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心經念佛說 (第一集) 1994/3/26 美國聖威爾 檔名:09-018-0001
諸位同修,這一次從達拉斯打佛七回來,時間也很匆促,同修們邀我利用這個短時間,我們談一點佛法。時間只安排兩次,就是今天跟明天。時間好像只四個小時?四個小時。我們選的題目是《般若心經》。為什麼選這個題目?在這些年當中,我們在每一個地區,包括中國大陸,我們極力提倡念佛法門。念佛的人確實一年比一年多了,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人數雖然多,退轉也多,改變的也多。念佛念了幾年,他又參禅去了,又學密去了,這種情形我想諸位常常看見、常常聽到,這也就是說功夫不得力。
為什麼不得力?這個法門,在這麼多年來,我們講了許多次,也講了很多的經論,知道這個法門在佛法裡確確實實是最殊勝、最穩當的一個法門。不但釋迦牟尼佛極力的勸導我們,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勸導眾生離苦得樂、超越輪回、圓成佛道,也是這個法門。所以這個法門,是一切諸佛共同弘揚的,沒有一尊佛不贊歎,沒有一尊佛不修學。如果認真的說,諸佛如來確確實實都是念佛成佛的。這個在理論、事實上,我們都已經見到了。為什麼我們學習功夫不得力?往常我們都知道《彌陀經》上所說,修學這個法門一定要具足三個條件:善根、福德、因緣。實在這三個條件裡面都具有高度的智慧,如果沒有高度的智慧,就不能稱之為淨宗的三資糧。但是我們說這三個條件,往往把般若智慧疏忽了,沒有提到這個問題。仔細想一想,它真的是高度的般若智慧。因為我們看早期佛講《華嚴》的時候,華嚴會上文殊菩薩智慧第一,普賢菩薩是願行第一,這兩個人都發心念佛求生淨土。所以有高度的智慧才會自求,自己選擇這個法門;有大願力,才勸導眾生修學這個法門。所以選擇這樣究竟圓滿的法門,確確實實是最高的智慧、最大的弘願。也因為這樣一個原因,我們選擇《般若心經》,跟諸位談談念佛法門。
《心經》在中國的翻譯,比《無量壽經》的次數還多。《無量壽經》前後一共有十二次的翻譯,《般若心經》有十四次的翻譯,還多了兩次。現在一般流通的大概有五種。十幾種的翻譯在《藏經》裡面可以看到,流通最多的是玄奘大師的譯本,我們現在采取的就是玄奘大師所翻的。他老人家的翻譯,他把前面的序分、後面的流通分都省略掉,所以這個經文是《般若心經》的正宗分,沒有序分,也沒有流通分。羅什大師的譯本跟玄奘大師也相彷佛,也是翻正宗分。但是序跟流通其他法師有,我們在《心經诠注》裡面可以看到。民國初年周止庵居士,這位大德,他是在家人,他一生專門研究《般若心經》。我們看《心經》很短,只有二百六十個字,周居士用了四十年的時間專攻《心經》,他寫了一部《心經诠注》,可以說是《心經》裡面的權威注解。這個本子在台灣流通得很廣,我們會裡面也有這個本子。稱之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翻成中國意思是智慧,「波羅蜜多」要用現代的話來說是究竟圓滿的意思,這個經題上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心」是中心,是菁華,是精要。
佛當年教學的時候,佛門裡常說,釋迦牟尼佛在世講經三百余會,說法四十九年,這就說明釋迦牟尼佛教學四十九年這麼長的時間。如果我們將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把它分成幾個階段,古德有這個分法,把它分作五個階段,好像現在辦學校,有小學、有中學、有大學、有研究所,這樣把它分成幾個階段的話,古德把它分為五個階段,所以叫五時。第一個階段是講《華嚴》,《華嚴經》非常特殊,是佛示現成道的時候,我們中國人俗話講修行得道了,就是講成佛了,成佛那個時候講的。經典上記載,佛是在定中講的,換句話說,我們一般凡人是沒有辦法想像的。所以這不可思議,沒法子想像。我們看到佛在菩提樹下打坐,哪裡知道他在那裡講經,尤其講這樣究竟圓滿的《華嚴經》。華嚴是佛親證的真實境界,要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看到真相了,我們看不到真相。定中說法,說給誰聽?說給那些大菩薩聽。我們沒有辦法進入佛定中的境界,沒有法子,可是諸大菩薩有這個能力,他們也入定,定中的境界相同。所以《華嚴經》是二七時講的,二七是十四天講完的,可以說把整個佛法都講完,十四天都講完了。
但是剛才說了,這是佛的境界,不是我們凡人的境界。那麼佛要教化我們,他要說出這個法門,我們是決定不能接受的,也無法理解的,於是教我們這些人,那就要從淺而深,慢慢的來培養,這就要從小學辦起,在佛法裡叫小乘教,從小乘教起。小乘教了十二年,像我們現在念書,一年級到十二年級,然後再進入大乘。華嚴家分成小、始、終、頓、圓,分五教,期間就是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盤時,這五個時期。開頭是小乘,小乘之後,這是進入大乘的初期,叫大乘始教,大乘開始了。大乘講方等,方是方便,等是平等。由此可知,是有阿含的基礎才能夠進入到大乘方等,阿含跟方等合起來總共講了二十年;然後進入第三個階段,般若,般若講了二十二年;最後一個階段是法華涅盤,講了八年。我們從佛整個講經時間上來看,般若講的時間最長,四十九年說法,般若講了二十二年,幾乎占了一半的時間,這就說明佛法的教學確實是以般若為中心。所以古人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這個智就是般若智慧,沒有智慧就不能得度。所以要從信入門,要從智這才得到結果。由此可知,佛法對於智慧非常的重視。
淨宗法門尤其是高度的智慧,它跟《華嚴經》幾乎是完全相等。《華嚴》是以文殊、普賢兩位菩薩做代表,我們看淨宗經典《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聲聞弟子都是以捨利弗做代表。捨利弗在小乘裡面智慧第一,大乘菩薩是以文殊菩薩做代表。《無量壽經》一再說明,西方世界大眾都是修學「普賢大士之德」;佛在《華嚴》又告訴我們,菩薩不修普賢行就不能成佛。西方世界從下下品到上上品,這就好像學校,從一年級到最高的年級都是修普賢行。這是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的,於是我們就明白,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因為統統修的是普賢行,四土九品都沒有例外。
經上看到一個很大的特色,那就是西方世界是個平等的世界,這是跟一切諸佛世界都不相同。因為任何一個佛世界都不平等,像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也是不平等。西方世界平等,我們看到平等是果報,平等到什麼程度?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每一個人的相貌相同,西方極樂世界的相貌完全相同。我們這個地方雙胞胎的,仔細去觀察,還有一點不同;西方世界看不出哪個地方不同的。所有一切往生的人,跟阿彌陀佛的相貌完全一樣,膚色也一樣,身體也一樣,福報也一樣,智慧也一樣,這個奇怪,這是妙不可言!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不是說我們難信,許多菩薩都不相信。
相貌相同就是心相同,我們一般看相的人常說「相隨心轉」,相貌相同,心就相同。真正的因緣呢?給諸位說,是修普賢行。普賢行是平等行,普賢行是清淨行。普賢菩薩修行的綱領就是十大願王,禮敬、稱贊、供養、忏悔,一直到回向,這個都是我們天天念的,都很熟悉的。我們今天修這十條不叫普賢行,為什麼?我們心不平等,我們心不清淨,我們心量不夠廣大。普賢菩薩的心沒有障礙、沒有分別、沒有隔閡,他的心是盡虛空遍法界,清淨平等的,所以他的果報也就是清淨平等的。知道這個因,我們對於果報就相信,因果一定是相應的。十方世界的菩薩修行,都沒有達到這樣究竟圓滿的清淨平等,所以果報就不相同,四土九品是有差別的。西方世界有四土九品,但是它沒有差別,這是圓滿智慧所顯示的。
我們真的有智慧了,就有能力選擇最好的法門,就不會受外面境界干擾,不會被外境所動搖,所以這完全要靠智慧。智慧從哪裡來的?諸位一定要曉得,不是從外面來的,外面有知識,沒有智慧。智慧是從內心裡面生的,心生智慧。什麼心?真心生智慧,妄心就生妄想,這個要知道。真心是清淨心、真誠心,我們儒家也講誠意、正心。誠意就是我們佛教講的真心,儒家講的正心就是我們佛法講的般若智慧。誠意是心之體,正心是心之用,真心起作用就是智慧。什麼叫誠?過去曾國藩先生在讀書筆記裡面,他對於誠下了個定義,他這個定義下得很好,跟佛法裡講的完全相應,他說「一念不生叫做誠」,換句話說,心裡有念頭就不誠了。凡是念頭都是妄念,有念就不是真心。所以真心離念,這個話很難說,也很難體會。我什麼念頭都沒有,它是不是真心?佛說那不是的。什麼念頭都沒有,心裡頭無想,這個無想真的修成叫無想定,將來生到四禅的無想天,變成外道了。所以離念是離妄念,它還有正念,正念要沒有了,那就不行了。
什麼叫正念,什麼叫妄念,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把它辨別得很清楚。妄念就是分別、執著、妄想,這個叫妄念。什麼叫正念?正念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決定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真心是明了的,不是什麼都不知道。你要說離念,什麼念頭都沒有,他什麼也不知道,這個不是正念,這不是真心,這就是佛法裡面講的無明,你什麼都不知道。什麼念頭都沒有,什麼都知道,什麼都清楚,這個是真心。諸位聽的時候要仔細,你要不仔細會聽糊塗了。我什麼都知道、什麼都明白,那怎麼叫沒有念頭?諸位想想,我現在樣樣都知道、樣樣都明白,我這是不是算正念?這不算,你算是妄念。正念像鏡子照外面的境界一樣,鏡子照外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它有沒有分別、有沒有執著?它沒有。佛教給我們用心要像鏡子一樣,這是真心。真心不起用的時候,它就那麼清楚,但是它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人家來問,這一問它就起作用。別人來問的時候,這裡面有分別、有執著,樣樣都清楚,樣樣都明了。不起作用的時候像一面鏡子,起作用的時候還是一面鏡子,他有沒有分別?他自己沒有分別,隨眾生的分別而分別。你們問這是什麼?我說這是毛巾。這是毛巾,就分別了、執著了,這個分別、執著是因為你們叫它做毛巾,我隨你們說的,我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智慧。如果我真的執著這是個毛巾,我也迷了,也不是真心。
所以佛說法四十九年,佛給我們說他一個字也沒說過,誰要說佛說法了,那叫謗佛。說了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句話,沒有說一個字,就是這個意思,就是這個道理,他所說的完全是隨順眾生分別執著而說的。如果你也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跟佛見面就一句話也說不出了。佛無說,你也無聽,那叫真般若,那個才叫真說。可見得佛跟我們說的不是真說,我們也不是真聽。這個理很深,事非常的稀奇,但是我們如果細心去體會,可以能夠領會到裡面的義趣。所以智慧是佛法任何一宗、任何一派、任何一個法門修學的主要的課程,最主要的課程。淨宗是大乘的菁華,當然更不能夠例外。經文一開頭:
