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脾衰比腎虛更可怕呢?
先從生命力量的動力談起吧,通常人們認為:生命的動力源頭源於心髒,其實躲在暗中的脾才是生命的動力源頭,它才是推動全身循環第一動力,其次是腎,再次是肝,因此心髒並非生命的動力源頭,沒有被人看得起的脾才是推動生命循環的第一能量馬達。然而現實中許多西醫醫師從來就沒拿著脾當回事兒,說摘除就摘除,完全不知道脾在全身的重要性。不知道脾不僅是全身的能量馬達,同時也是殺菌滅毒的航母級消毒器,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脾比腎還重要。另有一些人誤認為生命力量的動力是腎,這是錯誤的,因為只有脾分泌的物質強壓給腎髒,腎髒才有力量過濾血液中的雜質。當然腎影響脾,但脾又反過來又影響腎,先天在脾,後天亦在脾,人出生後,脾就是那二小片,一直長到十八歲成人,也還是那麼大小,始終沒有變化,生長的動能全靠脾的能量供給,只有年齡增長時,脾才稍稍增厚,到五十歲時,我們的脾內已經呈蜂窩狀,其中已無實質——能量了。如果將脾再次填實,腎水自然就會升入頭部,人就有回到年輕時期的感覺。脾與肝相輔相成,脾也存血。脾切除之後,肝失去了脾的滋潤,肝髒就會暴裂,人也就會全身沒勁兒,常患血毒疾病,皮膚上總起疙瘩。細心的媽媽都知道嬰兒出生落地時,哭的聲音特別響亮,音訊可以傳得很遠,為什麼能夠音訊可以傳得很遠呢?其主要力量就是源於脾。脾衰會有哪些現象呢?像頭部五官不清,視力下降,眼球內玻璃體混濁,眼球內熱、澀,眼球在運轉時覺得空、暈,眼球脹,這些都是脾衰所致。頭脹、大腦發空、昏沉、困乏,根在後腦,也可說是脾的問題。脾衰則力不從心,記憶力差,思維與反應遲鈍。頭暈的源頭在於後腦發空,淺層次明著是脾的問題,深層次暗中則是腎的問題;只有解決了脾衰的問題,後腦所表現的症狀和感受才能明顯好轉。脾衰時,全身癱軟無力,患者又說不清、道不明,往往被誤認為是闌尾炎。脾衰的嚴重程度盛於心衰,病情發展隱蔽,變化微小,由於檢查不出來,往往被人們所忽視,即使是在病情惡化時,也難以找到實質上的證據。脾衰嚴重時看文字只看到兩行,大腦就會極度疲勞,接著就昏睡過去;與人交談,只聽到一、二分鐘,大腦就會一脹,隨即大腦一片空白,對方談什麼,全然沒聽見,緊接著昏昏沉沉、疲勞至極。因此脾衰比腎虛更可怕。
脾有病,人就廢了一半,脾的健康直接影響到大腦的功能狀態,腦衰,其暗中是脾的枯竭;腎枯竭的背後也是脾衰,因此脾衰比腎衰更可怕,因此脾比腎還重要!腎有問題影響脾——脾出了問題直接就影響到腎。心髒衰竭的背後也是暗中的脾衰,一切大病皆根由脾衰!許多人都聽過“虛不受補”這個詞,其實“虛不受補”的要點就落腳在脾上,大病的最終結果是脾受到損傷。
腎水足則脾有力量,寒濕就不存在;腎水虧則脾衰,則形成寒濕;脾髒濕,腎髒燥,最終演變成心寒、脾寒、胃寒、肝寒、腎寒和腦衰。
脾衰,人會挺不起胸,在兩乳為一水平線處塌陷;牙齒連根脫落,嚼食物時沒有力,就在於脾衰沒力氣;關節疼,是脾腎衰老,不平衡所致。
脾衰在平時體會不出來,用手法檢查時,只要一推動脾的能量,全身的虛損就會暴露出來——眼球鼓,頭暈,全身乏力,下肢沒勁,數日才排便一次;睡眠時,經脈與絡脈沒有力量。大腦的問題益在遠程治療,距離大腦越遠,神經就越敏感,反射的速度越快,療效也就越明顯。
心肝脾腎既是相通相連的,又是互相制約的。脾衰源於“一髒器衰,另一髒器同樣也衰”。在一定特定的環境下,五髒互相幫助,互相制約,互相依賴,又各自保養,反之則形成枯竭。
脾真空能是暗的真空能量,不明顯表現出來,難以被人們發現。胰腺癌、白血病、淋巴癌等源發於脾被暗的真空能量所焚而至脾焦;若要將腎水輸送到胰腺,需要一年的時間方能到達,而實際上患者此時早已經沒有提升的能量了。治療時,要抓住一髒,其余為輔,以主要的髒器帶動其他髒器,心肝兩個髒器就要加大能量推動循環。
在損傷中,惟有脾的損傷最殘忍。脾膨脹(脾大)究竟能到何種程度不好說,因人而異。脾損傷大了,五髒六腑下垂,需要往上提氣,不然損傷者也就臥床倒下了。
