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2014淨土大經科注(第332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注》第七百八十六頁倒數第五行,這下面這一科「往生正因」,第二十五品。我們請看念老的注解:

  「前品」,第二十四品,「三輩往生,主要顯往生後之位次,而未廣論往生之因行。故於本品增廣之」,要把這個補充出來,「名為往生正因」。「此兩品互作經緯,彼此涵攝」。這兩品經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怎樣才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關系很大。極樂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前面一品說得多,把這些品位給我們說出來了,這一品要補充的就是你怎麼個修法,你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往生,我們就曉得這一品的重要。「蓋前品三輩往生者之所行,亦皆是往生正因。本品中所示之正因,其果亦即是前品之三輩」。三輩跟正因關系非常密切,前面是因,這一品就是果,這品是因,前一品是果,所以關系非常密切。我們要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品經就特別重要。

  我們接下去看。「又本品所示諸因,多契於《觀經》之淨業」。《觀無量壽經》裡面所說的淨業,全在這一品當中。《觀經》裡面說,「生彼國者,當修三福」,這是《觀經》裡頭最著名的,叫淨業三福。這三樁事情我們必須要做到,這三樁事情做不到就不能往生。為什麼?跟往生的條件不符合。這三個條件錄在這下面,這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根本戒。佛家的戒律很多,根本就這三條,尤其是想求往生極樂世界,沒有這三條不能往生。第一個,孝養父母,我們有沒有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對於老師敬,對於父母要孝,實際上是一個意思,完全相同,父母跟師長分不開。孝養父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奉事師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本。這是用植物來做比喻,像一棵樹它有根,這個根就是孝,它有本,本就是它的主干,枝葉都是從它生的,這叫本,用這個來做比喻。根本相同,根本是一個,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做到。

  下面,孝敬擴大就是慈心不殺,不殺生。修十善業,十善業裡頭十條,第一個就是不殺生,第二個不偷盜,第三個不邪YIN,第四個不妄語,第五個不兩舌,第六個不惡口,第七個不绮語,第八個不貪,第九個不瞋,第十個不癡。通常我們叫它做身三、口四、意三,身三條戒,不殺、不盜、不YIN;口四條戒,口是最容易造業的,所以它有四條;意是起心動念,也有三條,貪、瞋、癡。要修這十善業,孝親尊師第一個條件,我們要盡孝道。我們這身體得自於父母,父母養育我們不容易,父母年歲大了,要孝敬父母,要讓父母有一個幸福快樂的晚年,這是人子對父母的行孝。老師是給我們慧命,我們的智慧,我們的學術,老師教導的,恩同父母,不能不敬。中國的古禮,一個人最大的恩人就是兩個,父母跟老師,對老師跟對父母一樣。學生一生要照顧老師,就跟照顧父母一樣,對老師盡孝道。所以中國有孝道、有師道,孝道裡頭包括這兩個。老師的兒女跟自己的關系,是親兄弟一樣。這什麼意思?老師的子女在這一生我們都要照顧,學生都要照顧,他有困難幫助他解決,他貧窮要供給他衣食。這人叫不忘本。所以師徒如父子,做老師的人教學生,比教自己兒女更認真。為什麼?自己兒女一生不能發達沒有關系,學生當中有大富大貴的,自己的子孫有學生照顧。這是道義,在中國幾千年來,社會大眾都能夠遵守。所以老師對學生的愛護,對學生的付出,跟親生父母沒有兩樣,我們不能不知。

  要學佛,佛的心是慈悲,慈悲是愛心,慈是幫助他得到快樂,悲是幫助他離開痛苦,離苦得樂。不說愛,為什麼?愛裡面有情,讓人家很容易想到有情執。佛家沒有情執,情執斷掉了,所以叫慈悲。慈悲這個愛從哪裡生?從智慧裡面生的,它不是感情,它是智慧的,從智慧生出來的愛叫慈悲,意思不一樣。慈悲表現在不殺,不害眾生,愛護眾生。佛弟子這個很普遍,不殺生,不但不殺生,而且還常常放生。放生是救護眾生的生命,好事,好事裡頭第一樁好事。放生也要有智慧,沒有智慧就被人騙了。不要在什麼佛菩薩聖誕節日,舉行大型的放生。這香港有,我還參加過幾次。佛誕節到了,觀音菩薩聖誕,大家放生,那些捕獵動物的人那一天一大早,他就到外面捕捉。為什麼?今天有生意。這些人放生這就變成害生了,你要不放人家不到山上去捕,你要放生,想盡方法他去捕捉,這反而害了眾生,這不是放生,害生。放生應該怎麼放?不是節日,隨緣隨分。今天上街去買菜,看到的魚,看到的動物,還有被賣的一些雞鴨,魚多,還有小鳥,它不是為我們放生去捕捉的,這就對了。現在我們看到很多寺廟不如法,要放生了,一個星期之前就通知那些捕捉的人,我們要多少,你趕快去捕。錯了!那些被捕被放裡頭受你害,不感謝你,怨恨你。所以理要懂得,事要方便。每天上街去買菜,就常常放生。不要在佛菩薩節日,那是表演的,那是作秀的,那是造罪業的,那個放生沒有功德,不能不知道。

