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信佛的六種層次,你在第幾層?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徒,其中有“信佛”、“求佛”、“拜佛”、“念佛”、“學佛”與“行佛”的不同:

  一、信佛

  一般人信佛,剛開始僅止於表示不反對,承認自己是佛教徒,但是並不是真的認識佛教,對佛教的義理並不了解,也沒有皈依受戒,只是覺得佛像很莊嚴,知道佛教很好,甚至因為父母是佛教徒,因此很自然的傳承父母之教,只是一種文化的繼承。

  二、求佛

  有的人知道佛教很偉大,認為理所當然的佛祖應該會幫人的忙,因此平時雖然沒有想為佛教做什麼,但是一旦遇到生病、貧窮、失意、失敗、失業等人生困境時,就想到求佛幫忙。姑且不管佛祖有無幫忙,但是有此希求之心,自己的佛祖會在心中增加力量。

  三、拜佛

  有的人感覺佛陀很慈悲偉大,在他面前很自然的就會謙卑禮拜,表示恭敬。有的人拜得如法,也能與佛接心,感到身心有一種輕安歡喜的變化,獲得佛的力量、慈光加持,這就是信仰的升華。

  四、念佛

  有的人剛開始念佛,只是隨緣的念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觀世音菩薩,慢慢念到感覺佛與自己同在,所謂“朝朝共佛起”,念佛心中就有佛,念到身心舒暢、清安自在、煩惱減少、心開意解,當然就會歡喜念佛。

  五、學佛

  經過念佛,身心有了感受之後,再經師長指導,覺得應該要學佛。所謂“學佛”,佛有慈悲,自己有學到他的慈悲嗎?佛有智能,自己有佛的智能嗎?佛有願心、忍耐,佛是無有執著、無有計較、無不放下,如果自己也能如佛一樣無牽無掛、自由自在,這就是“學佛”。

  六、行佛

  學佛如果沒有實踐,則“如人說食,終不能飽”,因此學佛之後,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慈悲喜捨,要行四攝法,要有六度萬行,要“行佛所行,做佛所做”,如果能夠如佛所說的去實踐,到了最後即“我是佛”,這就是學佛的最高層次。

  佛教講“解行並重”、“福慧雙修”,都是說明學佛不能只在義理上鑽研,佛法要在生活中體驗、印證,唯有透過自己力行,才能融入身心,成為自己血液裡的養分,如此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

 

上一篇:淨空法師法語:老人不學佛,很苦
下一篇:印光大師:求速往生,唯在一心念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