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我們剛剛學習這一句是春秋時候,楚國令尹孫叔敖接受這一位老者的勸告。他以這種謙卑、謹慎、廉潔的態度來做宰相,沒有多長的時間整個楚國就大治了。我們可以看到,「國無谏臣,國必亡」,一個國家沒有正直勸谏的大臣,沒有敢把國家問題指出來的臣子,這國家遲早是要滅亡的。我們復習一下之前在講「君道」,有說到的,「湯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谔谔就是敢於進谏、勸谏的臣子,所以湯王、武王那個時候國家就興盛。而且更重要的,這些天子他接受勸谏,肯定這些正直的大臣。桀纣接受不了人家勸,甚至勸了都可能沒命,那大家只能就是虛應一下而已,都是粉飾太平,問題就愈來愈嚴重,這是一個國家。
家庭也是一樣,《孝經》裡面告訴我們的,「父有爭子」,一個父親有敢勸他的兒子,「則身不陷於不義」。人非聖賢,當父親的人,他也不一定已經契入聖賢境界,當他面對人生很大的誘惑誰要勸?兒子要勸。不然父親一步踏錯了,他一生清名就沒有了。我們曾經遇過真實的例子,他的父親年紀非常大了,七、八十歲有了,好像要娶二十幾歲的女孩子。他兒子阻止他,父親不高興打兒子,這個兒子沒有任何怨言。過了一段時間,這個父親比較冷靜下來,他感謝他兒子對他的勸告。諸位學長,准備好被人家打沒有?「谏不入,悅復谏;號泣隨,撻無怨」。現在這個時代,大家倫理道德的基礎都不是很足夠,面對親戚朋友,種種違背倫理道德的行為,這不能怪他們,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立得住腳跟;最重要的,是我們真的有耐性、愛心,去護念他們、去勸谏他們。「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朋友之間會勸他一世清名才不會化為烏有。好朋友是互相護念他的道德,「君子愛人以德」,成就對方的德行;「小人愛人以姑息」,姑息就養奸,朋友也好、孩子也好,這壞習慣就愈來愈嚴重。
我們看下一句,一百三十八句,我們一起把它念一遍:
【生而貴者驕。生而富者奢。故富貴不以明道自鑒。而能無為非者寡矣。】
我們常看這些經句,感受到的這古人通達人性。從這一句看,生下來就顯貴的人,他就是在人之上的人,很容易就驕縱、驕傲。尤其一些當大官的人,假如沒有謹慎這一點,然後先培養好孩子正確的做人態度,就很難是不染著的。我的大哥他是警官,他們當時候,都曾經去服務這些台灣的大官,保護他們。這些官員的孩子要出門,都會跟他們照面,就發現有些官員的孩子很凶,出去那個鐵門開的時候,官員的孩子覺得太慢,就罵人了,就很凶、很驕慢:慢吞吞的干什麼?其實這些都是警官,也是公務員,到你們家來幫你們維護安全、保護你,你這樣給人家罵,哪有不損德的、哪有不折福的?所以他的孩子只要這樣罵人,這個官很快就下來了,很准。然後看到幾位很好的官,他的孩子一出來很溫和,客客氣氣的:您幸苦了,謝謝、謝謝。這種官愈做愈大,愈做愈好,老天有眼,明察秋毫。其實我們現在人的心都太粗了,都不知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報。這樣的真相,在我們的眼前一幕一幕都在上演。
我在海南,認識的海南省監獄系統那些領導者,他們談起話來,真的我們有時候聽了都流眼淚。一個監獄系統的一把手張發廳長,他在那監獄系統是一把手,在談那些服刑人員,就像自己的親人一樣:他們出去了又進來,這是我的過失,要怎麼幫助他們?我們曾經幾個來聽課的朋友,以前是在監獄裡出來的,看到張廳長,當然他現在已經當很大的官,不是廳長,比這個還大,我也叫不清楚。他看到曾經在監獄裡的服刑人員,你看他那種熱情,就好像看到自己的親人一樣的親切。所以難怪傳統文化能夠在海口這樣發揚光大,利益這麼多人。他們戒毒,輔助服刑人員把毒瘾戒掉的比例,那是全世界Number one的高。用孝道、用儒道釋三教教育這些服刑人員,這些經驗慢慢再把它傳播開來會影響全世界。所以一個正人君子,真的可以給社會、國家很大的影響,你說一個監獄的官員,可以影響全國的監獄系統,可以影響世界的監獄系統。九月份我要回台灣一趟,就是我們整個監獄系統的領導聚會,要上兩天的課。我為什麼會被邀約?我是沾了張發廳長他的光,海南監獄聽說這蔡某某,以前在海南那裡做過這些事,我是憑他的福氣,沾他們的光,去參與這兩天的課程,真的影響到台灣了。所以真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每個人真正盡了自己的本分,都做得到的。
