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161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三四四頁:

  鈔【維摩經雲:未發大乘意,食此食者,至發意乃消;已發意者,得無生忍已乃消;得忍者,至一生補處乃消。華嚴具足優婆夷雲:一生所系菩薩,食我食者,皆於菩提樹下成等正覺,皆自性真如無盡之理而為食也。】

  這個文都是將「飯食經行」會歸到自性的講法。大師在此地引用《維摩經》上一段話,說明什麼是「未發大乘意」。

  演【未發大乘意,是未入正定聚眾生,修行信心者。】

  這一段一層比一層要深入,所說的「食」都是講的真如自性,這個「消」的意思就是講消歸自性。未發大乘意者,照這個地方來說是「未入正定聚」,這是講十信位的菩薩,心行不定,換句話說,有進有退。三聚,「正定聚」就是說這個人決定證果,決定成就;「邪定聚」是說這個人不管他怎樣精進修行不會有結果的,盲修瞎練;「不定聚」的人就不一定,看他遇到什麼緣,他遇正定聚的人,他就變成正定聚;他遇到邪定聚的人,他就變成邪定聚。這三聚把所有一切眾生全都包括了。

  嚴格的來說,在我們現前末法時代,唯有修學淨土法門帶業往生可以說它是正定聚,我們知道他這一生決定成就;修學其他的法門,這一生不一定能成就。不能成就,就有很大的麻煩,《無量壽經》上講「何免輪回」,他免不了六道輪回。這一六道輪回,就不曉得輪到哪裡去?再要得人身、聞佛法,那不曉得要到哪一劫去了。俗話說:一失人身,萬劫難復。這個意思也是說明得人身之難,人身失掉之後,再想第二次得人身,一萬劫都不見得你能得到。這些話,我們聽了也許會懷疑,是不是說得太過分?如果我們很冷靜仔細的去想一想,去反省一下,才知道這句話說得不過分。怎麼說不過分?我們不要看別人,想自己,我們這一生從生下來到現在,身語意造的是什麼業?這就明了了。如果我們造的惡業多,必定墮三惡道,三惡道的時間太長太長了,不容易脫離!縱然造善業,善業在三善道。

  起心動念,如果我們要認真來檢點一下,總是惡念比善念多,貪瞋癡慢是惡念!曾經有幾個念頭是仁義道德?真正是少!念頭一起來,總是貪圖這世間五欲六塵,對於世出世間聖賢所說的這些教訓總是半信半疑,這個半信半疑就是罪業,業障深重。所以這一失人身,再得人身,好好的算算這個帳,還真的不容易!墮惡道可怕,為什麼?惡道裡面住的時間久了,就帶著有惡習氣,縱然將來得人身,這個惡習氣常常起現行,還是不斷的再造業,這個罪業愈造愈重,所以你愈想就愈可怕。這一生當中,如果不能往生,那問題是真大了。

  『食此食者,至發意乃消』,如果就事上來講,出家人常常有句話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施主的供養,我們有什麼能力消受?有什麼樣的能力你能把它消化掉?由此可知,出家人這一生要不能往生,這些施主現在供養你的,將來統統都得要還債。所以出家人對於供養決定不能貪求,為什麼?現在貪求多了,將來還得多!現在我要的少,縱然不能往生,以後還債這個債務負擔輕一點,這個也好。這就是講的一定要發大乘意。

  『已發意者,得無生忍已乃消』。「已發意」就是三賢位的菩薩,菩薩來應供,他能消得了嗎?他如果不精進、不努力,不再求向上,他也消不了。三賢再往上提升就是十聖,三賢位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薩。他要得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就是地上菩薩。此地是講別教,不是圓教;圓教無生忍,廣義的來說,圓教初住菩薩就得少分。

  『得忍者,至一生補處乃消』,已經得到無生法忍的菩薩,別教是初地以上的,他必須證得十一地後補佛的位置,他才能消受得了。後補佛再往上去就是圓滿的佛果,就是妙覺位。可見得要想消食的確不容易。如來才是九法界真正的福田,九界以下,就是等覺以下的菩薩都要真正用功修學,提升自己的品位,才能消受得了。

  演【食此食者,皆抟真如之理以為食也。】

  這個地方所講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清虛之身,無極之體」,不需要五谷雜糧,是以法喜為食、以禅悅為食,都還要勇猛精進才能消受。