脾繼續增厚,增厚的狀況又無法具體准確地測量。脾大壓迫得人喘氣困難、行動不便,但卻沒有脾衰躺下的症狀。脾增大是由於脾在吸收能量的同時,向外代謝氣體泡沫的通道被堵塞所致。
脾大患者的脾已不同於正常人的脾,已沒有功能,必須人為地疏通,慢慢地進行;只要一動,人就會感到虛,只要有虛就會有反應;再看看肝有什麼變化,是否有問題,疏通心腎;在上腹肌膚下八寸深的任脈上,兩個並列穴位是個堵塞的鎖,此點打通才能做到上下貫通。現實情況是,脾雖然也有些力量,但這是虛的,不是實的。
脾其實並沒有實質性增大,脾實際很小,脾內組織間充滿了氣體泡沫,逐漸通過置換,可以將氣體排出來。脾大的產生因人而異,不是都增大,這說明脾大者是脾先天不健全。脾若沒反應,就是它被真空能燒壞,脾只能松弛,燒壞死性,再也不能回縮產生反應,若是這種情況,用什麼辦法都已無效了,凡關系到脾的問題則不能輕易動手。
治病本身很難,原則是要順勢利導;排毒之後,遺留下的損傷更是難以治療,要順其自然,不能強人所難。其他的髒器損傷,如肝硬化、經治療後的肝纖維化、胃潰瘍等經過三至四年時間的休養可以恢復,因為髒器自身具有再生能力;人體五髒六腑中,只有胰腺沒有再生能力!因而遺傳病誰也解決不了
關於脾虛
-脾是干什麼的?脾不適的症狀分類
【脾熱】指脾受熱邪或過食燥熱食物所引起的熱証。主要症狀有唇紅、咽乾、心煩、腹脹滿或疼痛、大便秘結、小便黃短等。
【脾氣虛】指脾氣虛弱,運化無力。臨床表現有乏力,食欲不振或食後易脹,伴有眩暈,倦怠,面色萎黃等氣虛症狀。多見於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神經官能症、慢性痢疾,貧血等。
【脾虛濕困】指脾虛內濕阻滯的病理。脾主運化水濕,為胃行其津液,脾虛則運化功能低下,引起水濕停滯;水濕的停滯,又反過來妨礙脾的運化。主要症狀有飲食減少,胃脘滿悶,大便洩瀉,甚或噁心欲吐,口粘不渴或渴喜熱飲,肢體困倦,甚或浮腫,舌苔厚膩,脈緩等。多見於慢性胃腸炎,慢性痢疾,慢性肝炎等疾病。
【脾陽虛】即脾胃虛寒。主要症狀有胃脘冷痛、腹脹滿、呃逆、嘔吐、食少、便溏或久瀉久痢、倦怠、尿少、浮腫、消瘦、舌淡苔白、脈虛緩。多見於胃十二指揚潰瘍、慢性胃腸炎、慢性肝炎、慢性痢疾、水腫、白帶等
【脾陰虛(脾胃陰虛)】指脾胃的陰液不足而影響受納運化。主要症狀有唇燥口乾,喜飲,口淡無味,飲食減少,大便乾結,舌紅苔少或舌面光滑等。
【心脾兩虛】即心脾兩髒俱虛。主要症狀有心悸、健忘,失眠、多夢,食欲減退,腹脹、便溏、倦怠、面黃、苔白、脈細。多見於神經官能症、貧血等。
【脾胃濕熱】指濕熱內蘊脾胃。主要症狀有身目俱黃,腹脹脘痞,飲食減少,噁心,倦怠,尿少而黃,苔黃膩,脈濡數。多見於黃膽型肝炎或其它急性肝膽疾患。有些皮膚病如濕疹,膿庖瘡等也和脾胃濕熱有關。
(一):關於脾虛證
中醫脾虛證是指中醫所稱之脾髒虛弱而引起的病證,其病情雖較繁雜,但就筆者長期的臨床觀察,主要有嘔吐、洩瀉、水腫、出血等,我在治療方面積累了點滴經驗,現略述如下
脾虛嘔吐證見飲食稍有不慎即易嘔吐,時作時止,胃納不佳,食入難化,脘腹痞悶,口淡不渴,面白少華,倦怠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濡弱。脾虛嘔吐為脾髒虛弱,胃氣上逆所致,治宜健脾和胃止嘔,方選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脾虛洩瀉證見大便時溏時瀉,遷延反復,完谷不化,飲食減少,食後脘悶不舒,稍進油膩食物則大便次數增多,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脾虛洩瀉由脾虛失運,濕注腸道所致,治宜健脾滲濕止瀉,方選參苓白術散化裁。
脾虛水腫證見身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脘腹脹悶,食納減少,面色不華,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質淡,苔白滑,脈沉緩。脾虛水腫由脾虛水停,泛溢肌膚所致,治宜溫脾利水消腫,方選實脾飲加減。
