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2014淨土大經科注(第336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注》第八百零一頁,第五行看起,「丁二、菩薩」:

  【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請看念老的介紹。「本品名禮供聽法。禮供者,十方世界諸大菩薩,鹹至極樂世界,禮拜供養阿彌陀佛」,這個意思很深。十方世界沒有邊際,無量無邊無數無盡的諸佛世界。佛的世界,就是佛的教區,他教學的范圍,經上常說的「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區。這個地方是說十方世界,這些世界裡面諸大菩薩,大乘菩薩。佛法裡頭通常講大菩薩都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圓教初住以上,別教是初地以上,才稱大菩薩,區別他們不是三賢菩薩,三賢是十住、十行、十回向,不是這一類的,是大菩薩。

  佛的教區之內,像我們是六道凡夫,六道凡夫上面有聲聞。聲聞有四果四向,八個階級,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八個階級。再向上去是辟支佛。這屬於小乘,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無明還在,他們脫離六道輪回,住在十法界四聖法界裡面。聲聞、阿羅漢,他們住在聲聞法界,辟支佛住在緣覺法界;還有三賢菩薩,十住、十行、十回向,權教菩薩住在菩薩法界;菩薩法界上面還有佛法界。這就是十法界,六道加上四聖法界,一共稱為十法界,這都是一尊佛的教區。十法界最高的是佛法界,佛在十法界裡面示現,教化十法界眾生。再往上面去,那是真的叫大菩薩,再往上去超越十法界,他住在哪裡?住在如來的報土,佛的報土,四土有常寂光土、實報莊嚴土,他們住在實報莊嚴土,大菩薩。這樣大家就有個概念。

  這個地方來聽阿彌陀佛說法的人不是普通人,都是十方諸佛如來會下實報土的大菩薩。因為六道裡面這些菩薩(三賢菩薩)還沒有這個能力分身去供佛、去聞法,沒有這個能力。一定要證得實報莊嚴土,也就是經上常說的阿惟越致菩薩,才有能力自在,想往哪個世界就到哪個世界,應身、化身到十方世界去供佛聞法,供佛是修福報,聞法是開智慧,福慧雙修。西方極樂世界殊勝,能感得十方世界,十方無量無邊無數無盡的世界,這裡面的諸大菩薩數量太多了,無法說清楚、說明白,沒法子,數量太多了,真的只可以說無量無邊無盡,他們來供養阿彌陀佛。人不能沒有福報,福報從哪裡來?供佛的福報最大,供養佛。在世間供養三寶的福報最大。可是這個供養要如理如法,你不如理、不如法,供錯了,或者是用心用錯了,那得不到佛法的殊勝功德利益,這又不能不知道。

  「聽法者,阿彌陀佛憫念來者,乃為宣演妙法」,從十方世界來,到極樂世界來拜佛、來聞法,世尊應機說法,他是什麼樣的程度,他過去修學的是哪些法門,佛都知道,所以阿彌陀佛說法非常契機,大家聽了都能開悟、都能證果。這是無比殊勝的功德。所以「十方大士」,大士就是大菩薩,這些大菩薩「歡喜聽受」。而且聽了之後都能夠大徹大悟,來到極樂世界都在實報土,這樣殊勝的境界不是在同居土,也不是在方便土。可是極樂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福報殊勝,殊勝在哪裡?只要生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行,都能夠得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威神的加持。佛這一加持,你的待遇就提升,享受什麼待遇?享受是阿惟越致的待遇,阿惟越致就是此地所說的大菩薩。這是十方諸佛世界裡頭沒有的,只有極樂世界有。往生的人太殊勝,往生到極樂世界等於成佛了。實際上他在那裡還要修行,不是真成佛,但是他有佛同樣的待遇,就是同樣的智慧、同樣的德能、同樣的相好、同樣的神通、同樣的妙用。跟誰同樣?跟阿彌陀佛同樣,這個不可思議。

  「此中彌陀說法,乃釋尊轉述」,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裡面為十方大菩薩說法,說些什麼?這有,這個地方是釋迦牟尼佛轉述的,把阿彌陀佛所說的法照樣說一遍。下面為我們說明,「但兩土導師無二無別」,阿彌陀佛證得究竟果位,釋迦如來也證得究竟無上的果位,他們兩個地位平等的。所以「釋迦口述」等於阿彌陀佛親自給我們說明,沒有兩樣。現在我們讀經,「亦未異於莅會聞法」,我們今天聽釋迦牟尼佛轉述,跟聽阿彌陀佛說法沒有兩樣。「品末」,這一品最後,「釋尊復贊聞法大士自利利他,受記成佛之德」。這說明十方世界來極樂世界參訪的這些菩薩們也不可思議,他們能夠想到阿彌陀佛,能夠贊歎阿彌陀佛,能夠到極樂世界去供養、去聞法,得阿彌陀佛授記,授記成佛。