  『華嚴具足優婆夷雲』,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訪具足優婆夷,這是一位在家女居士。所以在家同修也不要看輕自己,這是菩薩。善財童子去參訪她,她是善財的老師,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善財童子的老師。這五十三位善知識,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統統都有,出家的只有六個,在家的四十七個,在家多,出家的少!這是一個在家的女居士優婆夷,她說:『一生所系菩薩,食我食者,皆於菩提樹下成等正覺』,一生所系的菩薩是誰?等覺菩薩。等覺菩薩接受她的供養之後,就要成佛,這才能消受得了她的供養。不成佛都不行!我供養你是幫助你成佛的。『皆自性真如無盡之理而為食也』,所以它並不是像我們人間五榖雜糧的飲食。這是比丘乞食裡面兩個意思的其中一個,比丘乞食是滋養身體,這是沿門托缽;另外向佛乞法是滋養法身慧命,這就是法食,以佛法為食,是養我們法身慧命的。

  演【問:既曰真如之理為食,而真如一味平等,無增無減,萬古不磨,而文中深淺階位,屢食屢消者,何也?】

  這個問得很有道理。真如是一,哪有階級?真如裡面確實沒有階級,可是我們看《維摩經》上講的,他有階級。

  演【答:真如雖曰一味,萬古不磨,而乃隨智淺深,以下位未證上位理時,則一心緣此理境,名食此食;已證此理時,則此理化為烏有,名曰乃消。】

  答覆得非常之妙!在你沒證得的時候,好像是有這個理可證,證得之後,這個理就沒有了,為什麼沒有?心境一如,理智不二。能證的是智,所證的是理。證得的時候,原來理跟智是一不是二,既然沒有能證的智,也沒有所證的理,這就叫消了。沒有證得時,有能證之智,也有所證之理,有能有所。別教三賢位都是有能有所,登了地能所就沒有了。所以他講得無生忍,那個時候能所就沒有了,《心經》上最後這一句是講地上菩薩的境界,「無智亦無得」,那就是真正消掉了,能證所證俱不可得。

  但是諸位要曉得,這是理、真理,我們今天是凡夫,博地凡夫,一定要相信,相信自己是一個生死凡夫,相信自己業障深重。這些理論可以聽聽,絕對不能學習;你要學習必定墮地獄,這就講惡取空!無修無證,那我也不要修、也不要證了,那你准墮地獄。我沒做壞事,為什麼會墮地獄?你這叫謗佛、謗法、謗僧,你把佛所講的這句話意思錯解了,這就是謗法,毀謗三寶裡面罪業最重的是謗法之業,不但誤了自己也誤別人。古人說:「寧可執有如須彌山」,這是執著,執著有像須彌山,有救!「不可執空如芥子」,空理一絲毫都不能執著,一執著就惡取空,這就壞了。所以淨土宗它不講空,指方立相,指出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方向指出來,立向建立,確確實實有西方極樂世界、確確實實有阿彌陀佛,這個不至於落空,不著空。我們不明空義不要緊,我們就執著真有,真有,你就真能往生、真能去,真能脫離輪回出三界。這是在我們現前的階段一定要明了,千萬不能誤會。

  演【如人未至廬山,則有廬山可緣,已至廬山,則廬山化為烏有,故曰不見廬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也。】

  這是蘇東坡去廬山游玩的時候,作這首詩裡面的兩句。沒有到那個地方,想去!有個目的、目標,在那裡努力精進。達到了,這個心就放下了,就沒有了,沒有這個攀緣的心,這是一個比喻。這上面是把「飯食」的意思說完了。底下再解釋經行:

  鈔【經行者,持世經雲:如來行處,是無行處。無行處者,真慧也。故知拈匙放箸,口口不離,舉足動身,步步踏著。何得埋頭吃飯,空過一生,翫水觀山,徒勞萬裡。】

  《持世經》上兩句話,『如來行處,是無行處』,《演義》裡面有注解:

  演【行者,心行乎境也。凡夫行有,二乘行空,大乘菩薩行中道。如來則有處全空,非行有也;空處全有,不行空也;中道即二邊,不行中也。】

  「行」就是講起心動念。「凡夫行有」,凡夫起心動念都有境界,這個境界當然很多,佛法裡統統把它歸納起來,凡夫著有。你起心動念總有個「有」,或者想人、或者想事、或者想過去、或者想未來,心裡一動念就有相。中國的文字,「想」是心裡面有相,只要你心一動念就有相。心裡動念就叫想,想就有相出現。真正有功夫的人、有眼通的人,你在這裡想什麼,他知道。為什麼知道?你一想就有相,他就知道你在干什麼,他就看得清清楚楚,他能看得見。你晚上睡覺作夢,他在旁邊看,知道你在夢中做的是什麼,他都曉得,就是因為你想的時候有相。