  修十善業,佛只說了十條,沒有說多,容易記得,讓我們時時刻刻遇到這個緣,知道這十條不能犯,特別是言語之間,更深一層起心動念之處。什麼念頭不能動?貪心不能動,瞋恨不能動,換句話說不能發脾氣,愚癡不能動。心裡頭沒有貪瞋癡,這個人自在,這個人有福報,不但有福報,他肯定也有智慧,能把十善業修好。這是第一條,人天福報。這不是佛門弟子,這是佛給一切眾生慈悲教導,都要遵守。學佛的人沒有這一條,不能受三皈五戒。受三皈五戒是佛門弟子,佛門弟子是有條件的。什麼人?要善男子善女人,佛接納他;不是善男子善女人,佛不接納。所以你要想依佛為師,剃度出家,佛問你出家的條件,就是前面四句,你具不具足?你是不是孝父母?是不是敬老師?是不是修十善?如果不是,不是不能學佛,先要把這個做好,然後才來學佛,才到佛門裡面來。

  在家弟子,受持三皈,具足眾戒,這個眾戒是五戒。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修五戒十善,在家弟子根本戒。如果出家,那就修沙彌律儀,有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規矩,不能不守規矩,要持戒,要守規矩。所以這個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沒有第一條就不能有第二條,第二條是以第一條為基礎,第三條又是以第二條為基礎,逐漸向上提升。這第二條三句是小乘,人天小乘,人是第一條,四句,天,第二條可以生天。第三條?第三條就能往生。你要念佛求往生極樂世界,第三條要具足。

  第三條第一個「發菩提心」,在上一品講得很多,講得很詳細。菩提心,菩提是覺悟,就是儒家《大學》裡面所說的致知,格物致知,致知是菩提心。菩提心一定要把欲望放下,所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就是菩提心,說得很清楚、很明白。這第一個。第二「深信因果」。這個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普通的因果在第一條就有了,這個因果是講大乘佛法,特別是修淨土法門的,對於西方極樂世界深信,沒有疑惑,對於阿彌陀佛深信,真願意往生,就是深信切願,我要求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條件你就具足了。念佛功夫的淺深,那是管往生到極樂世界品位高下。真正往生的條件就是深信,沒有懷疑,一心一意念念想著極樂世界,念念想著阿彌陀佛。「讀誦大乘」,大乘經典要學。我們這部經是屬於大乘經,我一生就讀這部經行不行?行,沒有問題。這部經幫助你認識極樂世界,幫助你明了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什麼你明白了,極樂世界你認識了,你自自然然會放棄娑婆世界,求生極樂世界。這個三福重要!

  極樂世界是宇宙之間福報最大的地方,如果不是大福德人他去不了。一心信樂,信是相信,樂是喜歡,喜歡往生到極樂世界,這樣的念佛人就是世出世間第一等大福報的人。沒有大福報他不想念,他念不下去。大福報的人,萬緣放下,一心專念。像海賢老和尚,二十歲出家,師父就教他念佛,他相信,他不懷疑。他一百一十二歲往生,二十歲開始念,念了九十二年,自在往生,阿彌陀佛來接引他。晚上往生的,沒人知道,寺廟裡面人都睡覺了,他走了。到第二天早晨一起來,大家來看,老和尚已經往生了。想想昨天晚上,昨天晚上他念佛念得特別起勁,平常老和尚念佛不敲引磬的,昨天晚上老和尚念佛敲引磬,而且時間很長久,人家已經睡覺了,他還在念。這是我們的榜樣。

