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三三九頁:
疏【稱理,則自性自嚴,是盛華供養義;自性自遍,是十萬億佛義;自性自空,是食時還義;自性自住,是本國義。】
向下這段文是蓮池大師消歸自性的開始,這是讀經的真實受用,也就是把經義融會到自性,理事交融,性相無二,這才真正得到受用。
演【佛真法身,猶若虛空,孰受供養,故自性自嚴,是盛花供養義。】
西方世界諸天人民,這個「諸天人民」是方便說。因為西方世界是純一菩薩,那個世界是菩薩法界,而且是普賢菩薩的法界,並沒有天人。我們稱天人,實在講都是這些菩薩們,他們在事相上有,不是沒有,每一天都去供養無量無邊諸佛,事上有!《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理與事是一不是二,這才是佛法常講的中道第一義谛,既不偏於理,也不偏於事。並不是說稱理,佛的法身就如同虛空,那就不必供養了,何必去供養?我們每天在那裡課誦拜佛也用不著了;那就是執理廢事,這是錯誤,偏在一邊,著空了。如果偏在事相上不懂理,比執著空還要好一些,因為執著空必定墮落;執著有,這還有救,他還能修福,還能帶業往生。如果空有二邊都不著,往生的品位就很高。所以從心性裡面來說,是『自性自嚴』,自嚴,心地清淨就是莊嚴,本來無一物就是莊嚴,那是真實的莊嚴,這是「自性自嚴」之義。就像前面「盛華供養」,供養是莊嚴義。
演【法身無為,不墮諸數,何雲十萬億,故自性自遍,是十萬億義。】
這個地方講的「十萬億」不是數字,是表法的意思。十萬億是盡虛空遍法界,真如本性是盡虛空遍法界。有為就在數裡面,這個「數」就是數量。除了佛與大菩薩之外,可以說統統墮在數裡面。墮在數裡面,這個命就會被人家算定。了凡居士的命被孔先生算得那麼准確,為什麼?他墮在數裡頭。為什麼會有數?就是他有妄念,他有為,有為就是有造作。我們心裡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那就是造作,一天到晚都是造作,睡覺作夢還在造作,這個造作從來沒有停過,這就是墮在數裡面,所以我們通常講人有命運。
人最可貴的是知道自己的命運。知道自己命運,他就老實了,就安分守己,換句話說,他心就定了,不會去胡思亂想。不知道命運要去跟命爭,那是很冤枉的事情,人沒有辦法跟命爭!「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人要是和命爭,他的災難就來了。諸位如果冷靜的觀察一下,在現前的世間就能看到。許多人想盡方法去賺錢,台灣現在賺錢容易,聽說六合彩、股票這個東西很賺錢。你仔細去觀察一下,不錯,有些人錢賺到了,命也沒有了;有些人錢賺到了,命還在,但是現在身體已經毀掉,一身的毛病。這個說明不能跟命爭!你玩這些東西所賺來的,說老實話還是你命裡有的;你命裡要是沒有,你也賺不來!你命裡有六十年的財富,我今天一下把它賺來了。好比你們上班拿薪水,你把六十年的薪水統統拿來,這發了一筆大財,可是到下個月就沒收入,用光了,用光就完了,還不如月月去拿好。古語有句話說「祿盡人亡」,你六十年的祿,一天用完了,後頭沒有了,那只有餓死,死路一條。這種狀況,古今中外都有,大家細心去觀察一下,你就了解。人一定要安分守己!
