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寅二(廣說)分二:一、斷除貪身;二、善用此身之方式。
卯一(斷除貪身)分二:一、貪執之過患;二、貪執不合理。
辰一(貪執之過患)分二:一、真實宣說;二、旁述知足之功德。
巳一、真實宣說:
汝愈獻殷勤,護此不淨身,
彼愈趨退墮,衰朽極脆弱。
你越是對身體(自己)百般珍愛、呵護,總是慣著、順著,它就會變得越來越軟弱無力、腐朽不堪。
一切法都是如此,你越承受不了,就越不敢面對。比如,很多人為了身體或者為了自己,總說“不能吃涼的,要吃熱的。”“不能穿薄的,要穿厚的。”結果稍微吃點涼的,肚子就壞了;稍微穿少點,就感冒了。現在條件越來越好了,人們就總慣著身體,以前沒有那麼多事,現在事兒越來越多了。不能這樣,否則事兒特別多。你越這樣做,身體就越弱,越變成沒有抵抗力的一種東西了。所以,不要總這樣慣著自己,順著自己。
現在我們開始修行了,不能總順著煩惱和習氣,要去對治它們,學會放下,學會勇敢。要思維“我可以”“我來做”“我來承受”……在前面講過,自己的痛苦都是自己應得的,沒辦法,自己該承受的必須要承受,自己該面對的必須要面對。不僅要承受自己的痛苦,還要去替他人、替眾生承受痛苦,“我來代受,我來代替!”就要學會這樣。這樣身心就會變得越來越堅強,越來越勇敢。我們都希望自己富裕一點,希望自己條件好一點。其實你越富裕,你內心的貪心、欲望可能就越大;你條件越好,身心可能會變得越弱。
有些人總依賴別人、依靠他人,一旦身邊沒有人了,一旦沒有人來幫助了,就覺得很無助,就覺得完了。有什麼啊?尤其我們現在已經出家了,要學會獨立,學會自立。“無論什麼事都要由我一個人來承辦、面對,我不依賴別人,不依靠他人。眾生可以依賴我、依靠我,但是我不依賴眾生,不依靠眾生。不用說眾生了,連佛菩薩我都不依靠。”現在很多人學佛修行,總依靠上師的加持、佛力的加持。“哎喲!上師加持我;哎喲!佛陀加持我。”有這種依賴性。其實,你越依賴上師、佛陀,事兒就越多。應該思維:“我已經皈依佛了,我已經皈依上師了,讓我來保護佛,保護上師;讓我來照顧上師,照顧佛;我要替上師利眾,我要替佛陀利眾。”這才是對的!
我不是說過嘛,要穩重,要勇敢,不要慌。遇到事情了,穩重一點,不管面對什麼,勇敢一點,沒有事。你不把它當事,它就不是事。天沒有塌,地也沒有陷,一切都會好的,都會有解決的辦法。因為佛的智慧、上師的智慧是圓滿的。首先穩定心態,再去解決問題,就很容易了。無論面對任何事情,都要勇敢一點。若是這樣,什麼事都不是事。
我們是學佛人,尤其是大乘修行人,就更不能對自己客氣了。如果你不學大乘佛法,那就另當別論;如果你要學大乘佛法,就要開始學做菩薩了。我們天天發菩提心,天天在佛面前發誓。既然已經發菩提心了,那就是菩薩了,你就要做菩薩了。你學做菩薩,不是要別人來保佑你,而是你要去保佑別人;不是讓他人來利益或幫助你,而是你要去利益他人,幫助他人。你不是想做菩薩嗎?就要這樣做。
本來沒有什麼事,但是因為你自己太自愛、太想保護自己了,所以就會給你帶來巨大的痛苦和煩惱。你為什麼要這樣自尋煩惱,自找痛苦呢?
