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修善積德,人必定發福;造作不善,會身敗名裂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摘自淨宗經教(佛陀教育)網“學佛共修”修學體會 2016年5月18日

  能夠修善積德,人必定發福;造作的是不善,人會身敗名裂

  尊敬的上淨下空師父好!

  尊敬的諸位大德們好!

  尊敬的系統共修的老師們好!

  首先非常感恩“佛陀教育網”!

  此次《感應篇》共195集,學習報告如下:有看過一本《學佛問答》的書籍,上面說印光祖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祖師來到世間帶給我們了《了凡四訓》、《太 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骘文》、《安士全書》等這些書籍,目的是能夠化解當今社會這些災難、喚醒一切眾生,真正的覺悟斷惡修善,縱然災難不能夠化解,也 可以減輕,時間縮短。從《感應篇》這道理上講我們明白,種善因得善果,造惡因一定會得到惡報,這是感應真理。當今上淨下空老法師如理如法地弘揚佛法,功德 無量。

  看淡生死,人沒有死,所謂“生死”,是平常事,是我們轉換一個環境,我們會得到更好的生活。學佛的我們一定一心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要勸導有緣的人、一切眾生,共同學佛、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細說《太上感應篇》首先要明白,“太上”這兩個字是尊稱,“感”跟“應”。“感”古人有個比喻,好比是種植。“應”好比是開花結果。用這兩個字做一篇文 章的名稱,就說明了“有感必應”,“感應”都是依自性而起的自性遍一切處、遍一切時。“感應”也可說之為因果關系,了解這個道理,促進我們行善。善緣促進 我們的道業,惡緣則增長我們的惡念。

  所以一個人如果能夠修善積德,這個人必定發福;一個人造作都是不善,縱使家庭有福報,祖宗、父母有福報,生在富貴之家,必定也會身敗名裂、家破人亡。這是感應的道理,因果不虛。

  一個人修行,一個人得福;一家人修行,一家人的福;一個地區修行,這個地區免除一切災難。真是太好了!

  感應的道理很深,感應的事跡很廣。包括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違背這個綱領。依教奉行,自然就有成就。所以我們都應有一顆慈悲的心,慈悲為本,方 便為門,就是這個心。若人人都能奉行“十善業道”,天災人禍自然就不會發生了。我們的妄想,念頭隨著“貪、嗔、癡”、隨著“嫉妒”、“邪淫”,地獄的現象 就會現前。

  善惡的造作有三業:

  1、身、口、意都在造作。

  2、身體的動作,口裡的言語。

  3、心裡的念頭與十善相應的是善,與十善違背的是惡。我們要真正的把五戒十善做到,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就決定得生。

  地獄五條根——財、色、名、食、睡,有一條都離不開地獄。

  一生隨緣而不攀緣,隨緣歡喜,什麼都好,念佛成就。善福自己修的,自己受用,福禍是自己造的。

  十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绮語,不惡口,不兩舌,不貪,不嗔,不癡。一定要記在心,不能犯。

  學佛要有三個轉變:一轉惡為善,二轉迷為悟,三轉凡為聖。

  祖師大德教導我們修行要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念頭是根本,思想是根本。所以從根本修也就是說明再多的行為,行為之所以發生,都是在思想。思想純正,一切都純正;思想偏邪,那一切都不正。這是勸我們從根本修的意思。

  但是這個說法說得淺,真正的意思,這個根本是什麼,我們必須要曉得,也就是所謂“稱性起修,全修在性”,這才是真正把根本找到。

  所以修性,性是心的根本,性是體,心是作用。真實的功德是在你起心動念,在你言語造作,以純善的心,純是愛人的心,純是幫助別人破迷開悟的心行,完全落實在自己生活裡面、工作裡面,這是真實功德,這個功德回向才有用處。這是真正孝順父母,念念不忘。父母往生了,這個功德可以幫助他高升品位;父母不幸在惡道,這種功德可以幫助他超生,這是真正的超度。不是請幾個和尚、道士念經就能超度得了,那是迷信。