  請看經文,長行裡面第一段,「瞻禮」:

  【復次阿難。十方世界諸菩薩眾。為欲瞻禮。】

  『瞻』是見面,『禮』是禮拜。

  【極樂世界無量壽佛。】

  「瞻者,向上或向前看」,就叫瞻仰,這向上看。

  「供養」:

  【各以香華幢幡寶蓋。往詣佛所。恭敬供養。】

  這供養佛,就帶一點禮物去供養,這些禮物就是『香華幢幡寶蓋』。佛一切都具足,特別是阿彌陀佛,智慧、神通、福報、道力,沒有能相比的,十方諸佛也比不上,這是為什麼?我們一看自然就明白,他老人家修積的功德太大了!名聞十方無盡的剎土,一切諸佛如來天天贊歎,勸導大家發心求生極樂世界,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誨。阿彌陀佛從來沒有間斷,用分身、化身到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接引根熟的眾生。往生極樂世界根熟,根熟指什麼人?信心,沒有懷疑,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真正相信念佛求願往生,一定得到阿彌陀佛化身來迎接他到極樂世界去,到極樂世界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個功德到哪裡去找!

  我這一小段所說的,十方剎土裡面沒有,只有極樂世界有。於是我們就明白了,我為什麼要往生極樂世界?就為這個。條件很簡單,真信,沒有懷疑。真想去,這個地方統統放下,有一樁事情放不下就去不成,這個不能不知道。念佛人最後不能往生都是這個地方情執放不下,你只要有一樁,心裡有一樁事情沒放下,它就成障礙,就會障礙你往生。所以徹底放下,連佛法也要放下。為什麼?這是釋迦牟尼佛在地球上所說的,並不是對十方佛剎裡頭一切菩薩所說的,不是的,這個裡頭是遷就此地業障深重的眾生。要放下,「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非法就是世間法,佛法、世間法全放下。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我們能學到海賢這樣的放下就能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就得到阿惟越致的待遇,去成佛去了。底下這一科:

  【聽受經法。宣布道化。稱贊佛土功德莊嚴。】

  念老注解裡頭說,引《會疏》講的,『聽受經法,宣布道化』,《會疏》有解釋,「聽聞受持彌陀所說經法,宣傳流布其道德化益也」。這是《會疏》裡說的,念老為我們重說一遍,我們就更清楚、更明白了。「蓋謂十方大士於極樂導師」,導師就是阿彌陀佛,從阿彌陀佛那裡聽受的經法,「復至十方輾轉宣說導師之教導也」。聽了之後怎麼樣?要會講,要復講,這個很重要,把阿彌陀佛教導我們的,我們要廣為大眾宣說,希望人人都得到法益。不可以只有自受用,要懂得他受用,受用的人愈多,你的功德就愈大。所以下面說,『稱贊佛土功德莊嚴』,「乃十方大士贊歎極樂國土功德莊嚴」,要宣揚。同樣一個道理,我們今天聽到這個法門,真相信,沒有懷疑,真發願,這個世間放下了,一心求生淨土,我們往生做個好榜樣給大家看看。像海賢老和尚一樣自在往生,沒有病苦,自在往生。他能做到,我們都能做到,為什麼不干?這個做法是給許許多多念佛人增長了信心、堅固了願心,一心稱念,必定得生。這個功德就不得了,無法想像。下面世尊贊歎: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本師歎十方菩薩」,這個贊歎的話很長,這分成幾個小段。

  【東方諸佛剎。數如恆河沙。恆沙菩薩眾。往禮無量壽。】

  這幾句好懂,十方諸佛先說東方,東方無量無邊的佛剎,數字用『恆河沙』做比喻。恆河沙很細很多,誰能數得清?世尊當年在世,講經多半在恆河流域兩岸,所以遇到數目大的都用恆河沙做比喻,大家都清楚,都有這個概念。恆河沙確實很細,像面粉一樣,跟我們這邊一般河裡面的沙不一樣。十方佛剎數量像恆河沙一樣,數不盡,沒法子數。『恆沙菩薩眾』,菩薩有多少?也像恆河沙一樣,太多了!這些菩薩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參訪阿彌陀佛,『往禮無量壽』,到極樂世界去拜佛去。這是東方,四句,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下面南方、西方、北方、四維,四維就是東北、西北、東南、西南,上下,十方。

