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很多文人士大夫修學佛法,不僅是研究佛法,而且真的是身體力行。其中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大居士——楊傑,字次公,自號無為子,官也當得蠻大,位居太常(掌管禮樂、郊廟、社稷事宜之官),並且通宗通教。
這位居士很了不起,他曾經跟隨天衣義懷禅師出游,參龐公的機鋒轉語,登泰山時看到日出如盤湧出而開悟。在宗門下,他的修證是可以上《傳燈錄》的。
楊傑居士的母親去世,他在家裡丁母憂三年,閱《大藏經》,對淨土法門產生了信心,歸心淨土。他繪制了一幅丈六阿彌陀佛像,到任何地方都隨身帶著,觀像稱念佛名。
楊傑居士臨命終時,感得阿彌陀佛來迎接,便說了一首有著禅和淨特點的偈頌:“生亦無可戀,死亦無可捨。太虛空中,之乎者也。將錯就錯,西方極樂。”
前面四句都帶有禅宗的特點,生死都是夢幻泡影,要看破,既沒有什麼可戀,也沒有什麼可捨;在太虛空中,“之乎者也”這些文字名相也都如同空中之花,沒有實義。(大安法師)
就宗門下“破一切”的宗旨來說,心外求什麼(甚至說求生淨土)、稱念什麼(包括稱念阿彌陀佛名號),這都是著相,都是錯。但是楊傑居士能夠“將錯就錯”,通過念佛感通阿彌陀佛前來接引,從而往生“西方極樂”。不將錯就錯,就一錯永錯;能將錯就錯,就能得到西方極樂。
所以在《往生集》中,淨土宗八祖蓮池大師對楊傑居士很是贊歎:“我希望天下所有的聰明才士都能像楊傑居士一樣成就‘這一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