心清淨,清淨到極處就不墮在數裡面。所以從前看相算命的不給出家人算,不給學佛的人算,為什麼?這不准。學佛的人心地逐漸清淨,他不落在數裡頭;縱然還有數,他跟原來那個數不同,算不出來。由此可知,命運操縱在自己手上,自己可以創造命運,自己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你要想改、要想創造,那麼我勸你,你念《了凡四訓》。《了凡四訓》至少要念三百遍,你才真正覺悟,真正曉得如何改造命運。你相信,對自己信心有了,然後用方法來改造,方法很多,最殊勝的方法是念佛,能夠以清淨心、恭敬心、真誠之心來念佛,你心地清淨真誠恭敬,逐漸就離開諸數,真正能做到超凡入聖。
無為,當然就不落在諸數;落在諸數是有為法。既然不落在數量之內,十萬億就毫無意義。「自性自遍」,本來是周遍法界的,周遍法界就是經上講的「十萬億」的意義。十萬億是代表無量無邊,不是代表一個數字。
演【心體不動,本絕去來,何雲時還,故自性自空,是食時還義。】
這就是經上所講的「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還是回來,有去有來。真心本體從來沒有動過,沒有動就沒有去來之相;這個境界我們不容易體會,如果諸位對於《楞嚴經》有一點心得,這個話不難懂得。不僅諸佛如來是無去無來,我們自己也是無去無來。你說沒有去來,明明我剛才從家裡到圖書館來,聽完經我又回去,怎麼沒去來?這是我們不曉得事實的真相。真相是什麼?《楞嚴經》上講的「當處出生,當處滅盡」,哪有來去的相?佛知道這個真相。我們不曉得事實的真相,本來是不來不去,我們自以為是有來有去,實實在在講的是不來不去。所以佛的德號當中有一個名號叫「如來」,《金剛經》上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不來不去就叫做如來,又說「如來者,諸法如義」。講得太好!諸法如義就是性相一如,就是天台大師所講的「百界千如」,如義。
因此,我們凡夫許許多多的觀念都是對於諸法實相上的錯覺。為什麼會有錯覺?因為對於諸法實相不明白。不明白就叫做無明,無明就是不了解、不明白。幾時你要是明了,那就是無明破了,無明破了就一切都明了了。這個明了就是佛知見,《法華》裡面所講的「悟入佛之知見」。這是說明「自性自空」,裡面確確實實沒有一物,但是它並不妨礙諸相發揮。為什麼不妨礙?因為諸相不是真的,是幻有、是假有,並非真有!我們感覺到這一切相都是真實的,佛菩薩知道這一切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佛菩薩對於一切萬相不執著。我們是把這些幻相誤以為是真實,所以處處執著,這是自找苦吃,不執著就得大自在了。所以要曉得,自性自空,這裡面永遠沒有一物存在。六祖講得非常有道理,「本來無一物」,覺的時候本來無一物,迷的時候還是本來無一物,絕對不會說是悟的時候本來無一物,迷的時候有一物,沒有,迷的時候還是無一物。
演【心體遍周,本無對待。】
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對待就是相對的,《金剛經》上講的四相,這是相對的,「我相、人相」,有我相對面才有人相,才產生「眾生相、壽者相」這些妄想。如果沒有我相,哪來的人相?眾生、壽者也不復存在!所以在真性裡面沒有對待。這幾句話要記住,真心是無為的,真心是不動的,真心是空寂的,真心是周遍的,如果我們能用這個心,給諸位說,這叫做大菩提心,無上菩提心。你用這個心念佛,用這個心生活,用這個心處事待人接物,那麼要說你是菩薩再來,還嫌不恭敬,你是諸佛再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因為佛菩薩跟凡夫就是用心不一樣,我們用妄心,他用真心。妄心是什麼樣子?妄心是分別、執著、妄想,就是這個樣子。真心是什麼樣子?真心是空寂的,是不動的,是周遍的,經上講這是真心的樣子。用這個心,那就是諸佛菩薩再來、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學佛就是要學這個。