  【南西北四維。上下亦復然。】

  都像東方佛一樣,數量無數無邊際,到極樂世界去拜阿彌陀佛,向阿彌陀佛求法,就是請阿彌陀佛開示。

  【鹹以尊重心。奉諸珍妙供。】

  「同以誠敬之心,奉獻種種珍貴微妙殊勝供品」。這就是見佛,跟我們世間人情世故一樣,總要帶一點禮物供養,表表自己的敬意。這些珍妙的供具阿彌陀佛需要嗎?不需要。不需要怎樣?給阿彌陀佛莊嚴道場。這些都是教導我們的。我們看念老的注解,同以誠敬之心,這個供品就是代表誠敬,奉獻種種珍貴微妙殊勝的供品。如《魏譯》所說的,《魏譯》說得比較清楚一點,供品裡面有「天妙華」、有「寶香」、有「衣」,這些屬於財供養,都是表敬意的,花、香、衣。下面一段是法供養,「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這一點我們要懂得。我們看經文:

  【暢發和雅音。歌歎最勝尊。究達神通慧。游入深法門。】

  特別著重這個『入』字,「入」是什麼?入是證果,證得了。念老這段注解得很長,我們看注解。「右偈乃上述諸菩薩,以歌頌贊歎彼佛及國土」,彼佛就是阿彌陀佛,國土就是極樂世界,贊佛、贊極樂世界。「從衷而出,故曰暢發」,暢是舒暢,發出來。從衷而出,這個衷是真心不是妄心,也就是我們講從自性,真如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一切都是真的,沒有虛假的,不像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世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一樣是真的。為什麼?是阿賴耶的相分變現出來的。阿賴耶三細相裡頭,業相、轉相、境界相,從四分裡面講是阿賴耶的相分,見分、相分。是這麼回事情,它不是真的,極樂世界一切是真的。

  《華嚴經》上告訴我們,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剎土心現識變。哪些是心現的?心是真心,只有諸佛報土是心現,下面的都是識變的。你看西方世界,常寂光土,那是體,這個不說它,它是能現,常寂光土是法身,能現,實報莊嚴土是所現,沒有識變;實報土以下的,方便有余土、凡聖同居土,都是識變的,識變的有生有滅。那我們知道,極樂世界常寂光沒有生滅,實報莊嚴土也沒有生滅,它有隱現,有緣它現相,沒有緣它不現相。什麼是緣?這些十方菩薩是緣,證得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緣。只要你見性,明心見性,這個境界你就會看到。所以見性的菩薩能看到諸佛剎土裡面的實報土,能見到報身如來。這是從衷而出。

  所以我們常常勸導同修,常常要勸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用真心不要用妄心。真心,不欺騙自己,不欺騙別人,這是用真心。為什麼?我們求生極樂世界,求生極樂世界要用真心,真心念佛特別有感應。為什麼念佛沒有感應?妄心念佛,還有妄想、還有分別、還有執著,我們講得粗一點,還有貪瞋癡慢疑,還有怨恨惱怒煩,這樣念佛怎麼會相應?我們要怎樣把這些煩惱放下,洗刷干淨?唯有生活用真心,工作用真心,待人接物用真心,於是念佛也用真心。真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見思煩惱,高一點,沒有塵沙煩惱;無明很難斷,斷無明就見自性,那就法身菩薩。從衷而出,故曰暢發。「其音和雅,故稱和雅音」,柔和。《會疏》裡頭說,「五音相和,諷聲不邪,故雲和雅。歌謂歌詠,歎謂贊歎也。最勝尊指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以稱他「最勝」。

  下面這一段,「通贊佛德」。『究達神通慧』,究是究竟,達是通達,洞達比通達的意思更深更廣。「神通慧者,神通與智慧」。實在講它包括六種神通,六種神通都達到究竟圓滿,就這個意思。菩薩也有六種神通,但是沒有達到究竟圓滿。六種神通,小乘四果羅漢都證得了。小乘經裡頭佛告訴我們,須陀洹,初果,他是聖人,他不是凡夫,證得須陀洹之後不會退轉,一證永遠證得,這叫小聖人。他有兩種神通,天眼、天耳,當然不究竟,但是天眼、天耳對於六道輪回裡面大概不成問題,他都能看到、都能聽到。如果證到二果,就又加兩種神通,他心、宿命。他心是什麼?別人起心動念他知道,瞞不過他;宿命通是什麼?知道自己過去生,一般過去十幾世、二十幾世都清楚,阿羅漢能知道過去五百世,所以他不能叫究竟通達。究達神通慧可了不起,是誰?是諸佛如來,等覺菩薩。十地菩薩還不能講究達,等覺可以。真正圓滿的究達那是如來果地,成佛了,不是菩薩。