脾虛出血證見便血紫黯,甚則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氣短聲低,面白無華,頭暈,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無力。脾虛出血乃脾氣虛弱,血失統攝為罹,治宜健脾益氣攝血,方選歸脾湯加減。
(二)--肝郁脾虛
中醫肝郁脾虛證最常見的5個症狀依次是脈弦、胸脅脹悶、納呆食少、舌苔白和神疲乏力
(三)--脾腎陽虛
脾腎陽虛證,外邪入裡、勞倦內傷,久病虛損均可導致脾腎兩髒陽氣虛衰。久瀉久利、水邪久踞,致脾腎兩髒陽衰,或他髒虛損漸及於脾腎,均可造成兩髒同時虛衰而為脾腎陽虛證。
脾腎陽虛提示脾腎兩髒機能減退、運化失職,水濕停滯、陰寒內盛、全身髒腑功能失調。
脾腎陽虛是以虛為主夾有實證之證候。主症:下利清谷、腰膝酸軟、肢體浮腫、形寒肢冷。臨床表現:下利清谷或久瀉滑脫或五更洩瀉,少腹冷痛,腰膝酸軟,小便不利、面目肢體浮腫,甚則腹脹如鼓,形寒肢冷,面色蒼白。舌淡胖,苔白滑,脈沉細。
(四)--心脾兩虛
(1)症狀:患者不易入睡,或睡中多夢,易醒,醒後再難入睡,或兼心悸、心慌、神疲、乏力、口淡無味,或食後腹脹,不思飲食,面色萎黃,舌質淡,舌苔薄白,脈象緩弱。此種不寐臨床上比較多見。
(2)病機:由於心脾兩虛,營血不足,不能奉養心神,致使心神不安,而生失眠、多夢、醒後不易入睡;血虛不能上榮於面,所以面色少華而萎黃;心悸、心慌、神疲、乏力均為氣血不足之象;脾氣虛則飲食無味,脾不健運則食後腹脹,胃氣虛弱則不思飲食,或飲食減少;舌淡、脈緩弱,均為氣虛、血少之征。本型病人多為勞心過度,傷心耗血,或婦女崩漏日久,產後失血,病人體衰或行大手術後以及年老氣虛血少等,引起氣血不足,無以奉養心神而致不寐。有的病人則飲食勞倦傷及脾胃,胃氣不和,脾陽不運,食少納呆,氣血化生來源不足,無以養心,而致心脾兩虛。正如《景岳全書·不寐》中說:“無邪而不寐者,必營血之不足,營主血,血虛則無以養心,心虛則神不守捨。”因而辨證施治時,必須將以上病機及辨證要點結合起來,辨證方能更加准確。
(3)治法:補益心脾,養血安神。
(4)選方:歸脾湯。
5)用藥:黨參30g,黃芪18g,當歸12g,龍眼肉12g,白術9g,木香6g,陳皮6g,茯神15g,酸棗仁18g,遠志15g。
(6)方解:方中黨參、黃芪補心脾之氣,當歸、龍眼肉養心脾之血,白術、木香、陳皮健脾暢中,茯神、酸棗仁、遠志養心安神。共奏補益心脾、養血安神之功效。
(7)加減:如心血不足者,可加白芍10g,熟地、阿膠珠各12g,以養心血;如不寐較重者,酌加五味子12g,柏子仁15g,有助於養心安神,或加合歡皮12g,夜交籐、龍骨、牡蛎各30g,以鎮靜安神;如兼見脘悶納呆,苔滑膩者,加半夏、厚樸各10g,陳皮12g,茯苓15g,以健脾理氣化痰。脾虛便溏者,宜溫脾安神,可選用景岳壽脾煎(人參、白術、山藥、干姜、炒棗仁、遠志、蓮肉、炙甘草);偏於氣虛者,可選用六君子湯(人參、炙甘草、茯苓、白術、陳皮、半夏)加炒棗仁、黃芪;偏於血虛者,宜養血安神,可選用茯神散(茯神、熟地黃、白芍、川芎、當歸、白茯苓、桔梗、遠志、黨參、紅棗);若偏於心氣虧虛者,宜益氣鎮靜為主,可選用安神定志丸(人參、茯苓、茯神、遠志、石菖蒲、龍齒);偏於心血虛者,可用甘麥大棗湯加味。
(五)--心脾兩虛病例
女,32歲,單身,企業管理人員,工作較忙,不沾煙酒
症狀:
1,早醒,睡眠質量差,易做夢
2,最近半年腰腹長了很多肉,食欲未明顯增加,運動量及生活方式均正常
3,臉上和頸部長痘痘
4,記憶力減退,精神不好,面色黯淡,發黃,易疲勞
5,早起口苦
6,怕冷,久坐腰部會酸累,受不住
在中醫看過,說是心脾兩虛,我隨口問了一下,是不是腎虛,他未明確認可,卻同時開了歸脾丸和百令膠囊藥給我
想問一下,我究竟是腎虛還是心脾兩虛?如果是腎虛,是陽虛還是陰虛?
問題補充:本人身高158,體重50公斤,基本無性生活。無盜汗現象,近兩月經量減少。醫生所開中藥已快吃完,並無明顯改善,應該怎麼辦?
