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愁、焦慮與不安似乎是現代人共通的疾病,常看有些人講不到兩句話就臉紅脖子粗,有些人聽到上司長官對他的訓話,他可以立即拂袖而去,有些人因為一句話或莫名的情緒,就惹來殺身之禍,夫妻巡禮也常常因為不順耳的一些字眼,弄到分手收場…,其實我們如果有用心便會發現,周遭的人穩定性越來越差,抗壓性越來越低,一段時間沒見面的老朋友,再重逢時卻發覺牢騷滿腹,怨語不斷,甚至於粗話連篇,以前的溫文儒雅的形象完全喪失歹盡,其實這些人都是值得同情的,因為或多或少他們都已經有憂鬱的傾向,大家都知道焦慮、憂鬱是無形的精神疾病,他不確定何時會發作,但是併發的時候卻會要了周邊人的命,最近越來越多的數字顯現,許多死亡的原因都是來自於憂鬱,可見不可以輕鬆地看待這個世紀的黑死病。
人們之所以有這麽多的精神耗弱個案產生,主要原因都來自於我們人的執著與貪愛,不是只有普通人如此,許許多多的大成就者與修行人,為了轉變貪愛與執著而付出了生命與時間,密宗的祖師龍欽巴大師過去在修行的時候,他整整有好幾年的時間,連洞穴都沒進去住過,暴露在烈日暴雨之下,屈身修行的處所只夠轉身之用,全身上下最名貴的物品就是一個麻布袋,白天他把布袋當作衣服,夜晚他把麻袋攤開便是他的床,要禅修的時候,這麻袋又變成他的座墊,最特殊的是在他禅修的地方前面,長滿了很多很多的會刺人的奇特樹木跟草叢,經常渾身上下都被刺破遍身流血,他曾經想過要把這些障礙物剷平砍掉,但隨即又想目前他尚未證悟,有必要浪費時間去做這件事嗎?於是他打消了念頭,更精進的修持,最後終於證悟。
修行人和凡夫其實自性都一樣,佛性也一樣,不同的地方是在於修行人可以真正的去面對問題,同時從觀察煩惱過程中得到啟發,進而激發他成佛的決心,並不是先天就來成佛的,只要任何人願意去面對自己的煩惱,處理自己的煩惱,放下自己的煩惱,最後人人都可以看到自性,所以現代人即便不談到開悟見性,但最起碼也要能夠做到轉化自己的煩惱與憂愁,請記住煩惱不來找你的時候,你擔心害怕也是多馀的,如果不好的事情發生了,就算去擔心與害怕,對憂愁本身是絕對不會有任何好處的,任何人都無法去停止時鐘的擺動,但是只要你願意,我們隨時都可以買不同的新時鐘,在為它裝上新的發條,你說是嗎?
此是我香隆立嘉措最近常常在鼓勵一些對障礙毫無招架之力的年輕人所說話的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