【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是西方三聖之一,由此可知,《般若心經》跟西方極樂世界的關系是多麼的密切。實在講,佛說般若說了二十二年,真的只講一句話,就是《心經》前面這一句: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就這麼一句,二十二年就說這一句。現在我們中文經典裡面,部頭最大的就是《大般若經》。《大般若經》是玄奘大師翻譯的,總共有六百卷。六百卷的《大般若》,你問他說什麼?可以說就是這一句經文的注解、解釋,就說這麼一句,這一句是般若的總綱領。我們今天利用這四個小時,好好的來看看這段經文。
『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觀自在的名號,最初出現在《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其中有參訪觀音菩薩。在華嚴會上稱觀自在,在法華會上稱觀世音。《華嚴》跟《法華》,在佛教裡面都屬於大乘經。大乘經裡面還有最殊勝的,叫一乘法。一乘法在整個經典裡面只有三部,只有三部稱為一乘經,一乘經就是成佛的。《法華經》上所謂「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二就是大乘、小乘,三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一乘就是講成佛。這三部經,第一部就是《華嚴》,第二部是《梵網》。《梵網經》,很可惜我們沒有能夠完全翻出來,只翻當中的一品就是「梵網菩薩戒品」,只翻了這一品。現在梵文的原本也失傳,所以《梵網經》只能夠在漢文經典裡面看到這一品,其他古德注疏裡面有引用《梵網經》的經文,這個在古德注疏裡面可以看到一些跡象。第三部就是《法華經》。所以一乘經在佛法裡面是被大家重視的。
菩薩這兩個名號,稱「觀自在」是說他自己修行,用這個名號;稱「觀世音」是菩薩教化眾生。「自在」是從智慧上建立的名號,「觀世音」是從慈悲上建立的名號。慈悲一定是以高度智慧做基礎,這個慈悲才是真正的慈悲。如果沒有智慧,感情的慈悲,那就麻煩大了,在佛門常講「慈悲多禍害」,那就是慈悲沒有智慧,結果就有很多的煩惱、很多的災害,所以它一定是以智慧為基礎。
本經最重要的一個字就是「觀」。我們平常在生活當中,眼接觸外面的境界,我們叫看,我們叫看見;耳接觸外面的境界,我們叫聽見,耳根對的境界是音聲;鼻根對的境界是氣味。所以六根對的境界,佛法的名詞叫色、聲、香、味、觸、法,這是境界的名稱。通常我們用的術語是見聞覺知,眼見、耳聞,鼻嗅、舌嘗、身覺我們都稱為覺,心裡的念頭我們稱知,稱見聞覺知,在菩薩就用一個字,用「觀」。這個「觀」跟底下講「照見」,都不是一個單純眼對色的境界,耳對音聲也叫觀,也叫照見,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都用一個字。通常我們用六個字做代表,這就是分別執著。在高度智慧裡面,分別執著離開了,所以就用一個字。這與我們一般見聞覺知的差別究竟在哪裡?差別就在分別執著。離開分別執著就叫做「觀」,就叫「照見」;有分別執著,就叫做見聞覺知,差別在此地。
要用佛法的術語來講,像《楞嚴》裡面就講得很清楚、很透徹,用八識五十一心所,這就是見聞覺知;離開心心所,就是不用心心所,那就叫觀,就叫照。這種說法說得的確清楚,的確是明了,可是我們做起來就非常非常的困難。因為我們不只是這一生,生生世世,無量劫來,我們都用的是心意識,用成習慣,現在叫我們不用,沒有辦法,捨不掉。心意識的現象是什麼?識是分別,意是執著,第八識是心,是落印象,我們見色聞聲都會有很深的印象。要離心意識,簡單的講,我們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落印象,這個難。佛菩薩他們六根對外面境界,就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落印象,不落印象,心清淨;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心平等;觀就是覺。實在講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平等覺」,它這裡用一個字,觀。所以人家用的是這個心,清淨心、平等心、覺心,用這三個心就是此地這一個觀字做代表。我們凡夫跟菩薩用的不一樣,我們就是有分別、有執著、落印象,落印象是清淨心受了污染,心就不清淨,關鍵在這個地方。所以菩薩得自在,我們不得自在,我們有煩惱,無量無邊的煩惱,這些東西從哪裡來的?就是我們不會觀,我們會分別、會執著、會落印象。
大乘經裡面說得很好,像《起信論》裡面所說的,馬鳴菩薩告訴我們「本覺本有,不覺本無」。心意識是不覺,覺就沒有了,覺了這個東西就沒有。大經上常講,「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是佛法對於宇宙萬物的形成做了一個說明。宇宙萬法從哪來的?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無際的虛空,無量的這些星球,許許多多不同種類的生物,從哪來的?科學家在探討,哲學家、宗教家都在那裡研究,一直到今天都不能叫人有個很滿意的答案。實在說,這些大科學家、大哲學家沒有深入佛法,佛在三千年前早就把這個答案宣布出來,是從無明不覺變現出來的,從這來的;覺了之後,這東西就沒有了。永嘉大師說得很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是從比喻上說的。迷了有這個東西,覺了就沒有了,覺了好像夢醒之後就沒有了。宇宙萬物都是我們真心本性迷了的時候產生的一種夢幻的境界,因為這個境界不是真實的,所以你不可以去執著它,你執著那你就錯誤了,它不是真實的。
現代科學,實在講它的成就也真正令人佩服。科學家說明,我們這個世間根本就沒有物質的存在,過去我們還把一切法分成兩大類:心、物。佛法也是分心法跟色法。《心經》裡面講的五蘊,色就是物質;受、想、行、識,就是心法,現在人講的物質跟精神兩個范圍。物質現象是什麼?現代科學家告訴我們,它只是一種波動的現象而已,這個說法跟佛家說法非常接近。波動是什麼?就是佛家講的無明,無明是動相,無明是妄動,無明不是靜止的,無明是動的。科學家今天講的波動的現象,就很像經上講的「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是這樣發展出來的、變現出來的。科學進步對於佛法實在講幫助我們理解,這是其他宗教裡頭所沒有的。所以它是個波動的現象。
《金剛經》上說的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教給我們這樣看法,又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些話都教我們對於一切萬事萬物不要分別,不要執著,離開分別執著,我們對於事實的真相就能夠看到了。《華嚴經》上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換句話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本來成佛。這個話佛不常說,只在《華嚴經》上說過、《圓覺經》上說過。本來是佛,本來成佛,為什麼我們今天會變成這個樣子?會變成六道輪回?會變得這麼苦?這又是一回什麼事情?佛說我們迷了。他講的是「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是一句話把我們這個病根說出來了。我們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就是因為有妄想、有執著,所以才變成這個樣子。妄想、執著就是迷,妄想是分別。佛以後在經上給我們講二障,二障是兩種障礙,使我們不能夠明心見性,不能夠恢復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成佛,它本來是佛。
這兩種障,一個叫所知障,一個叫煩惱障。所知障從哪來的?就是從妄想分別來的;煩惱障從哪來的?煩惱障是從執著來的。佛法的修學沒有別的,破二障而已。對這個二障的根源、它的發展,我們一定要搞清楚、要搞明白,根源是分別,根源是妄想,根源是執著。我們今天講修行,修行要知道修什麼,就是修的這個東西,如果我們的分別、妄想、執著一天比一天減少,也就是說我們能夠一天比一天淡一點,我們的修行就有進步了。果然分別執著一年比一年淡薄,一個月比一個月淡薄,一個星期比一個星期淡薄,你就是真的菩薩了。我們現在很多同修受了菩薩戒,不一定是菩薩,你自己認為是菩薩,諸佛菩薩不承認你。你如果真的煩惱、妄想一天比一天少了,你雖然沒有受菩薩戒,諸佛菩薩承認你是真菩薩。為什麼?你真的在行菩薩道,菩薩道就是煩惱輕、智慧長。你的煩惱一天比一天輕、一年比一年輕,煩惱少了,智慧就長!智慧不要求,因為煩惱把智慧障礙了,所以煩惱去掉,智慧自然就現前,般若智慧就是佛道,佛道不是求來的,是這樣來的。這是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
理、事明白了,我們才知道我們應該怎樣用功,怎樣功夫就會得力。功夫得力,一定要學佛、學菩薩,要學佛菩薩,要用觀照的功夫。禅宗特別標榜這個功夫,禅宗修學用功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觀照」,觀照就是練習,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練習不用分別心、不用執著,先練習這個。在生活當中修行,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錯誤的行為是什麼?分別、執著、妄想,那是錯誤的行為。這個功夫用久了,功夫得力了,就進入第二個階段「照住」,照住就是我們平常講他得禅定,得禅定叫照住。照住久了,這個功夫成熟了,第三個階段叫「照見」,照見,就是禅宗裡面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是照見。這是功夫三個階段。可是諸位要曉得,禅宗到照見的時候,才真正解決問題,了生死、出三界。如果沒有到照見,只照住,那還不行,出不了三界,將來,我們俗話說,人死了以後他到哪裡去?他到四禅天去了、四空天去了。那是定中的境界,他得定,他沒有開悟、沒有見性,出不了三界。
諸位要知道,照住(就是得禅定)已經相當不容易!我們看一個人入定,盤腿面壁能夠三個月、半年不出定,能夠坐那麼久;入定半個月、一個月是小定。我們看《虛雲老和尚年譜》,虛老和尚常常一入定就是十天、半個月,《年譜》上常常看見的。定中的時差更大,《年譜》上有一個記載:有一年過年的時候,虛雲老和尚在山上住茅蓬,是在臘月的時候,就是農歷十二月,哪一天沒有記載,他煮芋頭,鍋裡煮了芋頭。在煮芋頭,還沒有煮好,他老人家就在打坐,就入定了,這一定也不曉得定了多久,年過過了。年過過了,附近寺廟裡面:虛老和尚怎麼好久沒有看到他,過年也沒有到這裡來?於是到茅蓬去看他,看他的時侯,他還在入定。這人家用引磬在耳邊敲,叫他出定,他就出定了。出定,看到他們人來了,就招待他們:我剛剛煮的芋頭還沒好,現在開鍋看看,那個鍋裡頭都發霉了,怎麼回事?人家告訴他說,他在定中感覺才幾分鐘,實際上已經過了差不多二十天。他定中感覺不過十來分鐘的樣子,你看看定中的時差多大。