我們心裡面還有妄念,還有執著,還會動,用什麼方法?統統歸到一句佛號。所以這個法門非常妙!以一念代替一切妄念。這句佛號念得純熟,心就不動了,所有一切境界都不動了。開始學不動,我們遠離外緣,因為我們的心做不了主,一接觸境界就會被境界牽著跑,這個時候怎麼辦?我們把外緣遠離,離開外緣,使這心不動。到自己真正有了功夫,解行相應了,縱然接觸外緣也不動,那就是華嚴與我們淨宗的這個境界,事事無礙,到了無礙。這句也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無礙是什麼?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確實你心裡不動了,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沒有貪瞋癡慢,沒有這個東西,接觸外面境界,心裡還是干干淨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是佛知佛見,這就是真性起用,你是用真心,不是用妄心了。你用真心,你就是佛、就是菩薩;用妄心,這是凡夫!向下這個文是詳細解說,還是前面這四句:
鈔【自嚴者。】
真性什麼都沒有,怎麼會說它自己莊嚴呢?它的確是莊嚴。
鈔【心本具含萬德,還以萬德嚴心,德無所德,嚴無所嚴,是真供養。思益經雲:誰能供養佛,通達無生者。】
什麼人能供養佛?通達無生的人。換句話說,通達無生就是我們通常講的證得無生法忍的人。
鈔【寶雨經雲:如理思惟,即是供養如來,是也。】
這句話跟《思益經》裡面意思都是一樣的。
演【心本具含萬德還以萬德嚴心者,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遍照法界義、真實識知義、常樂我淨義等,即以所含之萬德,嚴我能含之一心。】
這些話應該能體會。六祖大師說「何期自性本來具足」,這個地方的一段話就是本來具足,舉幾個例子來說,真如本性裡頭一樣不缺,樣樣具足,樣樣圓滿。六祖又說得好,「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是什麼?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是自性生的。外教不知道,說人、眾生哪裡來的?上帝造的。上帝從哪來的?不曉得了。這話講不通!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樣東西不是自性變現的。你要不相信,我們自己可以做個實驗。「唯識」裡頭專門講實驗的,可以說是實驗心理學。諸位都曾經做過夢,你每一次做的夢都不一樣,夢中境界清清楚楚,試問夢中那些境界從哪裡來的?自性變現的,這就是六祖講的「何期自性本來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夢是你心生的,夢裡面所有境界都是你心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來的;你心能夠變現出這個境界,你自己又感覺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作夢因為時間短,我們很容易覺察那是夢境。夢中雖有這些境界,一醒過來的時候,原來是假的,不是真的。
兩個人睡在一張床上,各人做各人的夢,那個夢也不打架,也不會說我這個空間被他的空間占去了,沒有。為什麼它不會有兩個不同空間的這種現象?因為它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我們幾十個人、幾百個人在這一個房間睡覺,各做各的夢,空間還是這麼大。各人現各人的境界,境界互相重疊,重疊也不妨礙,都在這一個空間、一個房間裡沒出去!各有各人的天地,彼此互相不妨礙,這個很奇妙!告訴各位,實際情形就與這個太相似了。十法界依正莊嚴也是如此,就像夢境一樣。所以《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天道、餓鬼道、地獄道在哪裡?跟我們都在一起!古德常說:人鬼雜居。住在一起,彼此不相妨礙,人遇不到鬼,鬼也看不到人,同在這個地方住,就好像兩個人作夢一樣,彼此互相不妨礙。