  海賢老和尚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一生沒有念過一部經,他老人家就一句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了一輩子。念到什麼樣的功夫?給諸位說,理一心不亂。淨宗理一心不亂,相等於禅宗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換句話說,他跟惠能一樣。惠能也是沒有念過書,也是不認識字,禅宗裡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成佛了。今天淨土宗出了一個,也是不認識字沒念過書,證得理一心不亂,跟惠能大師一樣。這個境界裡頭他智慧開了,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樣他不知道,你去問他,他都能告訴你。只是老和尚,當年他老師囑咐他還有一句話,勸他念這句佛號一直念下去,這叫一向專念,又教他「明白了,不能亂說,不能說」。他老人家記住了,雖然大徹大悟,也沒有人知道,他不說。我們有了榜樣,有了模范,向海賢老和尚看齊,萬緣放下,從早到晚日夜不間斷,就一句佛號。除這句佛號之外,什麼都不要想,什麼都不要執著,好!決定成就。

  我們看念老的注解,「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上面說三樁事,孝養父母,受持三皈,發菩提心,這三樁事情,這叫淨業。「佛告韋提希」,這是《觀經》上的話,「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句話重要!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過去佛,現在成佛的,以及將來要成佛的,成佛的正因就是這三條。這三條重要,這三條是我們的根本戒。根本戒裡頭的第一條要記住,孝養父母。如果對父母不孝,對老師不尊敬,你就完了,你全沒有了,你修的十善業,你修的三皈眾戒,你學習的經典大乘,都不能成就。為什麼?跟樹一樣沒根,怎麼能發枝葉?怎麼能開花結果?你說這個多重要。

  又說,這《觀經》上說的,「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還有三種眾生,「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持戒的人,有慈悲心的人,不殺害眾生的人,能夠持戒。「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我們講的,他有定課,他有散課。定課就是每天一定要讀的,通常修行的,念《彌陀經》的最多,有念《金剛經》的,有念《地藏經》的,有念《藥師經》的,有念《法華經》的,也有人念《無量壽經》的,這些大小乘經典,你所喜歡的都能列入定課,每天讀一遍、讀三遍、讀七遍、讀十遍,看各人自己的時間方便,每一天不缺。讀誦這些經典的人,他們要是以這個功德回向求生淨土,也行。「三者,修行六念」,這也是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的,這個六念,前面是三寶,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後面是念天、念戒,最後一個是念施,也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修行這個六念,「回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觀經》所示,與本品內容,多相吻合」。《觀無量壽經》所說的往生的方法,說得很多,大致跟我們這一品「往生正因品」相同。

  下面這一段「三類差別」。三類就是剛才講的,上面講的三類,第一個是持戒的,第二類是讀經的,第三類是修行六念的,把這個功德回向求生淨土,都能往生。我們看三類差別。下面小科「盡持經戒二利得生」,分兩小科,第一個「勝因」,第二個是「妙果」,這裡面又分六個小段,「聞持本經」。請看經文:

  【復次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書寫供養。】

  這是講《無量壽經》,這個『善男子、善女人』有緣,遇到這部經。遇到這部經,實實在在講,這個緣太殊勝了!為什麼?這部經是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會集之好,真正叫天衣無縫,看不出一點會集的痕跡,就像釋迦牟尼佛親自所說的一樣。這大智慧、大學問、大功德!不是凡人能做到的。第二個黃念祖的注解,黃念老也不是凡人,經是會集的,他老師會集的,注是他用了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注疏,來解釋這部經,解釋得非常微妙。不是他解釋的,是眾經這麼說的,祖師大德這麼講的,叫人不能不信,不能不佩服這部注解。這太妙了!這都是二戰之後才流通的,二戰那個時代,這個世間沒有這個經,也沒這個注,那個時候的在家出家學佛的沒見過。這個真正是,我們用客觀環境來講,佛陀眾經裡頭的第一經!好到極處!妙到極處!這一生能遇到,大福德之人!你怎麼會遇到這部經?怎麼會遇到這個注解?我們對自己要感到慶幸,太幸運了,真的是中第一特獎。所以這個要曉得,我們的福報,前人跟我們比不能比,他沒有緣分看到,我們今天有緣,天天讀誦。

  念老這篇的注解,「右文乃本品之首段。明第一類正因,發心念佛,兼受持經戒,自他二利」,這樣的人就「得生」,就能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段經文,五種譯本裡頭,全是《宋譯》的,從印度傳來的《無量壽經》,最後的一種,《宋譯》的。我們看念老的注子,妙注。「第一類正因,共有六句」。第一句「受持本經」。第二句「求生淨土」。第三句「發菩提心」。第四句「嚴持諸戒」。第五句「饒益有情」。第六句「憶佛念佛」。這個經文就在這一段裡頭。