這就是說明我們要了解事實狀況,禅定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不能解決問題。一定把這個功夫再提升,提升到照見,那才解決問題了。你知道這是多麼難的一樁事情!所以佛法真正講修行做功夫,是要斷煩惱、要開智慧。煩惱習氣斷不了,不管你用的什麼功夫,禅也好,教也好,戒律也好,密也好,都出不了三界。這個問題嚴重了。所以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為我們開設這麼一個法門,不斷煩惱也能出三界,也能夠圓成佛道,諸位要曉得,無量無邊法門裡面,這個法門只有一個,沒有第二個,這個就是念佛往生不退的法門,只有一個。你們千萬要記住,沒有第二個,想離開這個法門再找第二個法門,也是一生當中成就的,那你就迷惑顛倒了,你不了解事實真相。
唯獨這一個法門,所以一切諸佛都贊歎,一切諸佛都弘揚,一切諸佛都勸人念佛往生淨土。我們看華嚴會上,普賢菩薩勸導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不是普通人,都是明心見性的,都是到照見功夫的人,還勸這些人求生淨土。這我剛才說過,我們是沒有能力出三界,那個照見五蘊皆空的人,他有能力出三界了,有能力出三界,為什麼還要往生淨土?這是個問題。沒有能力出三界,求生淨土有道理。有能力出三界,生到華藏世界親近毗盧遮那如來,為什麼還要往生?普賢菩薩勸那些人往生,毗盧遮那佛也沒有生氣,也沒有說:你這個菩薩太壞,把我的徒弟統統都度走,都勸走了。毗盧遮那佛沒有說這個話,不說就是默認、就是承認,普賢菩薩做得對,沒做錯。原因在哪裡?如果我們細細去看大乘經你就曉得,華藏世界等覺菩薩成佛,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還是要用很長的時間,愈是最後是愈困難。
佛講三大阿僧只劫,這是講修行。三大阿僧只劫,第一個阿僧只劫可以證到三十個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換句話說,好像我們讀書一樣,在第一個阿僧只劫,你可以念到三十個年級,從一年級到三十個年級,一個阿僧只劫讀完了。第二個阿僧只劫,只能念七個位次,從初地到七地。第三個阿僧只劫,只能念三個位次,八地、九地、十地。三大阿僧只劫,實際上是菩薩位次滿了。成佛,還要往上去,還要費功夫,按照這個程序來說,等覺到成佛,恐怕也得要一、二個阿僧只劫,要這麼長的時間。文殊、普賢聰明,他到極樂世界去,到極樂世界去怎麼樣?時間縮短了,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沒幾天他就成佛了。這是文殊、普賢,華藏世界的等覺菩薩,華藏世界的後補佛,為什麼也要往生極樂世界,道理在此地,理由在這個地方。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輕視這個法門,千萬不要錯過這個法門。
剛才說了,我們這個世界成佛要三個阿僧只劫,這個數字是天文數字。到達西方極樂世界,《觀經》上告訴我們的(《觀經》我們在這裡講過),下下品往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只要十二大劫就花開見佛聞實相法,發菩提心。十二劫跟三個阿僧只劫不能比,時間太短太短了,十二劫就花開見佛聞法發心。換句話說,十二大劫,他到達什麼程度?聞法發心,那是初住,很快就能證八地無生法忍,不需要一大阿僧只劫。你想想看這個時間是多快,簡直不能比,這下下品往生的。我們同修,你不往生則已,你要往生決定不是下下品。為什麼?下下品是殺父親的人、殺母親的人,殺父母、破和合僧、無惡不作的,我們雖然造很多罪業,沒這麼重。換句話說,大概是下品中生,也許我們有分,下下品絕對不是我們。下品中生的人,六劫就花開見佛、聞法發心,時間就更短了。所以像文殊、普賢那樣的人到西方極樂世界,到達那裡就成佛,他為什麼在華藏世界去待那麼久的時間?這個帳要會算。在一般嚴格的來說,我們往生大概都是下品上生或中品下生往生。下品上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時間大概都是在差不多四十九天,四十九天不是西方極樂世界,是算我們這邊的,我們到那裡去一個多月,就等於一般菩薩在此地修一個阿僧只劫。我們只要費一、二個月的時間就超過他們一個阿僧只劫。你要是把這裡頭的事實真相搞清楚,你會算這個帳,對西方極樂世界的信心,你就真的堅定了,什麼人來勸你,你都不會動搖了。今天人家說這個、說那個,一說心就動了,你對於這個事實真相是完全不了解,你才會動搖。你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哪有比這個更穩當的,哪有比這個更快速的!所以這個是真實智慧的選擇,真實智慧的決斷。
我們現在要問,禅宗裡面觀照、照住、照見,我們淨土宗有沒有?有。只是名詞不一樣,方法不一樣,功夫的層次完全相同。而且我們用的方法,比任何一個法門的方法,真的要巧妙,巧妙得太多了。淨宗法門只用一句佛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會念的人很多,三歲小孩都會念,真正明白阿彌陀佛那個人就不多了,太少太少了。我們常看到經上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到底怎麼不可思議不知道,如果真正知道不可思議,你的信願行一定都會達到上上乘,與文殊、普賢確確實實沒有兩樣。也就是說,我們智慧和其他的德能比不上文殊、普賢,這信願行,我們跟普賢菩薩,跟文殊菩薩,確實是無二無別。我們到西方世界的成就,一到西方世界成就就跟普賢、文殊平等,為什麼?因平等,果當然平等。
這句佛號,古人做了一個詳細的比較。大家在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注解裡面可以看到,他把古人這個比較都抄在這個注解裡頭。隋唐的大德將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做了一個比較,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哪一部經第一?這一比較,大家幾乎都公認《華嚴》是第一。《華嚴經》講得最圓滿,有理論、有方法、有境界,後面還做示范,善財五十三參是給我們做示范,表演給我們看,如何把佛法的理論、方法,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這五十三參,包括的是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人家是怎麼個修學法,他所得到的效果,無論是男女老少,無論是哪一種行業,所得到的效果,是自己個人幸福快樂、家庭美滿、事業成功,社會和諧,國家富強,天下太平,這個是修學的效果。你看人家怎麼個修法,我們今天修行叫盲修瞎練,真的搞錯了。人家修行是生活,這個要懂得。絕對不是說,我們今天一天一定要念多少經,要念多少咒,要拜多少佛,不是搞這個。諸位仔細去看五十三參,他們是日常生活、是處事待人接物。人家那個佛法是活的,活活潑潑,是生活的佛法。我們今天的佛法,實在說個不客氣的話,是變成宗教的佛法。釋迦牟尼佛所傳的是生活的佛法,不是宗教的佛法,現在佛法變成宗教,所以真正的利益好處我們得不到,變成宗教的迷信,這不切實際。
《華嚴》這算第一經。古德又把《華嚴》跟《無量壽經》做個比較,《無量壽經》第一,把《華嚴》比下去了。為什麼?《華嚴》到最後的圓滿是歸到西方極樂世界,他才得真正究竟圓滿,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同時成佛,這個不可思議!《無量壽經》就是《華嚴》的歸宿。我們今天再看《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我們現在采取的本子,一共是四十八章。這四十八章裡面哪一章第一?再追,當然是第六章,第六章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是淨宗的中心。第六章第一,第六章一共是四十八段,四十八願,哪一願是第一?古大德也公認,第十八願第一。十八願說的是什麼?十八願說的就是佛號,十念必生。從十八願裡面,我們明了了,這一句阿彌陀佛佛號功德真的不可思議。這個才把佛號顯示出來,它在整個佛法裡面是最高峰。換句話說,四十八願就是解釋這個名號的,《無量壽經》是解釋四十八願的,八十卷《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解釋《無量壽經》的,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這一大藏經是解釋《華嚴經》的。你這麼上下一看,這個才真正明了,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才真正曉得。
這句名號,蕅益大師在念佛開示裡頭所說的,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所說一切法門統統包括在其中,一句沒有漏掉。不但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都在這句名號之中,可以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無量無邊的法門,也在這一句名號之中。所以你念這句名號,這一切經都念到了,一切咒也念到了,一切法門都在其中,一樣沒有漏掉!這是我們認識名號的價值,認識名號在整個佛法裡面它所據的地位,我們為什麼選擇持名,這說得出一番道理出來。文殊、普賢也選擇這個法門,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為什麼選擇這個,我們自己為什麼選擇這個。法門選擇之後,我們信心堅定了、願心懇切了,這個就是高度般若智慧的選擇。所以念佛,執持名號,我們平常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的時候,就是真的你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沒有人知道!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知道他是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他不曉得,所以他會動搖。這個人說:「那個地方有神通,那個地方有感應」,統統都跑掉了,不知道自己念佛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不曉得。不曉得自己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的時候,信願持名的時候,跟觀自在菩薩完全相應。你說冤枉不冤枉!