如是心脾兩虛,在飲食方面應注意什麼?謝謝。
百度回答:
那位中醫說的對,你確實是心脾氣血兩虛,且心腎不交。所以有你所說的那些症狀。但是不是腎虛,自然就不存在陰虛或陽虛的了,不過不及時治療的話是會對腎造成影響的。因為心主火,脾主土,腎主水,相信你也了解中醫五行學說中的相生相克的關系。
歸脾丸是適合你的,因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氣血虧虛所致。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統血,思慮過度,心脾氣血暗耗,脾氣虧虛則體倦、食少;心血不足則見驚悸、怔忡、健忘、不寐、盜汗;面色萎黃,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緩均屬氣血不足之象。上述諸症雖屬心脾兩虛,卻是以脾虛為核心,氣血虧虛為基礎。脾為營衛氣血生化之源,《靈樞·決氣》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為血”,故方中以參、芪、術、草大隊甘溫之品補脾益氣以生血,使氣旺而血生;當歸、龍眼肉甘溫補血養心;茯苓(多用茯神)、酸棗仁、遠志寧心安神;木香辛香而散,理氣醒脾,與大量益氣健脾藥配伍,復中焦運化之功,又能防大量益氣補血藥滋膩礙胃,使補而不滯,滋而不膩;用法中姜、棗調和脾胃,以資化源。全方共奏益氣補血,健脾養心之功,為治療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氣血兩虛之良方。
歸脾丸分析
(六)--脾肺氣虛
脾肺氣虛證是指由於脾肺兩髒氣虛,出現脾失健運,肺失宣降的虛弱證候。
【臨床表現】食欲不振,腹脹便溏,久咳不止,氣短而喘,聲低懶言,乏力少氣,或吐痰清稀而多,或見面浮肢腫,面白無華,舌質淡,苔白滑,脈細弱。
【證候分析】本證主要以咳喘,納少、腹脹便溏與氣虛證共見為辨證要點。脾為生氣之源,肺為主氣之樞。久咳肺虛,肺失宣降,氣不布津,水聚濕生,脾氣受困,故脾因之失健。
或飲食不節,損傷脾氣,濕濁內生,脾不散精,肺亦因之虛損。久咳不止,肺氣受損,故咳嗽氣短而喘;氣虛水津不布,聚濕生痰,則痰多稀白。脾運失健,則食欲不振,腹脹不舒;濕濁下注,故便溏。聲低懶言,疲倦乏力,為氣虛之象。肌膚失養,則面色晃白,水濕泛濫,可致面浮肢腫。舌淡苔白,脈細弱,均為氣虛之征。
相似證候的辨別:本證當與單純的肺氣虛證、脾氣虛證相辨別。單純的肺氣虛證以咳喘不止,短氣乏力等肺的定位症狀為主;脾氣虛證以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等脾的定位症狀為主。本證除了見一般氣虛症狀外,還同時見肺脾兩虛的定位症狀
(七)--脾虛忌食物品
脾虛之人忌吃下列食物。
鴨肉
性涼之物。《飲食須知》中曾說:「鴨肉味甘性寒,滑中發冷氣。」清.王孟英亦雲:「多食滯氣,滑中,凡為陽虛脾弱,……皆忌之。」因此,脾虛之人,尤其是脾陽不足者忌食鴨肉。
甲魚
有涼血滋陰作用,屬於清補食品,滋膩之物,多食久食則有礙脾之運化功能,引起消化不良,食慾不振。尤其是脾胃素虛之人,應當忌食之,正如《本草從新》中所告誡:脾虛者大忌。
田螺
性寒,味甘鹹,有清熱解暑作用。正因其性質大涼,《隨息居飲食譜》中才明確告誡:「多食寒中,脾虛者忌。
螺螄
性寒,味甘,雖有清熱作用,但對脾胃虛寒之體則不相宜。正如《本草匯言》中指出:「此物體性大寒,善解一切熱瘴。胃中有冷飲,腹中有久洩不實,不宜食之。」姚可成《食物本草》亦說:「多食令人腹痛不消。」故凡脾虛者,法當忌食之。
蚌肉
性寒,味甘鹹,能滋陰、清熱,但脾虛之人不宜多食,食之易傷脾胃陽氣。所以,清代食醫王孟英在《隨息居飲食譜》中告誡:「蚌,甘鹹寒。多食寒中,脾虛便滑者皆忌。
牡蠣肉
性質微寒,味甘鹹,雖有滋陰養血作用,但多食久食則導致脾胃虛寒,加重消化系統慢性疾病的病情,凡因脾虛所致的慢性胃炎、慢性腸炎、消化不良症、慢性腹瀉者均忌多食。清.黃宮繡還說:「脾虛精滑者忌。
梨子
生梨性涼,脾虛切忌。正如《飲食須知》中所言:「多食令人寒中,損脾,生食多成冷痢。」《本草經疏》亦雲:「脾虛洩瀉,法鹹忌之。」清.王孟英也曾指出:「中虛寒瀉者忌之。」因此,凡脾虛之人,尤其是脾胃虛寒腹瀉便溏者,切勿食用
山楂
又叫棠株、山裡紅。能開胃消食,但有損害脾胃之弊。如《本草綱目》中曾說:「凡脾弱,食物不克化,胸腹酸刺脹悶者,於每食後嚼二三枚絕佳,但不可多食,恐反克伐也。」《本草經疏》中也指出:「脾胃虛,兼有積滯者,當與補藥同施,亦不宜過用。」元.朱丹溪還認為:「山楂,若胃中無食積,脾虛不能運化,不思食者,多服之,反克伐脾胃生發之氣也。」因此,脾虛之人勿食之,更忌多食常食之。
