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回頭看無遺憾,權作我之經驗之談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上小學尤其是剛上學時愛動好玩,往往玩兒到高興時,小伙伴們突然呼喚,常將書包玩具等落下起身就走,等回到家裡,母親問起才恍然大悟。所以母親三番五次的告誡我,凡起身離開時要回頭看一看。由此,我慢慢養成習慣,也就很少丟東西了。

  到了中學,尤其是到了高中,課程多了,學習量大了,加上是學生干部,學習很吃力,想爭第一的願望往往落空。二哥那時上大學。他告訴我,聽課時集中精力專心致志很重要,但下課後或晚上睡覺前,靜下心來用極短的時間回頭看一看,趁熱打鐵,回顧一下,將重點要點提出來,挽個結;並在星期天擠出點時間,回過頭來鑽進去提綱挈領地再回顧小結一下更重要。善於及時地回頭看看想想,養成習慣,將會事半功倍。此法著實很有效。

  到了工作單位,尤其是院辦、黨辦、行政處合並成綜合辦後,我作為主任事多而雜,往往事不遂人願。這時,我們給部委領導當過多半輩子秘書的郭院長傳經驗給我說:將你計劃要辦的或領導交辦的事或職工反映出來的事都記在小本子上,時常翻開看看,每天回頭查查,將那些做了的勾掉並從中總結出經驗教訓,沒做好或還沒做的想想該怎樣做會更好。這樣不但不會誤事,事情還會越做越順手,越做會越好。此經驗確實使我受益良多。

  後來,中央布置歷次黨內教育活動,都將“回頭看”作為一個重要階段來實行。使我進一步認識到凡事回頭看的重要性。

  回頭看,對於工作來說,就是對前一段的事作個小結,找出經驗和問題,明確發展方向或下一步工作目標,以達到推動工作的目的;回頭看,對於人生來講,就是對個人歷程經常進行一番回顧,為下一步轉折或發展奠定更好的基礎;回頭看,對於自省來說,就是對以前檢查過的問題,逐一看看有沒有改正和改進,是不是還存在隱患,以免發展下去,釀成大錯,成為遺憾。

  人生要做到每一步都走得正確、快捷、穩健,能成功地達到預期的目的,起碼不留下遺憾,就應該多反思、勤總結、常回頭看看。反思要切實認真,檢查要觸及靈魂,總結要堅持不懈,“吾日三省吾身”,才能確立做人做事最正確的方向,最好的方法。養成回頭看的習慣,既可以讓人在品味利弊得失甜苦的過程中不斷升華自己,也可以彰顯出人的睿智與練達,並能從中尋得人生的一條最順暢的捷徑。

  作為人生的回頭看,是多種多樣的。如翻閱過去的日記,寫自己的回憶錄,包括看看史書,看看歷史上的聖賢等。唐太宗李世民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用生命和時間看看世界上著名的聖賢,讀讀經典的名著,想想父母老師的教誨,才能不管走到哪裡,都能比別人看得遠一點、走得快一點。因為千百年來,沒被淘汰的名人名著是一代代人選擇的結果,而不是市場的選擇;父母老師是真心誠意傳道授業解惑的。這裡首先是讀史,因個體生命有限,要想領略人類經歷的酸甜苦辣、成功與失敗、生命與死亡,只有讀史,回過頭來向先賢們(包括父母老師)請教;其次讀點哲學,求得人之為人、人之勝人的根由與方略;再者學點心理學和宗教學,探尋人的意識和心靈是怎樣自我協調運行的,進一步求得更多的切合人心、符合人性的東西,以達到超塵脫俗的境界。

  先賢們都很重視回頭看,並將此作為認識世界,把握事物發展規律和人生道路的金科玉律。如金文的道字

   

 

  是

   

 

  (走)+

   

 

  (行走至十字路口)+

   

 

  (停下來四處張望、思考、選擇、確定路徑);另一個金文道字

   

 

  是一個人走到新路口回頭看。從第一個金文道字可以看出人的頭發是向後飄動,說明人是沖向路口的;從第二個金文道字可以看出人是在運動中突然回頭,小辮子才甩動的。這說明向後看的目的不是留戀美景,止步不前,而是在快速尋求正確的路徑,把握准確的方向,繼續前進的。此處的道也如老子所說的道,即萬事萬物的真理與生存發展的規律。所以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釋迦牟尼也為求道,在菩提樹下苦修六年,才得道成佛。聖賢們一生都在尋道、得道、傳道和衛道甚至可以殉道。因此,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在人生道路上也應該經常地回頭看看聖賢們,並在效法聖賢的道路上經常地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的人生足跡,進而“正其不正以歸於正”。明代大儒王陽明曰:“正其不正者,去惡之謂也;歸於正者,為善之謂也。”

  人生之路遙遙,人生之岔道更是多多,在交叉十字口停下來,靜下心來認真地回頭看看,才能記住自己曾經走過的路,才不會迷失前進的方向;在失敗的路上常回頭看看,回顧自己的初心,總結其失敗的原因,以增強前進的信心與決心;在成功的路上常回頭看看,能時刻保持冷靜與謙謹,以充滿理想的力量。人生路漫漫,誘惑也多多,要想有所作為,不僅注視前方,向前看,還需要經常地回頭看看,這樣才能不迷失自己並能重新認知自己,隨時調整自己,才能信心百倍地踏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成功之路。

  回頭看看,身後有很多智者的哲思。回頭看看,身後也寫著已被證明了的正確的人生道路。回頭看看,在臨死的時候,才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也不會因為虛度人生而懊悔;才會生得自然自在,死得淡然安然。

  “證得正道”的注釋:

  “證”是佛教用語,即領悟、覺悟、徹悟和印證、驗證、證得的意識。六祖說:“所謂佛,就是覺者;所謂法,就是正;所謂僧,就是清淨”故“證”也即佛(前念迷惑,就是凡夫;後念覺悟,就是佛陀),“正”也即佛法(正其不正以歸於正。“正其不正者,去惡之謂也。歸於正者,為善之謂也。”)。證,正如《紅樓夢》中寶玉的“偈”語:“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有證,斯可雲證,無可雲證,是立足境”大意是:彼此都想從對方得到感情的印證而頻添煩惱;看來只有到了滅絕情誼,無需再驗證時,方談得上感情上的徹悟;到了萬境歸空,什麼都無可驗證之時,才是真正的立足之境。寶钗認為寶玉僅僅悟到了五祖大弟子神秀的偈語(其偈雲:“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只到了門口,尚未登堂入室。黛玉所續的“無立足境,方是干淨”才算達到了六祖惠能的偈語境界(其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若塵埃。”這才是禅宗三境界中最高的境界。

 

 

 

 

 

 

 

上一篇:念南無蓮花尊豐如來馬上斷除強烈的欲望
下一篇:大安法師:經常面對災難事件而又沒辦法幫助他們,該怎麼辦?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