真的,我再跟大家說一遍:作為修行人,要穩重,要勇敢,不要心慌意亂,手忙腳亂。遇到問題的時候,遇到事情的時候,若是你能穩重,問題就好解決了,就沒有事了。一切本來都是很正常的,你之所以覺得很可怕,甚至天塌了、地陷了,這都是你自己的妄想;你覺得根本沒有余地了一樣,這都是你的幻覺。
有時候,人的心一亂,這樣一胡思亂想,就會有這種感覺。比如,之前也是在某個地方,自己沒有覺得有什麼事,但是後來別人一說這裡有鬼或者鬧鬼,自己心裡開始胡思亂想,一執著,就覺得真的有聲音了,有動靜了,然後就害怕,根本睡不著,甚至呆不住。若是真有這些事,那之前怎麼沒有呢?都是心嘛!這是舉個例子。
其實都是自己想出來的,都是自己嚇唬自己的,都是自己沒事找事造成的。即便就像現在這些世人所說的“天塌了!地陷了!”那又有什麼啊?比如說結婚、離婚,有的人說“結婚是人生大事!”現在這個年代,結婚、離婚比吃一頓飯還容易。今天結婚,明天離婚,這麼隨便,這算什麼大事?若是以前,那肯定是大事,現在就不是大事了。什麼都是這樣的,都是自己的心。
身弱欲愛增,大地一切物,
尚且不餍足,誰復惬彼欲?
逐欲未得足,生惱復失意。
若想:只要承辦所有欲妙就不會產生痛苦了。如此墮落下去,那麼它的欲望無有止境,無法滿足,即便整個大地上的所有財物還不能予以滿足,那誰能滿足它的所有貪欲呢?本來無有承辦欲妙的能力卻想承辦,依此而苦惱、疲憊、嗔恨等,由於願望未得以實現或不滿足而大失所望,生起憂愁。
人就是這樣,貪心、欲望無止境,擁有的越多就越貪。剛開始身上一分錢也沒有,這個時候就想:若是身上有幾萬塊錢,解決了吃住等問題,這樣就滿足了。但是一旦身上有了幾萬塊錢,就想有幾十萬了,幾萬塊錢遠遠不夠。一分錢也沒有的時候,幾萬塊錢對他來說真的夠了,因為這個時候貪心小,欲望小。一旦有了幾萬塊錢時,就覺得不夠了,因為貪心增長了,欲望高了,這個時候的目標是幾十萬,覺得有幾十萬就夠了。然後為了這幾十萬勞累、奔波,歷盡千辛萬苦。等掙到了幾十萬的時候,又覺得不夠了,這個時候想的是幾百萬,覺得有幾百萬就夠了。等真有了幾百萬,又覺得不夠了,因為貪心和欲望又增長了,這個時候又想要幾千萬、幾個億;真有了幾個億,就想要幾十個億、幾百個億……凡夫世人不會有滿足的時候。
若是真正能知足少欲,幾百塊錢也覺得夠了,也會滿足。但是,知足少欲不是誰都有的,那是通過修行最後要達到的境界。若是不知足少欲,可以說沒有修行;若是沒有修行,有了幾個億,還想有幾十個億,甚至有幾百個億、幾千個億……不會有滿足的時候,永遠都是這樣的。我們現在可能想不到:“不可能吧?幾百個億還不夠啊?幾千個億還不夠啊?”這個時候他的貪心和欲望更高了,這點錢根本就不夠用。
人就要學會知足、學會少欲,有多大福報就享受多大福報,這就行了。人要學會一切隨緣,有就有,沒有就沒有,來了就來了,走了就走了。一切都是緣聚緣散,沒有什麼可執著的。來去、生滅、高低、貴賤,可以說都是緣起法,都是無常的,也可以說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所以說,人沒有滿足的時候,誰能滿足他的欲望呢?沒有人能滿足。凡夫世人都是這樣,最終還是大失所望,最後還是在憂愁和煩惱當中離開這個世界。所謂的世界首富、大明星裡也肯定有很多佛菩薩再來,肯定也有有修有證的人,這都不用說了。
大家要學會知足少欲。知足少欲不是說要穿破的、吃爛的,不是非要住山洞,不是必須要住森林。所謂知足少欲,就是有多大福報享受多大福報,無論怎樣都很開心,很快樂,很輕松,很自在。