甜菜
又叫君達菜。其性涼,有損脾氣。如《本草求真》中指出:「脾虛人服之,則有腹痛之患,氣虛人服之,則有動氣之憂,滑腸人服之,則有洩瀉之虞。」由此可見,對脾氣虛弱,尤其是脾虛便溏之人,不宜多食常食之。
枸杞子
性平,味甘。但古代醫家也有認為,枸杞性寒。如《別錄》中說它「微寒」。《食療本草》認為「寒,無毒」。《本草求真》中還說:「枸杞,甘寒性潤。」正因如此,對平素脾胃虛弱,或素有脾胃虛寒便溏者,皆當忌之,正如《本草經疏》中告誡:「脾胃薄弱,時時洩瀉者勿入。
此外,脾虛者根據其宜忌原則,應當忌食或少吃阿膠、馬奶、牛奶、海參、甲魚、螃蟹、蛤蜊、蚌肉、蜆肉、鰒魚、芝麻、蕎麥、柿子、柿餅、荸薺、柑、橘、香蕉、桑椹、無花果、獼猴桃、西瓜、甜瓜、海松子、柏子仁、生蘿卜、水芹菜、落葵、菊花腦、茼蒿、菠菜、蓴菜、髮菜、蕺菜、地瓜、絲瓜、生菜瓜、生黃瓜、紫菜、地耳、金針菇、草菇、菊花、金銀花、地黃、決明子、西洋參、胖大海、薄荷。
睡覺常流口水可能是脾虛
人在睡覺的時候容易流口水,原因有很多個。“睡覺姿勢不恰當的話,比如說趴在桌子上睡覺,或者壓著臉睡覺、張著嘴睡覺,都可能導致睡覺時流口水。”劉主任說。此外,如果口腔內不健康的話,也會在睡時“控制不住”口水。如果人每次刷牙刷得不徹底,齒縫中食物堆積,就會導致牙齒患病,炎症會加大唾液的分泌量。
據介紹,如果口腔被細菌感染的話,口腔內出現潰瘍,且潰瘍處有明顯的疼痛感,那麼人睡覺時也會流口水。此時只要用藥使潰瘍處愈合,睡覺時就不會流口水了。劉主任說,有時口水的味道和顏色也會反映出一些疾病。例如,如果口水鹹鹹的,顏色淡黃,則可能是因為牙龈發炎或是牙石多了。“所以,口腔專家總是強調刷牙、漱口的重要性。”
睡時磨牙也會導致流口水
知道嗎?如果人在睡覺時總是磨牙,這樣的人也很容易在睡時流口水。據劉主任介紹,晚上睡覺總磨牙,會刺激大腦神經促使口水分泌,這也是人在睡時會流口水的原因之一。另外,人的飲食習慣也會導致人睡時流口水。喜歡吃辣的,喜歡喝酒都可能導致流口水。
“如果牙齒有畸形的話,人也會流口水的。”劉主任說,有些人的前牙形狀特殊,向前凸出的很明顯,睡覺時嘴唇就不能很好的覆蓋住凸出的前牙,睡覺時上下嘴唇之間總是有個縫隙,不能完全的閉合在一起,口水就很容易流出來。“由此可見,不單單是口腔內環境出問題會導致睡時流口水,牙齒不健康也是原因之一,這需要到醫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確定治療方式。”劉主任說。
脾虛是流口水原因之一
“很多人對睡覺流口水並不在意,覺得是睡得太香太熟了,才會流口水。”劉主任說,還有一部分人認為流口水是人的正常表現,和年輕人相比,老年人尤其愛流口水,覺得這些都是人體正常現象,不用太擔心。據劉主任介紹,口水,醫學上又叫做唾液,是無色透明狀的,它的主要作用是潤滑口腔保護牙齒。正常情況下,人體唾液的分泌量每天大約是1500毫升。
劉主任說,人有時睡覺流口水是身體某些疾病的表現。像是人體脾虛的話,面部肌肉得不到足夠的涵養,很容易變得松弛,人在睡覺時自然就會流口水。這個原因經常被大家忽視。
“一般脾虛的人會有這樣的表現:日常飲食沒有食欲;腹脹腸鳴;大便時干時稀;腹痛,身體消瘦等。”劉主任說,一些胃病患者在發病前也可能有流口水的症狀。
調脾虛從節制飲食開始
劉主任表示,脾虛和人飲食無節制有關系。現在很多年輕人吃飯常常是饑一頓飽一頓,遇到好吃的就多吃,時間來不及了就不吃,吃飯沒規律加上暴飲暴食,都會產生脾虛。如果飲食上吃了太多的辛辣、寒涼、油膩等食物的話,很容易會傷害到脾的健康。另外,甜食如果常吃多吃的話,也對脾的健康不利。
“脾虛的人可請中醫詳細號脈,確知病因後再行服藥。”劉主任說,脾虛的人飲食上適宜吃清淡的東西,像是山藥、薏仁等熬成的藥粥都較適合脾虛的人食用。盡量遠離辛辣有刺激性的東西。另外,生活中很多食物都有健脾的功能。像是蓮子、扁豆、大棗、栗子等,都對緩解脾虛有效,飲食上不妨多安排一些。
脾虛吃什麼??直接吃藥就吃歸脾丸吧
脾虛證的宜忌食物
宜食食物:具有補脾益氣、醒脾開胃消食的食品,如粳米、籼米、鍋巴(焦鍋)、薏米、熟藕、粟子、山藥、扁豆、豇豆、牛肉、雞肉、兔肉、牛肚、豬肚、桂魚、葡萄、紅棗、胡蘿卜、馬鈴薯、香菇等。忌食食物:性質寒涼,易損傷脾氣的食品,如苦瓜、黃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苋菜、茭白、莴筍、金針菜、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綠豆、豆腐、莜麥等。味厚滋膩,容易阻礙脾氣運化功能的食品,如鴨肉、豬肉、甲魚肉、牡蛎肉、牛奶、芝麻等。利氣消積,容易耗傷脾氣的食品,如荞麥;山楂、蘿卜、香菜等。
