錢不行,不買東西也不行,很頭痛。要想到兒女是與自己最有緣份的眾生,把他們當作眾生,不求回報地去給予。

  有的父母對兒女好是求回報的:我對他好一點,他將來能不能對我好一點?我現在滿足他所有的需求,將來他能不能給我養老送終?不要想這些,不要想這種果報,只要當下去做,只要把事情做好了,火點上了,灰自然就有。不求任何回報,沒有任何要求地布施,心裡自然就清淨了。站在因果的角度講,這都是了緣了債的方式,也是一個過程。緣也了了,債也還了,才能了脫生死。

  作為大乘修行人,站在菩提心的角度,要把對方當作眾生,自己對他無私地奉獻和付出,這都是積累善根、積累福德的方法。當下就把我們生活和工作中的所有行為,所做的一切,都變成了布施,變成了修行了。

  只要你有智慧,真正想修行,沒有什麼可難的。很多人都有誤解,認為布施是有錢人做的事,布施是拿很多很多錢來做。不是這樣的。誰都可以做布施,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都可以進行布施。對貧困者、有困難的人,幫他們一下,這也是布施。一些動物面臨生命危險,去解救它們的生命,去放生,這是無畏布施。

  當乞丐向我們要錢,我們給予,這也是布施。有些菩薩的傳記說,當有人來跟菩薩要東西,不論要吃的還是要錢,菩薩們內心生起的喜悅遠遠超過了阿羅漢入定時感受到的喜悅。那些阿羅漢入定時的喜悅,是世間任何喜悅都無法比擬的。

  可我們遇到有人來乞討的時候,煩的不得了:“又來了!”心裡還分析:他們是不是真正的乞丐?這跟你給與有什麼關系?有人要就行。

  有一個公案,講有一位哲美根頓王子特別愛布施,國王也允許。國王有一顆如意寶特別珍貴,是國寶。國王說:“這是我們國家的國寶,你沒有權利給別人”。一天來了一個乞丐,向王子要東西,王子問他要什麼,他說什麼也不要,只要如意寶。王子說,這不行,我沒有權利,因為國王沒有允許。那個人很不高興:“雖然你之前做了很多布施,但不給我如意寶,你的布施就不圓滿了。”聽到乞丐說這話,王子就把如意寶給他了。乞丐來自另外一個和他們有仇的國家,但是王子也給了。

  無論是敵人還是仇人,只要來要就給,這才是布施。佛法裡講的布施,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的,沒有怨敵與親友的分別。如果有分別,布施就不清淨,不究竟。這個人對自己好就布施,這個人對自己不好就不給……這不是真正的布施。

  有的人還在那分析……分析什麼?就給呗!哪怕給一塊錢,他們得到了一時的滿足,我們心裡也很舒服。對有些人來說,即使給一百塊錢,一千塊錢,也不滿足、不高興。哪怕給乞丐一塊錢,他都特別滿足、高興,他們滿足了、高興了,我們自己心裡也舒服。能讓自他生歡喜就行。有的人說什麼:“乞討是一種生意模式,那是造業的……”如果是這樣,我們就不要到超市買東西,因為他們也會將賺來的錢拿去做生意,也會造業。歸根結底地說就是不想給,沒有別的。

  還有法布施。就是分享自己得到的法益,明白的道理。有的人卻是:“我要傳法,我要講法……”不要這樣,是分享,要跟他人分享,自己明白這個道理,要告訴他人,讓他人也明白這個道理,要有這種利他心。有些人學到些東西,明白了一些道理,要怎樣怎樣……這樣就不好了。若自身實在沒有傳播的能力,不知道怎樣分享,也可以利用信息傳播給別人,這都是正能量,能解開眾生心裡的疑惑,讓他人的內心有些緩解,這也是布施。法布施,首先想到的是眾生,能不能解開他的疑惑,能不能讓他的內心稍微寧靜一點,能不能幫助到他,讓他明白這些道理。首先要有這種為他人著想的利他心。不是要宣揚自己懂得多,就是轉一下心態。

  無畏布施就是全力以赴去愛護眾生的生命。無論做什麼,例如出門,都應該想到眾生:我會不會惱害眾生,會不會傷害眾生的生命?

