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慧淨法師:稱名念佛即是口業稱名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易行品》“歸宗”之文: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

  一、口業稱名,人人都能

  稱名就是“口業稱名”,也就是“專稱彌陀佛名”,第十八願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第十八願所講的“乃至十念”,甚至這個“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龍樹菩薩怎麼解釋呢?“至心信樂”還有“乃至十念”就解釋為“稱名”兩個字,到底這樣的解釋對不對?通不通?其實是很通,而且很貼切,也契理契機,同時也彰顯阿彌陀佛徹底的慈悲,彰顯阿彌陀佛救度的方法是最為易行,是易行道之至極。

  為什麼?因為是稱名,稱名是連動物也都做得來的,譬如說鹦鹉鳥,甚至只要念佛給狗聽、給貓聽,或是給雞聽、鴨聽、豬聽,乃至給老鼠聽、給螞蟻聽,都能夠感動對方,都能夠攝受對方,使對方往生極樂世界。如果不是稱名,也就是說,如果阿彌陀佛不是以祂的六字洪名來攝受救度眾生,一般人就不一定做得到,那阿彌陀佛救度的方法就不能夠徹底的貫徹阿彌陀佛的慈悲,就不是最為容易的方法了。

  若是稱名的話,小孩子牙牙學語的時候就可以跟著稱名念佛,老人家頭腦混沌了思辨減弱了,也可以跟著稱名念佛,愚笨的人或者是臨終的人,稱名也都能做得到,全都來得及,都能夠稱名往生或者是聽這句名號而往生。因為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甚深微妙、殊勝無上的功德,也就是所謂的萬德洪名,同時只要口中稱名,就不論是上等根機、中等根機,或者下等乃至下下根機,都能夠做得到。

  二、口業稱名最容易,無關善惡與功行

  因為只要念佛就能夠往生,念佛是往生的正因,跟有沒有布施,有沒有持戒,有沒有禅定功夫,有沒有智慧或者是深入經藏,或者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都沒有關系。因為只要念佛就是往生的正因正定業,有沒有布施、布施多與少,跟往生都沒有關系;持戒清淨不清淨,跟往生都沒有關系;有沒有禅定的功夫,念佛的時候心中有沒有妄想雜念,心中清不清淨,跟往生也沒有關系;有沒有開大圓鏡智,或者明心見性,跟往生也沒有關系;有沒有發無上菩提心或者修六度萬行,跟往生也沒有關系。跟往生有關系的是什麼?是稱名。所以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為了普遍廣泛救度所有眾生,祂所設定的就是稱念祂的名號,而不是其他的種種法門、種種修行、種種功德或者功行,不是的。所以口業稱名最容易,跟我們善惡多少、功行高低都完全沒有關系。

  三、“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即是“念我稱名”

  那麼龍樹菩薩以這個“念我稱名”這個稱名來解釋“乃至十念”,甚至捨掉了“至心信樂”,等於是以“稱名”這個行來涵蓋“至心信樂”與“乃至十念”,這個就是“以行釋信”,以行來解釋第十八願所講的信。為什麼?因為第十八願所講信的內容,是信“乃至十念,就必生極樂”。然而,有的人解釋信不是這樣的解釋,是從另一個方向、內容來解讀,這樣就模糊了。

  如果以行來講,行是很具體的,行具體的話,所信的也就具體;可是如果解釋為其他的內容,那就變得很抽象而不具體了,解釋其他的內容為信的話,就會產生一種以凡夫浮動不居的心來作為標准,以心的感動、感觸、感受,或者以心的體驗來作為往生的標准。總之,在自己內在的心情上去做為往生的標准來解釋的話,就曲解了方向,就偏差了,使得易行道不易行,反而是難行了。

  四、稱名不須講體驗

  所以龍樹菩薩在這裡干淨俐落、簡要明了的將“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解釋為“念我稱名自歸”,以行來解釋信,非常的具體明澈。因此我們學這個法門,了解這個道理之後,就如我們宗旨所寫的“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就不需要另外在自己的心情上去揣摩自己有沒有感受到、有沒有感動到、有沒有體驗到,全都不需這樣自尋煩惱。而且人的心是無常的,即使曾有過一時的感動、感激,一旦那個短暫的體驗過了之後,心境就趨為平淡了,所以那個都不是標准,也不可靠。

  在《列子》這本書裡面有一段比喻人的心情的故事,《列子》〈周穆王篇〉裡有一段故事說:有一個燕國人,他出生在燕國,生長在楚國,到了年老才有機會回到他的故鄉燕國,在回國的半路中經過晉國時,同行的人就開玩笑的跟他說:“燕國已經到了,這個就是燕國的城牆。”這個人一聽,突然間臉色就有一種悲傷的感覺,所謂“少小離家老大回”、“近鄉情更怯”,到了故國見到了家鄉的景物或者親人,難免都會感動悲傷;又走啊走經過一座社廟,同行的又跟他說:“這是你們故鄉廟宇祭拜的地方。”他一聽不禁非常地傷心歎息;走啊走,對方又跟他說:“這是你父母的家,現在已經人去樓空了。”這個人聽了不禁悲從中來,流著眼淚小聲的哭泣著;那個人又指著附近的墳墓說:“這是你父母、祖先的墳墓。”這個人一聽,再也忍不住,就放聲的大哭起來。這時那個作弄他的同行人啞然失笑的說:“哎呀!我剛才是騙你的,這裡不是燕國,這裡是晉國啊!”他一聽收起哭聲不覺非常尴尬。可是當他回到了燕國,真正看到了燕國的城牆,看到了燕國的社廟,看到了祖先留下來的房子,父母、祖先的墳墓,他那顆心已經沒有先前的那種激動悲傷的情緒,反而比較平淡了。

  這顯示什麼?人的心、人的七情六欲都是無常的。我們念佛也是一樣,是以經典所講的教理做為我們往生的憑據,不是看我們的感動、體驗,因為這些都是無常的。

  所以我們這個法門傳承的祖師解釋第十八願時,都把“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解釋為“稱名”,或者“下至十聲”、“願生我國,下至十聲”、“上盡一行,下至十聲一聲。”這就非常的具體,我們只要依據這個而不依據我們的內心,這就可靠了,因為如此一來,一般人全都能夠做得到。如果要以我們自己內心的領悟、體悟、感受、感覺乃至體驗作標准的話,那就不能夠普遍,不一定每個人都做得到,那麼剛剛所講的動物、小孩、愚鈍的人、老人家、臨終的人怎麼能往生呢?就不能往生了。反之,如果解釋為“稱名”、“專稱彌陀佛名”,那就非常容易,剛剛所講的這些眾生也都能夠做得到。

  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往生的條件,就是稱念祂的名號,所以《觀經》說“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彌陀的光明名號、名號光明是攝取念佛的眾生,也唯有念佛的眾生才在彌陀的光明名號的攝取當中,修其他法門就不在名號攝取當中,因為他的行門跟名號、彌陀的光明是不相應的。

 

上一篇:蓮花與佛教因緣
下一篇:慧淨法師: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