若是知足少欲了,住別墅、住平房真的沒有差別。修行人不是必須要住平房,修行人也不是必須要住別墅,住哪裡都一樣。有福報就住別墅,住別墅也很輕松自在,很開心快樂,一點兒都不影響心情,一點都不影響自己的內心。別墅算什麼啊?別墅又怎麼了?就是幾塊石頭嘛,最後還要留下來,沒有什麼啊!修行人住平房也行,也很開心快樂,很輕松自在。這就是境界。如果你覺得自己是修行人,特意住平房,特意住小小的房屋,那也是執著。
若是執著,若是裝模作樣,無論怎樣做都是一樣的。裝富人、裝窮人有什麼差別?裝貴人、裝賤人有什麼差別?沒有差別,都是裝的。“我不能在高處,我要在低處。”這也是裝的。所謂“不能在高處,要在低處。”這講的是心態。不用特意求在高處,也不用特意求在低處,一切隨緣。讓你坐在高處就坐在高處,心裡沒有一點傲慢心等煩惱;讓你坐在低處就坐在低處,沒有一點嫉妒等煩惱。這就是境界啊!想修行就要這樣修。
怎麼裝都是一樣的,裝清淨也是裝。有的人就裝清淨,認為自己很清淨。其實,真正的清淨還用裝嗎?若是清淨,怎麼都是清淨的;若是不清淨,怎麼都是不清淨的。清淨還是不清淨,主要是看內心,並非看外表。
巳二、旁述知足之功德:
若人無所求,彼福無窮盡,
樂長身貪故,莫令有機趁,
不執悅意物,厥為真妙財。
“若人無所求,彼福無窮盡”:當人無所求的時候,福報無有窮盡,內心有滿足感,這才是最大的富有。若是你擁有了整個世界的財富,但內心裡沒有滿足感,你還是個貧窮者,一無所有。若心裡真正有滿足感,不是裝的,那麼你就是最富有的人。
當你的心態放下的時候,才是清淨的;若是放不下,怎樣都是不清淨的,所以要學會放下。我們有一句法語:你把自己的心放平了,一切都會風平浪靜;你把自己的心放正了,一切都會一帆風順。這是我說過的話,自己過後也不知道當時是怎麼說出來的?含義很深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之法都包含在這兩句話裡,恐怕你們不明白,不接受啊!雖然我是個凡夫,但是在這兩句話裡包括了一切。現在有些人說要學這個、修那個,有的說要修加行,有的說要修正行,有的說要磕頭,有的說要念咒中之王百字明,也行,先這樣做吧。其實,僅這兩句話就夠了,若是真的吃透了,就可以了。但是沒有辦法啊,都是擦肩而過。
佛法是誰學誰得,誰修誰得。誰有善根、福德,誰就能成;若沒有善根,沒有福德,就不能成。如果你不相信,不接受,那就算了,沒有辦法。煩惱的是你自己,痛苦的是你自己,我不會煩惱,我不會痛苦。真的沒有什麼,誰埋怨誰啊?我講得這麼好,我傳的法這麼好,若你們不明白,也不學,這也沒有什麼。其實埋怨大家或者批評大家,這是錯誤的。
既然把話說出去了,肯定有意義,但這是“千江有水千江月”,有緣的眾生在哪裡,這句話就能在哪裡起作用。
“樂長身貪故,莫令有機趁”:世間的快樂越增長,對身體越好,對自我的貪心就會越重,所以別給它欲樂的機會。
“不執悅意物,厥為真妙財”:不要貪執自己最喜歡和最貪愛的東西。當你不貪戀或者不喜歡、不執著的時候,這叫“真妙財”,即聖財。
《親友書》中雲:“佛說一切財產中,知足乃為最殊勝,是故應當常知足,知足無財真富翁。”
辰二(貪執不合理)分二:一、由於低劣故貪不合理;二、由於不知利害故貪不合理。
巳一、由於低劣故貪不合理:
可怖不淨身,不動待他牽,
火化終成灰,何故執為我?