  為什麼僧人要結夏安居?結夏安居是在夏天小含生最多的時候。當時佛在世的時候規定,夏天三個月不許出門。這樣規定有兩個原因:第一是這些沙門經常在外邊跑,很多外道誹謗佛教說,這些佛門的出家人或沙門,無論冬天還是夏天到處瞎跑。由此佛就做了這種規定。第二是因為夏天小含生特別多,出去會傷害很多生命。結夏安居是為了戒殺,是愛護生命的一種方法。我們也要注意,盡量不傷害眾生的生命,盡量不惱害眾生,這也是布施,是無畏布施。

  如果能如理如法地行持布施,那麼生生世世都會財富圓滿,智慧圓滿,還能得到健康長壽等福德。所以,布施才是最究竟的親友。

  然後是持戒。

  汝戒未失無缺憾,未混未染當依之,

  戒如動靜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

  “戒”指戒律。戒律有很多允許和不允許很多取捨之處。如果持戒了,我們的相續自然就會變得清淨。相續變得清淨了,這是戒律的功德。

  戒律是一切功德的根本。戒律是增上生、決定勝一切功德的根本。增上生是暫時的,指八大成就、八大神通。如神足通,真有這種神通會比飛機飛得還快。還有天眼通、宿命通等,還能得到財富、權勢、才華,俊美的容貌等。這些都屬於世間的福報,不是出世間的福報。

  戒律清淨了,一切功德自然就會產生。這裡用比喻來說明動靜。動指運動、活動,運行活動的人類。我們這些人類在大地上運行、活動,走來走去。不僅是我們,還有其他動物如馬、牛、羊,也是在大地上運行、活動的。靜是靜止不動,像山川、高樓等等。

  無論是動的還是靜的,都依賴於生存的依處——大地。我們的運行、活動,都是在大地上進行的。若是沒有大地,我們不會飛,也沒有辦法運行、活動。還有靜止不動的山川、房屋、高樓大廈,如果沒有大地的承載,怎麼能建造,怎麼能穩穩當當地矗立著呢?如果沒有了大地,這些都不會有。這是以比喻來說明沒有戒律或戒律不清淨,其他任何世出世間的功德都不會有。即使有了也沒有意義,比如世間暫時的權勢、錢財、才華或是榮譽,都像抓在手裡的沙子一樣,都是不可靠的,瞬間就會漏盡。

  有的人沾沾自喜,有的人傲氣沖天!當災難來臨的時候,當業力真正現前的時候,這些什麼也不是;在地震面前,在海嘯面前,連個蚯蚓都不如;一下就被卷走了,一下就被埋在地下了,連個蒼蠅都不如。蚯蚓也許能爬出來,蒼蠅也許可以飛,你呢?只好在那裡等死,在恐懼和焦慮中離開這個世界。

  我現在給大家講法,講大道理,但是災難真的來了,要面臨死亡的時候,跟那些普通人沒有什麼區別。所以任何時候,把自己放低,反觀自心。高高地坐在法座上,大道理講得滔滔不絕,災難真正來了,真正要面臨死亡的時候,還是一個普通的凡夫,一樣不如蚯蚓、不如蒼蠅。所有的人都一樣!

  戒是一切功德的根本,這是龍樹菩薩以比喻來說明的。我們也可以拿這個比喻來分析,大地沒有了,所有的事物都不可能存在。若是戒律不清淨了,一切功德都不會有。

  《教比丘經》裡說,有些人所受的戒律是痛苦之源,有些人所受的戒律是快樂之源,戒律清淨就是快樂之源,戒律不清淨就是痛苦之源。

  我們經常講:有利就有弊,無論在世間還是在出世間,都是一樣的。想占便宜是不可能的,如果戒律清淨,就是快樂之源,今生來世都會令你快樂;如果戒律不清淨,今生來世都會令你痛苦。

  龍樹菩薩在這裡講了四個要點:

  第一,未失。我們修行有在家戒和出家戒。在家戒有居士一戒、二戒、三戒、四戒,五戒是圓滿戒。出家有沙彌戒、沙彌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這些戒律不能破壞,不要說犯根本戒,連支分戒也不能犯,犯了要及時忏悔,這樣也算是戒律清淨。若是犯了支分戒以後不在乎,不去忏悔,也屬於持戒不清淨。佛當時也是這樣規定的。

  在家人也是一樣,比如受八關齋戒是在家人的增淨法,每半個月要受一次;出家人也有增淨法,每半個月要做一次,做增淨法的時候要互相忏悔。比如說三個沙彌到一個比丘面前磕頭忏悔,直到比丘說可以了。比丘也要互相忏悔,主要是忏悔所犯的支分戒。如果犯了根本戒就要離開僧團,不可以進大殿,這都是佛當時規定的。

  在家人犯了根本戒,要重新受戒,支分戒要進行忏悔,不未失是這個意思。戒律有根本戒和支分戒,支分戒和根本戒不詳細給大家講了,之前我們講戒律時已經講得很清楚了,今天沒必要再重復。