  我們看第一。「《觀經》曰:讀誦大乘。《觀經約論》雲」,《約論》是注解,注解裡頭說,「不讀大乘則不明佛心。不明佛心,則不契佛智。不契佛智,縱生彼國,不得見佛」。說得很清楚,頭一個要讀大乘。這個經是大乘當中的大乘,為什麼?這一部經就能叫我們這一生證得圓滿的佛果,那就在大乘之上,而且能保證我們一生成就,絕不需要等到來生。同時經上說得很清楚,即使這一生造作很多罪業,能夠忏悔,能夠回頭,一心專念,依然是決定得生。換句話說,念這句佛號,確確實實這不是假的,這句佛號消業障,無始劫來五逆十惡的重罪統統都能消除,你為什麼不念?讀這部經,念這個阿彌陀佛,統統能消。《約論》說得好,不讀大乘,你不知道佛心。不明佛心,你不契佛智,你的智慧跟佛智不相應。你讀經,你聽經,慢慢聽懂了,你的智慧跟佛智相應,這就能往生。這下面說,不契佛智,縱生彼國,不得見佛。

  「今經首雲」,第一句說,「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此經即此《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部經是「淨土第一經」,也就是古大德所說的中本《華嚴》。後面又說,這個經是釋迦牟尼佛「獨留於將來經道滅盡之際」,它還「住世百歲」,一百年,「為末後眾生留作津濟者也」。真難得!佛法在這個世間慢慢也消滅了,現在也在開始滅了,有很多經許多人懷疑,不相信,說它是假的,這就是佛法滅的現象。這部經會集出來之後,也有許許多多人說這個經是假的,不能相信,這是夏蓮居老居士偽造的,反對的人,毀謗的人,國內國外到處都有。我們親身經歷的,至少有二十年,這麼長的時間。最後得到我們海賢老和尚來作證,證明什麼?證明這個經是真的,不是假的。大家沒話說了。末法時期學佛難,障緣非常多,它來給你做障礙。

  北京有一位宏琳法師,這是佛門一位大德,他在這十年當中,搜集許許多多的資料,引經據典說經可以會集。佛法傳到中國來,早年翻譯的時候就有會集,怎麼說不能會集?在會集本當中,這部經如佛自己親說沒有兩樣,他會集得好,痕跡都找不出來。證明這個經是真經,證明這個注解是正知正見,讓我們放心。我們這一伙人,二十年來都依照這個經,有很多人信心動搖了,退心了,改學別的法門,但是還有不少能撐持住,相信,得到老和尚給我們做見證,心就定下來了。老和尚住世,不是他有這麼長的壽命,他那個壽命是阿彌陀佛給他的,就是要他幫助這部經,在必要的時候他來出現,他來澄清,讓大家恢復信心。無量功德!佛法有滅,將來,現在人壽,壽命是在減少,一百年減少一歲,末法還有八千多年,八、九千年,到最後人的壽命,平均壽命十歲的時候,那個時候人見到人沒有愛心,都是瞋恨,都是先下手為強,叫刀兵劫。這個經還留到最後一百年,最後一百年當中還能看到的,就是我們現在用的這部經,這個注解。我們就相信這部經,那個時候的人遇到都能往生。一百年之後這經沒有了,天空當中只現出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有人見到這六個字,念這六個字都能往生,功德不可思議。

  「又此經,亦兼指《無量壽經》漢、吳、魏、唐、宋」這五種譯本,還包括王龍舒、彭際清、魏源他們的會本跟節本,所以《無量壽經》現在一共有九種本子。「但能受持,均是正因」。這九種版本,隨便你用哪一本都好,都可以幫助你往生,所以說均是正因。念老這個說法好,圓滿。「但此會本,獨稱善本,故持經功德彌勝」。功德最殊勝,當然是這個本子。這個本子,諸位比較就知道了,別人說,他說他的,我們自己把九種本子統統找出來,細細去看看,不就明白了嗎?這一段是講的受持本經。下面第二段「一心求生」。求生淨土,怎麼個求生法?

