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中華五方五佛、四大道場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五方五佛”是佛教中的概念。佛教以時空無盡、世界無盡、眾生無盡、佛無盡為其根本理念。佛既然無盡,所以體現在佛像的塑造供養方面有很多儀軌,有供一佛的、有供三佛、五佛、七佛、千佛、萬佛的,無非因指則明、借事顯理。其中所謂五佛,又稱五智佛、五智如來,根據密宗教義而設立,以五佛配五方:中央毗盧遮那佛、東方阿從佛、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成就佛。在新的時代裡、新的形勢下,前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從構建中國佛教信徒信仰體系的角度出發,對“五方五佛”理論作了全新的解釋和演繹。

  趙樸老認為,神州大地上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分別有五尊大佛–東方靈山大佛、南方天壇大佛、西方樂山大佛、北方雲岡大佛、中央龍門大佛。盡管這五尊佛像的名稱與佛經中的五方佛名稱不完全一致,但佛佛道齊,事相上的差別,不礙理性上的平等、一致。因此,這五尊佛像從理論上說已是五智俱足,從自然法則上說是五大協和,從修因證果的關系上說,在因行上有四大名山四大菩薩的信仰,在果德上有五方五佛的崇奉。趙樸老認為,中國佛教界在佛像供奉方面要注意把事相設施上的差別性和理論體系上的完整性結合貫通起來,要注意保持像四大名山四大菩薩、五方五佛這種信仰的體系,讓這種信仰體系在廣大信徒的心目中形成一種穩定的依托,有助於信仰情感的落實,有助於整個教團的信仰上形成一種凝聚力。趙樸老號召中國佛教界從信仰體系的高度深入理解五方五佛和四大名山四大菩薩信仰的深刻意義,並保持這種信仰體系的格局。

  四大名山之說在中國佛教傳統信仰觀念中歷來有之。四大名山即是四大菩薩教化眾生的道場,代表了中國佛教的特質。明清之後,”金五台、銀峨眉、銅普陀、鐵九華”的說法一直在民間盛傳。供奉菩薩分別為:五台文殊菩薩、峨眉普賢菩薩、普陀觀音菩薩、九華地藏菩薩。

  九華山在皖南池州市境內,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登上九華山後,對其贊歎不已,認為天下名山均不能與九華山爭長。李白曾三上九華山。九華山的特點是山奇峰秀,佛寺眾多。早在東晉年間(401年),山上就開始建寺廟,以後歷代都增建、擴建,形成“三裡一小廟,五裡一大廟”,廟宇遍布全山,據說興盛時期多達300余座,僧眾四五千人。現在保存完整的寺廟尚有五六十座。游九華山,首先到九華街,這裡海拔600多米,是九華山的中心,寺廟也主要集中在這裡,因此有“蓮花佛國”之稱。這裡實際上是一個山上的村鎮,除了廟宇外,還有商店、學校、旅店、農捨,游人可以在這裡住宿,並以次為起點,游覽山上的名勝。

  峨眉山位於中國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內,景區面積154平方公裡,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是著名的旅游勝地和佛教名山;是一個集自然風光與佛教文化為一體的中國國家級山岳型風景名勝。1996年12月6日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峨眉山平疇突起,巍峨、秀麗、古老、神奇。它以優美的自然風光、悠久的佛教文化、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獨特的地質地貌而著稱於世。被人們稱之為“仙山佛國”、“植物王國”、“動物樂園”、“地質博物館”等,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譽。唐代詩人李白詩曰:“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明代詩人周洪谟贊道:“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須涉海尋蓬萊”;當代文豪郭沫若題書峨眉山為“天下名山”。古往今來,峨眉山就是人們禮佛朝拜、游覽觀光、科學考察和休閒療養的勝地。峨眉山千百年來香火旺盛、游人不絕,永葆魅力。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五台縣境內。五台山方圓約300公裡,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巍然矗立,峰頂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氣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別稱清涼山。五台山是馳名中外的佛教勝地,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而五台山又以其建寺歷史之悠久和規模之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在日本、印度、斯裡蘭卡、緬甸、尼泊爾等國享有盛名。