《格言聯璧》當中,有一個單元就是講「齊家」,其中有一句講,「安詳恭敬是教小兒第一法」,教小孩子最重要的規矩在哪裡,「公正嚴明是做家長第一法」。這個話當中我們想一下,安詳,就是他一切言動不要著急,要教孩子穩重,不著急穩重,他的心是定的,定才會開慧。浮浮躁躁做事漏洞百出,所謂心浮氣躁,一事無成,所以從小要教定、教穩重。一言一動著急了,要提醒,包含講話很喘、很急:來,話慢慢講。孩子要養成一個好的習慣,父母要很有耐性,他不對了,你要一次一次提醒他,然後陪伴他做對的。諸位學長,您的孩子講話快不快?快。原因在哪裡?我們也不慢。自己有這個問題,要察覺孩子的問題就不容易,自己都不覺得是問題,怎麼可能會察覺得到孩子?所以「欲愛人者先自愛,欲助人者先自助」,教育還得在自己的身教當中下功夫。看到這一句,從現在開始,Right now,一舉一動都要安詳,Post要擺好,不能粗魯、不能急躁,安詳恭敬。孩子對人對事對物隨時要恭敬。他假如對成年人講話很無禮,要馬上制止他,習慣成自然。一個人對長輩不恭敬,他這一生坦白講廢了,為什麼?他每天在折福。再來,一個不恭敬的人他怎麼會有貴人?再來,他不恭敬了去團隊,一定以下犯上。
《了凡四訓》講,「春秋諸大夫,見人言動,億而談其禍福,靡不驗者,左國諸記可觀也」。我念這一段,你們怎麼無辜的看著我?《了凡四訓》要讀三百遍,這老人家交代的,我們上了年紀不要硬背,可以多讀就熟。而且你假如讀歷史,或者在你身邊發生的事情,你再印證這句話特別容易記住,因為你理解它又印象深刻。看到一個軍隊走過去,我們上一節課講的,這在《國語》裡面記載,秦國的軍隊經過天子的皇城,那個軍隊很傲慢都對天子無禮,旁邊的大臣就講了:這個出去一定遭殃的。為什麼?輕率傲慢,驕兵必敗,就看這一個動作,回來真的被晉國打得落花流水,三個大將全部被抓去了。在《大學》裡面,有一個「秦氏曰」,那就是秦穆公打了這個大敗仗,昭告天下自己的罪過,講了這一段話。因為他不聽大臣的勸告,所以感歎自己的錯誤。
孔子也都有這些智慧,他看一個小孩,兩戶人家可能有一些邀請,請對方來做客,請鄉裡面的孩子幫忙傳一些話,這個孩子做什麼事也挺積極的。就有人問孔子,這個孩子是不是很好學?很想求學問?孔子說不是,雖然他好像很積極要做一些事,可是我看他,大人還沒坐他會坐下去,跟大人一起走路他跟大人平行走,他沒有走在後面,他不是想求學問的,他是很想趕快當大人那種人。我聽到這句話好像講我,以前都是快快長大、快快長大,好像長大了可以做很多事。所以,您看孔子他看這些人的動作,就看到他的心態。這個心態假如養成了這個態度,好的,一生就因為這個態度有大福報;不好的,就被這個壞的習慣可能耽擱一生。多少人就是因為傲慢,最後被領導、被國君給判死了都有。
所以這個恭敬的人,他就不會放肆,《了凡四訓》有一段話,叫「敬重尊長」,這一段話當父母的人一定要教,就是恭敬是第一法。「敬重尊長,與凡年高」,年齡比較長;「位高」,位置比較高,主管;「德高」,德行比較好;「識高」,見識比較廣博的,都要恭敬。而且小孩子從小就是侍奉爺爺奶奶、侍奉父母、侍奉長者,「深愛婉容,柔聲下氣」,對長輩講話,都很柔和、很恭敬養成習慣,「習以成性」,他那種恭敬和氣,千祥雲集,他怎麼可能會沒有福報!心平氣和伺候人,應對事情。所以格言裡面講,「心平氣和,千祥雲集;心浮氣躁,一事無成」。現在我們看孩子還伺不伺候爺爺奶奶、伺不伺候父母?還是變成爺爺奶奶伺候他、父母伺候他?這不能顛倒,他這個時候不養成一種愛護長輩、伺候長輩、恭敬長輩的態度,以後就不好養成。但這點我們要反問自己,為什麼?教育的教字左邊那兩個叉,下面一個小孩,上行下效,父母畫第一個叉,小孩跟著模仿。請問我們安詳嗎?請問我們恭敬嗎?