實在講,諸佛菩薩、天人跟我們也是雜居在一塊,我們這個地叫凡聖同居土,雜居在一起。這個事情有證據,不是隨便胡說的。從前法照禅師,淨土宗第四代的祖師,他在五台山就遇到文殊、普賢的道場,大聖竹林寺。他還在那裡聽文殊菩薩講一座經,講完之後,他向文殊菩薩請教:末法時期眾生根性很劣,修什麼法門容易成就?文殊菩薩教他修念佛法門:他說:念哪一尊佛?文殊菩薩教他念阿彌陀佛。還教了幾聲做示范,念幾聲阿彌陀佛給他聽,他學會了,「五會念佛」就是這樣傳下來的。他離開竹林寺時,做了記號,下次來不要迷了路,他一回頭,一片荒山。想想剛才像做一場夢一樣,但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在作夢,確實是見到的。菩薩跟我們住在一塊!菩薩住淨土,我們住穢土。菩薩的宮殿樓閣是七寶所成的,我們看到這荒山野外,荊棘砂石,我們凡夫眼裡看的!《三昧水忏》裡面講的悟達國師遇到迦諾迦尊者,阿羅漢的道場亦復如是。可見得菩薩、羅漢跟我們住在一起!我們見不到他的道場,看不到他,他們也見不到我們。這就是自性功德的莊嚴,確實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能生萬法,能現萬法。心清淨則現淨土,心染污則現穢土,這是事實真相。
明了事實真相,我們就自在了,為什麼?於一切法無取無捨,無取無捨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了。離開一切憂慮牽掛,那個心就清淨,心就定了,沒有什麼不放心的,自自然然就恢復到清淨,恢復到平常心,平常心就是真心(平是平等,常是永遠是這個樣子沒有改變)。自性的莊嚴就是你所變現的境界,就像作夢一樣,我們心很清淨,心裡什麼都沒有,但是每天晚上做夢,那個夢境就是自性莊嚴,自己變現出來莊嚴自己!盡虛空遍法界,十法界依正就是自性莊嚴,不是外面來的,自性變現之物。他講得好,「即以所含之萬德,嚴我能含之一心」,能所不二,能所是一不是二。
演【德無所德嚴無所嚴者,以對恆沙煩惱,顯恆沙性德,自性之煩惱本空,德從何立,則德無所德;既以即心之德,嚴此即德之心,全心即德,則嚴無所嚴。心德兩忘,能所不立,一念不生,是真供養也。】
這是解釋《鈔》裡面第二句,「德無所德,嚴無所嚴,是真供養」。佛說法依二谛而說,二谛就是相對的,真谛、俗谛。如果不依二谛,佛就沒法子說話,「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思不可議,不能想也不能說,那是真的境界。但是這個境界只有徹悟的人懂得,徹悟的人他也入這個境界,佛也是這個境界。不要說一句話,不要動一個念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知道。可是凡夫不知道!凡夫迷惑顛倒,一天到晚打妄想,他怎麼會知道?佛要為這些凡夫說法,這就不得已要用方便法。方便法就是從自性清淨心裡面建立真俗二谛,這就可以說了,也就是說一定要從相對的來顯示諸法的真相。所以對眾生的煩惱,煩惱的對面顯示出性德。譬如眾生有貪,貪的對面有個無貪,無貪是性德;瞋恚,瞋恚的對面有無瞋,無瞋是性德,是真性,真性的德用。煩惱無量無邊比喻做恆河沙,眾生有恆沙煩惱,每一個煩惱對面的那就是性德,所以顯恆沙性德。佛就有得說!所以佛說了四十九年,每一天說,四十九年沒間斷。
我們今天翻成中文的經典,並不是佛經的全部,佛四十九年所講的東西太多了。印度的高僧到中國來,中國的法師到印度去,帶回來的經典都很有限;因為從前這經典不像我們現在印的這樣精致,一部《大藏經》我們一次就帶回來了。從前那個書是貝多羅葉寫的,貝葉像香蕉葉那麼厚,把它裁成長條,一片葉上寫四行,兩頭打一個洞用繩子穿起來。一部經這一大堆,不要說別的,就是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概一卡車都裝不下,這是真的。你就曉得,這個東西從印度運到中國來之困難。那個時候用馬匹,一部經都要好幾匹馬來馱。這些法師把經典帶到中國來,是選了又選,挑重要的帶去,次要的就不要了,捨棄了。不像現在印刷術這麼精美,紙張這麼薄,一頁可以印這麼多行字,這都是從前人無法想像的。所以我們現在看到這麼多的經典,並不是釋迦牟尼佛經典的全部,可能一半都不到!已經有這麼多了。
