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太橋旦曾堪布:你想成為菩薩嗎?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文:太橋旦曾堪布

  皈依大乘佛法之後,是不是就意味著我們已經是大乘菩薩行者了?還不夠,只有領受了菩提心戒,也稱為菩薩戒,才算真正步入了大乘之門。要想領受菩提心戒,首先要了解菩提心,我們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去了解:

  一、菩提心的本質

  菩提心的本質是利益眾生。首先就要捨棄“傷害眾生”的心念。

  二、菩提心的對境

  菩提心有兩個對境,一個是眾生,一個是佛陀。

  看到眾生的苦痛,急切地想要救度眾生脫離輪回,這屬於世俗菩提心;看到佛陀的殊勝,想要開啟與佛陀同樣的空性智慧,這屬於勝義菩提心。

  如果對境是佛陀,所有修行者都會重視;如果對境是眾生,很多修行者往往會忽視。實際上,對於一位大乘修行者來說,眾生和佛陀同樣重要。如《華嚴經》所說:

  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關於眾生,我們要建立起三種觀念:

  第一,無一眾生不曾為自己的父母。

  第二,所有眾生都具足佛性。

  第三,根據密法,一切眾生都是勇父勇母的化現。

  然而,在現實中,我們常常會因為看到眾生的種種過失而生起煩惱,實際上,這是源於我們自心的煩惱。在佛陀的心續中已經沒有煩惱,所以佛陀視一切眾生毫無過失。因此,當我們看到他人的過失時,首先要意識到這是由自心的煩惱引發的。然後,要努力改正這個壞習慣,盡量去看他人的優點,這樣才能逐漸生起菩提心。

  三、菩提心的動機

  動機有兩種:一是希望眾生離苦得樂,一是希望眾生獲得佛果。

  

  四、修持菩提心的根器

  根器有三種,可以用三個比喻來表達:

  第一種是國王式的發心,意思是讓自己先當上國王,再去為百姓謀求福祉。比喻修行者發願自己先成佛,再去救度其他眾生。

  第二種是擺渡者的發心。就像一位船夫擺渡旅客,在旅客到達彼岸的同時,自己也到達了對岸。意思是說發願自己和眾生同時成佛。

  第三種是牧童式的發心,牧童在放牧時,都會把羊群趕到前面,自己走在最後。意思是說,修行者發願:先救度一切眾生成佛,自己最後成佛。

  這三種根器,以牧童式的發心最為可貴,當然也是最困難的。因為這種發心必須修行六度波羅蜜,直到所緣的眾生度盡為止。要經歷漫長而眾多的苦行,需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所以這種發心最為殊勝。

  五、菩提心的分類

  菩提心分為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其中的世俗菩提心又分為兩類,如《入行論》中說:

  菩提心,即覺醒的心,

  可簡要歸納為兩種:

  一是願菩提心,二是行菩提行。

  心中發願要去往某地,這相當於願菩提心;已經動身上路,這相當於行菩提心。二者有先後之別。具體來說,願菩提心是指“為了將如母眾生安置於佛果,自己發願證果”的願力;行菩提心是指“為了將如母眾生安置於佛果,自己要修習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度波羅蜜”的行動。

  了解了菩提心的這些內涵,於是發願要修持菩提心,這時就可以到一位上師或善知識面前去領受菩提心戒。也可以自己在清淨之處,觀想對面虛空中充滿了諸佛、菩薩、聖者,向他們領受菩提心戒。只有領受了菩提心戒,才意味著真正步入了大乘之門,成為了一名大乘菩薩行者。

 

上一篇:徘徊在上帝與佛之間:一個普通人的出家傳奇
下一篇:當生命不再回頭許多美好的事情才正要發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