大家想一想,「崔唐乳姑」,唐氏嫁到崔家,她的婆婆牙齒全部掉光了,所以每天恭恭敬敬她盥洗干淨,首先伺候她婆婆,因為婆婆沒辦法咬東西,以乳供養婆婆,供養完婆婆才去喂孩子。你說那種恭敬的態度,她的孩子都看在眼裡,感動在心裡。所以崔家在唐朝是出最多大臣的一個家族,那顯赫到沒有辦法形容了,就是孝道才這麼大的福報。曾國藩先生說到的,這些話都很精辟,一個家族要三、四代都不衰,一定要勤儉才有可能;要五、六代不衰,要謹慎還有樸實不能虛華,虛華了就打腫臉充胖子;要八代、十代以上,一定要孝悌傳家才有可能。所以恭敬伺候長輩,也是我們要先身教做給孩子看。因為我上一次到新加坡去,有不少家長問了一些問題,怎麼讓孩子聽話?怎麼讓孩子有責任感?問到這些點。我首先請教大家,有沒有哪一個孩子生下來就不聽話的?你看那個孩子小的時候,我爸爸說、我媽媽說,你說他聽不聽話?他不聽話他會講這個?他從聽話變不聽話,你也得要把根源找出來。
我們冷靜想一想,你要讓孩子理智,首先自己要理智,理智從哪裡開始?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才是理智。為什麼說意氣用事?就是沒有理智,一遇到事情先指責別人,這個問題,小事都變大事,沒事都變有事就這麼來的,各相責天翻地覆,各自責天清地寧。所以儒家在修身前面講一個「誠意正心」,非常重要,從心地上觀察。今天我們學《弟子規》了,先下手處是我們的心地,急躁開始了,很多問題都是有沒有哪個方法,馬上可以讓我的孩子怎麼樣?那個馬上很多。「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要幫助孩子首先要先幫助誰?要先提升自己才行。不提升自己,每天這些習氣都擺在孩子面前,要教好孩子真的很難。所以「家人卦」說,「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嚴,我們一提到嚴君很凶,那是很嚴格管教孩子,首先要對誰嚴?你自己不對自己嚴,你怎麼做出榜樣來?所以你看下一句「公正嚴明」,你得克己功夫要很好,你中規中矩,孩子在你面前就肅然起敬了。你自己都偏心,孩子怎麼服你?人一偏心,家裡的災難可能就來了,私情多了,道義少了。所以這個嚴,要先對自己嚴,不能愛憎、不能偏心,這個是功夫。諸位家長,我們很多學長應該都成家了,請問你們,你有四個孩子、三個孩子,你有沒有偏心?你不偏心才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
我曾經聽過一個實例,一個郵局的最高主管,那不簡單,在金融界已經算相當有成就。有沒有智慧?一個人當到最高主管有沒有智慧?不一定,當到最高主管叫有福報。請問阿斗有沒有智慧?可是阿斗是當天子,他有福報,有一個智者給他鞠躬盡瘁到吐血,他有福報,可是他沒智慧。所以大家想想,現在這個企業能發展起來,那他一定有福報是!像我沒有福報,大學畢業兩年換了十幾個工作,沒有福報做什麼都不順利。有福報的人,他一做什麼就發達起來,那是緣,因是什麼?因是他有積累福報,財布施做得好。我看到別人好就嫉妒怎麼會有福報?嫉妒,利人的心就沒有了。「經師易得,人師難求」,遇到師父觀念轉變,開始不要嫉妒人,要欣賞人、效法他、念念為人想命運就能轉了。之後去考老師還滿順利的,從一直換工作,最後不換了,祖宗保佑考上老師了。
這個時代,坦白講我們要扮演領導,扮演父母、老師這些角色,要扮演好,沒有智慧決定過不了關。為什麼?因為現在外面的誘惑,不知道比一百年前大幾倍。自己立不立得住?孩子立不立得住?你沒有用真實的智慧、道德去扎你孩子的根,孩子這一生想要幸福快樂很困難。所以當父母的慈愛在哪裡?深謀遠慮,為他一生的幸福著想,他現在要先扎哪一些做人做事的大根大本。這一位主管他有兩個孩子一個兒子、一個女兒,兒子成績好,女兒成績比較不怎麼樣。當父母的人會比較疼誰?你看愛憎跟偏心一出來,就看到偏心,這個家的災難,你是真看得懂的人你就可以看到他以後的災難。你偏心,你寵愛那個人會怎麼樣?他恃寵而驕,就瞧不起妹妹。那個被你忽視的?內傷她很自卑,一偏心變成這樣。不偏心?成績不好的,你要更愛護她,你愈愛護那個成績不好的,你這個兒子不就愛心被你帶動了,他去照顧他妹妹。