《金剛經》上他老人家說:如果有人說佛說法,那是謗佛。佛是把他所說的全部否定了,為什麼否定?就是此地講的「自性之煩惱本空,德從何立」,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佛說:「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說是俗谛,無說是真谛!給你講真話,佛沒說,四十九年沒說一個字;如果給你講方便話,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三百余會,說了很多很多。給你說真的,佛是一個字也沒說。這要很細心去體會。
你能夠體會得到,我們就要學習,體會是我真明白了、懂得了,懂得我要學,我也要學跟佛一樣,在日常生活當中「說而無說,無說而說」、「作而無作,無作而作」、「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你就完全入了華嚴境界,那就是與西方淨土沒有兩樣了,西方淨土也是事事無礙。這個生活,給諸位說,才是真善美慧,才是真正的幸福美滿,只有快樂沒有痛苦。入這個境界,現前就是極樂世界,沒苦!西方世界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你不入這個境界,苦多樂少,樂是假的,苦是真的;入這個境界,樂是真的,苦沒有。所以它的結論是「心德兩忘,能所不立,一念不生,這是真正供養」,與一切諸佛所證完全相契,完全相應。
我們讀了這段經,千萬不要以為我這個心什麼都不想,這是真正供養,好了,我們在佛面前這香花水果每天都不要供了,那你就完全錯誤,你就墮到惡取空。要知道,這是理,我們做到做不到?做不到。因為我們的心裡還有是非人我,還有貪瞋癡慢,你怎麼能做得到?這個境界不要說我們做不到,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都做不到。所以我們拜佛、拜菩薩,應該怎樣供養還是要老老實實去修供養。這個地方理如此,不能學,學不到的。底下解釋《思益經》這句話:「誰能供養佛?通達無生者」。
演【佛者,覺也。覺體無生,不達無生,何處覓佛?故唯寂滅現前,乃能同佛慈力;不然,以生滅心,著相覓佛,隨逐妄緣,非真供養故。】
所以要曉得,佛是什麼?佛是大覺,佛是覺心。我們這個心在一切法裡面完全不迷,這就是佛;有一絲毫迷惑,那就不是佛。覺心是真心,真心不動,不動就沒有生滅,生滅是動,所以覺體無生。為什麼佛法修行特別重視禅定?定就是不動。禅定是佛門修行的關鍵,也就是說,我們要恢復本性、恢復真心,用什麼方法?用定。因此,佛法法門雖然很多,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是說明方法門徑很多,修什麼?統統修定,沒有一個法門不是修定的;絕對不是只有禅宗才修定,那你就搞錯了。教下講「止觀」,就是禅定;念佛人講「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禅定。諸位要曉得,名字不一樣,統統修的是禅定。定就是心不動,心在境界裡面不被境界轉動,這是真正的禅定,《楞嚴經》裡面講的「首楞嚴大定」。
《楞嚴經》裡面講修行的方法,二十五位菩薩,每一位菩薩出來報告他修行的方法,全都是修的楞嚴大定,每個人用的方法不一樣。大勢至菩薩是用念佛的法門,就是用執持名號這個法門修楞嚴大定,觀世音菩薩是用禅觀的方法修楞嚴大定。二十五位菩薩,實在講就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的歸納,歸納成二十五大類,沒有一個法門不是修首楞嚴大定的。念佛法門也不例外,也是修首楞嚴大定,這是諸位一定要知道,你那個佛號才會念!與首楞嚴大定相應。
我在一切境界裡面,無論是順境、逆境都不動心。世間人在順境裡面生貪愛心,逆境裡面生瞋恚心,心動了,動了心。動心,自己要提起警覺,這個心一動就是造業,就是業障現前。我起了貪愛、起了瞋恚,起了貪瞋癡慢疑,起了分別執著,這個業障現前,所以馬上就覺悟,「我業障又現前了」,這是一個警覺。你能夠曉得你業障現前,這就是覺悟,覺悟之後要用方法來對治。淨宗用這一句佛號來對治,馬上阿彌陀佛,把這個妄念平息下去了。所以這一句阿彌陀佛消業障,比什麼都有效!
