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原創

 

太上感應篇淺釋:例舉八組害他之惡(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感應篇·舉惡章》在例舉八種殺害動物之惡後,又例舉了八組傷害他人之惡。原文如下:“願人有失,毀人成功;危人自安,減人自益;以惡易好,以私廢公;竊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丑,讦人之私;耗人貨財,離人骨肉,侵人所愛;助人為非,逞志作威,辱人求勝;敗人苗稼,破人婚姻。

第一組惡:願人有失,毀人成功。

願人有失,就是在內心希望別人遭遇失敗與痛苦,不希望別人成功與幸福;毀人成功,就是用外在的言語或行為毀掉別人辛辛苦苦取得的成功。願人有失是發生在內心,而毀人成功則是表現在外在的言語與行為之上,因此,願人有失是因,毀人成功是果,如果內心長期執持願人有失的惡念,則遲早都會有毀人成功的惡行。

《遷善錄》中記載:宋國的大夫蔣瑗有十個兒子,一個駝背,一個跛子,一個肢體萎縮,一個雙腳殘廢,一個瘋瘋顛顛,一個癡癡呆呆,一個聾子,一個瞎子,一個啞巴,一個死在監獄中。他的朋友子皋問他:“你平時行為如何,怎麼會有這樣大的災禍?”他說:“平時我也沒造什麼惡業,只是喜歡嫉妒別人。誰勝過我,我就嫉恨他;誰奉承我,我就喜歡他。聽說別人行善,我便懷疑;聽說別人有過惡,我就相信。見人有所得,如同自己有所失;見人有所失,就像自己有所得。”子皋說:“你的心態竟然是這樣呀!你很快會遭到滅門之災。你的惡報何止如此!”蔣瑗聽了大吃一驚。子皋勸導他:“天雖崇高,也察知細小之事。你若能痛改前非,必能轉禍為福,現在悔改還不算晚。”此後,蔣瑗一一改正生平的惡行,不到幾年,幾個孩子的病都漸次好了。

在這個公案中,蔣瑗只是內心願人有失,就已經遭到了這樣的惡報,如果有真實的毀人成功的言行,其果報更是可想而知。為什麼願人有失就會遭遇這麼嚴重的惡報呢?因為“萬法唯心自現”之故,一切都是自心所現,心怎麼想未來就會怎麼顯現。願人得安樂,自己就會得安樂;願人受苦,最後只有自己受苦。蔣瑗過去的心態惡劣,願人失敗,不願人成功,這樣用心,對別人也沒有什麼損害,只是害了自己。

所以,我們應該誠實地觀察自己的內心,如果內在具有不希望他人獲得安樂的心,就應該警醒。如果內心有這樣的惡念,惡報終有一天會降臨在自己身上的,因為願人有失實際上就是願自己有失,毀人成功實際上就是毀壞自己的成功。為了改變自己的這個惡心,應該發願念誦如下四無量心偈至少十萬遍:“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願諸眾生永具無苦之樂我心愉悅,願諸眾生遠離貪嗔之心住平等捨。”

第二組惡:危人自安,減人自益。

危人自安,就是通過危害他人、將他人置於危險境地,而讓自己獲得安全;減人自益,就是通過減損別人的名聲、地位、財富等受用,來讓自己獲得利益。危人自安,危害的主要是他人的生命;而減人自益,減損的主要是他人的財富等受用。不管怎樣,這兩者都是損人利己的行為。

宋朝李緒,在永安任知府。當時,永安這個地方經常有汪洋大盜殺人越貨,李緒怕自己遭遇強盜殺害,於是暗地裡推薦他的朋友范铏來代替擔任永安知府。范铏在他的推薦之下被任命擔任了永安知府,這樣李緒就得以脫身離任。後來范铏全家果然被強盜殺害了。不久,李緒被調任臨安知府,在上任的途中遇到強盜,也全家被殺害了。這是一個危人自安而受惡報的例子。