念佛,念到功夫成片,就是禅宗裡面的觀照;念到事一心不亂,就是禅宗裡面的照住;念到理一心不亂,就是禅宗裡面的照見。我們講功夫成片、事一心、理一心,用這個名稱,禅宗裡面用觀照、照住、照見,名詞不一樣,境界、功夫完全相同。如果講功夫,我們比禅宗方便,比禅宗更容易得力。禅宗得力是相當之難,為什麼?禅宗是從空走,可以說完全沒有依靠。我們是依靠這一句名號,這就方便多了。所以一定要曉得法門殊勝,知道我們是在干什麼。
平常怎麼觀法?這個要跟諸位說清楚,這就是修觀自在。我們自己要想這一生過得很幸福,過得很快樂,過得很美滿,你就要懂得觀自在;你不懂觀,你就得不到。這個觀就是念佛,所以比禅宗方便。禅宗教你觀,那個方法很復雜,也很難做,當然這個觀得力更不容易。我們淨宗方便,就是這一句佛號。怎麼觀?這個觀,剛才講了,離心意識就是觀,也就是說,離妄想、分別、執著,那就是觀。我們有這句佛號太方便了,妄想起來,趕快「阿彌陀佛」,馬上轉成阿彌陀佛;分別起來了,一樣轉成阿彌陀佛;執著起來,也轉成阿彌陀佛。換句話說,不管什麼念頭,好的念頭也好,壞的念頭也好,這個念頭一起來,馬上就把它轉成阿彌陀佛,這就是我們淨宗的觀照,所以比禅宗方便。
禅家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就是觀照;念是什麼?念是念頭。善念也好,妄念也好,無論什麼念頭,念頭一起來,我們立刻把它換成阿彌陀佛。第一個念頭是妄念,第二個念頭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是個念頭,阿彌陀佛不是妄念,剛才講了,阿彌陀佛是不可思議性德的功德,是自性裡面的功德,不是平常的功德,而且是性德圓滿的名號。用這句名號,把我們自性圓滿的功德喚出來,是這麼一個方法,這叫念自性彌陀。自性彌陀跟西方極樂世界彌陀是一不是二,所以不要有分別、不要有懷疑。有人來問:我們自性彌陀跟西方極樂世界彌陀,到底是一個、是二個?我們念阿彌陀佛,到底是念自性彌陀,還是念他方世界的彌陀?那個懷疑,疑心不斷,這個是麻煩。佛在經上講,疑是菩薩很大的障礙。念佛的秘訣,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是大勢至菩薩講的「淨念相繼」,淨念自自然然就「都攝六根」。
所以要曉得怎麼觀,觀就是把所有念頭都換成阿彌陀佛。在這裡,我再要貢獻給同修們,念佛不在口頭上,口頭上念,有口無心,那個沒有用處。心上真正有了佛,那才叫念佛。所以「念」是今心。中國文字妙不可言,中國文字是智慧的符號,這個念字是會意。中國的文字結構是六書,六個原則,它是會意。你看這個字,體會它的意思,今心,現在的心,心上真正有了,那叫念。所以不在口頭上,心上真正有了,我們俗話說心上人,你要把阿彌陀佛變成你心上人,那你是真的念佛。
我今年年初在台北,有一個同修來告訴我,說他念佛念了很多年功夫不得力,問我怎麼辦?我就說你得要放下,佛堂裡頭常講: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打佛七當中常常提醒:放下萬緣,一心專念。我說你要放下。他就告訴我,他說:法師,我什麼都可以放得下,我就是孫子放不下。他那個孫子是他的心上人,無論在什麼時候,他第一個念頭會想到他孫子。所以我就告訴他,你把你孫子換成阿彌陀佛,你就決定往生,那叫念佛。
諸位一定要懂得,不是說我一天要念多少聲佛號,你看古人講的,「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寒山、拾得還諷刺說「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有口無心,心上人他是另外有,他口裡喊佛號沒有用處。像剛才那位老居士,他雖然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他孫子放不下,臨終還被他孫子牽跑了,他還是不能往生。心裡頭真的有,這叫念佛。你要不把這些事實真相、道理搞清楚,你很不容易做到,你心裡回不了頭;你真正了解這是真實的,唯獨這個是真實,唯獨這個能解決一切問題,你才會真正的向往,真正的想得到,就是這一句名號。我們的信心、願心,都建立在這個佛號的基礎上,然後念佛。
我在馬來西亞教大家一個念佛的方法,非常適合於現代人用功夫。功課時間短,次數多,這一堂功課只要一分鐘,你不能說我沒有時間做。一天要做九次,就是次數要多,時間要短,十念法。從前那個十念法,是一口氣叫一念,這個是前清乾隆年間慈雲灌頂法師他提倡的。他這個十念法,是教我們很忙的人、工作繁忙的人,用這個方法做早晚課,十念法,一口氣叫一念,十念。我今天教給大家的十念法,不是這個方法,是十句,比他那個更簡單,就是十句佛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一堂功課就圓滿了,你看一分鐘,簡單!這十句佛號當中決定沒有夾雜妄想。諸位要曉得,時間長了,會打妄想,會夾雜;時間短,就沒有妄想,把精神集中,十句佛號裡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我們有真正的信心,沒有懷疑。非常符合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符合這個原則,完全符合,時間短,就是十句。
早晨起來,洗臉刷牙之後,家裡供的有佛像,在佛像面前合掌,就這十聲佛號;如果沒有佛像,面向西方,面向西方的時候,求這個感應,就是這十句,時間很短就做完了,這第一堂。第二堂,吃早飯的時候。吃早飯的時候,平常我們念供養咒,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其實念供養咒都是有口無心,沒什麼用處的,沒有用處的。不如我們在吃飯之前,合掌念十句阿彌陀佛,這第二堂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第二堂。上午上班的時候,你坐到辦公桌要工作之前,合掌念十聲,時間很短,第三堂課。下班之前,工作完了,收拾完畢,也合掌念十聲。下班念一次,中午吃飯的時候一次,下午上班一次,下午下班一次,晚飯一次,晚上睡覺之前一次,一天九次。一天九堂功課,一堂不可缺,每一堂功課只要一分鐘,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時間短,次數多,這個效果比你早晚課念上二、三個鐘點,效果還要好,力量還要大。心裡真正有佛,一天念九次,九次喚醒,念念不忘,這個效果比平常用功夫容易得力。諸位試試用這個方法。我在馬來西亞,同學們聽了之後用這個方法,兩個星期以後告訴我:法師,效果非常好,很容易得力。對於現代人,繁忙的工作,是非常適用的一種修行的方法。我們用這個方法來做。
今天時間到了,明天我們繼續再談。明天這部經,我一定把全部交代出來,決定跟我們念佛法門水乳相融,密不可分,才曉得我們這一句佛號真的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不是開玩笑的,不是小事情。
般若心經念佛說 (第二集) 1994/3/27 美國聖威爾 檔名:09-018-0002
諸位同修,昨天我們將《心經》第一段做了一個概略的報告,這個經的重點就在第一句。經,佛法裡面講的有教、理、行、果這四大類,教是教學,理是理論,行就是實踐,所謂果就是從實行當中證實教理的正確性,這就叫證。換句話說,前面教、理、行合而為一的時候,一而三、三而一的時候,這個時候就叫做證。教學的重點是在行,行就是日常生活行為,如果不能把這些理論變成我們實際的行為,那麼這個教學就是我們常講的玄學,不切合實際,佛法最重要的是講究修行。
這個地方,這部經第一個就是觀,『觀自在菩薩』。接著底下就跟我們說『行』,唯有行,後面才有『照見』,照見就是證。觀這個裡面就是教、理,在實行當中你才能夠照見,才能夠發現事實的真相,這個真相就是「五蘊皆空」,這個時候一切苦厄都沒有了。一切苦厄是迷在五蘊裡面才有苦,才有許多的煩惱,我們講生死輪回、無盡的痛苦是迷於五蘊。五蘊真相大白之後,不但一般的苦楚沒有了,就是生死輪回也沒有了。向下的經文就是前面這一段的解釋。當然經文少,解釋都是從綱領上來說,細說都在《大般若經》裡面,那就說得非常詳細了。綱領對我們修行非常重要,對於理論認識了解它,那是大經好,說得很透徹,說得很詳細;可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抓綱領是最重要的,就是愈簡單,我們做起來就愈方便。像昨天我跟大家講的十念法,這非常方便,愈簡單,那個效果愈顯著。修十念法的時候,雖然時間很短,諸位要曉得,那就是觀照。這十念還是觀照,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那叫真正的用功夫,那是真正的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不但念佛如此,佛給我們講的八萬四千法門,四弘誓願裡面講的無量法門,念佛就是八萬四千法門裡面的一種,一種是觀照,一切都是觀照,問題就是你的功夫得力不得力,關鍵在這個地方。用功如理如法,就是合乎理論、合乎方法,用功得力,觀照功夫就非常的明顯。我們明了這些事實,才真正知道佛門裡面所說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法門既然平等,沒有高下,我們選擇這個法門,心就會定了,其他人修學與我們不同的法門,我們聽到了,我們見到了,我們起尊重心,不一定要學他。他在那個法門得利益,我在這個法門得利益;他在那個法門開悟、證果、成佛,我用這個法門也開悟、證果、成佛,沒有兩樣。最忌諱的是三心二意,今天想學這個,明天想改學那個,那個麻煩就大了,那個到後來結果是一事無成,一樣都學不好。所以修學貴在一門深入,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一門深入就對了,就能夠達到這個效果。