你們在佛門裡面講只是拜忏、求消業障,不曉得業障在哪裡?也不曉得怎麼消法?究竟消了沒有消,自己也不知道,糊裡糊塗在那裡修行,這古人講的盲修瞎練!果然我們在六塵境界裡頭,這個心不被境界轉了,心得清淨了,自己曉得我業障消了。我在境界裡面貪瞋癡慢大起大落,這業障非常重!在一切境界裡頭,心逐漸平靜了,縱然有貪瞋,這個念頭很微薄,不嚴重,輕輕提起一句佛號,它就沒有了,就把它取而代之,這就是業障消除的樣子。所以自己的功夫到什麼樣程度,有什麼樣的成就,自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修行人要在這個地方講求,要求真正的成就。
定到相當的功夫,在我們這個法門裡面來講,不會被外境所動了。世間五欲六塵,我不動了,佛門裡面一切的法門,我也不羨慕了,也不動心了,我也不毀謗,我老老實實依照《阿彌陀經》來修行,一切經裡面我只取這一經,心定了。世出世間法心都定了,給諸位說,這個境界叫功夫成片,你就有把握往生,凡聖同居土有把握了。
修到一個階段之後,你果然信願清淨堅固不移,你自己就會有很充分的把握決定往生,一點懷疑都沒有。如果你的功夫再加深,能夠把這些妄想分別執著真正斷干淨,你就得一心不亂。寂滅現前,這是定功深到極處,在念佛人講是理一心不亂。到理一心不亂,就是經上講的寂滅現前,這個時候你的心跟諸佛的心沒有兩樣,所以你「同佛慈力」,你的慈悲跟佛是一樣的。這個慈悲是建立在真正清淨平等心上生出來的慈悲,所以同佛慈力。有分別,跟佛不同,有分別就不同;佛是一切都無分別,沒有分別、沒有執著。
「不然,以生滅心,著相覓佛」,《金剛經》講的,如果以色身去見如來,就跟此地講的「著相覓佛」同一個道理。其結果是「隨逐妄緣」,能不能見到佛?不能。諸位要曉得,我們念佛人與佛菩薩感應,是你自己心到清淨的時候,佛菩薩自然來了。你不要去求,天天「阿彌陀佛!你現個身給我看看,我才相信;我看不到你,我不相信你」,你打妄想跟佛菩薩談條件,佛菩薩不分別不執著,他不接受!他不接受。跟諸位說,有人接受,誰接受?魔接受。魔一聽說你有這個念頭,你要想見佛,我就變一個佛給你看看。好了,你就跟他去了,他就把你收去了。你好心要學佛,最後學成魔,你看冤不冤枉?
所以念佛人求什麼?經上給你講得清清楚楚,我們只求一心不亂,你就決定不會招魔障。我也不要見佛,我也不要見光,我也不要見那些奇奇怪怪的,不搞這個,我心清淨。我只修清淨心,只求自己一心不亂,只求臨終往生淨土,這就對了。你能這樣的發心念佛,你在這一生當中決定不招魔事,魔對你無可奈何。因為你沒有把柄在他手上,他對你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喜歡神通的人,喜歡奇奇怪怪的,這些人很容易著魔,魔會變這些把戲,變這些奇奇怪怪的事情來誘惑人。下面是解釋《寶雨經》「如理思惟,即是供養如來」:
演【金剛經雲: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一切經裡頭,對於「如來」這兩個字的解釋,《金剛經》這四個字真正解決了。另外一句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只是如來裡頭的一個意思:不來不去,這個意思沒有「諸法如義」這個意思圓滿。一切諸法,我們有!如是什麼?萬法皆空,「如」是性,性是空寂的。前面舉的這幾個例子好!像我們剛才所念的,法身猶如虛空,無為、周遍、不動,這都是「如義」,沒有一法不是如此的,萬法皆如,法法周遍,法法都不動,法法皆空,當體即空。所以,這四個字講絕了。也就是說一切相如其性,相從哪裡來?性變現出來的。像賢首國師講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不管你做幾千種幾萬種,統統是金,體質沒有變,是一個!所以法法皆如,法法沒有障礙。為什麼沒有障礙?因為當體即空,沒有障礙。