“可怖不淨身,不動待他牽”:一切的恐怖都是因為我們貪愛身體產生的。這個身體就是個不淨物,也是一切恐怖的來源、根本。身體是依靠心的牽引才活動的,如果沒有心識來牽引,它就不能動。當它不動的時候,就是又髒又可怕的屍體了,如棺材裡的屍體。不用說見到屍體,當我們見到棺材時,就會覺得心慌,甚至覺得很晦氣。
這具屍體之所以能活動,能走,說話,跟你一起聊天,一起生活,這都是因為有心(靈魂)的牽引。一旦靈魂離開了,沒有心的牽引了,它就無法活動,不能說話,不能走,不能跟你聊天,也不能跟你在一起生活了。靈魂是靈魂,屍體是屍體,一個是精神,一個是物質,這二者可以說根本沒有關系。因此,這個身體有什麼可貪著的?
“火化終成灰,何故執為我?”最後,這個身體火化後,又變成了一堆灰。為什麼把它執為我?為什麼要為了它而讓自己受盡折磨呢?這值得嗎?
大家要好好想想,好好思維這些內容,這樣才能對治貪心、貪欲,才能對治我執,否則不可能。
無論生與死,朽身何所為?
豈異糞等物?怎不除我慢?
無論是活,還是死,這個虛假的身體又能對我做什麼呢?這樣仔細分析,以智慧觀察,它和糞便沒有差別。若是你非要把它執著為我,為什麼不把糞便也執著為我呢?對這樣的一個身體,為什麼不遣除將其視為“我”與“我所”的慢心,也就是我執我愛的心呢?
奉承此身故,無義集諸苦,
於此似樹身,何勞貪與嗔?
“奉承此身故,無義集諸苦”:你所珍愛的這個身體,你所保護的這個身體,它給自己帶來的都是痛苦啊!為什麼要這樣呢?
“於此似樹身,何勞貪與嗔”:這個身體和那顆樹沒有什麼差別,你為何要對這個身體貪執、嗔恨呢?
身體和大樹這二者有什麼差別?我們把這個身體視為“我”、執著為“我”了,而沒有把那顆大樹視為“我”、執著為“我”,僅此而已。你為什麼不把那些不淨物執著為“我”?為什麼不把大樹執著為“我”呢?有很多這種情況,比如孤獨地獄的眾生把樹執著為“我”,當有人砍樹、鋸樹的時候,他就覺得痛苦。
其實,這個身體沒有什麼可貪的,也沒有什麼可恨的,它和你沒有關系。在前面也講過,靈魂就像游客、旅客,這個身體就像旅店,旅客臨時湊和住在這個旅店裡,二者就這麼個關系而已。當旅客離開了,他和旅店就沒有關系了。自己的心識(靈魂)和身體二者就是這種關系,你把握好這種關系就行了。
巳二、由於不知利害故貪不合理:
細心極愛護,或棄鹫獸食,
身既無貪嗔,何苦愛此身?
“細心極愛護,或棄鹫獸食”:自己很精心地珍愛、保護這個身體,其實這個身體最終就是鷹鹫、豺狼、野狗的食物。
你這樣百般珍愛、保護這個身體,一會兒說“不能冷”,一會兒說“不能餓”,連他人隨便看一下都不行,更不用說碰了。但是到最後,身體和心識已經分開了,它就是那些鷹鹫、豺狼、野狗的食物而已,你為什麼還要這樣珍愛、保護它呢?
“身既無貪嗔,何苦愛此身”:既然這個身體既無貪心,也無嗔心,你為何要苦苦地貪愛它呢?
何毀引身嗔?何贊令身喜?
身既無所知,殷勤何所為?
什麼樣的诋毀能令身體嗔恨?什麼樣的贊歎能令身體喜悅?既然身體無有心識,有人诋毀它,它不會生嗔恨心;有人贊歎它,它也不會歡喜。它自己什麼也不知道,什麼反應也沒有,你為什麼還要為了身體而費力取捨贊毀呢?真的不值得,不應該啊!
