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的福分在哪裡流得最厲害?口業。所以《無量壽經》才說「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所以口為禍福之門,可以造很大的福,這個口可以時時隨喜功德,稱贊如來,修普賢行,這個口也可以破人家的和諧家庭,甚至於破僧團,造極重的罪業。所以為什麼儒家孔夫子的教誨當中四門學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言語會擺在第二位?顯得它有多麼的重要!
2. 大家再冷靜看看《弟子規》,差不多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內容統統講的是學習如何跟人應對談話。「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你看,見未真勿輕言,我們都沒有看到真相,亂去講,到時候損害了人家的名節,很可能人家想不開去自殺,那我們的罪業都很難說。甚至於這個口業造下去了,讓人家家庭一輩子都不和,那個都是太折福了。「知未的,勿輕傳」,這個道理我們都不了解,輕易就跟人家講,害人家對宇宙人生誤解了,斷了人家、壞了人家的法身慧命,這個造業都不輕。
3. 「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閒管」,現在這個時代一定是團體一起做事,所謂眾志成城,才能把事情辦好,我們在弘揚正法的過程當中都要有一大批的人一條心弘護正法,而團隊最怕的就是是非人我,流言蜚語。曾經子貢就問夫子,「君子亦有惡乎?」君子有沒有非常厭惡的事情?有沒有厭惡的人事物?夫子說有。當然這個厭惡決不是聖人跟人家對立、跟人家矛盾,不是,是當有這樣的人、這樣的行為出現,對整個社會團體影響特別不好,產生很大的流弊,所以君子、聖人非常的戒慎恐懼這樣的事情發生。所以孔夫子接著就說,「有惡,惡稱人之惡者」,就是處處拿著別人的過失到處講,那是不對的。拿著別人的過失到處講,那是破壞人家的形象,甚至於斷了他改過自新的機會,然後又讓其他的人對他有看法,團體之間的芥蒂、嫌隙愈來愈多,那就失和了。所以應該是當他人有過失的時候,我們應該是「善相勸,德皆建」、「揚善於公堂,規過於私室」,要私底下跟他講。
4. 所以我想起師公李炳南老師有一段很好的教誨,提到「見人有善,不嫉妒,要隨喜」,不只不能嫉妒,要隨喜,甚至於要幫助他、成就他,要請佛住世。所以在《論語》裡面也講「君子成人之美」,這個成人之美就是隨喜,就是協助他,絕對「不成人之惡」。所以君子跟小人就在我們一念之間,隨喜就是君子,嫉妒就是小人。而且一嫉妒,對方不會有損失,很可能是障礙整個法緣,那這個不得了,影響的是一大群人聞法的機會,果報在三惡道了。所以師長曾經講過《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就是告訴我們在修學的正法團體當中,絕對不能障礙他人的法緣。
5. 「見人有惡,不批評」,因為我們一味的批評只會讓他情緒化,鬧得都不愉快。當初我們在正法團體當中絕對不是要來搞破壞的、要來跟人起沖突的,這不是我們的初發心。所以人要保持冷靜,要提醒自己時時不忘初心。我們到僧團、到正法團體來,就是為了自行化他,跟自行化他無關的事不干。相同的,我們成立自己的家庭是為了追求幸福美滿,絕對不是結婚的時候就想著我就是要來跟我先生或跟我太太吵架的。有沒有人要結婚的時候說我就是要來吵架所以來結婚的?絕對沒有。所以不忘初心能讓人保持冷靜。相同的,比方君臣關系,跟領導之間起了一些沖突,我們絕對不發脾氣,因為那也不是我們的初心,我們是來盡心盡力回報公司、回報領導對我們的恩德,這叫「恩欲報,怨欲忘」。甚至於是朋友,有沒有我們交朋友的時候說我就是要跟這個朋友過不去的?絕對沒有這種心,所以應該是珍惜這段朋友的緣分。