  【晝夜相續。求生彼剎。】

  這一句話重要。真正想往生極樂世界,你不能不發心。發什麼心?發念佛的心。念佛不中斷,晚上除睡覺,睡醒了就念,晝夜佛號不間斷,睡著了,佛號斷了,醒過來了,馬上接上。為什麼?就是一個目標,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念老的注解文字不多,『晝夜相續』,「明勇猛精進,無有間斷」。『求生彼剎』,「以受持、讀誦、書寫、供養,種種功德,回向淨土」。受是接受,持就是保持,沒丟掉,晝夜相續就是受持。讀誦,一天讀兩遍,讀四遍,自己去定。不讀行不行?行,海賢老和尚不認識字,他不讀,就是一句佛號,這句佛號不中斷,行了。書寫,書寫是流通,這個本子流通愈多愈好,讓大家都有緣看到。供養,用讀誦回向供養。書寫,書寫流通,現在讀誦用光碟叫有聲書,書寫用印刷,印刷術發達,書籍成本很便宜,所以大量的去翻印,選出最好的版本大量流通。多一個人讀誦,這個世界就添一分福報。念佛人多的地方,讀誦《無量壽經》人多的地方,那個地方少災少難。這就是大災難縱然不能化解,它減輕。所以讀誦、書寫、受持的人,福報大。這樣回向淨土。

  第三「發菩提心」。經文上就一句。

  【發菩提心。】

  注解裡頭說,『發菩提心』,「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乃本經之宗,三輩往生之正軌,故重見於本品」,這一品我們又看到了,又看到這個經文。發菩提心,菩提心,真誠心,真誠心是菩提心之體,它起的作用是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是自受用,大慈大悲是他受用,對人要大慈大悲,對自己要清淨平等覺,用真誠心去修。「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本經修行的最高指導原則,三輩往生的正因,這裡講正軌,軌是軌道,所以這個地方特別提醒我們。第四「嚴持禁戒」。

  【持諸禁戒。堅守不犯。】

  這即是《觀經》裡面所說的「具諸戒行」,或者是「具足眾戒,不犯威儀」。「蓋無戒則同漏器,雖勤念佛亦難圓滿」。這個比喻佛在經上常說。禁戒我們怎麼修?早年我在美國的時候,跟黃念老第一次見面他就勸我,說蓮公老人一生有個大願,想建淨宗學會,緣不足,雖然名稱提出來了,沒有建成,他就勸我,希望我在美國、在加拿大,每個講經的地方都建一個淨宗學會。我們就照辦了。那個時候,美國跟加拿大這個地區,總共有三十多個淨宗學會。我離開美國之後,也有不少年了,現在我知道還有幾個,大概可能只剩下十個的樣子,多數都關閉了。用淨宗學會,實在講就是古人講的蓮社。你看李老師在台中還是用蓮社,沒有用淨宗學會。所以淨宗學會是夏蓮居老居士提出來的,好!共修的地方叫學會,這是名詞的現代化,研究經教的地方叫學院,所以我們在澳洲有學院、有學會,學會著重在修行,學院著重在經教的學習。這個提議非常好。

  戒律很重要。淨宗學會成立,我們對於這條經文怎麼落實,我們也想到,我們提出五科落實戒律。這五科第一個就是淨業三福。前面我們讀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一條;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第一科。第二,六和敬,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利和同均,一定要做到。我們大家在這小團體,不管團體大小,人人都要修。見和同解,我們看法想法一致的,其他是生活方面。佛對我們的要求,我們要做到,這是屬於戒律。第三個三學,就是戒定慧三學。第四個是六度,菩薩修學的綱領,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這是菩薩所修的六門。最後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從禮敬諸佛、贊歎如來、廣修供養、忏悔業障,普賢菩薩十願,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們淨宗持戒就是這五科,就這五科,很容易記,你看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這要記住,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想想有沒有跟這個違背,沒有違背就對了,違背的不能做,馬上改正過來。我們就學這五條。當年我們提出是我在舊金山,洛杉矶那邊的印海法師跟我們同年,他現在也還在,還在洛杉矶,看到我這個五條很贊歎,簡單,也都包括了,只要能把這個五科做到就很不錯了,算得上是個念佛持戒的人了。

  『持諸禁戒,堅守不犯』,這一節就是《觀經》裡面的具諸戒行,或者也是《觀經》所說的,具足眾戒,不犯威儀。蓋無戒則同漏器,雖勤念佛亦難圓滿。漏器是比喻,我們這個茶杯如果有破損,茶放進去就漏掉了,所以說不持戒等於是漏器,很難有成就,一定要持戒。持戒最低也就是淨業三福所說的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是戒律,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做人的根本戒,能夠受持不犯,一生不犯,來生還能得人身。所以有這個好處,我們要知道。下面第五科「饒益有情」。