  下面念老舉《六波羅蜜經》,用經來注解經。《六波羅蜜經》裡面,這個話是佛說的,「彌勒白佛言」,彌勒菩薩白佛言,「雲何名為神通智慧。佛言:神通者,能以通力見極微色,是名神通」。這說眼,天眼。天眼能不能見極微色?還不能。誰能見到極微色?阿羅漢也許見到了,真正說見到極微色是菩薩,而且真正看清楚、看明白是法身菩薩,那也就像《華嚴經》上所說的圓教初住、別教初地,這樣的人我們通常稱他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惠能大師大徹大悟是這個境界,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但是今天科學家,量子力學家見到了,是真的不是假的。他是不是證果?不是的,他不是用眼見的,他是用顯微鏡見的,用儀器見到的,在現在最先進的顯微鏡看到極微色。極微色就是量子力學家講的微中子,佛講極微色。怎麼知道它兩個是相同的?佛說極微色是最小的,不能再分,再分就沒有了,就空了,它不見了。科學家找到微中子,把微中子再打破,沒有了,什麼都沒有,才知道微中子是物質裡頭,色就是物質,物質裡面最小的單位,它不能再分,再分就空了。於是乎就知道了,物質是假的,物質從哪裡來的?物質是念頭在高頻率運動之下產生的幻相。所以他得到的結論,對外宣布的,說物質不是真的,依照他們的觀察研究發現,這個世間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存在。這句話跟佛經上講的完全相應,你看《般若經》上說,「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說什麼?就是說極微色,跟量子學家發現的完全相同。

  這樁事情佛有說明,佛說凡夫用第六意識,第六意識觀察、研究、了解宇宙之間這些真相,用第六意識只能夠,對外能夠緣到宇宙的邊緣,對內能緣到極微色,就是緣不到自性,所以科學家沒有辦法明心見性。佛法用什麼看到極微色?完全是禅定,是定功,心定到極處就見性了。性是什麼樣子?惠能大師見性,五祖考他,性是什麼樣子?他向五祖的報告說了五句話,五祖點頭,衣缽就傳給他了。自性,他說第一句,「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自性是清淨的,從來沒有染污過。染污是什麼?是七識末那,末那叫染污識,第六意識可以緣到末那識。本自清淨,所以修行,清淨心重要。修行終極的目標沒有別的,就是明心見性,見到自性本自清淨,沒染污過,這個時候智慧、功德統統現前,相好全現前了。第二,「本不生滅」。一切法,整個宇宙,凡是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統統是生滅法,有生有滅。但是自性不生不滅,就見到了。第三個,「本自具足」,具足什麼?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樣樣具足,沒有一樣欠缺。具足在哪裡?就是整個宇宙,整個宇宙是自性本自具足的。所以有緣它能現相,沒有緣相就沒有了,妙極了!

  第四句,「本無動搖」,這是自性本定。要怎樣才能見性?要定才能見性,我們要懂得修定。什麼叫定?眼見色,看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那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就是前面所說的本自具足,你看得清楚、看得明白,可是怎麼樣?你沒有起心動念,這叫自性本定。換句話說,真正修定就是六根在六塵上面修,眼見色不起心、不動念,耳聞聲不起心、不動念,鼻嗅香、舌嘗味、身體覺觸,乃至意識的念頭對法塵,統統都清楚明了,那是佛知佛見,那就是究竟圓滿的佛法。究竟圓滿佛法在自性裡頭,不在別的地方,心外無法,離開自性到別的地方去找找不到,沒有。所以一定要修定。修定要會修,六根在六塵境界上入定。最高的定,如來的定,是不起心、不動念;第二個菩薩的定,菩薩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菩薩;第三個是阿羅漢,阿羅漢還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他出離三界;六道裡面的凡夫,見色聞聲肯定就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叫六道凡夫。你為什麼會搞六道輪回?就是因為你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沒有了,就明心見性,就成佛。

  惠能大師這五句末後一句是「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就是整個宇宙,宇宙是從哪裡來的?自性變出來的。一般宗教說是神造的,實際上是自性變現的,自性裡頭本來就有。本來沒有生不出來,本來就有。所以只要具足緣,本來就有是因,具足緣它就現,現就是果,因、緣、果,講得很清楚、很明白。

  你看惠能大師說這五句,實際上就二十個字,他學佛就畢業,五祖衣缽就傳給他了。念佛人念到這個境界叫理一心不亂,大徹大悟的境界;事一心不亂是阿羅漢的境界,見思煩惱斷了,思想裡面貪瞋癡慢疑斷了,我們就常講這俗話,裡面貪瞋癡慢疑,外面怨恨惱怒煩,這是煩惱,不生了。一個人一生永遠沒有怨恨、煩惱(惱是惱怒)、瞋恚、煩心的事情,你說你多自在、你多快樂。我們說人生要活得自在、要活得快樂、要活得幸福,能不能得到?能,依照佛法修可以得到,依照儒家的方法、道家的方法統統可以得到,只是名稱不一樣,但是它們修學的原理、修學的方法完全相同。佛教我們,我們真用功,無論用什麼法門,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你喜歡用什麼方法你就用什麼方法,這個沒有一定的。但是原理原則是一定的,一點都不差,那就是必須要放下內心的貪瞋癡慢疑,這五種煩惱,這叫思惑;要放下外面怨恨惱怒煩,沒有埋怨、沒有仇恨,對人、對事、對萬物沒有煩惱,這就對了,要把這個東西放下,這叫真功夫。