我們今天吃虧吃在哪裡?分別執著。把這些現象都當作真實的,這一真實就障礙了。哪一天我們真正看破了,這些妄想執著全部離了,就沒有障礙,這個牆壁就自由通過了,為什麼?我這個身當體即空,那個牆壁也是當體即空,空與不空不妨礙!這就是我們講的神通。我們今天牆壁為什麼走不過去?因為執著我身體是有,不是空的,牆壁也是有,也不是空的,「有」跟「有」就有障礙,就通不過;幾時你能把這個忘掉,就通過了。這個事情也不是一個很難的事情。圓瑛法師在序文提到,他有一天在自己房間打坐,心很清淨。他坐的時候,把房門栓起來,關住。忽然想到有一樁事情要辦,他馬上就出去,他也忘了他的身體、也忘了這個門,出去了。出去之後,忽然想到:我剛才沒有開門!印象當中沒開門,我怎麼出來了?回過頭再推門,門果然栓著。他就悟入《楞嚴經》上講的這個道理。
我們今天為什麼有障礙?一念分別起。他一出來之後,分別心起來了,回頭再一看的時候,再也進不去了。當他一念沒有分別的時候,他出來了,他通過了,沒有障礙就過來了。他是從門出來的,可見得他還覺得門是通的,他沒有從牆壁出來。在中國,有許多修行人都有這個經驗,可見得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就是執著身是真的,執著一切萬物也是真的,這就產生很大的障礙。也就是我們不知道諸法如義。真正明白諸法如義,你就叫如來,你就成佛了。
演【不思真如之義,不能供養如來故。】
這就是講「如理思惟」,理就是真如理體。我們能與真如理體相應,這是真供養。
演【真如非有,不以有思;真如非無,不以無思;真如非亦有亦無,不以雙亦思;真如非非有非無,不以雙非思。離四句,絕百非思,思至無思,思盡還源,方名親供養如來也」。】
「真如非有」,沒有形相,但是它絕對不是無,不是空無,它真有。有,沒有形相,所以說它非有;非有,它不是一樣東西。「不以有思」,你不能用「有」去想它,你想不到的。真如像個什麼?什麼顏色?多大?多長?多短?那你想不到的,它不是一個物體。盡虛空遍法界都是它變現的,不但一切萬物是它變現的,連虛空也是它變現的。「真如非無」,它又不是沒有,所以「不以無思」,你要是想「空空的什麼都沒有」,也想不通,因為它不是無,怎麼不是無呢?它能夠變現這麼多境界。
好像我們作夢,夢中那個意識心,你不能說它是有,也不能說它是無。你要說它是有,這個心裡確確實實沒有東西;你說它是無,它會作夢,它會變成很多境界出來。它會想,它一想就有相。譬如我們想台北火車站,台北火車站的樣子你馬上就想到,那個相就出現了。所以它「非有非無,亦有亦無」,不能用「有」去想它,也不能用「無」去想它。「真如非亦有亦無,不以雙亦思」,不能又想它有、又想它無。「真如非非有非無,不以雙非思」,換句話說,真如是不能想的。所以叫「離四句,絕百非思,思至無思,思盡還源,方名親供養如來也」。
佛教眾生有很多巧妙的方法,有人喜歡想,喜歡研究,佛就教你想,想到思盡無思這就還源。哪些方法是想?法相唯識宗是想。所以學法相唯識,叫你想,要想到無想,你才能入得了門;你要不能到想盡還源,入不了門。禅宗的方法叫你什麼都不要想,叫你當下一切放下,一念不生,用這方法。所以禅宗的禅師棒喝,手上都拿著棒子,打人的,你想,打你,不想也打你,沒有理由說的。想是什麼?妄想,應該打。你不想的時候,無明,也應該打。開口三十棒,閉口還是三十棒,用這個方法。
淨宗用念佛的方法,許多方法比較,淨宗方便。淨宗說,你一切都不想很難,如果你想得太多很辛苦。唯識宗的經論特別多,主要的經論是六經十一論。六經包括《大方廣佛華嚴經》,那麼大部頭;十一論不得了!《瑜伽師地論》一百卷。那就想得太多!所以自古以來學唯識的,命都不長,這是真的。為什麼?用腦過度,還沒有還源就死了,沒有到這個境界,壽命就不行了,就完了。你就曉得法相難學!
其他的宗派裡面有想也有修定,像天台、賢首、三論,他們解行相應,修止觀也要研究經論,總是費精神太多。我們這些人不大願意操心,不大願意用頭腦的,還是這一句阿彌陀佛簡單,又簡單是又容易、又穩當、又快速,還是這個法門好。比較比較還是這個法門最適合我們這種根性的人修學,就是怕傷腦筋的人,最好用這個方法。我們今天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