  普陀山也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普陀山位於錢塘江口、舟山群島東南部海域,系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景區包括普陀山、洛迦山、朱家尖,總面積41.95平方公裡。其中普陀山本島12.5平方公裡,最高峰佛頂山海拔292米。既有悠久的佛教文化,又有豐富的海島風光,古人稱之為“海天佛國”、“人間第一清靜境”。

  “五方五佛”

  高達88米的靈山大佛,相當於30層樓的高度,蓮花座上的眾多游客看起來非常之小。

  東方—無錫靈山大佛

  靈山大佛坐落於無錫馬山秦履峰南側的小靈山地區,該處原為唐宋千年名剎祥符寺的舊址,為保存古跡,弘揚文化,落實宗教政策,由修復祥符禅寺建造大佛立像籌建委籌劃,在恢復祥符寺的同時,興建八十八米高的露天青銅釋迦牟尼佛立像。靈山大佛於1997年11月15日落成開光,海內外高僧大德及各地信眾萬余人親臨現場。大佛所在位置系唐玄奘命名的小靈山,故名靈山大佛。靈山大佛景區占地面積約30公頃。從靈山大型果園停車場步行至照壁廣場,可見三山環抱,靈山大佛巍然屹立,氣勢雄偉壯觀。大佛南面太湖,背倚靈山,左挽青龍(山),右牽白虎(山),地靈形勝,風水佳絕,為難得之佛國寶地。靈山大照壁可謂華夏第一壁,長39.8米,高7米,正面“靈山勝會”石刻組雕,神仙道偉,千人千面,栩栩如生;背面為“唐僧賜禅小靈山圖”。

  這尊宏偉莊嚴的大佛是中國佛教界近百年來最大的一件盛事。同時也將成為太湖明珠——無錫的標志之一。

  大佛采用錫青銅材料鑄造,除因青銅件持久永恆外,更重要的是青銅藝術是源於石器時代的古典藝術精粹,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極為燦爛的一部分.青銅藝術的古樸素雅和優美細致,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地位。大佛的鑄造是一項大規模、高難度的工程,籌建委決定由南京晨光集團承建此項工程。南京晨光集團有令人信賴的技術,並曾在建造香港天壇大佛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大佛的建築結構設計由設計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而名聞海內外的華東建築設計院承擔。大佛藝術造型由南京藝術家吳顯林負責雕塑設計。

  靈山大佛的主要數據資料如下:1、靈山大佛通高88米,佛體79米,蓮花瓣9米。2、靈山大佛佛體(不含蓮花瓣)由1560塊6-8毫米厚的銅壁板構成,焊縫長達30余公裡。3、靈山大佛鑄銅約700噸,銅板面積達九千多平方米,約一個半足球場大小。4、由於高科技的運用,靈山大佛能抵御14級台風和8級地震的侵襲。

  靈山大佛的塑造,依據佛經如來三十二形相的記載完成。大佛慈顏微笑,廣視眾生,右手“施無畏印”代表除卻痛苦,左手“與願印”代表給予快樂,均為祝福之相,整個佛像形態莊嚴圓滿,安詳凝重而細致,顯現佛陀慈悲的法相。

  樂山大佛高達71米,相當於24層樓。

  西方—四川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位於峨眉山東31公裡的樂山市,依凌雲山棲霞峰臨江峭壁鑿造而成,又名凌雲大佛,為彌勒坐像,樂山大佛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當時,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於此匯合,水流直沖凌雲山腳,勢不可擋,洪水季節水勢更猛,過往船只常觸壁粉碎。凌雲寺名僧海通見此甚為不安,於是發起修造大佛之念,一使石塊墜江減緩水勢,二借佛力鎮水。海通募集20年,籌得一筆款項,當時有一地方官前來索賄,海通怒斥:“目可自剜,佛財難得!”遂“自抉其目,捧盤致之”。海通去世後,劍南川西節度使韋皋,征集工匠,繼續開鑿,朝廷也诏賜鹽麻稅款予以資助,歷時90年大佛終告完成。