  為什麼要放下?因為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你為什麼放不下?因為你當真了。你要知道它統統是假的,根本就沒有這個東西,現在連量子力學家都講清楚、講明白了,給我們做證明。我們修行功夫不到家,沒有見性,見性當然就全明白了,就成佛了。科學給我們做了證明,我們看他的報告一看就懂,一看就明白。所以,我們明白之後就應該放下,再執著,錯了。執著什麼?我們只執著一個阿彌陀佛就行了,八萬四千法門選擇這個法門,無量法門也是選擇這個法門,好!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

  佛法入門用什麼?看破、放下。看破是完全了解事實真相,放下就不要把它放在心上,心裡面沒事,什麼都沒有。這個功夫很難,為什麼?我們在六道輪回裡頭多久時間?無量劫,不是萬萬年,萬萬年時間短,無量劫!你想無量劫養成的習氣,怎麼能一下就斷掉?所以煩惱習氣難斷。現在有一個念頭就是不斷不行,為什麼?我想脫離輪回,輪回太苦,輪回不好玩,在這個裡頭,過去無始,未來無終,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何必干這個事情?要想不干,只有離開六道輪回,離開六道輪回最好的辦法就是淨土法門,信願持名,必定得生,一了百了,一切了了。到極樂世界就是佛境界。到極樂世界就是佛境界,不是自己修的,是自己自性裡頭本自具足,這是因,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那是緣,加持給我們,我們有因、有緣,果報就現前。果報是什麼?跟阿彌陀佛一樣,有跟阿彌陀佛同樣的智慧、同樣的德能、同樣的相好。阿彌陀佛能做到的,我們個個都能做到。這到哪裡去找?找不到。

  但是釋迦牟尼佛對我們是大恩大德,大恩大德就是什麼?把淨土介紹給我們,一開始講經就把這個說出來了。淨土三經是在方等時候講的。佛教學四個時期。佛陀示現開悟,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一年三十歲,示現的。惠能大師開悟二十四歲,諸位去看《壇經》就知道,二十四歲。佛陀開悟之後,就到鹿野苑去講經教學,最初的對象是五比丘。五比丘都是他們的家屬,有親戚關系,是他父王派他們這五個人照顧釋迦太子,是這個意思。以後釋迦牟尼佛修苦行,修的苦行沒有得到真正利益,放棄了,這五個人看到釋迦牟尼放棄修行就瞧不起他,離開了,沒住在一起。釋迦牟尼佛開悟之後找他們五個人,找到了,找到之後跟他們講四谛苦集滅道,憍陳如第一個證阿羅漢果。所以,世尊講《阿含經》十二年,好比是小學。他老人家是搞學校、搞教育的,不是宗教,這個我們要知道。

  小學辦了十二年,十二年之後,大家基礎奠定了,辦中學,中學是下面通小學,上面通大學,辦中學,叫方等,方等八年。都比我們現在學習期間長,我們現在小學六年,中學也是六年,初中、高中合起來也是六年,釋迦牟尼佛的小學十二年,中學八年,合起來二十年。二十年之後大學,大學講般若,講多久?二十二年。我們要知道,真的教的是大學,就是大乘菩薩的法,必須前面要扎根,前頭沒有根,大學你進不去。大學二十二年之後,還有八年的時間講《法華》,最後講《涅盤》。這什麼?這是研究所,把菩薩提升到法身菩薩,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提升到惠能大師這個境界。這是他老人家一生的事業,我們要看清楚。佛一生辦學,講經教學,沒有做其他活動,而且當年在世沒有道場,他的道場在哪裡?在樹林,樹下,在河邊,風景優美的地方。他過的是游牧生活,晚上樹下一宿,白天日中一食,除這個時間他就是講經教學,晚上休息,樹下打坐,休息時間四個小時,中夜。我們得認識釋迦牟尼佛,才不會走錯路。