  禅宗有個公案,金碧峰禅師的定功很深,壽命到的時候,閻王派小鬼來抓他,他入定。這一入定,他心一念不生,沒有念頭就沒有相,找不到他了。小鬼對他無可奈何,到哪裡去了?這人找不到了。可見得這鬼來的時候,他不是抓身體,他是抓神識,神識在入定,沒有相,這鬼見不到。鬼見不到我們這身體,他所見的是我們起心動念那個相。所以找不到!以後聽說金碧峰禅師有個缽是古董,他很喜歡,心裡放不下的是那個缽。這個鬼說:那有辦法了。把這個缽給它輕輕敲一下,禅師心裡聽到缽的聲音,他心裡起動念頭了,這一動念頭,小鬼就把他抓住。他說:你抓我干什麼?他說:你壽命到了,閻王找你去。他說:你剛才為什麼找不到我?他說:你入定了,我找不到你;因為你喜歡這個缽,我一敲,你動心了,我就把你找到了。禅師一聽,他再入定;再敲,他不要了,缽放下了,這小鬼找不到他了。

  所以,心裡一起心動念,鬼神知道!我們起個善念、起個惡念,鬼神全知道,沒有辦法欺騙人的。我們顯著的行為,人能知道,可以覺察到;隱蔽的心裡面的行為,鬼神知道。連鬼神都知道,經上講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我們今天打個妄想,甚至自己還沒在意,還沒體會到,人家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這是講凡夫行處,凡夫著有;「二乘行空」,聲聞、緣覺執著空;都偏在二邊。「大乘菩薩行中道」,實在講中道跟二邊又是一個建立,還是一邊。階級層次就是這麼分出來的。「如來則有處全空,非行有也;空處全有,不行空也;中道就是二邊,不行中也」,所以佛是無行處。無行處,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演【離四句行,絕百非行。】

  「四句」就是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這都是一切眾生的虛妄分別執著。

  演【威音那畔行,法身向上行,不可行處行。】

  「威音」是古佛的名字,就是威音王佛,這句話在佛法裡面用得很廣泛,形容是久遠久遠劫以前,也就是不可說不可說無量劫之前,是這個意思。這些都是形容佛是空有二邊不住,不住也不住,就是《心經》後面「無智亦無得」的那個境界,禅宗稱為「向上一著」,就說這個。

  『故知』下面,這是做一個結勸,勸勉我們。『拈匙放箸』,這就是說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吃飯的時候,「匙」是湯匙、調羹,「箸」是筷子。『口口不離』,不離什麼?真如本性的德用,也就是如來的行處,沒離開!只要你不執著,你能夠像佛這樣的自在。空有二邊都不執著,不執著也不執著,換句話說,佛跟凡夫有什麼不一樣?佛當年在世間也穿衣吃飯,生活情形跟我們沒有兩樣,唯一不同的就是佛在所有境界裡面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我們起心動念,我們著有,一切境界裡面我們都當真;小乘人著空,所以都得不到真實的受用。著有的人造業,要受果報,果報雖然不是真實的,就像做夢一樣,天天做惡夢好不好受?哪一天我不再做惡夢了,惡夢做多了不想再做了,六道輪回就是惡夢!你要不能真正清醒過來,這個惡夢是永遠做不完的,這麻煩大了,有得做!小乘人著空,也是偏在一邊,得不到真正的自在。小乘是「有體無用」,體是空,有體無用,不起作用;凡夫是「有用無體」,雖有作用,體忘掉了。