『照見五蘊皆空』,這句話實在講就是明心見性,禅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這是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見性,也就是教下所講的大開圓解,我們淨土宗裡面所講的理一心不亂。『度一切苦厄』,就是佛法裡面常講的大涅盤,涅盤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滅,四谛裡頭苦集滅道,涅盤就是滅,滅什麼?滅煩惱,滅生死,滅苦厄,都沒有了。這一句就是證大涅盤。照見五蘊皆空就是證大菩提,菩提是智慧,圓滿的智慧。可見得整個佛法,一句話都說盡了。有人說佛教經典太多,你給他講,不多,你看,就這麼一句,就講完了。細說呢?細說那很多,說不盡;簡單的說,一句話就說完了。
《華嚴》裡面教給我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從這能體會得到。可是那個一,一是什麼?這一點不能不清楚,它這個一是任一,不是專一,如果是專一,這法就不平等,就有高下了。它一是任一,任何一個一,都一樣的。所以一門深入是任何一門,並不單單指特定的某一門,不是這個意思,是任一。這是從通途上說,就是一般來講,事實確實是如此。為什麼在任一裡面,諸佛如來偏贊淨土?《心經》這裡面講的是通途法門,不是講特別法門,是通途法門,是講一切萬法的原理原則,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違背這個原則。佛菩薩為什麼偏贊淨土?偏贊淨土有道理,因為通途法門都要斷煩惱才能證真,你看這個地方講的,一定要到照見五蘊皆空,你才能度一切苦厄,那個照見就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得到的。我們絕大多數的人,說實在話來講,現在一萬個人當中,大概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個人,功夫頂多只能做到觀照,照住都做不到,照住是得定;照見那是見性,明心見性,那更不可能。這就是我們現在的根性不行,我們的環境也很不利於修行。為什麼?環境對我們的誘惑太大,一般人禁不起誘惑,心會隨著境界轉,這就是搞輪回。
你為什麼不能得定?參禅,參禅的人很多,你們看到幾個參禅得定的?不要講開悟,那不必說了,參禅得定的。過去幾十年,民國初年的時候,倓虛老法師他有一個錄音帶,打佛七,佛七的開示錄音帶,灣區這邊有流通,他老人家的許多著作我們在此地也能夠看得到。這個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位天台宗的祖師,他老人家說過,他一生當中看到參禅得定的,他說有,他見過。從參禅開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說一生當中不但沒有看過,聽也沒有聽說過,你就曉得多難。得定,沒有出三界,換句話說,沒有超越六道輪回,還在輪回之中,換句話說,沒有解決問題,一定要照見,這問題才解決得了。
修行人到照見五蘊皆空,這是什麼地位?天台家判教:藏、通、別、圓,照見五蘊皆空在別教裡面講是初地菩薩。你只要修到照見五蘊皆空,你就是初地菩薩,在圓教裡面講就是初住菩薩。《華嚴經》上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是屬於法身大士,也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照見五蘊皆空就是證一分法身,破一品無明,無明不破,沒有辦法照見。所以我們從這段經文裡面,這是大乘的真正成就了,超越三界六道生死輪回。
對我們來講,我們的業障很重、習氣很深、煩惱很多、妄念很多,再加上現在社會,現在真的,古人講花花世界那是形容詞,現在是真的花花世界,每天都在受污染,電視就是一個最大的染缸,在那裡污染。報紙、雜志、廣播,我們六根所接觸的這個環境,比起從前不曉得嚴重到多少倍!從前那個社會非常純樸,我們雖然沒見到,但是像我們這樣的年齡,想一想抗戰時期,想一想我們初到台灣。我們初到台灣,民國三十八年,台灣人口六百萬人。一般人在街上走,穿木屐,我也穿過。生活非常純樸,街上看不到東西,人情味很厚,人與人確實有個親密的感觸。大家能夠和睦相處、互助合作,那時候真的有,彼此幫助,縱使陌生人都很熱心的來幫助。我們初到台灣,路不認識,迷了路,隨便問一個人,他都很熱心的告訴我們,有的時候他會帶我們一同去,陪到一同去。現在不行了,現在你問的時候,人家理都不理你了。你看不過是三、四十年,這個社會風氣完全變了。
再往以前來設想,愈往前去,人口少,生活簡單,心地純厚。在古時候,古大德教學,在那樣的社會狀況之下,還怕有妨礙,把道場建立在深山裡面,交通不方便,到道場去要走個三、四天,走路上去,沒有交通工具。所以俗話常講,「無事不登三寶殿」,誰有工夫到那邊去?那樣的社會都還想方法來防止污染。祖師大德們要是生在現在這個社會裡,那不曉得做何感想了。現在這個寺院建在深山,不行,交通工具太發達,車一開就上去了。電視、廣播無孔不入,擺個電視機,深山裡頭打開,跟現在社會,沒有離開社會。你就曉得現在修行,比從前難到什麼程度。所以現在難,不容易得定,開悟就更不必說了,不容易得定。定都得不到,換句話說,我們無論怎麼修,修得再好,來生如果說是很幸運的話,可以得個人身;天很難,欲界天都不容易去;最容易去的,三惡道。不要認為是念佛、學佛,學佛人照樣墮三惡道,俗話常講「地獄門前僧道多」,這不是假的!所以修行,修了一生,修了一輩子,最後修到三惡道去了,你說這個冤枉不冤枉!正因為有這麼許多困難,所以諸佛如來才教給我們,在一切法門裡面選擇淨土法門。
淨土法門的好處在哪裡?不要照見,不要照住,只要有觀照功夫就行了。這我們可以做得到。照見是開悟,明心見性,照住是得定,這個難!不需要,觀照在淨宗裡面就是功夫成片,這個我們努力一下確實可以做得到。什麼叫成片?這是昨天跟諸位說了,我們心裡面只有阿彌陀佛,除了阿彌陀佛之外,其他一切憂慮牽掛統統捨掉。諸位要記住,是叫你心裡面不要有牽掛,不是叫你事上沒有。在事上,你有家庭,你有事業,你要認真努力去做,心裡面不要牽掛,心清淨。有人就問:我心裡不牽掛,我的事情怎麼會做得好?這個你就不懂了,心地要沒有牽掛,你的事情做得更好、更圓滿。為什麼?沒有憂慮、牽掛的心,那個心是清淨心,清淨心生智慧。有憂慮,有牽掛,那是迷情的心,迷情生煩惱,生錯誤的知見,你的事情怎麼會做得好?你懂得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你就曉得,佛教給我們修學真的有好處,真正帶給我們大利益。所以佛家講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是叫你什麼事都不做了,那你就把佛的意思錯會了。佛教你身心世界放下,是從心地放下,不是事上放下,事沒有妨礙。諸位要知道,《華嚴》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事沒有妨礙,妨礙是心,是從心地放下,這個就對了。下面這一段經文說明五蘊皆空:
【捨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到這裡是一小段,這一小段是講五蘊的空相。『色』是物質,物質不是真的;『受想行識』是心理現象,也不是真的。「受」是享受,「想」是思想。「行」是念念不住的意思,行就是不住,它不停,不能夠停住,這個叫行;譬如我們一個人,從生到老,不是一年比一年老,不是一月比一月老,剎那剎那老,它不停。我們常講青春不駐,它不能停在那個地方,如果能停就好了,人人都喜歡十八歲,我們永遠就十八歲,它不停,這叫行苦,這個叫行。「識」,唯識裡面講的阿賴耶識。這四種都是屬於心法,識是心之體,受想行是心的作用。所以這個心,就是你的妄念一個一個生滅不停,這是屬於行,妄念生滅不停。
為什麼說它是假的?佛法真跟假的定義,簡單的說,真它是永遠存在,永遠不變的是真的;如果它不是永遠存在,它是暫時的存在,它是剎那在變化的,這個就不是真的。根據這個定義,我們觀察一切萬法,人有生老病死,他的存在最長也不過是一百年而已,活一百歲的人還不多。一百歲之前沒有他,沒有這個形相,一百年之後也沒有這個形相,可見得這個是暫時的,是暫有,不是永恆的有,不是永恆的存在,何況這個身確實剎那剎那在變化。現在科學家為我們說明了,我們進佛堂這個時候,在這裡坐上兩個小時,出去了,我進來的時候那個我,跟出去的我,不是一個我。我們生理的細胞新陳代謝已經換了不少,這個在剎那變化。所以這個有就叫做幻有,佛經裡稱作妙有,妙是奇妙的意思,本來沒有,現在有了。有,實際上還是沒有,現代科學家所說的波動,這個說得非常相似。心也是屬於波動,物質這個色相也是屬於波動產生的現象,確確實實它不是真正的存在。這是空的意思。
空不是什麼都沒有,如果這個空解釋什麼都沒有,那是錯誤的。這個空是有,有是有這個形相,有這個作用,沒有它的自體,沒有它的本體,所以佛經上把它比喻作夢幻泡影。佛在經上用夢幻來做比喻說得最多,大小乘經典裡面常常見到。所以空不能把它當作無講,空是有,有形相、有作用,沒有自體。所以從體上講是空的,從相上、作用上講是有的,空有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空就是有,有就是空,這個是比較上難懂一點的。如果把它分成兩個,空不是有,有不是空,我們很容易懂;空跟有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體是空的,相、用是有的,是這麼一回意思。