食療
脾胃是人體納運食物及化生氣血最重要的髒腑,對脾胃病患者來說,食療亦不可缺少,但必須根據病人平素的體質和病情不同來選擇飲食,即所謂“辨證施食”。
若平素脾胃虛寒的人,或寒證的胃痛、腹痛、洩瀉等,應多食性味辛熱的蔥、姜、韭、蒜、胡椒等,
若脾胃虛弱的人,宜食用紅棗、山藥、扁豆、芡實、蓮子肉等。
若胃熱素盛的人,宜食梨、藕、甘蔗、蜂蜜等干寒生津之品;
若氣機阻滯的病人,宜多食蘿卜、佛手、金橘,或用橘皮做成的調料,茲將與脾胃病有關者,擇要敘述。
一藥點藥飯藥點、藥飯是將谷物與某些食物和藥物一起制作成飯、糕、餅、包子、饅頭等主食或點心,用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方1、橘紅糕:鮮橘皮10克,打碎成細粒後用糖浸漬,再和入面粉制成糕點。適用於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咳嗽痰多。
方2、豆蔻饅頭:白豆蔻粉6克,撒入適量的面粉內,再蒸煮成饅頭,適用於腹脹、食欲不振。
方3、紅棗益脾糕:紅棗30克、白術10克,干姜1克,雞內金10克。先煮熬取汁,再將汁與面粉500克及適量的糖制成糕,適用於胃呆納減,大便溏薄。
方4、山藥飯:山藥、蓮肉、米仁、扁豆各30克,洗淨切碎,蓮肉去皮,芯後煮爛,再與粳米一起煮飯,適用於脾虛洩瀉、食欲不振。
方5、八仙糕:黃芪、白術、山藥、山楂、茯苓、陳皮、湘蓮末、黨參各5克。先將上述藥物煎煮取汁,再與適當粳米粉、糯米粉、白糖一起蒸成糕。適用於脾虛洩瀉,食欲不振。
方6、砂仁藕粉:砂仁5克,三七2克,藕粉30克,白糖適量,將砂仁、三七研為細末,拌勻即成。適用於胃脹痛、嘔吐納呆。
方7、麻仁玉米糕:火麻仁、芝麻各30克,玉米粉、紅糖適量,將火麻仁研末、芝麻洗淨,放入玉米粉拌勻,再加入紅糖用水和面做成糕。適用於脾虛名血虧損引起的便秘。
方8、姜糖山芋:山芋500克,生姜2片,蜂蜜適量同煮。適用於腸燥便秘。二補脾的食譜馬鈴薯(洋芋、土豆、山藥蛋)味甘、性平。作用:補氣、健脾。宜於脾虛體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發芽的馬鈴薯芽與皮有毒,忌食。
紅薯(甘薯、地瓜、番薯)味甘、性平,歸脾胃經。作用:補脾胃、益氣力、寬腸胃。宜於脾胃虛弱、形瘦乏力、納少洩瀉。多食易引起反酸燒心、胃腸道脹氣。
香菇味甘、性平。作用:益胃氣,托痘疹。宜於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屬於發物,麻疹和皮膚病、過敏性疾病忌食。山藥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作用:補氣健脾,養陰益肺,補腎固精。宜於脾氣虛弱,食少便溏,慢性洩瀉。濕盛和氣滯脹滿者忌食。栗子味甘、性溫,歸脾、胃、腎經。作用:補脾健胃,補腎強筋,活血止血。宜於脾虛食少,反胃,瀉洩。氣滯腹脹者忌食。
紅棗(大棗)味甘、性溫,歸脾、胃經。作用:補益脾胃,養血安神。宜於脾胃虛弱,食少便稀,疲乏無力。氣滯、濕熱和便秘者忌食。
雞肉味甘、性溫,歸脾、胃經。作用:補中益氣,補精添髓。宜於脾胃虛弱,疲乏,納食不香,慢性洩瀉。實證、熱證、瘡瘍和痘疹後忌食。
兔肉味甘、性涼。作用:補中益氣,涼血解毒。宜於脾虛食少,血熱便血,胃熱嘔吐反胃,腸燥便秘。虛寒、洩瀉者忌
豬肚(豬胃)味甘、性溫。作用:補益脾胃。宜於虛弱、洩瀉,近代用於胃下垂和消化性潰瘍。
牛肚(牛百葉)味甘、性溫。作用:益脾胃,補五髒。宜於病後氣虛,脾胃虛弱,消化不良。
羊肚(羊胃)味甘、性溫。作用:補虛弱、益脾胃。宜於形體瘦弱、脾胃虛寒。
牛肉味甘、性平,歸脾、胃經。作用: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宜於脾胃虛弱,食少便稀,中氣下陷,慢性洩瀉。桂魚味甘、性平,歸脾、胃經。作用:補脾胃,益氣血。宜於脾胃虛弱,食欲不振。虛寒證、寒濕證忌食。
泥鳅味甘、性平,歸脾、肺經。作用:補中益氣,利水祛濕。宜於中氣不足、洩瀉、脫肛。
粳米(大米、硬米)味甘、性平,歸脾、胃經。作用:補中益氣,健脾和胃。宜於中氣不足,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脾胃不和,嘔吐、洩瀉。
籼米味甘、性溫,歸肺、脾、心經。作用:補脾胃,養五髒。宜於脾虛濕盛腹瀉。熱證、濕熱證、陰虛證忌食。