  起心動念、生活行為如佛所教、學佛所行,這叫“孝養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兄弟”。能夠尊重一切眾生、愛護一切眾生,無條件的、無私的盡心盡力幫助一切眾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只有這麼一個心,只有這麼一個念頭。

  這個念頭、這個心是“天志”,在佛法裡面講是佛的“願”。

  對於這些沒有人照顧的老人,我們要特別關懷他,關懷是布施,愛心的布施,慈悲心的布施。布施愛心,布施慈悲心,布施真誠心,布施清淨心,這一類的布施很少人說。只知道看到他沒有衣服穿,我們去買幾件衣服送他;他沒有吃的東西,我們送他一點糧食。沒有付出真誠的愛心,這個功德做得就不圓滿。不但是不圓滿,實在講沒有功德。他所做的是屬於福德,福德還不是圓滿的福德。圓滿的福德裡頭是有真誠的愛心,真正的布施照顧、慈悲救濟。

  他為什麼會受這些苦難?我們學佛的人清楚、明了。人到這個世間來是兩種業力:

  一種是“引業”,引導我們到人道來投生、來投胎的。過去生中“五戒”持得不錯,我們憑這個得人身。

  雖得人身,每個人一生果報不相同,果報是屬於“滿業”,圓滿的“滿”。“滿業”是過去生中所造的善惡業。我們這一生容貌,身體健康狀況,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種種條件的不同,是屬於“滿業”。

  這些鳏寡孤獨,他們的“引業”跟我們相同,都得人身,“滿業”不一樣。這個佛在經論裡面說得太多。他貧窮沒有財富,什麼原因?沒有修“財布施”,悭貪吝啬,所以受貧窮的果報。他沒有智慧、沒有獨立謀生的能力,是前生沒有修“法布施”;身體不好、不健康、多病,沒有修“無畏布施”。我們從“果”要看到“因”,從他現在所造作,他的思想、言行、造作,那現在在造“因”,我們就知道他將來的果報。

  什麼是佛?什麼是菩薩?佛菩薩就是社會大眾最好的榜樣,經上常講天人師范、人間天上的表率。“師”是表率,“范”是模范。

  我們學佛、做佛的弟子,自己冷靜想想,我們的思想、見解、行為,能不能做為社會大眾的模范?社會大眾都像我這樣學習,行不行?我們要常常這樣的反省、檢點,才算是一個學佛的學生、佛的弟子。

  如果我的想法、看法、說法、作法,對社會大眾有危害,就趕緊把它改正過來;我的思想行為對社會大眾有利益,我就應當努力去做。

  佛教給我們一個根本理念,就是決定不能為自己。佛給我們說,自私自利是眾惡的根源。如果為自己想,這就叫“凡夫”。一切不為自己想,為眾生想、為社會想,這個人就是佛菩薩。社會的利益是自家的利益,大眾的利益是自己的利益,一切為眾生,一切為社會,這是佛菩薩。佛菩薩跟凡夫差別就在此地。

  《太上感應篇》教導我們的是人、天兩道。我們每天讀誦,仔細去思惟、想一想:我們的心行跟“太上”所講的相應不相應?如果相應,我們走的是人道、天道;如果相違背,我們走的是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我的分享就到這裡了。

  2016年4月29日

  慚愧佛弟子b02131 敬上

  學的東西立刻得受用,是“了義”;學了沒用處,是“不了義”

  阿彌陀佛!

  頂禮尊敬的淨空恩師!

  各位老師、同修們:大家好!