將樂縣的萬安寨有一位張孝廉,貪婪而且放縱,極力侵占盤剝鄉裡鄰居的財產,以增加自己的利益,人們不敢違背他。張孝廉家裡本來很貧窮,因為這樣減人自益,於是驟然暴富,靠著溪邊建築了很多豪華的房屋以及亭台樓閣,十分奢侈。但沒有多長時間,張孝廉被選為蜀中縣令,就在半路病死了,家業隨即破敗,他的一個兒子最終也淪落為他人的奴僕。這是一個減人自益而受惡報的例子。

第三組惡:以惡易好,以私廢公。

以惡易好,就是用自己不好的劣質財物換取他人好的優質財物;以私廢公,是指因為自己的私心或私事,而耽擱或辦壞利益大家的公事。

用自己不好的劣質物品換取他人的優質物品,在本質上就是偷盜,這種偷盜是因為內心對他人財物的貪婪而導致,而貪婪在本質上就是內心對財物的危機感而引發的,這種危機感生起的時候,就會在阿賴耶識之上種下貧窮的種子,將來果報現前時,就會招感貧窮。

例如,將家裡使用的一張廉價小凳子帶到單位,然後將單位裡使用的一張好凳子帶回家;將單位電腦中的高檔硬盤換到自己家中的電腦中去,這些都是以惡易好的例子。有些騙子在購買小件物品時,乘營業員不注意,用自己事先准備好的劣質物品替換手中觀看的商品,然後假意還給營業員,之後迅速離開,這也是以惡易好的例子。

宋朝蘇東坡,珍藏著一塊美玉,有一個叫章持的人,請求他拿出這塊美玉,讓自己觀賞觀賞。在觀賞的時候,乘蘇東坡不注意,暗暗用一塊事先准備好的赝品替換掉了這塊玉。當時蘇東坡並沒有察覺,等到了黃州,觀看這塊玉時才發現被掉包,知道是章持所為。蘇東坡因為內心豁達,並沒有與章持計較,只是哈哈一笑。沒過多久,章持因為貪污犯罪,流放台州,最終在台州病死。這是以惡易好而受惡報的例子。

當一個人擔任公職,成辦利益大眾的公事時,應當盡心盡力為大家把事情辦好,若因私事或私心而拖延懈怠,或者不但不盡力成辦,反而故意將事情辦壞,這就損害了眾人的利益,因而罪過尤其重大。

人們常說,最上層領導頒布的政策是想利益老百姓的,但是到了基層執行時,由於基層的執行者自私自利,故意對政策的內涵進行增減,以達到個人可以從中牟利的目的,結果這個被基層執行的政策,不但利益不到百姓,反而將百姓害得很苦,這就是因私廢公的典型例子。又如,公務員在上班時間,不去將該做的公事做好,反而利用上班時間在電腦上炒股,或從事自己個人的其它事務,這也是以私廢公的例子。

宋朝時,趙抃與范鎮二人因為政見不同而彼此有矛盾。王安石做宰相時,對范鎮很不滿,想將其排擠出朝廷。有一次,皇上向王安石問起范鎮這個人的為人,王安石故意說:“趙抃可能對范鎮的為人更清楚。”於是皇上轉而問趙抃,趙抃回答說:“范鎮是一個很好的忠臣。”皇上問:“何以知其忠?”趙抃說:“前代皇帝仁宗身體出現壽障時,范鎮率先請求先皇建立皇嗣,確立接班人,以使天下人心安定。為了這件事,寫了十九個奏章,為得到回復,等了一百多天,為此須發都變白了,這樣的人不是忠臣是什麼呢?”等到退朝時,王安石責備趙抃說:“你不是與他有隔閡嗎?”趙抃說:“我怎敢以私隙而廢公道呢?”在這個公案中,趙抃就是一個大義凜然之人,他深深地知道“私”與“公”的份量,因而能在關要之時高風亮節,不因私廢公,是我們後人學習的榜樣。

摘自《太上感應篇淺釋》(明如居士 著)

 

上一篇:海濤法師:相貌好看,視之無厭從忍辱中來
下一篇: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