若人喜我身,則彼為吾友,
眾皆愛己身,何不愛眾生?
有人喜歡你的身體,你就把他視為朋友。“他喜歡我的身體,就可以保護我的身體。”所以你把他視為朋友。若是這樣,眾生都一樣愛自己的身體,都一樣保護自己的身體,那你為什麼不喜愛這些眾生呢?
你為什麼把他視為朋友呢?“因為他喜歡我。”喜歡你什麼?“喜歡我的身體呗。保護我,就是保護我的身體呗。”他既不可能喜歡你的心識,也保護不了你的心識,他只能喜歡你的身體,只能保護你的身體。若只是因為他喜歡你的身體,保護你的身體,你就把他視為朋友,然後去幫助、利益他。那麼,一切眾生都一樣,都是愛自己的身體的,都是能保護自己的身體的,那你為什麼不去把一切眾生視為朋友,去幫助或者利益他們呢?
卯二、善用此身之方式:
貪欲心、執著心都是輪回的因,都是痛苦的根。所以,之前講的都是對治貪欲,尤其是對治我執的方法。這個身體沒有什麼可貪的,也不值得貪。它原本就是個虛假的東西,也沒有什麼實質性,就是個假象而已。如果你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沒有貪欲了,也不會執著了,這樣也就斷掉了痛苦的根、輪回的根。
故應離貪執,為眾捨己身,
此身雖多患,善用如寶筏。
雖然這個身體過患多,是個不淨袋,但若是你會利用,它就會變成如意寶。若是你把自己的身體施捨給眾生,用它來承辦利益眾生的事,你就可以令自己解脫、圓滿,獲得圓滿的果位。若是這樣,它就成為如意寶了。
那麼,這個身體到底是不淨袋,還是如意寶?就看你自己的心。關鍵在於你怎麼看待它,怎樣利用它。若是你真的會利用,它就是如意寶;否則,它就是不淨袋。
我們現在發願要利益眾生。我們先要放下自利,在這個基礎上才可以利他。沒有了欲望,才有真正的願望。欲望是輪回的根,願望是成就的根。如果對世間的貪心和欲望都沒有放下,就別說利益眾生了,這是不可能的。
對世間沒有貪心、欲望,才有真正的利他心,才能真正地利益他人。所以我經常強調,先修出離心,在這個基礎上再發菩提心。我要求大家注重學修四外加行。四外加行是生起出離心的方法,在這個基礎上再去修五內加行,才能真正成就。否則,沒有用。
現在有人說:“我要完成加行的數目,我得修完加行啊!”什麼叫“修完加行”?僅僅完成這個數目有什麼用?欺騙的是誰啊?還是自己嘛。雖然念完了十萬遍百字明,但是業障不僅沒有消,甚至還增長了;雖然念完了十萬遍發心偈頌,但還是自私自利……這樣做有什麼用?真的,我不贊同這種做法。我剛開始在漢地弘法的時候就講過,不要追求數目,要保證質量。數量不重要,質量最重要。我覺得若是沒有出離心,修什麼都是空中樓閣,真的。所以,四外加行是最重要的,出離心是最重要的。
你發慈悲心、利益眾生,我沒有說不好,也說“好”。但是,這個慈悲心不是誰都可以發出來的,利益眾生也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若是沒有一定的能力就去利益眾生,這不叫利益眾生,而叫傷害眾生。也許你不信服,“怎麼能是傷害眾生呢?我給他們講道理,讓他們念這個咒、念那個咒,不好嗎?”不一定,真的不一定,你這是利益,還是傷害不好說。若是以盲引盲,就是傷害,不是利益,這是害己害他。
慈悲心不是誰都能夠發出來的。我在講加行的時候,講得很清楚,發菩提心首先要有四無量心的基礎。若是沒有深信因果,沒有深信輪回,不會有四無量心;若沒有四無量心,不會有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但是對有些人而言,我怎麼說都沒有用,我也沒辦法。你這樣做,還想成就,就猶如海裡撈針,那是不可能實現的事。
所以,這不是著急的事,要學會放下這種心態。佛講的是心態,別總想這個,想那個,總求這個,求那個。我沒有別的意思,我的意思是:你這種漂浮不定的心態是不會成就的。珍惜自己的緣分,珍惜自己的福報,把心態放下來,盡量學會安住。法都是殊勝的,你所遇到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你的福報。福報不用再去求,緣分不用再去追,這就是緣分,這就是福報啊!珍惜緣分吧,珍惜福報吧!若是你總是覺得還要去求,那就沒有辦法了。我是怕你耽誤你自己,如果你不接受,我也沒有辦法,這也不是勉強的事,總而言之,一切隨緣!
