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郭繼承:孔子對自己一生的總結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孔子說,他這一生,怎麼成長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聖人的這一生,他從十五歲志於學,一直到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他做了這個概括。我的看法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從孔子成長的一生中間,來吸取智慧,把孔子當做一個標桿,當做一把尺子,對照自己,和他老人家比,我們缺什麼。

  比如,十有五而志於學,什麼叫志於學?就是孔子在十五歲的時候,這一生要做什麼,都已經非常清楚了。我們多少人活了三四十歲,都還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還在碌碌無為,還不知道此生的使命和責任啊!有人問了,有沒有人做到的?周總理十二歲“為中國而崛起而讀書”,也是這個狀態。所以,十五有志於學給我們的啟發是,一定要知道此生的使命和責任是什麼。人的一生,說起來八十年、九十年仿佛很長,可是白駒過隙,轉瞬即逝,要知道自己這一生的追求是什麼。

  三十而立,什麼是立?孔子到三十的時候,看問題、處理事情,基本的格局就立起來了。我們現在很多人一輩子都立不起來,聽到張三說張三有理,聽了李四說李四有理,某一個海外歸來的人一說西方多好,就覺得多好。到底人應該怎麼看問題?要立起來,我們要有獨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考,要有自己判斷的能力。很多人陷入到傳銷裡面,進去以後,一兩天就已經完全被洗腦、征服了。我們聽到各種觀點,聽完之後,用中庸的話,要明辨之啊。你難道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沒有理性判斷的能力嗎?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三十而立。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自己關於人生和宇宙等重大事情,有了一個基本判斷之後,再聽各種學說,就知道該怎麼取捨,該怎麼判斷。

  四十而不惑,就是對道理上都很通達,看什麼都很通達。可我們多少人有惑啊!工作裡有很多惑,人力關系有很多惑,包括自己升職的過程中,發展遇到很多障礙,有很多惑。可是,孔子四十歲的時候,他看這些事情都已經不惑了,不惑這背後有秘密的。世間的規則都有因和果,任何事情的出現,必有其原因,任何事情原因苗頭出現了,必有其結果。理解這個道理之後,你再看事,你的嫉妒也好,你的不解也好,都會消解很多,像孔子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什麼是知天命?這個境界很深,一個人知天命,就是一個人,不僅是對外部的道理很通達,而且是對自己在宇宙中間應該怎麼活有了領悟。如果“四十而不惑”是對外部的一種通達,“知天命”則是指我本人(孔子本人)在宇宙中間,應該有什麼樣的使命,該做什麼,不做什麼,他很清楚了,這就是知天命。知天命的境界,就是我們這一生,該做什麼,不做什麼,這要很清楚。

  六十而耳順,什麼是耳順?我們現實中做不到,我說你好,你高興;說你不好,你生氣。表揚你優秀,你美滋滋的;說你這個人不咋地,你就生氣。你為什麼不耳順?就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對小我的執著,你的話符合我的想法,我就高興,當你的話不符合我的想法,我就生氣。這就是被小我緊緊地包裹了,只有把小我打開了,沒有小我了,擁有了海納百川的胸懷,這時候你聽到什麼都耳順。這就是孔子的修為。

  到了七十歲的時候,從心所欲不逾矩。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可是做什麼也不違反規矩。這個境界非常大,我們現實中的人,如果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得做多少違法亂紀的事兒?可是孔子說不會,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從心所欲還不逾矩,他的秘密是什麼?秘密就是孔子把心中那個污點給去掉了,把很多人性的弱點給克服之後,心中留下的是什麼?用孟子的話叫良知。用我剛才打的比喻,就是光亮的珍珠,光芒四射,孔子都找到了,找到以後,按照那個良知去做事,超越了人欲境界,從心所欲,就完全是道德的境界。道德的成名之後的境界,而不逾矩,這個時候我們說四個字:人與道同。人和宇宙的大道是一體的,孔子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還都不違背道。這就是孔子的一生。

 

上一篇:燒香拜佛,佛前十不求,你必須知道
下一篇:海濤法師:相的好丑,是善惡業的現前,吉凶禍福都在你的念頭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