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人善也是善,揚人惡更是惡。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這都是一種恭敬心。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對善人恭敬,對善人贊歎,就能夠讓眾人跟他學習。
【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
你對惡人不恭敬,可能會被他反咬一口,你就得不償失,所以言語當中要帶有寬容。當他犯錯的時候,你明明白白,但是沒有去批評他;他有一點點好,你就怎麼樣?你就能夠去肯定他。他會想,我這麼一點好,人家就給我肯定;我這個不好,人家明明看得到還寬恕我,他能感受到你這分用心,他就會慢慢往好的去發展,而他愈好,你就愈稱贊他。他想說,我當壞的自己心也不安,還要被人家瞧不起,不如多做一些好事才好,所以確實對人要循循善誘。
【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
跟人不要有太多爭,能多一點給人沒關系,多給人,當你這個讓讓出去之後,你成就了你的學問,你慢慢剔除了你最嚴重的貪心問題,心愈不貪,學問就上升得很快。但是請問你讓出去之後就沒有了嗎?愈讓愈多。所以這是真相,你要用你的行道去印證。我記得我到海口的時候,前一個多月我都會去買水果,結果買水果的過程跟這位女士關系搞得很好,我們說走到哪都一片歡喜,那日子多好過。我每次就去跟她買,然後就會關心她的孩子教育問題,我還送了她一本《弟子規》,然後每次我去買完,我要走的時候,她一定又會把其它的水果挑幾樣,再幫我塞到我的塑料袋裡面去,所以人跟人確實是你敬他,他就敬你,這是必然。但是一個月以後,因為我們跟很多老師、家長接觸了,結果後來我的廚房裡面都會莫名其妙就有水果,也不知道是誰送的,後來我就沒有機會再去見這位女士,這是有一點小小的遺憾,沒有再能夠多關心她這個孩子的教育問題。所以確確實實當我們懂得捨的時候,我們會獲得更多的東西,因為你的捨是發自真誠心,而接受的人也會很真誠想要回饋,所以人不要怕捨。
【將加人。先問己。】任何我們要加於別人的言語、行為,要先問這樣的言語、行為,別人對我,我能不能接受?假如不能,那我們就不能這樣去對待別人。好,所以「行笃敬」是落實在對人、對事、對物的恭敬之中。《弟子規》後面講「親仁」,那親近仁德的人要不要恭敬?那當然要,所以求學問當中有一句很重要的關鍵,叫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就得十分利益,所以一個人道德學問提升的速度不是外面決定的,而是我們自己的誠敬心決定的,所以親仁你要恭敬。再來:
【余力學問。】對學問要不要恭敬?如何對學問恭敬?我們《弟子規》頭兩句說的: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一個人長了浮華之氣了,有沒有尊敬學問?沒有了。但是你:【但力行。不學文。】只是去做,都沒有讀經典,都沒有聽課,就會:【任己見。昧理真。】你還沒搞清楚真相,只憑著自己的想法硬去做,可能適得其反。所以求學問如何尊重學問,一定要重視解行相應,解得愈深幫助你去力行,力行得愈踏實,你的理解就愈深愈廣,所以這兩個輪子要同時轉起來,只轉一個跑不了,空轉,所以對學問一定要解行並重,這是你對求學問的正確態度。求學問還要一門深入,不可以貪多,不可以求快,一個人貪多求快的心,心已經失去恭敬了。我們接下來看《弟子規》的句子:
【讀書法。有三到。】讀書的態度是什麼?「心眼口」都要「信皆要」,代表讀書的時候要專注,要對書本恭敬,要對老師恭敬。【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所以這個也是在讀書當中你不能心神不定,不能表面上在看書,腦子裡不知道飄到哪裡去了,這個都是對學問不恭敬。
【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
所以求學問你可不能悠悠放任,學了十年好象連點成長都沒有,那這樣對學問有沒有恭敬?就沒有了。所以對學問怎麼恭敬?時時要勘驗自己的功夫,下個月有沒有比這個月「言忠信,行笃敬」?下個月有沒有比這個月「慎思、明辨」?這個就是重點。所以人貴自知,你可不要學半天,連自己是升是降都搞不清楚,這個就太胡裡胡塗。所以一定要處處勘驗功夫,最好、最直接的勘驗就是從你的起心動念去看,所以我們可不能遇到聖賢學問當面再錯過,可不能拿著聖賢學問來消遣消遣。很多的人拿著學問來研究,研究得挺好,還得到很多的這種名稱,但是夫妻關系卻沒搞好,連孩子也沒教好,這個確確實實叫玩弄聖賢學問,連家裡的人會不會認同聖賢學問?甚至於都覺得那個聖賢學問是假的,因為我們沒有演好。所以對學問我們要有一份責任,因為我們是聖賢人的招牌,可不能砸了他人對學問的尊重,所以連對求學問也要兢兢業業,也要恭恭敬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