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原創

 

太上感應篇淺釋:例舉八種意惡(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三、負他貨財,願他身死。欠某人器物錢財,卻賴著不還,並希望此人死亡,自己就可以不用歸還了。這樣的存心非常邪惡!當初別人在我器物錢財匮乏時借給我,是對我有恩,現在不但不感恩,還希望別人死亡,這是典型的忘恩負義。以此之心,會讓自己也遭遇類似的果報。例如,自己雖然對子女付出了很多,但子女不但不感恩,反而咒罵自己“早死早好”,這就是自己曾經忘恩負義的惡報。 

白元通欠楊筠四千五百文錢,楊多次索要,白卻賴著不還。後來楊筠死了,白元通就將此事昧了起來,再也不提。白元通死後,楊筠家生了一頭驢,忽然對楊筠的家人說起人話來:“我是白元通,因為欠你家四千五百文錢,才投胎你家做驢。現在西市的那個驢販子也欠我四千五百文錢,你可以將我賣給他,要價四千五百文錢,就算我還你家錢。”楊筠的兒子就按照驢所說,將其賣給了西市的驢販子,得到四千五百文錢。驢販子買到那頭驢之後,還沒有來得及拿到市場去販賣,那頭驢就死了。

漢朝時,閻敞和第五嘗是好友,分別擔任郡輔和太守之職位,後來第五嘗被調到邊疆去帶兵,臨走時將一百三十萬錢的工資寄存在閻敞那裡,閻敞就將這些錢埋了起來。第五嘗臨終時,叫來失去了父母的才九歲的孫子,對他說:“我有三十萬錢寄存在郡輔閻敞處,你可去取。”於是第五嘗的孫子就去求見閻敞。閻敞見到第五嘗的孫子後,悲喜交加,立即去取錢還給他,那些錢還密封得好好的。第五嘗的孫子說:“祖父只說寄存了三十萬錢在你這裡,現在您卻給我一百三十萬,我不敢拿。”閻敞說:“大概是您祖父病了,所以說錯了,請不要疑慮,你祖父確實寄存了一百三十萬錢在我這裡。”最後,閻敞將錢如數交給了第五嘗的孫子。閻敞後來官位一直升到刺史。

四、干求不遂,便生咒恨。干,在古文中的意思就是“追求地位俸祿”。“干求不遂,便生咒恨”的意思是,求別人事情,不能如願,於是內心就忌恨別人,願別人受災受難。

宋朝廬某,夜裡懷揣百金送給王旦,請求王旦提拔自己做江淮的發運官,王旦拒絕說:“你的才能不能勝任這個職位,我怎能以私廢公呢?”廬某感到很丟面子,回家後每天夜裡焚燒俑相念咒,詛咒王旦,願王旦快快死亡。廬某夜裡夢到神呵斥他說:“王旦忠心為國,你卻願他速死,上帝將問罪與你。”果然,數日後廬某就死了。

明朝杭州的李庚,家裡貧窮並且沒有德行。所有的親戚鄰居,都被他借遍了錢財和物品。凡是稍有不答應他的,就仇恨不已。一日,向朋友借糧,朋友沒有答應,李庚就立即在神相前詛咒這個朋友,願他速死。不一會,一聲雷震,李庚被擊斃在神像前。

五、見他失便,便說他過。見到某人遭遇不順、失敗而失去勢力,就說他的過失。勝敗本來乃人生常事,在他人成功順利時就趨炎附勢,或表面友好內心卻嫉妒,而在別人暫時失利時就說他的過失,並且幸災樂禍,這樣的行為也完全是由潛藏在內心深處的“不希望他人獲得安樂”的存心所導致。

明朝漢州有個王生,喜歡指責他人的過失。他的鄰居兒子死了,他指責道:“這是因為你罪大惡極,所以有這個報應。”不久,王生的兩個兒子都生病了,鄰居反唇相譏地說:“看來你比我還罪大惡極啊!”他的族兄參加歲考,成績被列在四等,王生也指責說:“你的文章本來就很荒謬了,怎能被錄取呢?”不到一年,王生自己科考竟然位列五等,族兄反過來譏笑他說:“看來吾弟的文章更加荒謬啊!”

