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舉大禅修師 波卡仁波切開示 —— 如何發展菩提心,對治瞋恨
叮咛一:
滾滾紅塵俗世中,雖想不被沾染,但卻常被外境煩惱困惑著,這時需提起正念,就如同蜜蜂采花蜜一般,不探究花朵,只取其精華。每個事件、每個狀況、每種外境拿取其中可帶給我們正面的啟發,提點及教示,而不必隨境而去,這是行者面對世間法時所需的態度及修持。
叮咛二:
當我們面對許多的問題,不知該如何下決定,而周遭的人們總是提供不同卻都自認為正確的建議時,行者應有的行持是:“速速佩戴起佛法的眼鏡,透過它來看待一切事物,若可事事以佛法為基本來對治,那麼,事事皆會在法的正軌之上運行,也不必去擔慮了!”
叮咛三:
現代進步的世界,信息娛樂發達,許多人喜歡伫於電視之前,被聲光影像等等所吸引,各式各樣的訊息入住心田,不論好壞。其實我們應當時時觀看的是「內心的電視」,以覺知來觀照自心,轉化去除一切五毒煩惱,並要刻刻「護心」,以「法」為諸基,不受絆染才是!
憤怒
當瞋怒煩惱它們強烈生起時,不僅是我們的心受災殃,時常我們氣得食不下咽、眠不安穩。其他的症狀還包括:毫無慈悲的言詞、侮辱性的言行,甚至身體上的暴力行為或謀殺等。
一個充滿緊張的人通常長養著憤怒,在心中創造了一個充滿痛苦與煩惱的環境。其人際關系、家庭氣氛以及交往友誼只可能出現艱苦的狀況。當周遭情境建立在憤怒上時,氛圍將是永不改變的緊張。一個憤怒的人是無法被愛的。每一個人努力地想避開他/她,缺乏關愛與被尊重帶給憤怒之人挫折感。一個氣怒之人或可恨之人,仍會布施任何禮物給其周遭人們,但沒有人會對此感到滿意。人們將盡可能減少和憤怒之人的接觸機會。
在國與國之間,很明顯地,「瞋恨」是戰爭、沖突及爭端的主因。在家庭層面,憤怒來自意見分歧與爭吵。
憤怒所造成的痛苦不僅出現於此生,憤怒之業果將於來世成熟,而其強度足以造成地獄般的生活,或者輕一些,例如:數不盡的煩惱痛苦。
菩提心
我們將憤怒比擬為地獄的話,菩提心就好比能澆滅地獄的水;「菩提心」是憤怒的對治良藥,能使憤怒自然地消散。當菩提心自心中生起時,我們感到快樂、輕松自在以及寬宏的心胸。喜悅使我們敞開心靈,能以慈愛與柔和的言語,乃至以身力行利他之舉。當心靈處於寧靜之際,言語及行為也同時呈現平靜祥和。我們將受到每一個人的歡迎。
以菩提心所建立的寧靜,不僅利益我們的家人、親友及鄰居,還可利益我們所居住的國家。假如所有的眾生心中都具有菩提心,那麼很明顯地,全世界都將得獲內在與外在的喜悅。
利他行為的業果將遠勝於今生之利益。由於因果法則之故,利他行為將致使未來世中得獲美好良善的人身或投生梵天。
憤怒是我們強大的障礙,這是個不爭的事實,我們可以懷疑菩提心是否能克服憤怒。但我們不應忘記「心」具有之無限可能,它可以轉化為我們所要的樣子,為了達到這種程度,我們必須訓練自己的心,我們創造一個新習慣並使心接受它。剛開始學習一種事物時,可能覺得它非常復雜並且超越自己的能力范圍;然而,持續不斷地努力將使我們日益了解那些原先彷佛不可能掌握的事物。同樣的道理,我們可以除去憤怒及瞋恨,以菩提心來取代它們。剛開始會很辛苦,但漸漸地我們將看到成果。
內心中,瞋恨有點像是壯年期的成人,菩提心則像是個剛會走路的幼兒。假如我們小心撫育這幼兒,很快地幼兒亦將長大成人。同時,瞋恨這成人將老化而失去其力量。倘若我們能多加練習,是可能瓦解瞋恨的力量。菩提心,一開始是弱小的,但它會隨著瞋恨的衰退而強大。
如何發展菩提心呢?
所有的眾生(包括我們自己)均渴望快樂,害怕受苦。當我們深入了解這點時,我們見到了自己喜悅及幸福的根源和其他的眾生也是一樣的。我們可以選擇立即以身、語、意三門將快樂帶給其他眾生。甚至於當我們無法有效地在當下即幫助到其他眾生時,我們仍然能在心中盡可能地保有正確良善的發心。這能助長我們發展利他之心,並能在適當的情境下自然地做出利他行為。
相同的道理,讓我們來看看「惡口」或「惡行」對我們的影響。一切眾生均有敏銳的感受能力;我們所感受到痛苦的事物,對其他眾生而言也是痛苦的。因此,我們可以了解:去除身、語、意行為中帶給其他眾生痛苦的因素是多麼地必要!假如要立即捨離這些不好的行為對我們而言幾乎是不可能。但是,我們至少得深切期盼在未來某時它們將消失無存。保持著利他的心態,就是所謂的「菩提心」。
對治瞋恨
我們可能在某個利他行為中,遇上他人的妨礙或回以負面的態度。對我們而言,正確地作法是對此人生起慈悲心。我們應當這麼想:“此人不明白菩提心且被憤怒所牽制,所以對我的言語充滿憤恨,渴望傷害我,他/她對自己一點控制力都沒有。”一個母親不會責怪因病苦而哭鬧的孩子,她明白孩子因病而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她會以慈愛照顧孩子,安撫孩子的煩躁。同樣的道理,當人們回報以傷害性的行為時,此人不過是煩惱的奴隸。「慈悲」是唯一正確的對治方法。
「菩提心」是期望並樂於幫助每一個眾生,視任一有情眾生如親朋好友,無一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