《格言別錄》裡面,又有幾段話講得真精辟,大家把它寫下來體會、體會,「雨澤過潤,萬物之災也」。古人很謙卑,很有悟性,向天地學習、萬物學習,感受到假如雨下得太多了,過潤太充沛了,樹都被淹掉了,菜都死了,所以萬物之災也。「恩寵過禮,臣妾之災也」;情義,「情愛過義,子孫之災也」。洞察人性的發展,恩寵超過了禮義的標准,就像剛剛講的例子,孩子成績好,什麼都順著他,這都是屬於寵愛。恩寵過禮,這個臣子就狐假虎威了,這個妾就非常放肆了。大家看唐玄宗寵楊貴妃,是不是楊貴妃的禍來了?對,最後楊貴妃還得被埋死,因為最後人家覺得楊貴妃造成安史之亂,她的災不就來了嗎?事實上唐玄宗要負最大的責任,他假如有理智,以禮待楊貴妃,那可能整個局面就不一樣。所以害了自己、害了國家,也害了他的愛妾,人沒有理智,真的想愛人都難。「愛之不以道,適足以害之也」,這裡你的情愛過了義禮,子孫的災就來了。剛剛我們講的例子,他的子孫都有災。潤是門不是斗,我怎麼寫成斗?是不是內心有對立,才有斗?「曲禮曰,毋不敬」,內心狀況要時時觀照得到。
剛剛這個父親,他繼續這樣發展下去,後來他的孩子拿的博士回來,兒子,女兒只有專科畢業。他很高興,兒子給我很有面子,回國來了,本來想帶著他開始到親戚朋友那裡:我兒子博士畢業。還沒有帶著兒子出去,兒子一回來就跟爸爸講:爸,我也不知道你什麼時候會死,不過你還有那麼多房子、那麼多財產,你趕緊先給我。諸位朋友,這個讀博士的人講這樣的話,有沒有道理?這沒有道理,違背天理是不是?可是告訴大家,他沒有犯法,他違背天理可是沒犯法。所以人不懂道理,厲害在哪?能把人氣死,他還沒有罪。這個父親真的聽了這一席話,很受打擊,精神有點穩不下來。他的孩子看他一段時間沒有動作,寫信到主管單位,說要跟他斷絕父子關系,跟父親斷絕父子關系。他父親再聽到,受不了,進了精神病院。
這個時候誰出現?難怪這個時代說,生女兒比生兒子好,這些例子太多了,不得不讓人家有這感歎。男子漢大丈夫不能當成這個樣子,「男不忠良,女不柔順」,忠者這肩上要擔著父母,這是對我們恩德最大的父母,你都不盡心照顧,談得上什麼忠?談得上什麼善良?百善孝為先。女兒出現,首先給父親講:父親,你把我養這麼大,你的恩德我們一輩子都報不完,我們不會再跟你要一分錢,每個月再給你五千塊錢生活用。帶著自己的丈夫去給父親講,父親有力量了,女兒是真心的孝,慢慢精神才緩過來,才恢復正常。我們可能聽到這裡,會覺得這個兒子太不像話,這個兒子有災難,為什麼?最折福的就是忤逆父母,忤逆父母很多是什麼結果?天打雷劈。這在很多歷史故事當中都是真實的,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被雷劈死的人愈來愈多?這些現象都不是偶然的。
我們曾經跟大家講過的事例,在龍游這個地方,一對兄弟輪流照顧母親,哥哥比較窮最後沒辦法了,時間還沒到,根本沒東西給母親吃了,請母親去弟弟那裡。母親敲門,弟弟應門:時間還沒到,就把門給關了。他母親在那哀求還是很無情,最後他母親沒辦法講到什麼分上?因為有聞到他們已經有煮飯的飯香味,說「不然這一頓吃完我就走」。小兒子還是不開門,母親傷心欲絕就離開了。才走一段路突然就打雷了,雷霆大作,就打進小兒子的家裡面,夫妻當場都被擊斃。因為這兒子聽到媽媽說,你都煮好了,我都聞到飯香味了。就叫他的太太把飯放到房間裡用棉被蓋起來,不要讓他媽媽聞。你說人絕情到這種程度,他已經不是人,上天就要把他收走了,他當人的資格沒有了。老天爺其實很慈悲,他給人充足的機會,最後會遇到災禍而走,那是真的上天已經給你太多機會,我們還不珍惜沒辦法,「多行不義必自斃」,真的福報完全折光了。