底下這四句說明物質的真相,『色不異空』,不異是色跟空不是兩樣的,是一樣的,『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個說明它的的確確是一不是二。這四句話不好懂,我們還用比喻來說。古德常常用金與器做個比喻,把金比作體,體是空的,器是相。我們用黃金,金是體;我們用黃金做個項煉,項煉是相;我們用黃金做一個茶杯,茶杯是相;我們用黃金做一個佛像,佛像是個相,金不變,相可以隨時變,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色就好比是相,空就好比是金,所以說金就是器、器就是金,金不離開器,器也不離開金,用金跟器做比喻,這句話的意思就比較好懂了。如果我們用金、器來念這四句,色是器:「器不異金,金不異器;器就是金,金就是器」,這就好懂了。從這個比喻體會宇宙的實相,真實相,它是這麼一回事情。
心理的體用也是這樣的情形,像底下「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如果我們把句子念完整來,那就是「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乃至於到底下「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這說明了宇宙人生,色法是宇宙,心法是人生,這把宇宙人生的真相道破了。了解事實真相,然後我們才明了佛為什麼叫我們不要分別、不要執著,佛對我們的教訓,我們才歡歡喜喜的接受,才認真依教奉行。佛說的是對的,我們的分別執著錯了。分別執著,東西實在有,是可以分別、可以執著的,它沒有!夢幻泡影,有什麼好分別,有什麼好執著的!
事實真相說穿了,不但宇宙人生是夢幻泡影,佛說一切法也不例外。這正是佛門常講,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們弘法利生,所謂是「夢中佛事,水月道場」。建立,建立道場,什麼道場?水月道場,水裡面月亮影子;大作夢中佛事,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是大作夢中佛事。這是真的,一點不假。這就是說明了,不但世間一切法不要去執著,佛法也不能執著,佛法也沒有,都不是真的,雖不是真的,從這些幻法裡面你去體悟真實。所以真的東西說不出來,也指陳不出來,佛對我們的幫助就是旁敲側擊,我們自己要知道去領會、去悟入,那就對了。
所以佛在《般若經》裡,《金剛般若》就講得比這裡多,「佛不度眾生」。眾生是誰度的?自己度的,你自己悟了,你自己得度,佛不能幫助你悟,佛也不能度你。眾生,一切眾生都是自悟自度,到你照見五蘊皆空的時候,你就悟了;度一切苦厄,你就度了,這是自悟自度。實在說,諸佛菩薩不過是把他自己自度自悟的經驗告訴我們而已,提供我們做一個參考,讓我們有一個榜樣來修學,佛對我們的幫助只限於這個階段。所以開示悟入,佛只能做到開示,悟入是我們自己的事情,他沒有辦法幫助我們悟、幫助我們入。
下面一段,我們再看底下:
【捨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把世間一切諸法說盡了,也就是宇宙人生真相全盤托出,說盡了。佛說法他的原則是應機說法,也就是說,要看眾生的根性,要看眾生的程度,要看眾生現前生活環境,這些是他說法先決的條件。於是他所說的一定契機,契機就是很適合聽眾的程度,很適合聽眾的需要。佛沒有一句廢話說的,句句都落實在我們生活之中,所以佛法才會受到一切眾生的歡迎,一切眾生的愛好。
眾生根性不相同,這就是對於一切法迷悟淺深不一樣,有些人對於色法迷得深,對於心法迷得淺,迷得深那就要細說,迷得淺的,稍微提一下他就明了;有些人對於心法迷得深,對於色法迷得淺;有些人是心法、色法統統都迷得很嚴重的,這是舉例而說,大別有這個三大差別,佛說法就不一樣了。譬如講五蘊,我們一看,他心法說了四個,說得多,色法只說了一個,這一定是迷心的人很重,迷色的人淺,這講五蘊。如果是相反的,心迷得淺,迷色迷得重的,佛就講十二處。十二處講六根、六塵。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這個統統是屬於色法;六根裡面,眼、耳、鼻、舌、身也是色法,色法說了十一個,心法只說一個意,六根裡面意根是心法,心就說得很簡單,色就說得很詳細,這說十二處。如果兩者迷得都重?佛就說十八界,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心法裡面說了七個,六根裡頭意根是心法,六識是心法,意根加上六識,心說了七個,色法說了十一個,兩邊都說得很詳細。這是完全看聽眾對於色心迷的淺深,佛說法就不一樣。這一段裡面講了十二處、講了十八界,我們明白佛為什麼這樣說法。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就把一切法都包括,這個一切法不限於我們這個地球。實在說,盡虛空遍法界,包括一切諸佛剎土,也不出這三大類: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佛講三科,不出這個范圍。所以這三科就把虛空法界裡面一切萬法都包括盡了。
這些法的真相是什麼?佛在此地講『諸法空相』,這一句是綱領,一切法的真相是空相。佛門常講「萬法皆空」,就是根據這個意思說的,萬法皆空。萬法皆空,不是說萬法皆無,這一定要看清楚的,不可以說萬法皆無,是講萬法皆空,空跟無意思不相同,體空、相有。為什麼說它皆空?因為一切萬法都是不生不滅的,這個我們很難懂。我們看到一切萬法都是有生有滅,都是有垢有淨,都是有增有減,這是我們凡夫看的。這個看法看錯了、想錯了,我們把事實的真相看錯了、想錯了。真相是什麼?真相是不生不滅。其實這一句是底下這幾句的總綱領。
什麼叫做生?生是從前沒有,現在忽然有這個現象,這生了;滅,滅是從前有,現在沒有了。我們看到這個現象叫生滅。佛說我們沒有見到真相,只看到現象,沒有看到真相。真相是什麼?真相,他老人家告訴我們,是緣聚緣散。緣聚的時候我們不曉得,以為那是生;緣散的時候,我們不知道,以為它是滅,其實沒有生滅。這個道理很深,假如我們真的搞明白、真的清楚了,我們會得一個很大的快樂,什麼快樂?生死沒有了。一般人對於死很恐怖,這恐怖沒有了,遠離一切恐怖。下面講「無罣礙故,無有恐怖」,恐怖真的沒有了,曉得什麼?曉得我們沒有生死,沒有生滅。在楞嚴會上,波斯匿王聽佛說法,他明白這個道理,他非常歡喜、非常快樂。因為常常憂慮著生老病死,常常放在心裡很痛苦,結解開了,知道沒有生老病死,都不可得。
我們現在要說明什麼叫緣聚?什麼叫緣散?佛給我們講,一切萬法都是因緣生的,因緣所生的就不是真的。《中論》裡頭說得好,「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個我是佛說的,那就叫空。譬如毛巾,這是個相,它是緣生的,我們看到是有,佛看到是空。怎麼是空?把這個線頭打開,一拆開一條,拉長時它是一條線,原來是一條線聚集成一條毛巾。佛眼睛看,沒有看到毛巾,看到線,沒有看到毛巾,它是聚的;線再一分析,裡面是纖維;纖維諸位再分析,現在科學家分析,就分成分子、原子、電子,分的時候他看到是那些東西。這是緣聚,才有這個相,哪有生?拆開來的時候,毛巾沒有了,滅了,是緣散了。這是緣聚散而已,並不是這個東西真的有生滅,緣聚緣散。
《金剛經》上,佛說的尤其是明了,佛講這一切萬法,小說到微塵,大說到世界,那個世界不是我們這個地球,世界是講現在的宇宙,無量無邊的星球,佛說一合相。《金剛經》上說「一合相」,一就是我們現在講基本的一個物質,是這個基本物質排列組合不同。我們現在講方程式,排列的不一樣,這樣組成分子,分子再組成物質,一切物質統統是這一個基本物質組合的現象,所以這一切相是平等的,沒有差別的。在佛眼睛裡面,這一塊石頭、沙土跟我們講的金剛鑽,佛看完全是一樣的。為什麼?它基本的物質相同,只是組合排列不一樣而已,所以它的價值是相等的,不會有差別,不像我們現在金剛鑽價值那麼昂貴,石頭根本沒有人要。都是一合相,只是它裡面的排列方式不一樣。
現在我們要問,這是個很大的問題,也是非常嚴肅的問題,宇宙的這些現象誰排列的?沒有人知道。於是人就打妄想,大概一定有個神在那個地方排列、在那裡制造的,所以就變成神造宇宙,神造萬物。神到底在哪裡?虛無飄渺,從來沒有人見到過;神是人幻想出來的、推測出來的,不是真正有的。佛把這個事情給我們解釋,宇宙萬有從哪裡來的?是從我們自己心裡面變現出來的,心是能造,宇宙萬法是所造;心是主宰,佛菩薩不是主宰。《華嚴》十玄門裡面有一條講「主伴圓融」,主到底是哪一個?不是專一的,也是任一的。譬如我們講阿彌陀佛是主,所有一切十方諸佛都是伴,像大會裡面他是主席,其他人都要聽他的,一個主。如果說釋迦牟尼佛為主,阿彌陀佛也是伴,也站旁邊。所以這個主是任一,不是專一。我自己是主,一切諸佛菩薩都是伴,這是事實,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個個都是主。主,主宰宇宙,主宰人生,所有一切都是你自己變現的。