  佛像高71米,是世界最高的大佛之一。大佛頭長14.7米,頭寬10米,肩寬24米,耳長7米,耳內可並立二人,腳背寬8.5米,可坐百余人,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之稱。

  樂山大佛具有一套設計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系統,對保護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頭部共18層螺髻中,第4層、第9層和第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分別用錘灰壘砌修飾而成,遠望看不出。衣領和衣紋皺折也有排水溝,正胸有向左側也有水溝與右臂後側水溝相連。兩耳背後靠山崖處,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但互未鑿通,孔壁濕潤,底部積水,洞口不斷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約有2米寬的浸水帶。這些水溝和洞穴,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濕和通風系統,防止了大佛的侵蝕性風化。

  沿大佛左側的稜雲棧道可直接到達大佛的底部。在此抬頭仰望大佛,會有仰之彌高的感覺。坐像右側有一條九曲古棧道。棧道沿著佛像的右側絕壁開鑿而成,奇陡無比,曲折九轉,方能登上棧道的頂端。這裡是大佛頭部的右側,也就是凌雲山的山頂。此處可觀賞到大佛頭部的雕刻藝術。大佛頂上的頭發,共有螺髻1021個。遠看發髻與頭部渾然一體,實則以石塊逐個嵌就。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內側,有一深約25厘米的窟窿,長達7米的佛耳,不是原巖鑿就,而是用木柱作結構,再抹以錘灰裝飾而成。在大佛鼻孔下端亦發現窟窿,露出三截木頭,成品字形。說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襯之,外飾錘灰而成。

  大佛胸部有一封閉的藏髒洞。封門石是宋代重建天寧閣的紀事殘碑。洞裡面裝著廢鐵、破舊鉛皮、磚頭等。據說唐代大佛竣工後,曾建有木閣覆蓋保護,以免日曬雨淋。從大佛稜、腿臂胸和腳背上殘存的許多柱礎和樁洞,證明確曾有過大佛閣。宋代重建之,稱為“天寧閣”,後遭毀。維修者將此殘碑移到海師洞裡保存,可惜於後來被毀。

  大佛頭部的右後方是建於唐代的凌雲寺,即俗稱的大佛寺。寺內有天王殿、大雄殿和藏經樓等三大建築群。

  自明、清以來的數百年間,大佛飽受自然風雨侵蝕,以致佛身千瘡百孔,面目全非。1962年,中國政府撥專款對佛像作全面維修,它那端莊清秀的真容才重見天日,以後大佛又批准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和國內外文物保護專家的指導下,這座屹立了1200多年的世界大佛的進一步維修保護工作,正在有步驟地展開。

  天壇大佛高達26米,相當於9層樓高。

  南方—香港天壇大佛

  天壇大佛座落在香港大嶼山海拔520米的昂平,是香港受歡迎的旅游景點之一。天壇大佛位於寶蓮寺旁,於1990年動工,1993年12月開光,並開放給公眾人士參觀。佛像高26米,重220噸,坐於三層祭壇上,是全球最大的青銅座佛。佛像坐在268級的石階上,端坐的佛像莊嚴肅穆,無論遠觀近看,都予人寧靜祥和的感覺。拾級而上,到祭壇上遠眺大嶼山和南中國海的無際風光,更是令人神往。寺院附近有一茶莊,亦是香港唯一的茶莊。旅客可在此品茗,不妨在大清晨到大嶼山的山峰--鳳凰山觀賞日出。鳳凰山高934米,是本港第二高的山峰。政府興建觀光吊車連接東湧至昂平,於2006年落成,天壇大佛的座下設有資料館,須於入口處購素齋券(入場券)方可內進。寶蓮寺是本港的佛教勝地,藏經豐富,寺內還設有大型齋堂供善信享用齋菜。美國權威地理旅游雜志《國家地理旅行者》(NationalGeographicTraveller)亦極力推薦天壇大佛這項名勝。