  【饒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

  『饒』是豐饒,就是很多,很豐富。『益』是利益,給這些一切有情眾生。「是菩薩利他行」,菩薩的自利是清淨。我們經題上,清淨平等覺是自利,看破放下自在隨緣是利他,是利他行,念佛是自他兩利,既是自利,也是利他。「如《普賢行願品》」裡面說,《行願品》裡頭這首偈,「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這四句很重要,要記住,要認真去學習,要知道隨順眾生。隨順眾生就是供養諸佛,為什麼?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所以隨順供養諸佛。若能於眾生尊重承事,尊重,沒有輕慢之心,沒有分別心,承事是共事,要尊重承事。

  今天這個社會最大的事情,今天來說,拯救地球,化解災難。我們能做什麼?能持戒,能讀經,能念佛,就能做到。念佛的人愈多,這個地區災難就愈少,縱有災難不會很嚴重。所以我們自己要念佛,做出念佛的榜樣,希望大家都念佛。重要,不能不知道。第六「憶彼依正」。

  【憶念西方阿彌陀佛。及彼國土。】

  這是「憶佛念佛」。『憶念西方阿彌陀佛,及彼國土』。「蓋念佛妙行,眾善中王」,善中之善無過於念佛。念佛功德沒有能說得出,太大了!太深了!深廣沒有邊、沒有底。它跟一切諸佛相應,因為一切諸佛都念阿彌陀佛,沒有不念阿彌陀佛的。所以,「乃妙中之妙,徑中之徑」,徑是徑路,小路。「於正因中,發心念佛,實為首要」。正因是真正相信,沒有懷疑,真正願生淨土。發心念佛比什麼都重要。以上講的都是因,下面說的是果。「因果相隨,如身與影」。你真正能這麼做,果報當然現前。底下這一科「妙果」,「生相同佛」。

  【是人命終。如佛色相種種莊嚴。生寶剎中。】

  這個注解,『是人命終,如佛色相』。「其人如佛,真金色身,卅二相;並具種種如佛之功德莊嚴」。這個利益太大了!念佛的人往生,命終就是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的色相,『種種莊嚴』,這裡頭給我們說的三十二相。三十二相是古印度對於這個世間有大福報的人,國王三十二相,大修行人也有三十二相,釋迦牟尼佛三十二相,轉輪聖王三十二相,這是福報,他修大福報所感得的。實際上不止,三十二相是對印度人方便說。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福報太大了,我們想想,他度化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念佛眾生,有多少人?沒有辦法說,只能說無量無邊無數無量,只能用這個來稱。這些人被接到極樂世界去之後,在極樂世界統統都成佛了。我們要從這上去觀想,知道極樂世界福大、智慧大、功德大,都大到沒有限量,無量無邊無有極限。生到極樂世界的人,都是有大福報的人、大智慧的人、大功德的人,而且一生成就。這個地方不去,你到哪裡去?所以這個經真的念懂了,搞明白、搞清楚,他會死心塌地求生淨土,他不會再住在這個六道輪回,再不干這傻事了。

  我們的信心不足,願心不切。怎麼辦?必須要經教來幫助你,我們對於經教了解得不夠。如果真正把經教了解透徹,這用什麼方法?用讀誦。讀書千遍,你懷疑沒有了,不再懷疑了,你求生淨土這個念頭生起來,真生起來了。你要再念兩千遍,念三千遍,哪有不往生的道理?為什麼?信心堅定,願心懇切,這一句佛號,決定像海賢老和尚一樣日夜不間斷,必定生淨土。生到淨土,你的身體跟阿彌陀佛一樣,四十八願說的,不是血肉之身。這個血肉之身有生有滅,還要飲食,還要睡眠,你說多麻煩。極樂世界的身是法性身,法性身不需要飲食,自在,不需要睡眠。所以極樂世界沒有夜晚,他那個世界是光明世界,所有一切事物都放光,宮殿放光,樹木花草放光,每個人身體放光,大地也放光,光明世界,他的光不需要日月光,是自性常寂光的光放出來了。自性有無量智慧,有無量功德、無量德能、無量相好,統統現前,跟阿彌陀佛是平等的。阿彌陀佛是什麼身,我們跟他的身一樣;阿彌陀佛是什麼相,我們的相跟阿彌陀佛一樣,不止三十二相,生相同佛。下面這第二段「聞法不退」。