這個事情,佛在唯識經論裡面說得非常詳細。唯識是科學,是高度的科學。宇宙,真實說,一個人是一個人的宇宙,我們大家都坐在一起,各人是各人的宇宙,各人是各人的世界,不會說兩個人相同的。所以,宇宙人生是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現在我們同在這個境界裡頭,這個就是說明變現有相似的,我變出來的境界,跟你變出來的境界,現在有相似的境界,其實絕對不是一個。譬如這兩盞燈放的光,我們看的光是一樣的,其實各是各的光明,你這個燈熄掉的時候,它這個燈光就沒有了,彷佛是這個情形。所以世界是自己變現的,十法界是自己變現的,一切諸佛是自己變現的,一切菩薩也是自己變現的,一切眾生還是自己變現的,除了自己之外,無有一法可得。這是真相。
如果不能體會到這個意思,我們想想作夢,我們都有作夢的經驗。當夢醒的時候想想,剛才夢中境界還滿清楚,還都能夠記得,這夢中境界從哪來的?都是自心變現的。夢境的時間短,幾秒鐘而已;這個時間比較長一點,能夠有幾十年,有這麼長,這幾十年跟幾秒鐘沒有什麼差別。所以從夢境裡面體會到人生,人生如夢!人生實實在在是一場夢,既然是一場夢,有什麼好分別,有什麼好計較,有什麼好認真的?你在裡面分別、計較、認真,錯了,自找苦惱。真相搞清楚了,無論什麼境界,順境也歡喜,逆境也歡喜,你就過得很幸福、很快樂。你把事實真相搞清楚了,你就能夠自由自在變現這個環境,也就是說,在境界裡做得了主,這是佛菩薩,這是覺悟的人。凡夫心隨境轉,在境界裡做不了主,覺悟的人在境界裡可以做得了主,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境界裡做得了主,這就幸福,就自在,觀自在。
我們講真能做主,我們想不老行不行?行,確實可以做得到。他為什麼會老?剛才講了,所有一切萬法,包括自己的身體,都是隨心所轉,年歲大了,常常就想老了。佛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天天想老了,這個老就加速度的老,很快的就老了。哪個地方有點病痛就想到我病了,這個病就一天比一天加重,為什麼?從心想生。如果我們在心裡把老這個念頭拿掉,根本沒有這個念頭;病這個念頭拿掉,根本沒有病的念頭,那就恭喜你,你就不會老,也不會有病,為什麼?你心裡沒這個東西了,境界裡頭絕對沒有這個事情。
現在醫學裡頭也非常重視講心理健康、心理衛生,他知道有這些現象,但是他還不能究竟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回過頭來看看佛在《無量壽經》上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佛跟我們講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我們就相信了,我們信得過,為什麼?有理論的基礎在。西方世界的人為什麼永遠不老?因為他沒有時間觀念,我們有時間觀念,有歲月遷流,有這個觀念,就把我們搞老了,使我們變老了。這一切都是自心所變的,說明這個事實的真相。所以心理一定要健康,一定要清淨,一定要平等。《無量壽經》經題上「清淨平等覺」,只要做到這五個字,清淨平等覺,真的就得自在了。我們用什麼方法去得到清淨平等覺?用念佛的方法。我昨天教給大家十念,一天九次十念的方法,用這個方法可以修成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得到了,果報就是無量壽莊嚴,所以無量壽莊嚴是果報。
這是說明為什麼『不生不滅』,就是緣聚緣散,緣聚的時候沒有生,所以緣散的時候也沒有滅。我們講生滅都是一個錯誤的看法、錯誤的想法,實際上沒有生滅。生滅既然不可得,『垢淨』當然也沒有。『增減』,佛法裡面常說「無明減一分,菩提就增一分」,這不就增減了嗎?實在說,這是佛的方便說。換句話說,「生滅、垢淨、增減」這些現象,迷的時候有,悟的時候就沒有了。在六道裡面講、在十法界裡面講能講得通,它有這個現象存在;在一真法界裡面沒有了,統統都沒有了。一真,真!十法界、六道是妄。
迷妄裡面講有,真實裡面講就沒有了。《心經》是照見五蘊皆空的境界,換句話說,他是圓教初住菩薩以上的境界,他們境界裡面沒有,因此五蘊就沒有了。『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五蘊沒有了。五蘊沒有,這是講人我空,破了我執,人我空。『無眼耳鼻舌身意』,這句講的是六根;『無色聲香味觸法』,這句講的是六塵;『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是講十八界,這就是說的法也空了。我執破了就超越六道,三界裡面生死沒有了;法執要是破了,變易生死也沒有了,變易生死也了不可得。
佛經裡面跟我們講的,生死有兩種,這兩種生死都盡了,都沒有了。「分段生死」,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像我們人這一生,從生到死這是一個階段,這是講六道輪回裡面生死現象。「變易生死」是剎那在變易,非常的微細,超越六道之後,六道生死粗相沒有了,變易那個細相還繼續存在。變易,一直到成佛才沒有了,才完全斷盡。變易,實際上講沒有生死的相,用生死是形容它苦,生死是苦相,形容它苦。這個也不太好懂,我們舉個例子說。譬如我們讀書,我們今年讀一年級,明年就升二年級,今年一年用功夫也受了不少辛苦,到明年念二年級,念二年級,好像一年級死了,二年級生了,就是這個意思。就是他受一番辛苦,他境界提升一層。像菩薩,這講法身大士,證得法身,證得法身到成佛有四十二個階級。譬如念書有四十二年級,從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到四十二年級就成佛了。每提升一個階層,修行有苦,他要修,這個叫變易生死。變易不像我們生死這種粗相,不是這個現象。
下面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這是說到法身大士。法身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是佛在大乘經上常說的。無明也不是真的。菩薩斷無明,有兩種現象,一種是頓斷,一斷一切都斷;一種是分斷,一品一品的斷。就像我們現在念書,通常上學,從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按順序去讀,有一種天才兒童不需要,他的悟性很高。好像我聽哪個人說,最近報紙上有個消息,說大陸上有個天才兒童,四歲上大學,這個是特殊的天才。我們一般四歲還在幼稚園,人家四歲已經讀大學,這個屬於天才。所以佛法修學有這兩種,這兩種因緣很復雜。雖很復雜,佛在經典裡面都跟我們講得很清楚,為什麼會有天才的出現。因為佛的說法不是講一生的,還要講過去生中的因緣,明了過去生中所修的,對他這個天才就不稀奇了,就知道人家過去那個善根非常之深厚,所以才有這種情形。這就是有漸斷、有頓斷,有這兩種。頓斷就是依據這個道理,「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所以他才能夠頓斷。假如真有這個東西,頓斷是決定不可能的,所以無明也不是真的。
佛說法,實在講也說得很清楚、說得很明白,只是我們粗心大意,沒有聽懂佛的意思。無明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有這個東西?這在佛法裡面屬於根本的大問題,根本的大問。佛為我們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本來就是佛。本來就是佛,為什麼會變成眾生?佛說「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使我們變成凡夫。那再問,為什麼會有一念不覺?幾時一念不覺的?我們現在發心修學,照佛的說法要修三個阿僧只劫、要修無量劫,才成佛。再試問,成佛之後,會不會還有一念不覺,又起無明?這些問題是根本的問題,佛在經上都有詳細的說明,跟我們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問題在《楞嚴經》上,《大佛頂首楞嚴經》,問的人是富樓那尊者,釋迦牟尼佛解答。諸位要明白這個問題就讀《楞嚴經》去,這個問題我不能跟諸位說明,說明了沒有好處,只有壞處,沒有好處。所以佛法自古以來的教學,是誘導你悟入,而不給你說破。到你悟入的時候來說,點頭,「對了,沒錯」,給你印證。如果一句話說出來的話,把你的悟門堵塞了,你自己永遠不會開悟。一定要讓你自己悟入,然後給你做證明,給你印證,這才是個高明的教學,是很好的教學,教你自己真正達到,而不是聽說的。這個就說到此地,不再往下講了。就是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明既然沒有,那哪裡會有老死?生老病死俱不可得。下面說:
【無苦集滅道。】
苦集滅道是佛說法。這也就是說,佛也沒有說法,佛說的一切法也不是真的。佛無有法可說,這個佛在《金剛經》裡面說得很明白,佛確確實實無有法可說。苦集滅道包括一切大小乘佛法,都離不開這個四谛的范圍,所以四谛不完全指小乘。天台家講四谛,講四種,講生滅四谛,講無量四谛,他依照藏通別圓說有四種四谛,四種十二因緣。由此可知,這個四谛是通大小乘佛法。
【無智亦無得。】
這一句是從能證、所證上說的,能證是智,所證的是菩提涅盤。菩提涅盤有沒有?也是假設的,也就是對我們凡夫來假設這麼一個目標。實際上有沒有?實際上沒有。實際是什麼?實際是清淨心。清淨心裡頭有個菩提,心就不清淨了。所以六祖說得好,「本來無一物」,如果還有個菩提、有個涅盤,那就有二物,二物就不是真心,就不是本性,真心本性裡頭什麼都沒有,那才是真正自己的本來面目。所以佛法教學終極的目標,恢復自己本來面目。