  雲崗大佛高達17米

  北方—山西雲崗大佛

  雲崗石窟位於山西大同市城西16公裡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山的最高峰名雲岡,因此原名武州雲岡石窟。它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裡,開大小佛龛2100多個,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是石窟寺藝術從西域經河西走廊至內地最早開鑿的石窟群,有“東方羅馬石雕”之美譽。石窟始建於北魏文成年間(公元455年),當時有數萬名石刻工匠師經40年的努力,於公元494年北魏遷都洛陽時,基本上完成主要部分。隨後又零星開窟造像30年,至公元524年才告結束,開窟造像前後達70年。

  雲岡石窟現保存主要洞窟有53個,其中:大型21個,中型32個。另外還有數百個小型石窟。據統計,佛龛有2100多個,大小佛像5萬尊,最大的高達17米,最小的不到2厘米。石窟雕刻題材主要是佛像和佛教故事,內容豐富,造像神態各異。

  雲岡石窟中最高的佛像17米,是第五窟“三世佛”中央的坐式佛像,其面部形象:額寬、眼大、鼻高、唇厚,具有古印度人特征。第二十窟中的釋迦牟尼佛坐式雕塑像高13。7米,面部豐滿,兩肩寬厚,造型雄偉,氣魄渾厚,面部、身材具有中原人特征。由於洞窟前壁倒塌,使洞窟大部分佛像外露,人們在遠處就能看到這尊莊嚴雄偉的坐式大佛。他是雲岡石窟雕刻藝術的代表作。

  盧捨那大佛高達17米

  中方—河南洛陽龍門大佛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十三公裡處,它同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並稱中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的三大寶庫。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30日洛陽龍門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後,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余年之久。密布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裡,現存窟龛2345個,題記和碑刻2680余品,佛塔70余座,造像10萬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這些都體現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極高的藝術造詣。

  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長寬各30余米。據碑文記載,此窟開鑿於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在位時期,於公元675年建成。供奉的主神為盧捨那佛,“盧捨那”的意思就是釋迦牟尼的報身佛,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石窟正中盧捨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實在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傑作。據佛經說,盧捨那意即光明遍照。這尊佛像,豐頤秀目,嘴角微翹,呈微笑狀,頭部稍低,略作俯視態,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有人評論說,在塑造這尊佛像時,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盧捨那佛像兩邊還有二弟子迦葉和阿難,形態溫順虔誠,二菩薩和善開朗。天王手托寶塔,顯得魁梧剛勁。而力士像就更動人了,只見他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壯。

  五方五佛按建造年代排序為:

  北方的雲岡大佛,第20窟釋迦牟尼座像,石料,通高17米,公元524年建成。

  中原的龍門大佛,盧捨那佛,石料,通高17.14米,公元675年建成。

  西方的樂山大佛,彌勒佛座像,石料,通高71米,公元803年建成。

  南方香港的天壇大佛,釋迦牟尼座像,錫青銅材料,通高26.4米,重220噸,公元1993年建成。

  東方的靈山大佛,釋迦牟尼立像,青銅材料,通高88米,重700噸,公元1997年建成。

  附錄:

  魯山大佛,神跡

  高達168米的魯山大佛,相當於50層樓高,直升飛機顯得如此渺小。

  世界最高銅鑄大佛——魯山大佛

  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上湯趙村佛泉寺內的銅制盧捨那大佛,總高168米(大佛身高108米,蓮花寶座高20米,金剛座高25米,須彌座高15米),是全世界最大的佛像,稱為“佛山金佛”。其中金剛座內分三層,每層有九個殿,三個拜佛台,每個拜佛台有300平方米,氣勢之宏偉是前所未有的。其外層上部是飛天造型,中部為萬佛龛,下部正南為巨門三個。其下為須彌座,占地6680平方米。整座像總投資2.8億元人民幣。佛身用黃銅、紫銅2700噸、黃金100公斤,為抗震、防風、防災內部用鋼材3700噸支撐,其造型莊嚴、飄逸、氣勢獨特,真乃“當驚世界殊”。敬建金佛的創意來自中國佛教協會已故會長趙樸初提出的“五方五佛會齊華夏”的構想。這五方五佛原本是江蘇無錫的靈山大佛(東方佛)、四川樂山市的樂山大佛(西方佛)、山西大同的雲崗石窟大佛(北方佛)、香港大嶼山的天壇大佛(南方佛),以及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大佛(中方佛)。可是,龍門石窟大佛年代久遠,雙臂殘缺、手印難以考證。在嵩山大法王寺方丈釋延佛大和尚和河南民營企業家、汝州天瑞集團董事長李留法的多方奔走下,造型完整、有明確的說法手印的銅鑄“佛山金佛”遂應運而生,成為新的中方佛。

  三面觀世音佛像高達108米,相當於36層樓。比自由女神像還要高15米。

  海南三亞觀音大佛立像

  中國國務院宗教局暨海南人民政府於1993年正式批准興建海南三亞南山寺,並批准在南山寺前的海中塑一百零八米高觀音聖像。此像由海南三亞南海海上觀音功德基金會發心敬建,三尊化一體,巍峨壯觀,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欣然為聖像題名——“南海海上觀音”。

  三亞南山寺距市區30公裡,海上觀音位於寺前200米的海中,由棧橋相連。海上觀音聖像高108米,比自由女神還要高15米,凌波伫立在直徑120米的海上金剛洲(觀音島)上。像體為正觀音的一體化三尊造型,寶相莊嚴,腳踏一百零八瓣蓮花寶座,蓮花座下為金剛台,金剛台內是面積達15000平方米的圓通寶殿。金剛洲由長280米的普濟橋與陸岸相連,並與面積達60000平方米的觀音廣場及廣場兩側主題公園,共同組成占地面積近30萬平方米的“觀音淨苑”景區。南海觀音還充分運用高科技手法,組合運用聲、光、電技術進行大型燈光夜景演示,充分展示了“佛光普照”、“踏海而來”等觀音文化藝術效果。

  海上觀音由三面組成的觀音.一面是手拿蓮花,另一面是手拿金書,還有一面是手拿佛珠。觀音菩薩有十二心願,其第二願就是“願長居南海”。海南省素有“長壽島”之稱,而位於三亞市的南山,則是島中長壽之最。南山地處我國最南端的山脈,古稱“鳌山”,“鳌”是傳說中觀音菩薩的坐騎、也是長壽的象征;南山頂上生長著數萬株“小花龍血樹”,樹齡最長已達6000多年。“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中的“不老松”,指的就是龍血樹。南山腳下的村莊都是有名的“長壽村”,其中南山村4500多人,就有10位百歲以上老人!而聯合國確定的長壽地區標准為100萬人口中應有75位百歲老人,南山村的“壽星”比例是聯合國標准的30倍!

  觀音是亞洲多數國家的信仰。亞洲到處都有信仰觀音的國度,觀音的寺廟和佛像隨處可見,觀音信仰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早已超越了宗教意蘊本身。

  地藏王菩薩像高99米,相當於33層樓。

  九華山地藏菩薩露天大銅像

  九華山是中國著名的四大佛教聖地之一,也是地藏菩薩的道場,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高99米地藏菩薩露天大銅像位於安徽池州市九華山下柯村景區,銅像背靠獅子峰,面對九華河。每至春分、秋分時,大銅像肩部以上還將出現“佛光”,既便於信徒們朝聖,又適合於游客觀光。該銅像是原安徽省暨九華山佛教協會會長仁德大和尚倡導並發起建造的,總體高度為99米,為比丘立相,右手執錫杖,左手托摩尼寶珠,儀態安詳,妙相莊嚴。銅像采用鑄造方式,選用仿金銅,2003年11月13日開工,來自東南亞、韓國等地的佛教徒、居士及當地群眾上千人到場朝拜。

 

上一篇:李嘉誠成功的六大法寶
下一篇:南懷瑾:解釋九種橫死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