  我學佛,二十六歲,有個朋友帶著我見章嘉大師,這是我一生學佛,第一次跟出家人見面,那一年章嘉大師六十五歲,我二十六歲,我跟大師三年。第一次見面我就向他請教,方老師告訴我大乘佛法,我知道大乘佛法的殊勝,非常想學,不知道佛教裡頭有沒有入門的捷徑?我需要捷徑,快速的契入進去,我提出這個問題。大師看著我,我看著他,我們看了多久?看了半個多鐘點,我等他老人家開示,他就是不說話。半個鐘點之後,他說了一個「有」,我們精神提起來了,有,我就在等著這個。這個有字說了之後又沒有了,他又不說了,大概我們等了十分鐘,告訴我,「看得破,放得下」。這麼簡單,為什麼不早說,要等那麼長的時間?這就是他教學的方法,年輕人心浮氣躁,你一開口都說了,這耳朵進去,那耳朵出去了,沒放在心上。所以我提出這個問題,這是大問題,不是小問題,他一定要等到我心平氣和,浮躁的氣分完全沒有了,他才說。那說了個「有」,我們又馬上好像精神提起,那是什麼?浮躁。大乘佛法要在定中才能學得到,不是在定中你學不到的,老師在定中,學生也在定中。這種教學的方法,我一生沒有遇到第二個老師。所以跟大師在一起時間長,說話不多,非常受益。這個教學法高妙,但是這種教學法沒學生,學生問個問題,老師等半個小時,學生早就溜掉,他不會上你這個課。我們還很有耐心在等,等到我們自己浮躁氣息下去了,老師肯定,再給我們說,這是老師愛護學生。以後大師圓寂了,他老人家六十八歲走的,我只跟他三年。以後我親近李老師,李老師也是這樣的,但是比章嘉大師寬松多了,我們自己也懂得收斂了。很不容易!

  現在,現在問題很嚴重,好老師找不到學生,好學生找不到老師,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最近這一甲子,就是六十年一甲子,沒有人才出來,沒有大師級的人才。這個原因我們很清楚、很明白,就是孝親尊師這個根沒有了,對待所學的東西不尊重,對待老師沒有尊重的心。老師教不教?老師不能教,教是白教了,為什麼?他聽不進去,他聽不懂。不是老師不教,這學生不肯學,沒有修學的良好態度。很重要!現在人缺少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扎根教育,學什麼?就是學孝、學敬,對於年長的要尊敬,對於父母要孝順,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教育的大根大本。如果我們能恢復根本,我們就相信,有理由相信,諸佛菩薩會應化到世間來教學;沒有這個條件,諸佛菩薩的化身走了,離開了。我們曉得這些道理。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六通,這與六通都有關系。「以淨法眼」,清淨的法眼,「知色性空」,色就是物質現象,物質現象沒有自性,所以用空來形容它。「亦不取著,是名智慧」,我們凡夫不知道它是空,以為它真有,所以有取、有執著,這是凡夫。佛法真正修行的人,這個阿羅漢就證得,阿羅漢把這個放下了。「復次,聞諸世間極微小聲,是名神通」,這是天耳通,極微小的聲音他聽見,心裡動念頭他都知道。第三個,「於諸音聲,悟無言說,離諸譬喻,是名智慧」,這個在六通裡頭是屬於智慧。「復次,能知一切有情心行」,這是他心通,一切有情眾生起心動念你都知道,人起心動念你知道,那個螞蟻起心動念你也知道,一切有情眾生包括動物,所有一切動物都知道,他心通。「了諸有情妄心非心,是名智慧」。六種神通最後一個是漏盡通,煩惱、習氣真的斷掉了,不是伏斷,確實斷了。煩惱習氣斷了,智慧現前,就是能大師開悟第三句所說的「本自具足」,第一個就是智慧,第二個是能力,多才多藝,能力恢復,佛法講功德,功夫、德能恢復,相好恢復,無量無邊的相好恢復了。

  「復次,於過未際」,就是過去、未來,過去、未來「悉皆憶念」,這叫神通。下面,「復次,能知諸法,是名神通」。一切諸法,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自性裡頭本具的智慧德能。「了俗如幻」,俗是六道輪回,如夢如幻,這是智慧。「如上之殊勝神通智慧,悉皆究竟通達,故曰究達神通慧」。這一句全包括了,沒有你不知道的,沒有你不明白的,而且對於真相徹底了解。這個不是三賢菩薩,三賢菩薩還做不到。這是什麼菩薩?十地菩薩。這些來參學的菩薩,他們可以說個個都是十地以上,十地跟等覺,到達極樂世界來參學,來見阿彌陀佛。

  下面一句,『游入深法門』。「上明神通智慧。《淨影》曰」,淨影是隋朝淨影寺慧遠法師,跟我們淨土宗初祖名字完全相同,不同時代,所以對他尊重,不稱名,稱他居住的地方,淨影寺的大師。他說,「此通與慧,皆依法成故」,神通、智慧依什麼成就的?依法。這是什麼法?這是明心見性的大法,這是回歸自性的大法,是依這個成的。所以說八萬四千法門,佛說的不是假的,一樁一樁給我們舉出來的,《金剛經》上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沒有高下?每一個法都能成就究達神通,就是神通跟智慧究竟圓滿通達。任何一法是真的,不是騙人的。為什麼?每一法都是修定,所以修定是相同的,得到的大定是相同的,大定就是自性本定,惠能大師說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我們的真心是定的,妄心是動的;妄心有生有滅,真心不生不滅。