  諸佛菩薩「體用如如」,這才得大自在!這個意思不僅是禅宗顯露無遺,穿衣吃飯都是功夫,穿衣吃飯統統是佛法,無有一法不是佛法。所以「口口不離」,這個口口是吃飯。諸位要是讀過《楞嚴》,這個意思就能體會得比較深一點。交光大師主張,《楞嚴》首楞嚴定的修法是「捨識用根」。我們今天的毛病就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這是凡夫。眼緣的是色塵,耳緣的是聲塵,吃飯的時候,舌識緣的是味塵,都在那裡起分別執著!這個分別執著就是煩惱業障的根源。交光大師教給我們「捨識用根」,我們不用八識,不用五十一個心所,不用這些東西,把這個東西捨掉之後,眼能不能見?能見,什麼見?見性見,這不得了!見性見的什麼?見的色性,不是色塵。色塵不平等,色性平等。在一切色裡頭見性了,明心見性,你見性就成佛了。耳聽的不是聲塵,耳識才對聲塵,我現在用聞性,聞的什麼?聲性,觀世音菩薩就用這個方法。觀世音菩薩是用耳根,所以「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他成佛了。

  人家吃東西,這口口不離是用舌性,嘗的什麼?嘗的味性,不是味塵。這個地方所講的口口不離、步步踏著,就是這個意思。「身」也是根,六根之一,眼耳鼻舌身意,身所對的觸塵,現在身根所對的是觸性,不是觸塵,所以他就步步踏著。這就是如來行處,此地教給我們「經行」,要行如來的行處。步步踏著,你每走一步,我們這個根接觸外面的境界,那不是塵境,那是色性、觸性。

  『何得埋頭吃飯,空過一生』,你不能在生活上樣樣會歸自性,你這個飯是白吃!吃飯還在造業,造什麼業?嘗這個味道,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分別執著,好吃的多吃一點,不好吃的就生瞋恚心,這就造業了。所以塵有分別,性無分別!塵裡面有執著、有煩惱,性裡面沒有執著、沒有煩惱。這是講日常生活。

  『翫水觀山,徒勞萬裡』,這兩句是說朝山參學,朝山參學要是不能明心見性,那你是萬裡徒勞,沒有意義了。所以從前人家朝山參學,他的目的是在參訪真正的善知識,是在向他討教,或者是自己契入到某個境界,請他印證。我們現在去觀光游覽,錯了!會用功的人,的確他時間一分一秒都不浪費,念念都與道相應,沒有一法不相應的。

  ◎【四總結】

  蓮池大師這個經有一個科判,「阿彌陀經疏鈔別解文義」這張表,印在此書後面,我們現在讀的這段經文,就在「依報」,依報第二段「別示莊嚴」,下面有四段:第一段是「欄網行樹」,第二段是「池國蓮華」,第三段是「天樂雨華」。我們現在這段文是天樂雨華的總結。

  經【捨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這是依報第三段的最後總結。

  疏【結上天樂天華等。】

  總結上面所講的天樂天華。

  疏【種種莊嚴,皆本佛願行功德所成就也。】

  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是很不可思議,怎麼成就的?阿彌陀佛大願大行所成就的,也是十方往生的這些眾生淨業所成就的。也許諸位要問,說阿彌陀佛的願行成就這個還有根據,《無量壽經》上有!《觀無量壽佛經》也講得清楚!說一切往生這些人淨業所成就的,這好像沒聽說!我在前面曾經跟諸位講過,念佛的人這一句阿彌陀佛,我們以清淨心、至誠心、恭敬心,求願往生的這個心,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或者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四個字都一樣,這六字洪名不但有音聲也有光明,不但有光明還有香氣,香光莊嚴!為什麼有光有香?因為這六個字是從你自性裡面念出來的。怎麼知道是自性?因為是從你真誠心裡面念出來的,這個真誠求願往生的心就是自性。古德說能念之心就是始覺,所念的佛號是自己的本覺,始本不二,就是究竟覺,覺就是自性。

  所以彌陀聖號是我們自性的德號,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句佛號念出來是響徹法界,這個功德多大!與阿彌陀佛大願大行光光相入。我們在大經裡面念到「自然光色參回」,參是互相入,回是回轉,這裡頭沒有界限!這就是把阿彌陀佛的大願大行變成我們自己的願行。這個法門實實在在不可思議!要靠我們自己修行,修到像阿彌陀佛那樣,那可真的不容易。現在是借重阿彌陀佛這句名號,使我們的心行居然跟阿彌陀佛一般,沒有兩樣,這個不可思議。你一念是一念相應,念念是念念相應。

