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顯提高孩子專注力,開發智力
漢字具有促進左、右腦功能平衡發展的作用,通過漢字來開發兒童智力,兒童可較長時間(如2小時以上)集中注意力於閱讀等學習活動,這能極大地開發兒童的學習能力。
2顯著提升記憶力、理解力
0-13歲是孩子記憶力的黃金期。經過多年的實驗表明,孩子進行國學經典誦讀,2-3個月後就會有一個明顯的轉變。從開始的能識記20-30個字到後來每天能識記100-200個字,很多孩子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能把一萬六千字的《論語》熟背,其記憶潛能在經典誦讀中得到開發。幾萬字的古文對他們來說都不是難事!實踐證明,有多動症、感覺綜合失調甚至自閉症的孩子在學習國學經典一段時間後,境況都會得到大大改善!
3孩子從小誦讀經典,符合孩子學習的天性
在中國古代,誦讀是一種普通的教育方法。處在記憶力最佳狀態的兒童,即使不引導他們記住有價值的經典作品,他們也會去背誦廣告詞,流行歌曲。因為重點不在理解,而在記憶,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與“小貓叫,小狗跳,貓叫狗跳好熱鬧”的難易程度完全一樣,而前者對文化生命而言更有意義。經典名著有益於人格智能的培養、對歷史文化的了解和對文學造詣的訓練。讓兒童自小就接觸最有價值的書、永恆之書,只要有價值,不管艱深不艱深,讓兒童多念、多反復乃至背誦。
這些內容不僅會存入大腦記憶,而且會烙印在潛意識裡,而潛意識的妙用就在於無需經過意志的運作,能直接地、默默地、自然地影響人類的思維和行為。所以兒童讀經典,選擇古代聖賢的智能精華是正確的。因為假以時日,誦讀經典的人多少都會受到經典的潛移默化,陶冶性情,使心性向善、向上。讀經兒童“有口無心”,沒有考試的壓力,亦不必要求理解,在不知不覺中就完成了文化教育的目的。
4提升孩子淳靜、儒雅的氣質,為孩子以後的“薄發”“厚積”力量
國學經典,是最有價值的書,是智慧的結晶,它凝聚著我國數千年的文明,體現著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孩子從小就熟讀國學經典,就好像師從聖哲,從人生的第一步就站在文化巨人的肩膀上,從高起點展開人生。
5培養良好行為習慣,奠定優美人格
兒童品德的形成與發展是一個不斷“內化”與“外化”的過程。所謂“內化”就是把外在的社會的各種道德規范變為個體內隱的心理的東西;所謂“外化”就是把個體內隱的心理的東西變為個體外顯的行為和習慣。實現這兩個“轉化”的關鍵是習慣。
孔子雲:“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童蒙養正,幼兒養性”,習慣培養的訓練從一開始就要求蒙童“朝夕模仿、正確做到”,然後“積久成熟”,從模仿轉化為“自成方圓”,不需用心就自然而然地不越矩。因為,道德教育除了傳授道德知識外,最重要的還是教化人們的行為。道德的“知”是需要實踐來體現的,必須要落實到“行”上,必須要轉化成行動。各地實踐表明,開展國學教育的學校和幼兒園,小朋友通過系統地學習《弟子規》《三字經》等國學經典,班風、校風明顯好轉;家長紛紛表示:孩子變得講禮貌,講衛生,更加懂事、孝順了。
國學大師們說
胡適(著名學者、詩人、歷史家、文學家、哲學家) :
我四歲時,就讀父親所作的詩,五六歲上私塾還是讀古文,大概在十一歲時,我已經能夠自己看古文書了。我看《綱鑒易知錄》,又看《御批通鑒輯錄》,並點讀《資治通鑒》。這便是我研究中國歷史的第一步。
樓宇烈(北大國學研究院中國傳統文化博士生導師) :
一個對於國家、民族的傳統文化沒有了解的人,對自己國家的文化傳統沒有自信心和尊重的人,是很難讓他生起愛國心的,我想在全社會特別是青少年當中要加強傳統文化的教育,提倡民族文化的主體意識,是十分重要、十分必要,也是十分迫切的。
南懷謹(著名國學大師,詩人,傳統文化積極傳播者) :
不管四書五經,或是其他古書,任何一段,教小孩子像唱歌一樣,很輕松愉快地背誦,不給他講解,偶爾稍稍講一點。這樣背下去以後,一輩子都有用,一輩子都忘不掉。人類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個,就是背誦。尤其是讀中國書,更要高聲朗誦。朗讀多了,音韻和字義等因素都會逐漸影響讀者,“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慢慢悟進去,將來長大後的學問就廣博了。
季羨林(著名國學大師,北大教授) :
中國可以成為一個經濟大國,也可以成為一個科技強國,但最根本的,中國是一個文化大國,對於本民族文化的珍視是一個國家屹立千年的基石。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正在將文化的種子撒播在孩子的心裡,撒播在希望的田野上,春華秋實,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將來必會凸現,為這項工程所做的任何努力,都會使安放我們靈魂的精神家園更加美好。
牟宗三(國學大師,智者型哲學家) :
少兒讀經是中華文化的儲蓄銀行,中華文化最好的貨幣就是經典,在年幼時將最好的貨幣存在他們心中,他們長大後一定會知道怎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