糯米(江米)味甘、性溫,歸脾、胃、肺經。作用,補中益氣,補肺斂汗。宜於脾虛腹瀉,近代用於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粘滯難化,食積證、氣滯證、濕證、脾虛胃弱及消化不良者忌食。
扁豆味甘、性微溫,歸脾、胃經。作用,健脾化濕,清暑和中。宜於脾虛濕盛,食少便稀,暑濕吐瀉。氣滯腹脹者忌食。豇豆味甘、性平,歸脾、腎經。作用:健脾,補腎。宜於脾胃虛弱,腹瀉,嘔吐。氣滯證和便秘者忌食。
蜂蜜味甘、性平,歸脾、肺、大腸經。作用:補脾緩急,潤肺止咳,潤腸通便。宜於脾胃虛弱胃痛,津虧腸燥便秘,近代用於消化性潰瘍。濕證、濕熱證、胃脹腹脹、嘔吐、便稀者忌食;不宜與蔥、莴苣同食。
脾虛是指脾氣虛弱的病理現象。多因飲食失調.勞逸失度,或久病體虛所引起。脾有運化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和輸布水液以及統攝血液等作用。脾虛則運化失常,並可出現營養障礙,水液失於布散而生濕釀痰,或發生失血等症。
脾虛則水谷精微無以傳輸運化,五髒六腑和四肢百骸就得不到濡養,從而出現面色萎黃、精神疲憊、身倦乏力、食後困倦、食少乏味;或食後作脹,大便溏瀉;或谷食不化、四肢欠溫、氣短怯冷,婦女脾虛帶下;舌質淡胖,邊有齒印;脈細弱無力等一系列脾虛表現。
脾虛的人宜食具有補脾益氣、醒脾開胃消食的食品,如粳米、籼米、鍋巴(焦鍋)、薏米、熟藕、粟子、山藥、扁豆、豇豆、葡萄、紅棗、胡蘿卜、馬鈴薯、香菇等。忌食性質寒涼,易損傷脾氣的食品,如苦瓜、黃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苋萊、茭白、莴筍、金針菜、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綠豆、豆腐、莜麥等。其中味厚滋膩,容易阻礙脾氣運化功能的食品,如鴨肉、豬肉、甲魚肉、牡蛎肉、牛奶、芝麻等。利氣消積,容易耗傷脾氣的食品,如荞麥;山楂、蘿卜、香菜等。當然,這些也不是絕對的,是個人體質而言。
食療參考方
粳米粥粳米50克,葡萄干10克,以適量清水先煮粳米至九成熟,加入葡萄干,共同炖煮至稀爛即。
番薯俗稱甘薯、山芋、紅薯。性平,味甘,有補脾和血、益氣通便的作用。《隨息居飲食譜》中說:“煮食補脾胃,益氣力,御風寒,益顏色。”《綱目拾遺》認為番薯能“補中,暖胃,肥五髒”。脾虛之人,可用番薯當主糧,常食之。
大棗性溫,味甘,有補脾胃、益氣血的作用。早在2000多年前的《神農本草經》中就有“大棗安中養脾”的記載。明·李時珍稱“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對脾虛便溏、胃弱食少、氣血不足之人,最宜經常服用大棗。
健脾:可用山藥、白術、苡仁、土豆、白扁豆、紅薯等,只要是長在地裡深處的都可以健脾。用它們熬粥、炖肉、單煮均可,如果放一點荷葉,醒脾效果會更好。
特別注意
脾虛一般不會單一出現,或夾寒,或兼熱,或有氣滯之象等,所以一般沒有固定的方劑。要調理好脾虛,你需要請中醫為你辯證清楚後,用藥才會收全功,否則雖脾虛有所好轉,而其它症隨之而起,得不償失。
至於飲食上的調理:一般宜清淡易消化飲食;藥粥一般用山藥,薏苡仁,等為基質,並可長期服用。
治以疏肝理健脾除濕。中成藥可吃負方加味歸脾顆粒。同仁堂佳。
附子理中丸對脾虛有用,很燥,不能久吃,我用一瓶後發現血壓升高。藿香正氣丸對濕盛好一些,脾虛最好用補脾益腸丸。我是吃藿香正氣丸吃好的,可長期食用。
胃寒,脾虛,附子理中丸和人參健脾丸可以一起服用嗎?可以。飯前半小時。飯後半小時吃。
附子理中丸、人參健脾丸、參苓白術散,我適合服用哪一種?
我常年手腳冰涼,體型偏瘦,面色暗啞,容易腹瀉,身子很容易乏力,有時痛經。去年吃過中醫開的湯藥,他說我是供血不夠,導致血液不能通達與四肢末端,方子裡有附子,吃過藥後手腳曾經溫熱過,停藥後不過持續時間也就2、3個月,現在還是老樣子。他說我脾胃虛寒,還有腸炎,列了一些禁食的東西。我是否應該吃些健脾胃的藥?哪種適合我?
最佳答案
按照你所描述的症狀“常年手腳冰涼,體型偏瘦,面色暗啞,容易腹瀉,身子很容易乏力,有時痛經”,應該是屬於脾陽虛,脾胃運化不力,所以氣血不足,消化不好,身體疲乏,畏寒怕冷,時有痛經。
附子理中丸、人參健脾丸、參苓白術散雖然都有健脾補中的功效,但附子理中丸溫補脾陽,更適合你使用。附子理中丸由附子、干姜、人參(或黨參)、炙甘草組成,有溫陽健脾益氣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納差、怕冷、腹痛等症狀。
歸附地黃丸、附子理中丸、參苓白術散、歸脾丸、補中益氣丸,請問我該服用哪幾種?