我們一個老師在講這個故事,他一個學生聽了,整個狀態非常震撼。那老師很奇怪:怎麼聽這個故事可以震驚到這種程度?他說,老師,我有一個同學十幾歲的時候,他的同學對父母非常忤逆,他這同學有一天離他十幾公尺突然被雷劈死,就在他的面前。他知道他很不孝,所以老師講了這故事,這個同學他非常堅信,因為他是親身親眼所見。所以這博士的兒子他還沒有被雷劈死,老天爺給他機會,把父親逼到進精神病院,上天慈悲還給他機會。結果他這個兒子生了孩子,不到一歲進開刀房好幾次,你看子孫之災,真的,他對父親這麼忤逆,所以兒子還沒一歲就遭這些難。一個孩子十二歲以前身體有問題,都跟他父母的德行有關系,父母假如無德,這個孩子就會身體很不好。太多例子,母親忤逆公公婆婆,一改過來孩子的病好了。這些天地間的道理,真的是值得我們用心去感受。
有個太太跑去問一位傳統文化的老師,我這兩個雙胞胎的女兒常常吵,一天吵到晚,她非常頭大,不知道怎麼解決?大家看當父母的人一看問題,誰有問題?孩子有問題。孩子還小,怎麼行為會偏頗?後來聊、聊,她夫妻不和。所以師長說,要化解世界的沖突,跟大夫治病一樣,你得把病根找到,沖突的根在哪?在家庭。因為夫妻沖突了,所有的人都從家庭出來,從小就看爸爸媽媽都吵架、打架,他還相信人跟人能和睦相處?他可能都是不打架就很好了,只有吵架而已!他的標准就變這樣了,他哪還相信夫妻之間可以不分彼此?後來這位女士深切體會到自己不對了,對先生許多不恭敬。回去之後,晚上她先生在洗襪子,她就走進廁所裡,對她先生講,我幫你洗吧。結婚這麼多年,沒幫她先生洗過一雙襪子,所以她先生抬起頭來看了一下,好像有點不敢相信,繼續洗。她看這個情境就靠得更近,對著她先生講,她說這麼多年我不會做太太,對不起你。講完她先生眼睛瞪得更大,看著她講不出話來,這個太太接著說,我幫你洗吧。她先生就交給她了,先生就進臥室,洗、洗,她在那邊洗邊哭。
按正常來講,先生隔天要上班,所以應該是去睡覺了。洗完一出來,她先生眼睛瞪得很大,坐在那裡等她,也睡不著了。這個太太坐在旁邊,突然太太又講對不起,我不會做太太。再出口的時候她就忍不住了,自己覺得很慚愧,就放聲大哭。先生就趕緊抱著她:對不起,我不會做先生。兩個人就在那流眼淚,當然這是誠心的一種流露,內心的一些壓抑隨著淚水就出來了,心念轉了。隔天這個太太到女兒的房裡,雙胞胎每天從早吵到晚的,媽媽一走進門,女兒笑著對媽媽講,她說媽媽、媽媽,我覺得你跟爸爸可好!這北方人講的話。她母親昨天跟她父親道歉,孩子在房裡怎麼會知道?所以父母跟子女連心這是真相。我們現在欲望一大堆,把這個天性都給截斷。我們要恢復正常,我們現在都不正常;正常的話,你母親一不舒服,你這裡馬上收到訊息。你看「黔婁嘗糞」,他出去當官,心裡不舒服一定父親身體有問題,趕回來真的父親生病。你看曾子的母親,擔心朋友等太久咬一下手指,曾子馬上心痛,趕回來,這是我們的本能。
所以她一進門很驚訝,她的女兒說,她跟爸爸可好了,爸爸跟媽媽可好了,這第一句話。第二句話,媽媽、媽媽,我跟妹妹可好了。她們兩個從頭吵到尾,今天一大早我們兩個可好了,很神奇。著第三句話,她們有一對玩偶,這個女兒就把玩偶的手搭在一起,就是她們玩偶的手搭在一起,然後對著她媽媽說,媽媽、媽媽,它們兩個也可好了。所以真的,孩子十二歲以前很多行為、身體上的問題,跟父母的德行有關,父母至誠一轉就感通,孩子的福報、孩子的德行就受直接的影響。剛剛跟大家講到這個例子,博士兒子生的孩子一直生病,換另外一個角度講也是老天爺的慈悲,給他機會反省,給他什麼反省?養兒方知父母恩。當他多少夜裡在醫院度過,在那裡擔憂受怕的時候,突然一個回光返照:我當孩子的時候,父母也曾經都是這樣子苦過來的。他這一念能反省,他的災才化得掉。