  我們今天采取什麼方法?采取的是蕅益大師所說的信願持名,就四個字!相信真有極樂世界、真有阿彌陀佛,決定沒有懷疑,這真信。第二個,真願,真想往生到極樂世界。為什麼?這個世界太苦了!有這麼好的機會,想想自己可以去,能去,真去得了,何必留戀這個世間?所以這個世間要放下。這章嘉大師教給我的,看破是什麼?把世界要看破,這個六道輪回是假的,這娑婆世界不是真的。不但世間一切法是假的,連佛法也是假的,佛法要不要去留戀?不需要,佛法就在八萬四千法門裡頭。念一個法門,你真正想到我有資格學這個法門,我能學得成功,抓住一個就夠了,其他的都要放棄。不能說佛法都好,我都要、我都學,那就壞了,你去不了。不能學兩個法門,老祖宗說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對了;「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那是方法。一門深入這是個理念,學習的理念,我只是一部經,只是一個法門,我就一門深入,我不學第二個法門,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就對了。念念求生淨土,「阿彌陀佛」,下面「求生淨土」,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阿彌陀佛不斷,求生淨土不斷。時節因緣成熟了,那個成熟是什麼?放下,真正徹底放下,阿彌陀佛就現前,就來接引你往生。阿彌陀佛還沒來,說明你還有沒有放下的東西,真放下佛就來了。

  真沒放下的,我說一個大家容易理解的,就是你的事、業,你的事還不能放下,業(業力)就牽著你,留在此地。所以無論干什麼好事,好事應該要做,像現在佛法衰了,我們努力把佛法復興起來、振興起來,這是好事,這是大事,這個要你住世才行,如果你留戀這樁事情,你就不能往生。要怎麼樣?事業非常認真做,做完了之後,還是一句阿彌陀佛在心上,這些事業沒有放在心上,那就對了。完全看緣,緣成熟了,事業成熟了,或者事業有人來代替,有了繼承人,阿彌陀佛就帶我走了,好!一定要知道。這個道理搞清楚,事實真相搞清楚,叫看破。所以看破,連做事業,好事業,諸佛如來的事業,我們等於接棒,接了上一代的棒,交給下面接替的人,我就走了;接替的人還沒找到,暫時還留著,還等待著。肯定有人來接替,為什麼?諸佛菩薩現身,菩薩事業,這不是凡夫,我們一定要知道、一定要明了。

  所以叫究達殊勝神通智慧,究竟通達,依法成故。「故次明游入深法也」。怎麼樣游入深法門?誰游入了?就像眼前這些大菩薩們,他們到極樂世界去,去參訪阿彌陀佛,這就是游入深法門。深法在極樂世界,深法在阿彌陀佛,能夠有這種能量,自由自在到極樂世界去參訪阿彌陀佛。更殊勝的是跟無量世界,這不是一個世界,這些大菩薩好像約會一樣,我們一起、一塊去參訪,不是一個人,非常大的團隊,把游入深法門這句顯示出來,讓我們對它有個概念。

  「法門,肇公注」,僧肇大師的注解,《維摩經》注疏,這裡頭說:「言為世則謂之法,眾聖所由謂之門」。言是講經教學,他所說的字字句句都能夠做為世間人學習的准則、標准,這叫法,跟言為世范同一個意思,模范、榜樣,這叫法。眾聖所由謂之門,眾聖是小乘四果四向、大乘五十一位菩薩,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前面有十信,五十一個階級,這是門。眾聖所由,他要經歷這個過程,他才能有成就。「佛所說者,乃世之軌則,是謂之法。此法是眾聖入道之所由」,所以稱之為門。什麼叫法門?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你再去看看中國儒家的《大學》、《中庸》,跟佛法有沒有兩樣?《大學》、《中庸》所說的,跟釋迦如來在大乘經上所說的沒有兩樣,完全相同。

  所以我們肯定,孔子如果當時出現在印度,印度人稱他作佛陀;釋迦如來如果是出生在中國,中國稱他作聖人,中國講的聖人就是印度人稱的佛陀,沒有兩樣。釋迦的弟子是大菩薩,夫子的弟子是賢人,賢人就是大菩薩,比賢人低一等的是阿羅漢。不一樣的,功夫不一樣,教學的原理原則完全相同,功夫要求的不一樣,也要求了,不是沒有說,說了。佛法對於行比教更重視,佛法就是教你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要放下這個。儒家也說,說的沒有佛那麼嚴格,沒有那麼究竟,差就差在這一點。但是達到這個境界的,像孟子、像莊子、先秦諸子,有不少人是大菩薩的境界,雖然沒有徹悟,大菩薩的境界。道家所講的,「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六祖大師的境界,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真的不是假的。

