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語曰“舊來傳五日,無事不稱神”。“五日”一直被認為是很神聖的日子。佛法東來後,端午的神秘性逐漸滲透到佛教中,使一些佛教的大事也與端午有了聯系。
1、佛教高僧五月五日出生或圓寂
首先,一些高僧生於端午。生於五月五日的孩子常被拋棄,父母或將此日出生的孩子送往沙門為僧,如唐代著名的“法雲公”。
其次,一些高僧於端午圓寂
丹陽縣道成禅師,隋文帝開皇十九年(599)五月五日在興嚴寺圓寂;唐代越州稱心寺大義禅師,在武則天天授二年(692)五月五日坐化。
這些高僧在五月五日坐化,常常伴十分神奇的情景。金熙宗皇統三年(1143),覺禅師將死作《頌》交代後事:“今年五月初五,四大將離本主;白骨當風揚卻,免占禅那地土。”他在鐘聲漸入坐逝之境,侍者想起他們的約定:“吾化後,可喚之。若能回來,是有道力也。”
於是,他連喚三聲,覺禅師果然復活,問到:“你有什麼事?”侍者說:“和尚何裸跣而去?”他反問:“來時何有?”侍者要給他穿幾件衣服,他說:“不用。留給後人吧。”他書偈雲:“七十三年如掣電,臨行為君通一線;鐵牛踍跳過新羅,撞破虛空七八片。”然後,晏然而逝。
這些五月五日出生和圓寂的高僧,遂成禅門佳話。
2、許多端午發生的事件被佛典記錄下來
唐代翻譯佛經常在五月五日開筆。《全唐文》卷916載,不空大師翻譯《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缽大教王經序》和《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缽大教王經》等,在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740)五月五日奉诏開譯。佛教經典《一切如來大教王經》和《瑜伽秘密金剛三摩地三密聖教法門述經》等,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五月五日開譯。
其次,所譯佛經如果在五月五日這天封筆,也是佛教的大事。《大乘入楞伽經》七卷、《入定不定印經》一卷、《大方廣普賢所說經》一卷等,是三藏法師義淨等於武則天久視元年(700)五月五日在東都洛陽的三陽宮譯畢,《大周刊定眾經目錄》第十五卷予以明確記載,朝廷也下诏褒獎。
唐肅宗上元元年(760),肅宗派大臣到廣東韶州(今韶關)曹溪南華寺將禅宗六祖惠能的傳法衣缽借到京城,作為“鎮國之寶”供養皇宮。衣缽沒有及時歸還。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五月五日,惠能大師便托夢給代宗皇帝要求歸還:“夢六祖大師請衣缽。”
七日,敕刺史楊瑊:“朕夢感能禅師請傳法袈裟卻歸曹溪。今遣鎮國大將軍劉崇景頂戴而送,朕謂之國寶。卿可於本寺如法安置。專令僧眾親承宗旨者,嚴加守護,勿令遺墜。”可見禅宗索回鎮教之寶,亦得借助端午節這個特殊的日子。
由以上的敘述,可見端午與佛教的聯系有著深刻的文化意義。端午節扎根於中華民族文化的底層,深深地積澱在佛教文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