所以我們看到這一段,情愛過義,子孫之災也,孩子家裡有地位、富貴一定要教他謙卑、恭敬,不能傲慢。不只『生而貴者驕』,富貴會讓人驕傲,她長得漂亮也會驕傲,他才華比較高也會驕傲,一個人才華高不驕傲很不容易。我們成績比人家好了,某一項才藝比人家好了,有時候這傲慢心很容易起來。為什麼?常常跟人比,比我們好的嫉妒,比我們差的就瞧不起人。所以《弟子規》裡面對這個心態教育很重要,「勿谄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凡是人,皆須愛」。
《格言》當中這一段話,也值得我們警惕,「子孫有才」,有才能,也會讓人生傲慢,怎麼教?「制其愛毋弛其誨」,所以這樣才能「故不以驕敗」。有一句格言形容驕傲會怎麼樣?朝富,午貧,夕辱,驕傲的人他的福報、事業會敗得很快,這是一個譬喻,早上有錢,中午貧窮,晚上讓人家笑話就感來很多恥辱。「子弟不肖,嚴其誨毋薄其愛,故不以怨離」,這些話都是防微杜漸,很多時候沒有這些提醒,當發覺有問題有時候孩子都大了,難度就更高。我們看這一段話的提醒,子弟他的天賦比較有才能、才華,有才華容易驕傲,怎麼辦?制其愛,節制我們對他的寵愛。在這些朝代當中,皇帝假如哪個兒子特別表現有才華,一直寵他,最後就給他禍了,那個孩子就愈來愈囂張,最後反而招來大禍。你看到孩子很有才能,有時候就會忍不住很愛他,你也要適度,情愛過義,子孫之災也是不是?就像剛剛舉的例子,他的孩子成績很好,都第一名,以後可以給他拿博士,他就高興得不得了,就不節制那個寵愛了,所以要制其愛。大家看教孩子,真正的功夫用在哪?用在調自己這顆偏心。
你那個愛要用理智,毋弛其誨,弛就是你不能放松對他做人的教誨,你有這些才華,以後是要服務社會的,你有這些才華是你母親、是哪些老師幫助你的。要調他的傲慢,提醒他這些正確的心態,所以不會以驕傲,人生毀掉、敗掉。現在年輕人要聽得進長輩勸的人,比率都很低,子弟不肖,就是他比較沒有什麼天分,資質比較鈍,嚴其誨,你要嚴格教他,「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可是你對他很嚴格,一下又偏掉變苛刻了。你假如耐心、愛心不夠,有時候會看自己的孩子不順眼,看他不順眼就是愛憎的心起作用,討厭自己的孩子:給我添亂,真麻煩。這個念頭不對,自己生的,自己養成這樣自己要負責任。毋薄其愛,大家有沒有發現人都很容易一寵愛,就沒有很嚴格的去教育他;一嚴格了就變得很苛刻,好像他什麼優點都沒有了,最後這個孩子看到父母就害怕。然後一害怕他就帶著怨,早點離開家裡,現在離家出走的人好多,所以不能薄其愛。他素質比較不好,你要花更大的愛心、耐心,去陪伴他,要教誨他,也要陪伴他更有耐心。
告訴大家,每個人都能成才,為什麼?人之初,性本善,是開竅早晚而已。大器怎麼樣?晚成。開竅早晚真的是這樣。所以我常常看到這個句子,愈講看到父親就想給他跪下去,為什麼?他不偏心。我姐姐是從小到大,我的印象當中好像高中以前都是第一名,大學我就不是很知道,常常都是考第一名。她成績這麼好,我成績都二十幾名,她是全校第一名,我二十幾名。而且我還在我媽媽的學校,你看那些老師:你兒子這次考多少?比來比去。我媽媽定功不錯,我四年級,我媽媽也教四年級,我那個時候成績很不怎麼樣。可是我看我媽悠哉悠哉,我媽沒有得失,我本來得失心很重的,我就慢慢的受到父母的影響。我記得我考大學考得很不好,很傷心在房間裡哭,你們不要講出去,我們是一家人,無話不談。你看父母的態度,在那個機會點上,你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我爸爸聽到消息,說兒子哭得像個淚人一樣,我爸爸就上來了,笑著笑著:考不好再考一年就好了,沒什麼、沒什麼!就走了。我就哭不下去了,我爸這沒什麼,我繼續哭好像覺得我大驚小怪,不哭了。小時候成績都不好,也有點羞恥心,考不好站在,我們家住三層樓,聽到爸爸的摩托車聲,就站在二樓樓梯口等爸爸上來:爸爸,這次又考不好。我爸爸的笑容我都還記得,笑著:加油、加油。就是這兩句話,沒有說因成績罵過我,可是更重要的是什麼?身教。父母每天晚上都看書,三個孩子慢慢就養成習慣看書了。他每天都看書成績會不好?哪有可能!