管仲說:“我曾經與鮑叔共事而遭遇困境,鮑叔不認為我是愚人,他知道一個人有時機上的利與不利;我曾經三次做官三次遭到驅逐,鮑叔不認為不賢良,他知道我生不逢時。”由此觀之,古之豪傑,也往往有不得志而失敗之時,而心地醇厚之人,往往會在困境中給予安慰與勉勵,這就是難得可貴之處。我們萬萬不可在他人遭遇失敗之時,落井下石,說他人過失。如果乘人之危,說人過失,沒有絲毫憐憫鼓勵之心,這是內心刻薄、沒有福德的標志。

六、見他體相不具而笑之,見他才能可稱而抑之。對於這句話,可理解為使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意思是見到他人體相不具或才能低下而譏笑之,見到他人體相完具或才能可稱而壓制之。惡劣的眾生就是如此,見到不如自己的人,就會譏笑看不起對方;見到超過自己的人,就會嫉妒壓抑對方;見到與自己相當的人,就會生起要超過對方的心。

人的本質是身心這兩者,一個人今生的成敗決定於身之體相與心之才能,而體相與才能往往不是今生的努力所能決定的,多是前世的善惡業所致。體相圓滿,或才能出眾,定是前世的善業所致;而前世作惡,往往在今世就會遭遇四肢有缺、五官不全或者智力低下的果報。

唐朝的盧杞,臉色發青、長相滑稽可笑。郭子儀生病時,百官都來問安,妻妾侍奉在他左右。盧杞來問安時,郭子儀命令妻妾全部離開,有人問郭子儀為什麼這樣,他說:“盧杞長相丑陋,婦女見了必定會發笑;而他的內心卻凶險,他日如果得到權利之後,因為這些婦女的譏笑,我們整個家族就會遭殃。”後來,盧杞做了宰相,果然睚眦必報,過去曾經譏笑過他長相的人都遭了殃,唯獨郭子儀安然無恙。由此可見,譏笑他人長相,很有可能給自己帶來災禍,不去譏笑則可以避免災禍。

侯元功,長相很丑陋,剛被鄉薦時,人們因為他年長貌陋,不知道恭敬他。有輕薄的人在風筝上畫了侯元功的相,並將這個風筝放上天。侯元功見了,笑著在風筝上題了這樣一首詞:“未遇行藏誰肯信,如今方表名蹤。無端良匠畫形容,當風輕借力,一舉入高空。才得吹噓身漸穩,只疑遠赴蟾宮。雨余時候夕陽紅,幾人平地上,看我紫霄中。”當年,侯元功登第,官位一直做到宰相。過去鄉裡那些曾經譏笑過他的人,都不敢見他。

戰國時的李斯與韓非,一開始都曾在荀卿手下共事,李斯自知才能不如韓非。秦王見到韓非寫的《說難書》,非常想見韓非。一次韓王派遣韓非出使秦國,秦王與韓非言談甚歡。李斯害怕韓非得到秦王寵信,就誣陷韓非使得他被關進監獄,韓非想向秦王澄清事實,竟然沒有機會,後被迫害致死。後來,李斯被趙高誣陷,也想向秦王澄清事實,也沒有得到機會。這是“見他才能可稱而抑之”而得惡報的例子。由此可見,天道好還,一個人將怎樣的行為加在別人身上,自己也會得到這樣的行為。

下面總結一下《感應篇》所說的八種意惡。前三種意惡“見他榮貴,願他流貶;見他富有,願他破散;見他色美,起心私之”,是見到他人的“地位、財富、姿色”而起的惡心;“負他貨財,願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見他失便,便說他過”這三種意惡,是在與人相處過程中,自己已獲利、未能獲利、誤認為將要獲利這三種情況下而起的惡心。“見他體相不具而笑之,見他才能可稱而抑之”,是指對不如自己的人譏笑,對超過自己的人嫉妒壓制。以上這八種意惡,並非不經意而例舉,而是高度概括了惡性凡夫與人相處時,緣他人的各個方面所能生起的惡念。當這些惡念駐留在一個人心中時,就會迅速摧毀此人的福德,嚴重障礙此人獲得安樂,並使此人從痛苦走向痛苦、從黑暗邁向黑暗。

從實相來說,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平等地都是自心的變現,自他只是分別心一廂情願的分判而已,這種分判實際上根本不符合真理。分別心分判自他之後,還進一步去呵護這個“無而妄執為有”的自己、排斥自心假立的他人,因而《感應篇》中所說的這些惡念就應運而生了。所以,我們一方面要從般若空性的層面去理解自他只是分別心的虛構,一方面要在世俗層面串習與實相相符的“自他平等”,經常在內心思維並念誦四無量心偈:“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願諸眾生永具無苦之樂我心愉悅,願諸眾生遠離貪嗔之心住平等捨。”這是斷除《感應篇》中所說八種意惡的基本方法。

摘自《太上感應篇淺釋》(明如居士 著)

 

上一篇:達真堪布:何時才能得自在
下一篇:人不認識你不要緊,佛菩薩認識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