  因此,經義不能不懂,你要是不懂,你在念佛的時候,你沒有這個境界。如果你不懂,也要得這個境界,那一定要念到心清淨,要念到一心不亂,這個境界會現前,是可以得到的。如果你對於教義通達明了,換句話說,你這個境界現前就會比較快,為什麼?念念當中就像《往生論》裡面講的,它有觀想。天親菩薩講的五念法,五念都在一句阿彌陀佛的佛號裡面,所以這一句佛號裡頭有五個意思。夏蓮居老居士給我們編一部《淨修捷要》,《淨修捷要》的修法就是根據《往生論》五念法而編的。五念裡面有「禮拜」,《淨修捷要》它一共有三十二拜,每一段是一拜,它有禮拜;有「觀察」,觀察就是觀想,你念那個文,心裡去想這個境界,這就是觀察;有「發願」,願願都是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有「稱名」,它每一拜裡三稱南無阿彌陀佛;有「回向」,所以五個意思都具足。你能夠明了經義、通達經義的話,這個不要看它很短,只有三十二拜,細細去觀察這三十二拜,拜下來差不多也要四、五十分鐘。如果有時間,不要拜得太快,要真正去想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就是跟阿彌陀佛完全融成一體,的確是非常好的修行方法。

  我們從前念《往生論》,不曉得《往生論》怎麼修法,夏蓮居老居士編出這個東西就是《往生論》的修法,而且它觀想的內容完全是《無量壽經》,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太好了!我們現在把《無量壽經》的經文跟《淨修捷要》,還有《寶王三昧忏》印在一起,就是便利大家修學。能有功夫的、沒有工作退休的,在家裡有時間,那就可以拜寶王三昧忏,那就更詳細了。如果是有工作,很忙的,用《淨修捷要》就好。《淨修捷要》我們這裡有錄音帶,或者你自己先去念,錄一個帶子,為什麼?你在觀想拜的時候,不要去看經文,你的心會更定。看經文是翻書,這很麻煩的事情。你不妨把錄音帶打開,聽的時候依這個來觀想。所以說是彌陀願行,也是一切往生人的這個淨業,成就西方極樂世界無比殊勝的莊嚴。《鈔》裡面引用《無量壽經》經文:

  鈔【願者,如大本法藏願雲:我作佛時,自地以上,皆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

  西方極樂世界香光莊嚴。

  鈔【又願雲: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號,然燈散華。】

  不但我們讀到他的本願,也在《無量壽經》裡面確實看到了,我們雖然沒看到,但是阿難尊者、彌勒菩薩,以及當時佛講經的時候兩萬聽眾統統見到。佛跟阿難尊者說:你想不想見阿彌陀佛?你要是想見阿彌陀佛就至誠恭敬向西方頂禮。阿難聽了非常歡喜,恭恭敬敬向西方頂禮,口裡念「南無阿彌陀佛」,頭一抬起來,阿彌陀佛已經現在面前了。不但見到阿彌陀佛,見到諸大菩薩,也見到十方諸佛統統贊歎阿彌陀佛,也見到許多天人散花供養。當時與會兩萬人參加,比丘眾一萬二千人,比丘尼五百人,在家居士七千人,女居士五百人,統統都見到。

  鈔【又願雲:我作佛時,剎中菩薩,以香華等種種供具,欲往他方世界供養諸佛,一時之頃,即可遍至。】

  我們在大經裡面也詳細的報告過,這個法才是最真實!除了西方極樂世界,可以說任何地方都是無常的,彼此相聚很短暫;唯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佛無量壽,所有一切人民個個都是無量壽,他那個世界最奇妙的是平等世界。蓮池大師在《疏鈔》上講,現在有很多人畫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圖,畫的不對!阿彌陀佛的身像畫得特別大,觀音勢至稍微小一點,往生的人就更小,還有男的還有女的,有出家也有在家的,這個都是錯誤的。西方極樂世界相是平等一相,相貌、身體、高矮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決定沒有分別。有人講,這是他沒有往生到極樂世界以前的像,那只能畫一個寺廟,畫幾個佛像坐在那裡,那不是西方極樂世界。因為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平等一相,那個圖就不是西方極樂世界圖,而是我們這裡念佛堂的圖,行!念佛堂我們造佛像造得很大,這個可以。

  到那邊去,神足通的能力也跟佛一樣。所以古德才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生到一切諸佛的世界。十方一切諸佛世界,你想到哪裡就到哪裡去,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一點障礙都沒有;見到阿彌陀佛就等於見到一切諸佛,這就是這一願的成就!這個利益也是我們迫切想得到的。我們今天去旅行,還是很麻煩,雖然交通便捷,哪有西方極樂世界這麼自在?比不上!