我遇到一個校長,他講一段話我印象很深,你把一個蛋放在鹹水裡面,請問它會變成什麼?(鹹蛋)對!你把它放在糖水裡面它變成什麼?(甜蛋)。你急什麼?你那個環境就是糖水,它怎麼可能會不變成甜蛋!你本身的家庭父母就是好學,他鐵定以後好學。開竅早晚不一樣,每個孩子的資質不一樣,我二姐開竅得早,我開竅得慢。但是你看父母親平等的愛心,你一點都沒有那種自卑、那種壓力,所以我們三個孩子都常常談話,小時候就是這麼講,不是現在:當爸爸、媽媽的孩子真幸福。我們家是公務員沒什麼錢,小康,勉強叫小康家庭。但是那種孩子的內心是非常富裕的,就覺得我是幸福的人,那是富裕的;覺得自己不幸福,再有錢也不會快樂的。
走在中庸之道最重要要調這顆心,不能偏、不能有好惡的態度。這一段話,舉一反三,當領導的這一段話有沒有道理?看到有能力的下屬愛得不得了,這個下屬被你一寵,最後不把你放在眼裡,你還在那裡氣得半死,一開始沒有慎於始。有一些比較忠誠的下屬,但是你就看他沒才華,就看他這個也不順眼、那個也不順眼,就忘了一個領導者,你要作君親師,你要愛護他,你要教導他的責任。而且一個領導者有愛心,帶動的是整個團隊的風氣,他們整個團隊就學到領導者的耐心、愛心了。什麼叫吃虧是福?那種無求的付出,看起來好像吃虧,事實上自己積了大福,給整個團體帶了好風氣,人心都效法,這個團體福報甚大、甚大。
所以我們提到治家嚴,但是也不可太苛刻,所謂「治家忌寬,而尤忌嚴」,不能放縱、寬松,但是也不能苛刻,都要適中。我們的中庭那裡有佛門的四大天王,第一個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如何持國、如何持家?就是他拿著琵琶,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緊,寬猛相濟,恩威並施。「居家」,居家的生活「忌奢」,不可以奢侈浪費,但不能過到什麼?「而尤忌啬」,吝啬了。一個人吝啬,另外有一句《增廣賢文》的格言說到,「鄙啬之極」,就是一個人吝啬到了極處,「必生奢男」,必生奢兒,就一定會生一個很奢侈的孩子,來把這個家產敗光。大家要了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為什麼說吝啬的人,最後會感一個奢侈的後代?這很有道理,吝啬了人家有難都不幫忙,叫積財喪道,喪了自己的良心,折了自己的福報。就看起來守財奴把錢看住了,錢是看不了的,錢就像流水一樣,你把它看住了不流動,這個水就發臭了。所以鄙啬之極,必生奢男,這個也都是人生的哲理,所以不可以吝啬。
聖賢的父母都是對人很慷慨,對自己很節儉,為什麼慷慨?有愛心、有道義。林公的母親,有一次林公的伯伯,等於先生的哥哥家裡太困難了,到他們家來請求幫助。其實他們家也根本就快過不下去了,然後林公的母親把糧食給了大伯,還交代林則徐先生:你不可以講出去。因為小孩子看到了,媽媽還交代你講出去,大伯會很難過。你看他媽媽那個存心,當下對孩子的影響多深刻,那個情義。怎麼講到這裡,民族偉人都是媽媽教出來的,那可以為民族不顧生死的,都是從小媽媽給他的榜樣。所以我們這個民族,稱女子結了婚叫太太,有道理,就是有德行的女子,周朝的三太有這麼德行的女子,才能出代代的聖賢。
這一段話,我們看的是「生而貴者驕」,所以更應該要從小就讓孩子恭敬,然後謙退。『生而富者奢』,一生出來家裡就有錢,很容易就奢侈浪費。清朝曾國藩先生他的官位做到四省總督,清朝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這麼顯貴,他的孩子、他的侄子以至於孫子輩,全部都是自己的房間自己打掃,絕對不假僕人之手,勤勞、節儉從這裡給他扎根,雖然富有,但是不浪費。曾國藩先生教孩子,跟這些教誨完全相應,第一教什麼?穩重。怎麼落實穩重?動作和緩不要急躁,這是他常常提醒後代的。「步從容,立端正」、「緩揭簾,勿有聲」、「執虛器,如執盈」,這個心要不急躁才做得出來。安詳恭敬為教兒女第一法,他安詳心定,然後心才安詳定了,應對事情才會有覺照,不著急,慢慢就有智慧。所以小孩從小學規矩就在這裡,學規矩、學穩重,再來,勤勞這第二點。「生而富者奢」,可是曾國藩先生做到了,他的家族到現在還很興旺,在台灣還有一位名教授就他的後代。范公也做得好,特別勤儉,對人慷慨,有一千畝義田,後代最後到清朝發展到四千畝,青出於藍很可貴的家族榜樣,我們也要效法。