6. 愈熟的朋友,甚至於自己最親近的先生、太太,都應該要互相恭敬,都應該要「人不閒,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甚至於是用對方比較隱私的東西,都應該要尊重一下,「用人物,須明求」,不然有時候他找不到東西已經擔憂半天了,我們才漫不經心說那是我拿去的。一次、二次可能脾氣還不會爆發起來,往往幾次之後,當我們沒有這分恭敬心對人,遲早起沖突。所以人跟人發生情緒沖突了,我們都要反觀自己,一定是我的恭敬心不夠。
7. 「見人有惡,不批評,要規勸」,我們在規勸的時候不要說我這個人就是比較正直,然後就在大庭廣眾之下把他的問題講給他聽,你說我都沒有批評你,我是直接規勸你,然後對方已經氣得牙癢癢,自己還了然不知。人還是要柔軟、還是要敏銳一點,所以應該是在私底下勸他,因為人情不可拂,人都比較顧面子,你不要把他的面子給硬撕下來,這樣會撕破臉,所以規勸也要是沒有人的時候私底下規勸。甚至於當我們要規勸他的時候還要考慮到對方對我們的信任,假如信任不夠,能不能勸?我們不能只是拍著胸脯:你能認識我這個朋友太難得了,因為我就是正直。人情世故還是要懂得。很多人很善良,但是沒什麼朋友,就是這種分寸不知道。所以師公教我們要規勸或守默,信任不夠的時候不輕易開口,所以規勸別人還要有時節因緣。所以講話是個大學問,要學。
8. 《論語》裡面就告訴我們,君子「信而後谏」,相信以後才勸谏,信而後谏,「未信」,還沒有信任的時候你就在勸谏他人,「則以為謗己也」,他會覺得你這個人是不是特別看我不順眼?他會誤會你是要毀謗他。真正信任,他覺得你是真正為我好,這個勸就沒有問題。而且說實在的,縱使勸,能不能一次把十大罪狀都列出來?不行,要循序漸進。甚至於要勸以前,還要說你最近有哪些真的做得比我還要好,「先美其長」,還要先誇個幾句,讓人家高興。你不要今天一大早,人家好像都還沒有睡醒的時候,「我今天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要告訴你」,然後他就很緊繃,你說你昨天哪裡做錯了你知道嗎?這都不夠柔軟。應該是「先美其長」,先肯定他的付出,你先美其長,「蓋人喜」,他生歡喜了,我做好事人家都有看到,他心情好了,則善言易入,你勸他的話就比較容易聽進去。
9. 所以當我們了解這些道理的時候,要傷害一個人很簡單,你打下去就害他受傷了,但是要幫一個人很不容易,真是要煞費苦心。所以今天我們冷靜來看看,身旁有很多好朋友都是苦口婆心在勸我們、在幫我們,那是我們人生最大的財富,要珍惜。當他們要來勸我們,我們可不能又擺了一張臭臉給人家看,福在受谏。現在很多年輕人旁邊還是有很多好的長輩,但我們現在的年輕人比較不受教,人家批評個一、二句嘴巴就翹起來,所以長輩只好敬而遠之,看我們什麼時候比較肯受教了再來提攜我們。所以人生不要怨自己沒有貴人,根源還是在我們謙卑、恭敬的態度不足。所以這是師公講的,「見人有惡,不批評,要規勸或守默」。你看,這都跟口業有關系。
10. 「見人錯事」,這個事情錯了,比方他端個東西走路有點急,把盤子、碗給摔破了,見人錯事,「不指責,要協助」。或者辦理一些事情出狀況了,我們當下又在那裡「哎呀,你怎麼搞的?亂七八糟,你知道你這樣造多少業嗎?」又在那裡批評半天,然後你愈講他愈緊張,那個不對。要先把情況妥善做最後的補救工作,都做好了,對方會感覺你非常替他著想,都是盡心盡力的在幫助他。由於這分信任,這時候我們再針對他做錯的部分給他一些規勸、給他一些方法,他會一輩子記住這件事,他會一輩子感謝你給他的這個方法。所以人情練達皆文章。我們在團隊當中都是為了來成就團隊,絕對不能因為嘴巴的過失惱害了眾生,甚至於破壞了團隊的和諧跟工作就不好了。
----轉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