  鈔【又願雲:我作佛時,我剎中人,欲食之時,寶缽之中,百味飲食,化現在前,食已自去。今來成佛,一一所願,皆悉成就。】

  最後這一句是總說,前面是願文。末後這一願舉「衣食自在」,不必經營,不必操作。尤其是家務事情很瑣碎,做久了都厭煩。西方極樂世界永遠不要再做這些事情,燒飯、洗碗、掃地、抹桌子,西方統統沒有,那個世界一塵不染,「思衣得衣,思食得食」。這麼好的地方要不去,那才叫傻瓜,那才叫愚癡!阿彌陀佛現在是成佛了,他這個四十八願,願願圓滿,願願都兌現了。這是舉四十八願當中的幾個願來說明,飯食經行,都是與吃飯、經行相關的幾條願。下面講「行」:

  鈔【如大本雲:法藏比丘既發願已,天雨妙華,而散其上。又雲:或為比丘,或為天王,或為輪王,或為大臣,恆往佛所,承事供養。又雲:手中常出衣服飲食,幢幡寶蓋,一切音樂。今來成佛,如上天樂天華等報,自合成就。】

  這是佛因圓果滿,因地修行圓滿了,所以得這個殊勝的果報。

  ◎【四化禽風樹】

  這是依報裡面第四段。

  經【復次捨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鹦鹉。捨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

  我們看蓮池大師的注解:

  疏【上言諸天獻瑞。】

  確實有這些天人,這個境界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看到。

  疏【此言禽樹成音,又上言供養之勝,今言聞法之勝也。種種言非一,奇妙言異常,雜色言美觀。白鶴等者,多種中舉一二也。白鶴、孔雀、鹦鹉,常見可知。捨利解見前文。迦陵頻伽,此雲妙音。共命,一雲命命。如是種種,悉皆奇妙,非凡鳥比。】

  這段文是概略的把這個意思為我們宣說出來,前面一段講供養的殊勝,這一科要給我們講聞法的殊勝。因為這些鳥,後面經文說得清楚,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顯示出西方極樂世界「情與無情,同宣妙法」。我們在這世間,正如世尊所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可是在西方極樂世界,到那裡真正是永生,就是不生不滅。聞法的機緣太普遍,無時無刻不聞佛法,而且都是阿彌陀佛為我們宣說的,聽這些鳥或者聽風樹說法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所以聞法機緣的殊勝,是一切諸佛世界都不能跟西方極樂世界相比。

  我們要是不聞法,決定退轉,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尤其是在娑婆世界,我們現在這個凡夫地位,三天不讀經,那就是古人所講的面目可憎!三天沒有念經,心裡不知道胡思亂想些什麼?讀經就是修清淨心,讀經的時候,希望自己的心跟經上所講的一樣,那就是佛知佛見,經是佛說的,佛知佛見。所以要把我們的凡夫知見改成佛知佛見,最好的方法是讀經。

  讀經,我勸同修們就讀一種,這一種要不斷的去讀,最好是不要換;雖然換是也行,不是不行,總沒有讀一種好!黃念祖老居士在《無量壽經》注解裡頭舉了很多例子,自古以來許多這些出家在家的大德們,他們讀的是一般大乘經論,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有不少人往生的,他這一段文注解是引用在「三輩往生」最後一段。可是他老人家最後說了一句話,就是這是屬於雜修,雜修總不如專修好!他老人家還是贊成專修,一門深入。

  專修,我們今天講就是五經,五經以外就雜了,五經都是贊揚淨土,都是勸我們求生西方世界。所以五經是專,這專修;其他宗裡面這些經論,這就屬於雜修。五經裡面最好是受持一種,這一種就是天天要念,把它當作必修的功課。五經,其余這四種有空可以看看,當作輔助,這樣就好;五經之外,我們應當把它放下,這樣修學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所以你讀經就是聞法。《無量壽經》是阿彌陀佛跟釋迦牟尼佛兩個人講的,不像本經,本經自始至終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講的,《無量壽經》裡面有些經文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世尊為我們轉述,轉述無異於阿彌陀佛親說,沒有兩樣,那是非常之殊勝。

  這一段文注解很長,因為裡面要跟我們講三十七道品,「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前面還有「四念處、四如意足、四正勤」,這七科道品都要細說,對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修持有很大的幫助。我們今天講到此地。

 

 

上一篇:自作自受,因果學習體會
下一篇:蔡禮旭:《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八十九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