  【速得聞法。永不退轉。】

  念老的注解說,『生寶剎中,速得聞法』。「此人命終,色相如佛,並速得聞法」。此人是講往生極樂世界這個人,這個往生的人很快就到極樂世界。為什麼?我們用妄心的人有時間概念,有空間概念,用法性身的人沒這個概念。換句話說,極樂世界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時間就是沒有過去、現在、未來,它就在當下,十方世界也就在當下。如果在極樂世界想到地球,我們自己馬上感覺得我們就站在地球上,就在這個世界。地球有沒有到極樂世界去?沒有,極樂世界也沒有到地球來,不可思議的境界。生在極樂世界,蓮花開了。往生是坐在蓮花裡去的,這個蓮花是自己念佛念成就的,我們的念佛心生的蓮花,在極樂世界,時候到了,阿彌陀佛把這個花拿在手上來接引你。拿到你這,你往生的時候花開了,你坐在花裡面,這花又收攏了,佛帶到極樂世界放在七寶池裡頭。在七寶池裡干什麼?脫胎換骨,就是我們這個身真正捨棄,法性身現前,也就是相宗所說的,轉八識成四智,八識沒有了,四智菩提現前,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這個身,花開見佛,到哪裡去?到講堂,阿彌陀佛在講堂裡講經。進到講堂,講堂有你的座位,寶池有你的蓮花,講堂有你的坐席,你坐到那裡聽經,想聽什麼他就講什麼。同時阿彌陀佛還化身,化無量無邊的身相。做什麼?到十方世界去接引眾生,講堂說法沒中斷,化佛到十方世界去接引眾生。這些眾生,接引到極樂世界之後,跟前面往生的人一樣,花開進入佛的講堂聞法,同時他也能化無量無邊身,到極樂世界就證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的,不是你自己修得的。化無量無邊身,像阿彌陀佛一樣,阿彌陀佛是接引眾生,這些菩薩化身干什麼?化身到一切諸佛剎土聽經聞法,所以「速得聞法」。聞什麼法?一切法,每一尊佛講的經不一樣,你同時都學會了,很短的時間當中統統都得到了。真的,遍法界虛空界,還有過去、未來,一切諸佛如來寶剎當中,在那裡講經,極樂世界的人個個有本事參加,所以他速得聞法。我們這裡聞法這麼難,極樂世界就太容易了。

  下面這一段「精修十善,自利得生」,分為兩科,第一個「勝因」,勝因裡頭分三科,第一小科「當修十善」。這些經文都非常重要,都是幫助我們、成就我們的。

  【復次阿難。】

  釋迦牟尼佛叫著『阿難』說。

  【若有眾生。欲生彼國。】

  假如有人想生極樂世界。

  【雖不能大精進禅定。】

  他的根性劣,『不能大精進禅定』。

  【盡持經戒。要當作善。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YIN欲。四不妄言。五不绮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九不瞋。十不癡。】

  這就是十善業。注解裡頭說,這第二類的正因,前面第一類是發菩提心,第二類裡頭正因,其中一共三句。第一個「修行十善」,第二個「晝夜念佛」,第三個「志心歸依,頂禮供養」。下面的注解,按著這個順序。第一個,「修行十善」。根據《法界次第》,「十善即是止惡」。翻過來是惡,你看殺生是惡,不殺生是善;偷盜是惡,不偷盜是善;YIN欲是惡,不YIN欲是善。「止前之惡,則不惱於他。行今之善,以利樂一切」。這個十善就是把十種惡止住了,不再造了,所以不會給別人添煩惱,不惱於他。翻過來之後,又能夠利樂一切有情眾生。有情眾生歡喜跟善人相處,不願意跟惡人相處。止惡就是斷惡,能夠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一切眾生都歡喜你,都願意跟你接近,都願意向你學習。

  所以,「止前殺生之惡行」,不殺生,「當行放生之善」。這裡提到放生,放生要有智慧,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是世間法,智慧用事是佛法,所以佛法講求智慧。放生,什麼時候放生?不定時間,隨時遇到了,隨緣。遇到這個眾生,有人想殺它,你把它買下來放生,這就好。不必定日子,作意要去放生,隨緣好。所以佛門有些佛菩薩節日,做法會圓滿的時候放生,這些信眾對於放生真正的意義,功德利益也不知道,都隨眾。都不放還不錯,別人不抓它。跟他定了,我今天要幾百斤魚,要多少只鳥,鼓勵這些獵戶們去獵取,這就錯了,大錯特錯!這是幫助殺生,鼓勵殺生,這個不可以。我們早年學佛,老師教誡我們就是隨緣隨分隨力。家庭過日子,每天上街去買菜,早晨買菜,看到活活潑潑的魚,它確實可以還能夠活下去,就給它買來放生。如果看它活不下去了,它快要死了,念佛給它回向,就不必買它放生。鳥亦如此,如果是獵人打獵來的,它受了傷的,要看它受傷的狀況,能活就救它,不能活,也是念佛給它回向。佛教我們做的事情,我們自己要有智慧去決斷,不能夠勉強,勉強就錯了,這是不能不知道的。