  通過學習“淨業三福”,總結如下:

  西方極樂世界跟我們現前的世界是不同維次的空間,就像我們看電視一樣,電視屏幕是一個,頻道不相同,我們轉換一個頻道,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還是這個畫面,所以說“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轉一個頻道。方法是 “汝當系念”。“一心系念”、“一心不亂”。

  “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一切法從心想生”。系念、觀想,我們知道是突破時空的秘訣。我們不能突破這個維次的空間,是因為我們的妄念太多,分別執著太多。佛說法界原來是“一真”,淨業才能成就。心淨則佛土淨,心淨就能夠突破時空的障礙。前提——“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

  第一福:“人天之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孝”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它代表的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本來就是這樣的,是出自於天性的。佛法基礎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 盡孝的范圍就擴大了,孝順一切眾生,這是性德圓滿的顯露。學佛志在作佛。養父母的身,養父母的心,養父母的志。

  “奉事師長”。老師的恩德跟父母是相等的、平等的。佛法是師道,佛法不是神道、不是宗教。

  培養慈悲心就是培養真心,我們對於一切眾生,要以真誠、平等的慈悲心處事待人接物。落實“十善”就是落實“孝養父母”,落實“十善”就是落實“奉事師長”。

  “十善”:身三,口四,意三。“十善”不是學來的,是性德自然的流露。看到別人的好處、善處,我們要向他學習;看到別人的不善處,回過頭來反省我有沒有,我要有,趕緊改正過來。

  “世間的善人、不善人,都是我的老師、都是我的善知識。不善人造的不善事,他是來教我的,讓我反省的,未必他做的真不善”。我們常常用這種心態來學習,決定不可以惱害眾生。要成就自己圓滿的性德,對於真正不善的人,要用真誠至善去感化他。善惡是習性,不是本性;諸佛菩薩看一切眾生是看本性,不是看習性。習性有善惡,本性沒有善惡。習性染上不好的習氣了,可以改的,我們要有耐心、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幫助他回頭、幫助他改正,我們有義務、有責任,因為一切眾生跟自己同一個法身、同一個本體。這樣才能夠“轉迷為悟,轉惡為善,轉凡成聖”。

  凡是怨天尤人,都是對於事實真相不清楚、不了解,這裡頭產生了誤會,這就是迷惑顛倒。所以我們在事相上修,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這是佛弟子、這是孝子所應當學習的、應行之道。

  “十善”。

  “身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口業”,不妄語(不欺騙任何一個人),不兩舌(不挑撥是非),不惡口(惡口是說話粗魯,說的話很難聽,讓人聽起來很不舒服),不绮語(花言巧語,目的是欺騙眾生)。

  “意業”:不貪,不嗔,不癡。轉貪心為戒行,轉嗔恚為禅定,轉愚癡為智慧,“貪嗔癡”的反面就是“戒定慧”。“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

  夫妻永遠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包容,看對方的長處,不要看對方的缺點,才能夠百年好合、維系社會安定、世界和平。

  “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第二福:聲聞、緣覺之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南無阿彌陀佛”意思是“皈依無量覺”。

  密宗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咪吽”意思是“保持自己的身心像蓮花一樣”。

  “皈依佛”是覺而不迷,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覺悟。

  “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見,從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回過頭來依正知正見,這叫“皈依法”。

  “皈依僧”從種種污染回過頭來,依清淨心,身心清淨,這叫“皈依僧”。

  “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我自己學了立刻就得受用、就得好處,這是“了義”;我學了沒有用處,學了也做不到,這對我就是“不了義”。換句話說,適合我的程度,適合我的工作,適合我的生活方式,適合我現前的社會環境,種種都能夠適應,這是“了義”,這個東西學了馬上就有用處,學以致用;如果學了這個佛法沒有用處,白學了,我們得不到利益,那就叫“不了義”。

  釋迦牟尼佛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

  “具足眾戒”,佛教導我們要守法。“不作國賊”“不謗國主” “不漏國稅” “不犯國制”

  “  不犯威儀”,“威儀”是禮節,我們守禮、守法,小小的禮節都不失。

  “淨業三福”分別為:

  第一福,人天之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第二福,聲聞、緣覺之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第三福,是大乘菩薩之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感恩淨空老法師!

  感恩學佛網站的各位老師、各位同修!

  願淨空師父:法體安康,葉落歸根;長久住世,度有情眾!

  慚愧弟子a02411


 

上一篇:很多人生病,其實是魂魄被閻羅王抓去了
下一篇:廣化法師:護法神對犯邪淫者狠記一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