庚三(共同之事宜)分二:一、遣除教誡之障;二、精勤對治。
辛一、遣除教誡之障:
愚行足堪厭,今當隨聖賢,
憶教不放逸,奮退昏與眠。
“愚行足堪厭”:仔細一分析觀察,貪執愚夫無義的行為真的是“足堪厭”。
“今當隨聖賢”:所以從現在開始就不能跟世人學,跟凡夫學;不能跟世人一樣,跟凡夫一樣。此處“聖賢”指的是菩薩、佛。若是真的想學佛修行,就徹底跟菩薩學,跟佛學。凡夫和佛菩薩是兩種思維、兩種境界,思維方式不一樣,境界不同。也許二者在身份上沒有差別,外表上沒有差別,但是思維方式、境界絕對是有差別的,寂天菩薩已經對此講得很清楚了。佛法廣大奧妙,但是寂天菩薩慈悲,以又簡單、又易懂的方式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了,聖賢看人、看事、看物肯定是不一樣的。
“憶教不放逸,奮退昏與眠”:憶念佛的教義,也可以說是寂天菩薩的教義,再也不能放逸,精進努力地斷除禅定的五種障礙——昏沉、掉舉、貪欲、疑惑、嗔恚。
若是真的明白了,就要與這些劃界限,現在就要跟佛學,跟菩薩學了。憶念佛的教言,憶念菩薩的教言,不放逸,精進努力去斷除禅定的五種障礙,修三摩地,也就是禅定。
辛二、精勤對治:
如佛大悲子,安忍所當行;
若不恆勤修,何日得出苦?
從現在開始,就要像大慈大悲的佛菩薩那樣斷絕一切罪過,堅韌不拔地奉行一切善法,夜以繼日,精進不怠。若是不這樣精進努力學修,什麼時候才能解脫痛苦呢?自己的痛苦何時才能完結呢?一定永無終止。
大家自己看吧,若是還想接著痛苦,還想輪回,就不說了;若是再不想輪回,再不想痛苦了,就要按佛的要求去做,現在就要乖乖地聽從寂天菩薩的,沒有別的選擇了!
己三、修勝義菩提心:
為除諸障故,回心避邪途;
並於正所緣,恆常修三昧。
“為除諸障故”:“障”指的是煩惱障、所知障。若是要徹底毀壞二障,就要依靠人無我、法無我兩種智慧,要有證悟人無我和證悟法無我的智慧。證悟人無我的智慧,是對治煩惱的;證悟法無我的智慧,是對治所知障的。煩惱障障礙解脫,所知障障礙成佛。這兩種智慧能對治兩種障礙——煩惱障和所知障。這裡說的人無我、法無我也是第九品《智慧品》裡要講的內容。
“回心避邪途”:心避開欲望、分別等邪道。若是有了這兩種智慧,兩種障礙自然而然就會迎刃而解。
“並於正所緣,恆常修三昧”:專注真實善法所緣,恆常修持禅定。
禅定是基礎,之前講的主要是禅定,也就是寂止;第九品《智慧品》要講智慧了,也就是所謂的勝觀。寂止和勝觀要雙運,才可以對治煩惱,對治所知障。前面講了世俗菩提心,接著要講勝義菩提心。這段偈頌也是兩品之間的連接文,起連接作用。
第八品禅定(靜慮)講解圓滿。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