  主要是強調犯根本戒要離開僧團,不允許進大殿。犯支分戒要忏悔,就能清淨。居士也是一樣,不能犯根本戒,犯了支分戒要及時忏悔,想清淨戒律就要這樣。

  第二,完整無缺。無缺是對治支分,即為殊勝廣大,這個主要是對治法。

  犯戒一般有四個原因,第一,不知道而犯戒;第二,不深信而犯戒;第三,煩惱重而犯戒;第四,習氣重而犯戒。雖然我們知道了也深信了,但是煩惱生起時的當下無法對治就犯戒了;由於無始劫以來的習氣,不知不覺中就犯戒了。要對治這四個原因有方法。

  第一是不知道而犯戒。如果不知道就要學,學了就知道了,但是現在都不願意學。五部大論裡有戒律論,講的都是戒律。戒律有四分律、別解脫戒。別解脫戒是根,四分律主要講的是別解脫戒,這些講的都是出家人的戒律。還有很多在家人的戒律,在家人叫優婆夷、優婆塞——女居士、男居士,也講了很多戒條。為什麼不學呢?都知道受戒,卻不知道戒條。聽說要傳居士五戒,都來受居士五戒;聽說要傳菩薩戒,都來受菩薩戒,但是卻不知道戒條。“知道啊,居士五戒不就是戒殺盜YIN妄酒嗎?”哪有這麼簡單,有很多詳細的內容、細節,都要掌握,才能受持戒律。但是你不明白、不知道。如果不知道就要學,必須要知道。

  比如沙彌有沙彌戒,不能只是念,不但偈頌要背下來,還要思維、對照自己。比丘戒有二百五十多條,都要記下來天天念,思維、對照自己有沒有犯戒,對治的方法就是學,知道了就行了。所有的根本戒和支分戒都知道,在何種情況下會犯根本戒,在何種情況下會犯支分戒,都有詳細的說明。如果知道了,第一個原因就不存在了。

  第二是不深信而犯戒。要多去了解佛法,了解佛陀,深信善惡因果,深信佛所講的這些真理。你真正深信了,了解了佛法,了解了佛陀,對這些真理和道理生起了信心,第二個原因就沒有了。

  第三個、第四個是因煩惱習氣而犯戒。煩惱習氣要靠修行再修行,這樣煩惱、習氣慢慢就能對治,最後煩惱、習氣都沒有了,就要成佛了,就要發光了。

  第三,混雜。無論是受居士戒還是受出家戒,都屬於別解脫戒。別解脫戒是為了解脫,為了能到達彼岸,這要有出離心的基礎。這樣不能混雜世間俗道——不能為了世間,不能貪戀世間,否則戒律就不清淨了。也許有些人覺得這也太難了,對世間沒有貪戀,一點都不為世間的福報不可能吧。居士戒和出家戒都屬於別解脫戒,別解脫戒必須有要出離心的基礎,若是沒有出離心的基礎,都不可以成為別解脫戒。

  在家人受的是居士五戒,從在家戒律的角度來講這是圓滿戒;出家人受的是比丘戒或是比丘尼戒,從出家戒律的角度來講這是圓滿戒。但若是你的相續中沒有生起出離心,統統都不能成為別解脫戒。別是個別,即個別解脫,誰受戒誰就能解脫,誰不受戒誰就不能解脫,這是別解脫戒的含義。

  出離心是斷除對世間的貪戀,一心求解脫。還有沾染、煩惱,惡劣的發心。惡劣的發心就是有些人無法堅持了,想捨戒,有這種發心,有想捨掉戒體的想法,並且說了一些能捨戒的話,戒體就會在相續中消失。捨戒就是捨掉這個戒體,有這樣的念頭都不行。摻雜貪心、嗔恨心等煩惱也不好,這都是不難沾染破戒之因,煩惱惡劣發心等。具足清淨戒律的四種功德,戒律就算是清淨的。

  受持清淨戒律能獲得一切功德,無論暫時的還是究竟的功德都能圓滿。為什麼單獨講布施和持戒?因為對於一個在家修行人來說布施是很重要的,對出家修行人來說戒律是首要的。

  施戒安忍精進禅,如是無量智慧度,

  圓滿趨向有海岸,成就如來正等覺。

  剛才講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修,再加博大智慧,就是六度。佛菩薩所有的學處都包含在六波羅蜜裡。布施就是施捨心,能布施對財富、對自己一切受用的貪著,沒有貪著,斷除貪著,這是布施圓滿;持戒是身口意清淨;安忍是無論面對何種對境和事情,心裡坦然,能心甘情願、心平氣和(從自己的角度來講是心甘情願,從對方的角度來講是心平氣和),都能接受,這樣的心態叫安忍。當有人傷害、加害時,心裡沒有嗔恨,沒有怨言,這就是安忍。