六祖在開悟時,向他的老師五祖忍和尚陳述他的見解,雖然只說了五句話,那個五句話說出,五祖點頭,他就是明心見性,給他證明了。他第一句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清淨就是裡面一法不立,本來清淨的,這句話是說我們真心本性的理體,真心的本體是清淨的。《無量壽經》經題上講「清淨平等覺」,那就是真心,那就是真如,就是本性,就是自己。他又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個本來具足是說自性的功能,它的能力是圓滿的,沒有一絲毫的缺陷。末後又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宇宙人生、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來的?是自性生出來的、變現出來的,這是能變,一切萬法是所變。所以從真心本性的體上說,智、得都沒有,從體上講一法不立;從相上講,一法不捨,樣樣具足,樣樣圓滿。從體上講一法不立,這樣我們就明了,了解什麼?諸佛菩薩的生活狀況,他們的生活實在講是無比的自在。一切諸法你可以受用,你可以享受,但是不能分別、不能執著。你要分別執著,那你就苦了;離開一切分別執著,那你的受用就得大自在。你要能夠常常作如是觀,你這一生就很幸福,你就永遠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苦厄了。換句話說,你才是過一個正常的人生,你是個正常人。如果你要是迷在裡面,你一切都不正常,那就很苦惱。唯獨真正明了這個事實真相,才曉得佛菩薩講的句句話都是真實的。
我在講席當中常常勸勉同修,我們人生在世,我們要的是什麼?我們要使用權,不要所有權。為什麼?因為所有權永遠拿不到。包括我們這個身體,身體我們可以用它,我們沒辦法主宰它。身不是所有的,它剎那剎那在起變化的時候,我們沒有辦法控制它,所以我們可以使用、可以享受,決定得不到。如同我們在外面旅行,我們住旅館,我們住進旅館,我們住一天,我有使用權,這一天我是主人。明天就離開,我對它沒有牽掛,你看那個住得多自在,多舒服!如果那個房子是自己的,麻煩可就大了,你樣樣要為它操心,那就很苦。一切萬法你都用這個態度來觀察,用這個方式來受用,你怎麼不自在!所以諸佛菩薩生活自在,幸福無比!我們太苦了,苦在哪裡?苦在分別執著。所以離開一切妄想執著,那個生活就是佛菩薩的生活,就得自在。所以事上可以受用,心裡上不能有妄想,不能有分別,不能有執著,那就對了。叫你放下萬緣,是從心地放下,不是叫你從事上放下,心裡面放下之後,這個事上樣樣都如法。就像孔老夫子所說的,孔老夫子到七十歲達到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就是佛菩薩的境界,「從心所欲不逾矩」,矩是什麼?規矩,包括我們佛法講的戒律,世間法講的法律、道德、風俗、習慣、禮節,他樣樣都如法,樣樣都不違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才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美滿。下面講佛菩薩成就了,他怎麼成菩薩的,怎麼成佛的?都離不開般若。
【以無所得故。】
『無所得』,這句話非常非常重要。所有一切凡夫的病,就迷在他有得,所以患得患失,這個是你為什麼會變成凡夫,為什麼會搞成六道輪回,那個根本的因素,就是這個所得。世間人都重視這個所得,這個虛妄的,不是真的,是假的,大錯特錯。覺悟的人,悟什麼?悟無所得。他覺悟了,他明白了,因為一切法無所得,世間法不可得,出世間法也不可得。所以《金剛經》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佛所說的一切法要捨掉,不可得,何況非法,是一切世間法,世出世間法統統不可得,決定不能執著。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究竟涅盤,就是菩薩之所以成為菩薩。『菩薩』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覺悟的有情眾生,換句話說,他的情識還沒有斷干淨,但是他雖有情識,他覺悟了,他覺悟個什麼?他覺悟到世出世法俱不可得。一切法都不可得,這就是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多』,要用現代的話說,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究竟圓滿的智慧,就是一切法不可得。你要是真正體會到、真正明了、真正做到一切法不可得,那就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了。他照見五蘊皆空,他當然心就沒有罣礙了。度一切苦厄,他當然就沒有恐怖了,生死的恐怖,得失的恐怖,輪回的恐怖,統統都沒有了。『遠離顛倒夢想』,顛倒是執著,夢想就是妄想,遠離妄想執著,所以他得的是『究竟涅盤』。究竟涅盤是菩薩證的,偏真涅盤是阿羅漢證的。阿羅漢證得的涅盤跟菩薩不一樣,那叫偏真,偏在一邊,就是說我們講放下,他是理事統統放下,那叫偏真。大乘菩薩究竟圓滿的涅盤,他理事是圓融的,理跟事是一不是二,既不偏於空,也不偏於有,不落二邊。佛不得已,又說一個名詞叫中道第一義,這個叫究竟涅盤。這是菩薩之成為菩薩,是依般若波羅蜜多成就的,諸佛成佛也離不開這個原則。
【三世諸佛。】
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你要想成佛還是: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般若重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是梵語音譯的,它的意思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古人把它翻作無上正等正覺,我們用現在的話講大家容易懂,究竟圓滿的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就是這個意思。這是把般若功能說到極處,菩薩、佛都是依般若智慧證得圓滿果報。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咒』,翻作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這個意思就像現在人所講的綱領,總綱領。咒是總綱領的意思,我們掌握它。這個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這咒到底是什麼?底下有咒語。咒語是密說,經文是顯說,顯密不二。你要問咒的意思是什麼?前面這個經文就是咒的意思,佛用密語做一個總結。密語只有佛知道,佛跟佛才懂得裡面的意思,菩薩也不懂這裡頭的意思。為什麼?菩薩還在學地,還是學生,沒有畢業,沒有圓滿,因為它是一種修行的方法。佛為什麼要用密語叫你念著修行?因為密語裡頭,你不會分別、不會執著。顯說它裡頭有意思,一面念,一面想裡頭的意思,想意思叫打妄想,你還是離不開妄想執著。所以佛用個巧妙的方法,密說,沒得意思,你就不打妄想了,你只照這個去念,念到什麼?念到心清淨,念到心平等。心果然清淨平等就開悟,智慧就生起了。密咒有這麼一個好處,不讓你打妄想,是這麼一個意思。密咒裡頭的意思就是經裡頭所說的,他把它做個總結。密咒通常不解釋的,只是照這個去念,不去解釋。我們會歸到淨土,這個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的的確確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無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昨天我們從古大德較量、比較當中,明了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也是梵語,也沒有把它翻譯過來,跟這個咒語功效完全相同。而這句名號,所包含的是一切諸佛所說一切經法,沒有一法、沒有一句是超越名號范圍之外的。名號真正是總持裡面的總持,是密咒裡頭的密咒,你還要學什麼密法!這是無上的密法,把無上密法丟掉,去學那些枝葉的密法,你已經錯了。所以諸位真正明白事實真相,我們對這個法門確實死心塌地的修學,曉得密,我這句名號是無上的密咒。
灌頂,美國密宗很興盛,灌頂風氣很盛。什麼叫灌頂?叫大家莫名其妙,拿一點水灑灑頭上就灌頂了嗎?那麼你每天洗澡淋浴的時候,比那個不是灌得更多嗎?那是形式,形式裡頭重要的有意義。像受三皈依是形式,佛菩薩面前把那個誓詞念三遍,你真的就皈依了嗎?假的,不是真的,形式。你真的回頭,真的有依靠,那就是真皈依。現在的佛教形式多,實質太少了,所以學佛得不到真實的受用,道理就在此地。灌是慈悲加持的意思,頂是至高無上的法門,頂尖的佛法。現在我們曉得頂尖的佛法,就是這一句佛號!我教給諸位十念法,一天念九次,你每念一次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給你灌頂。因為佛號是至高無上的頂法,諸佛護念,諸佛加持,這就是一切諸佛給你灌頂,不是一尊佛!你一天念九次,一天九次灌頂,你都不知道,都不知道感謝佛,還要花個二十塊錢、花幾十塊錢,請個仁波切、請個喇嘛來給你灌個頂,你說冤枉不冤枉!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心經》到這裡圓滿。這一句阿彌陀佛,比這底下的咒語還要殊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