  然後我們再展開來看,看全世界這些大的宗教,小宗教很多,我們不提它,大宗教,信徒都超過幾億人以上,這些宗教他們的創始人是什麼人?統統是諸佛如來化身來的。為什麼?他們所說的相同,無論是理論、是方法、是解門、是行門,都相同,都把基柢、根基扎在孝親尊師這上面。非常可惜,現在一些宗教的學者們只學自己的宗教,沒有去看別人的宗教。這個看要用平等心看,要用清淨心看,不能較量。有比較,我的宗教比他的好,他的宗教不如我,這就不行,你看不到真相,看到真相要用平等心、要用清淨心。同樣道理,我們要看到整個宇宙的真相,也要用清淨心、平等心,我們的經題上「清淨平等覺」,你才能看到真相。真相看到怎麼樣?一體,就是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就是圓滿的宇宙,圓滿宇宙是一體。這個體是什麼?體就是法身,體就是常寂光,體裡頭沒有物質,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一片光明,《華嚴》稱它為大光明藏,淨宗稱它作常寂光。它在哪裡?它不生不滅,它無處不在,它無時不在。我們全在常寂光裡頭,全在實報土裡頭,一點都不假,只是我們自己沒發現,沒有覺悟到。

  我們聽這麼多大乘經,學了這麼多年,才恍然大悟,才能夠體會到。有沒有入進去?還沒有入。為什麼?入了之後,今天講的這些神通你統統具足,你能入就有這麼多神通,就出現。為什麼沒能入?記住,還有東西沒放下,問題就在此地。只要你肯放下,放干淨了,它都現前,我們可以證得。譬如事業,好事業,我們今天搞漢學院是事業,要不要搞?要搞,不能不搞,把它搞起來,有接班人交給他,我就不管了,阿彌陀佛就現前,就來接引了。佛什麼時候來接引他知道,我們不知道,他知道將來什麼人來接我的班,我們自己不知道。只要用真實心中作就對了,我們只要求決定沒有虛偽,決定不欺騙自己,決定不欺騙別人。

  此法是眾聖入道之所由,入道,入道就跟證道一個意思,這是門。《華嚴大疏》裡頭有一句話說,「如來通智游入,故號門」,通是神通,前面講的,智是智慧,神通跟智慧都達到,所以稱之為門。「又《會疏》曰:出入無礙名游」,自由自在,這個說得很有意思。入是回歸自性,出是出現在十法界,這是真的,出入自在,沒有障礙。「能徹奧域為入」,奧是奧妙,宇宙的奧秘,三個現象,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科學家現在就希望突破這個奧妙,三關第一關他破了,物質他破了,現在第二關研究念力,就是念頭,念頭是什麼、它是怎麼形成、它從哪來的,現在追求這個現象,我們相信二、三十年可能突破。佛說了,用第六意識可以了解到阿賴耶的三細相,物質是阿賴耶的相分,念頭是阿賴耶的見分,還有個自然現象,是阿賴耶的自證分。阿賴耶從哪來的?科學都能夠發現,但是科學不能幫人見性,這跟佛法不一樣,佛法終極的目標是明心見性,科學的終極目標是明了事實真相,雖明了得不到受用,佛法是明了就得受用。

  「又《淨影疏》曰:窮本稱入」,本是本源,源頭、根本,窮本就是圓滿證得自性。這個入是誰入?是妙覺如來才稱入。為什麼?等覺菩薩,窮本是可以這麼說,但是還是模糊,不是很清楚,到妙覺位才非常清楚。換句話說,十地菩薩知道,還沒有見到,等覺見到了,妙覺完全契入,這叫入。「今諸菩薩贊歎彌陀,窮盡諸法實相之本源」,這句話重要。這些菩薩非常了不起,統統都是等覺菩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後補佛。這些菩薩贊歎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什麼人?是窮盡諸法實相之本源,那就是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出入無礙」,出是他現相,展現出極樂世界來普度眾生,這是出,入是回歸自性。他這個出入是同時的,沒障礙的,出時就是入時,入時就是出時。《金剛經》上有一句話可以證明,叫「無住生心」,出是生心,入是無住,無住就是生心,生心就是無住,妙極了!我們無住不能生心,生心不能無住。阿彌陀佛有本事,圓滿的出入無礙。這是「窮盡源底,是為甚深」,游入深法門,「故曰深法門」,深法門就這個意思。也只有等覺菩薩能贊,有資格贊歎,阿彌陀佛有資格被稱贊。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上一篇:忏悔我的邪YIN二
下一篇:淨空法師:2014淨土大經科注(第337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