  還有在修法的過程中,能接受一切艱難困苦、嚴寒酷暑。這兩天下了點雨,有點冷,有人就動心了:“天氣也太冷了,百日共修一百天也太煎熬了吧!”而不是“雨打日曬也不怕”。要有這種心:“求法真的不容易,得法更不容易,我要不顧一切,不畏艱難困苦、嚴寒酷暑,一心一意求法!”這種心叫安忍。

  在百日共修期間,從四面八方來了這麼多人,互不相識,家庭環境不同,生活習慣不同,很多人的習氣、毛病必須要接受啊,不然怎麼圓滿百日共修啊?有些人心裡又煩惱了,“這是什麼人啊?”看到的全是不好的,心不清淨看什麼都不清淨。

  我們要有一個包容心。什麼叫利他心?從心裡接受他人叫利他心。你不接受他人自己也難受、也煩惱。還不如把心量打開,接受對方,這叫圓融。這樣你就能得到共修的功德和利益。

  你要接受,因為什麼樣的人都有。這都是我們宿世的父母,是未來佛。有些人剛開始求法的心比較強烈,自己想靜靜的看書,想好好的打坐,這個時候對境來了。有人動這個,動那個,心裡就開始煩了:“我要看書,那人不讓我看,我要打坐,他擾亂我。”你真想修行,真想得到佛法,就要去接受,這時候要修安忍,這叫安忍。

  凡夫有些毛病是正常的,你要打坐,他也不要打坐;你要看書,他也不要看書,你要求他不說話也不動,有點太過分了吧!修安忍就這麼修,要站在對方的角度想,換位思考,換做是自己,你也一樣,你也會這樣做的,這就是安忍。佛法裡有很多調心的方法:顯宗裡的無我空性智慧,密宗裡的大光明、大圓滿境界……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調整心的方法。

  佛講,眾生的煩惱無有窮盡,所以對治的法門也無有窮盡;眾生的根基五花八門,法門也是五花八門。有些人又開始分別了,怎麼還要這樣講?不同根基有不同的佛法,不同的眾生有不同的引導,這才是佛法。針對你,都合乎你的胃口,就不是佛法了。你要明白這些道理啊!

  什麼叫佛法?根基不同,意樂不同,福報不同,眾生不同,所以對治的法門也不同,如同醫生要根據病人的病情才能寫處方,佛菩薩使用的方法也是不同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論,自己去接受、去對照,能對號入座,就可以了。這是安忍。

  第三,精進。精進是有意樂,心裡有歡喜。“又要上課了,又要聽法了……”心裡生起了厭煩不是精進。有時候上座時間長了一點,心裡就想:一個多小時了,怎麼還不結束?一個多小時了,怎麼還講啊……這就是不精進的一種表現。精進的人越講越想聽,期盼上早晚課。怎麼還不上課呢?聞法也是,專注地谛聽,這麼快就結束了?其實已經過去兩個多小時了……這種心態叫精進。精進在於心態,不在於形式。形式上天天打坐,天天念經,心裡若是沒有歡喜,沒有意樂,就不是精進。

  第四,禅定,主要是定。

  第五,智慧。有分析、辨別的能力,這點很重要。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智慧,有了智慧就能獲得解脫。

  第六,回向圓滿。“趨向”是回向的意思,一切善根,一切修行,都統統回向。回向有兩種,一種是心裡想:這些功德善根等一切都給眾生,眾生有了這些善根和福德,能迅速獲得解脫。還可以這樣想:願這些功德善根等,都能成為我成佛的因,我要迅速成佛度眾生。這些善根、功德都能讓我迅速成佛,然後我要去度眾生。還有一個是境界,站在三輪體空的角度去回向,才是最圓滿的。這是直接成為菩提果的因。剛才那種回向是間接成為菩提果的因。

  三輪體空就是我們做布施的時候都不可得——布施者自己不可得,眾生也不可得,所布施的東西也不可得。有這種無我空性的見解的攝持,叫三輪體空的回向。持戒、安忍等其它六度都是一樣,有這種三輪體空的攝持,有這種無我智慧的攝持,才可以成為菩提果的直接因。

  在自相續中圓滿修行此六度。心裡思維、發願,希望自己或眾生,抵達三有大海之彼岸,成就如來正等正覺果位。剛才講了回向有兩種。一種是自己心裡思維、發願,另外一種是站在三輪體空的角度,站在無我空性的境界中回向,行持這些善法。這就是六度——六波羅蜜。其他都是簡略講的,布施和持戒是單獨講、展開講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上一篇:達真堪布:用佛法的鏡子照出自己的真面目
下一篇:淨空法師:到他人道場,決定要贊歎他的所學,不破壞他的道場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