  做種種功德都有副作用,都有問題在裡頭,你都要面面想到。我今天看到的,有同學說是我贊歎、認同、提倡聚眾租車,環城繞佛。我沒提倡過,不知道是誰提倡的,我也沒有教人這樣做法。但是這樁事情我是做過一次,我沒有勸人做,我是自己做的。那個時候,大概我們這個車就四個人,租的一輛車,三個人,連我一個,四個人,我們從北京選擇的走高速公路回到廬江。出發的時候,我們四個人,車上一共四個人,念阿彌陀佛,在北京的三環繞了三環,功德回向給北京的居民,我們就開車到廬江去了。這是我自己發心,我沒勸人,我沒教人。如果像你們現在,聽說又聚眾又租車,搞這個好像是表演一樣,這是對於國家治安不許可的,不能這麼做。如果你想做,學我那個做法,二、三個人,你計程車上能坐幾個人就坐,決定不能用巴士,不可以聚眾,不可以造謠生事,你這樣做可以,把念佛功德回向給這一個地區。這個我贊成。我不贊成你聚眾邀好多人,把它當法會做,這個我不贊成。我這一生當中,除了提倡三時系念法會之外,我沒有做過法會,我沒有做過經忏佛事。我這一生,每天工作就是講經教學,除這個之外我沒有,我沒有道場,一直到現在沒道場。我也沒有信徒,我也沒有供養。來看我的這些同參道友,都是在網路上看到我,在衛星電視上看到的,到香港來方便來看看我。我想他也不是特意來的,到香港來要簽證,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我一生最怕麻煩,別人歡喜人多,我歡喜人少,最好是沒人來找我。如果說我贊成,我提倡,我要大家這樣做的,這是妄語,這就不老實了。

  學佛,今天講到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是講的五戒十善,十善也是十條戒。更重要的戒,《梵網經》上告訴我們,「不作國賊,不謗國主」。大家有沒有遵守?不作國賊,決定不能做傷害國家的事情,那叫國賊。國主是國家領導人,包括各個階層的領導人,中央領導人是國主,省領導人也是國主,縣市領導人也是國主,鄉村裡頭的村長也是國主,就是各個階層的領導人。為什麼?他站在領導的地位,不可以毀謗,毀謗讓大眾對他尊重的心理喪失了,他就沒辦法統理大眾,這個對國家有傷害。他做錯事情,由國家處分他,何必要我們宣揚?我們去造口業?錯了!這道理要懂。《戒經》裡頭也有兩句,對在家學佛同學說的,第一個「不漏國稅」,盡義務納稅,不偷稅,不漏稅;第二個「不犯國制」,國家定的法律、制度、規章,要遵守,不能犯法。那你要問,我們聚眾繞城來念佛,地方政府領導有沒有批准?如果沒有批准,不能做。做個法會亦如是,都要得到當地地方政府的批准。這是尊重,這是愛國。所以我們要曉得,不曉得,做錯事情不知道。這裡面產生了很多誤會,對弘法利生就產生障礙,就不是好事情。

  佛弟子是最守規矩的,是社會上最守法的。歷史上有三武滅法,佛教徒怎麼樣?遵守,要滅就滅,沒有一句話好說的。下面一個帝王出現了,佛教徒是這麼聽話,這是好人,不是壞人,馬上又興起來了。這是對的,表演給人看,佛教徒是最守法的,因為他持戒。他要不持戒,他就不能入佛門,佛門不容許他。希望大家要明了,不要無事生非。你要真正想念佛,在家裡念,在佛堂裡頭念,不必到外面去繞,去繞城,繞城很辛苦,心散亂,沒功德,在家裡念,一心念佛,心地清淨,有功德。這是我在此地告訴大家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上一篇:淨空法師:2014淨土大經科注(第331集)
下一篇:心裡無法真正孝順父母公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