我長期口臭、鼻臭,舌苔白、膩,舌面粗糙、干燥,咽喉異物感強烈、口干、嘴發酸、腸鳴,有慢性淺表性胃炎,鼻炎、咽炎,以前SY頻繁,現在戒了,手腳冰冷,冬天怕冷,夏天怕熱,精神不好,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大便以前稀溏,現在吃了藥好些了,睡眠還好。我現在主要是被口臭和鼻臭困擾,做了很多檢查(鼻咽部CT、食管鋇餐、胃鏡、喉鏡),沒查出什麼大問題,是濕熱、脾腎陽虛嗎??請問我該吃什麼中成藥啊??
桂附地黃丸補腎陽,補中益氣丸,提升中氣,補脾陽;附子理中丸則脾腎雙補
脾虛不能喝涼的水或飲料,要溫熱的,吃水果最好在暖氣上放一放,並且食補配合,山藥熬粥,薏米熬粥,黃豆打豆漿(打的時候可以放入薏米或山藥)這都是健脾的,另外每天早晨一個煮雞蛋(一定要整的),健脾的,有強效
可以吃同仁堂的當歸健脾丸
我經常肚子痛【喝過冷的東西和肚子受冷就會痛】拉稀.是不是胃寒脾虛的症狀.要如何治療和預防?是屬於脾胃虛寒,宜理中丸合痛瀉要方.
人參10白術10干姜10炙甘草6防風6陳皮10白芍10
水煎服
我性別男。前幾年得了胃病,主要症狀是飯後胃脹嗳氣,渾身沒有力氣。當時我吃的藥是同仁堂的舒肝和胃丸,稍微好了一些,不過經常反復(這藥是親戚推薦的)。
後來我考慮到可能是心理因素致病,就慢慢調理身心,前不久,飯後胃脹嗳氣的症狀漸漸消失了,偶爾還會反復。
我現在的主要症狀是身體虛弱,沒有精神;嗜睡,經常要睡九個小時以上,醒後還是乏力;手心常常出汗,站立一個小時後就疲倦;大便溏稀。
我去藥房,藥師對我說,我是脾虛,不應該吃舒肝和胃的藥,否則加重脾虛,應該吃健脾的藥。
前幾天我去醫院看中醫,醫生說是濕氣太重,給我開了一點中藥,試試效果。我現在正在煎藥服藥,好像沒什麼效果。
藥方如下:
茵陳、陳皮、柴胡、佩蘭、厚樸、薏苡仁、藿香、五指毛桃、豆蔻、茯苓、槟榔、白術
我想請教一下,從我的症狀來看,是不是脾虛濕盛?
應該吃什麼藥好呢?因為住在宿捨,煎藥很麻煩,吃什麼中成藥好?
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幫助,謝謝。
脾虛有濕
脾虛有濕,是一個中醫學術語,指脾虛濕困和濕困脾陽兩個髒腑辯證方法。
脾虛濕困
指脾虛內濕阻滯的病理。脾主運化水濕,為胃行其津液,脾虛則運化功能低下,引起水濕停滯;水濕的停滯,又反過來妨礙脾的運化。主要症狀有飲食減少,胃脘滿悶,大便洩瀉,甚或惡心嘔吐,口粘不渴或渴喜熱飲,肢體困倦,甚或浮腫,舌苔厚膩,脈緩等。多見於慢性胃腸炎,慢性痢疾,慢性肝炎等疾病
這是因脾虛不能運化水濕產生的病症,是內因。簡單來講體內有濕是因為脾虛,病機在脾,故要補氣健脾,佐以燥濕。
濕困脾陽
與脾虛濕困症狀大致相同,但病機上稍有差異。濕困脾陽,是因外濕影響脾陽的運化,脾髒本身無病,只因飲食或氣候環境等外因引起水濕過重,脾困其中,阻礙運化功能。這種病症簡單來講就是脾虛是因為有濕。
故治法應以燥濕利濕為主,醫學上很難治。
總之,脾髒惡濕喜燥,無論是外因還是內因,都要以此為治法原則
脾虛痰濕的症狀
病史:精神不好,大小便不好沒有患者性別:女患者年齡:42脘腹脹滿,痞塞不通,食欲不佳,或有嘔吐,便溏或利,苔白膩或厚,脈沉且弱或
所以認為當溫陽化痰,健脾散寒,組方如理中化痰更好.人參,白術,干姜,甘草,茯苓,半夏各六克你是因為脾胃虛寒,造成的痰濕內阻,證如有:脘腹脹滿,痞塞不通,食欲不佳,或有嘔吐,便溏或利,苔白膩或厚,脈沉且弱或滑.
a.粳米粥:粳米50克,葡萄干10克,以適量清水先煮粳米至九成熟,加入葡萄干,共同炖煮至稀爛即可.
性質寒涼,易損傷脾氣的食品,如苦瓜,黃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苋萊,茭白,莴筍,金針菜,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綠豆,豆腐,莜麥等
味厚滋膩,容易阻礙脾氣運化功能的食品,如鴨肉,豬肉,甲魚肉,牡蛎肉,牛奶,芝麻等.利氣消積,容易耗傷脾氣的食品,如荞麥;山楂,蘿卜,香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