那一天我們一個同仁,她嫁為人妻,她說有一天她的公公跟她講:我們家也要像孔門一樣,要出聖賢。她聽到自己的公公這麼真誠,表露了他的一種心聲期許,她聽了之後,聽說哭了好一段時間,很感動自己的公公這麼有責任感,期許自己後代要出聖賢對得起祖先。你看公公婆婆的一種胸懷德行,感動媳婦。
接下來講到的,『富貴不以明道自鑒』,「富貴」的人如果不以明道,應該算是明白這些做人的道理、治家的道理。這些教誨我們沒有看,很多時候我們覺察不到,看了提醒,就會警覺到這些重點。「自鑒」就是自我審查、自我警惕。『而能無為非者寡矣』,這一段話其實假如對父母講,就是這個父母的人不知道如何當父母的話,他不明道,他可能做出來的事是禍延到子孫,「能無非者」,這個非就是不做錯了寡矣!養不教,父之過,父母都要先學如何當父母。另外一個角度,一個富貴人家的孩子,假如他的人生沒有先扎下這些做人的根基,他就沒有辦法以這些道理來觀照自己,他就「不以明道自鑒」,他鐵定要墮落的,所以「而能無為非者寡矣」。所以大家要了解,生在富貴家是福、還是禍?禍福相倚,當父母的沒護好他,可能是他的災禍了。
我們認識一位很成功的企業家,她很會教孩子。她孩子還小,真的是教婦初來,教兒嬰孩,她的女兒十歲的時候,她要到台灣出差,那一段時間不在。她就給女兒講:女兒,媽媽不在了,爸爸跟這個家要你照顧,你要扛起來。孩子很單純,媽媽的話很聽,不敢違背。這個媽媽去了台灣,隔天早上,剛好那天她的大姑丈住在他們家,五、六點鐘聽到樓下有聲音,出聲音,她的大姑丈:這麼早有聲音,小偷,拿著東西下來要抓小偷。一看十歲的女孩說你在干什麼?媽媽說今天她不在了,我要照顧爸爸、照顧弟弟,這個家要靠我來照顧,我要准備早餐。十歲!她姑丈聽了當場就抱著她哭,可能是哭說我女兒怎麼差這麼多?感動之外還有遺憾。有教沒教差太多了,會教不會教差太多了,你看這麼富貴的人家,女兒這麼懂事。
她的兒子四歲回槟城看奶奶,奶奶中風,但不是很嚴重。要去以前,她跟兒子講:兒子,奶奶生病了,你要好好照顧奶奶,你這一次回去,最重要的就是照顧奶奶,不是回去玩。這個四歲的孩子回去以後,幾乎整天都在房裡陪他奶奶。幾天下來,這個奶奶覺得很奇怪,一個四歲的孩子應該是很喜歡玩,怎麼都在房裡陪她。就問他,這個四歲的孩子很認真的講:媽媽告訴我,這一次回來,最重要的工作是陪奶奶,不是玩。因為母親談這段話的時候,她那種孝心已經傳遞給這個孩子,那種責任感也傳遞給孩子。所以你從小都是這麼引導孩子,我看這個孩子十三、四歲,就可以照顧一個家裡了。二0一一年敬老愛親模范孟佩傑,這個小女孩八歲就照顧一個癱瘓的養母了,八歲,養母的體重可能快是她的兩倍,她還能把她照料好,不生褥瘡。所以人的潛力是很大的,看我們怎麼教育他。看到這麼多家長都以復興中華文化,來期許自己的孩子,這太可貴了。所謂「國家將興,必有祯祥」,我們看到很多父母,孩子現在很小就用經典在教,這是民族要復興的祥兆。
我們看下一句一百三十九句,這是《易經.干卦》第三個爻,九三。我們一起念一遍:
【九三。君子終日干干。夕惕若厲。無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干干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我們把它先念一次,下一次就要背,這個多背多積累,「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參加共學班必須熟讀五十篇文言文,熟讀的意思就是我念一句,你要接下一句,不然面試可能過不了關,沒有辦法Pass,首先是文言文要下功夫。再來,儒釋道三根要好好落實,這個落實就是我們習性、壞習慣改了多少,這到時候面試的時候會聽大家的心得會報。我以前對先生很凶,現在很溫柔,讓我先生高興到睡不著覺。這是德行的基礎!再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要跟人家和睦相處,不可以跟人家打架。就是你處眾要有修養,不能跟人家鬧矛盾,不能給人家生活習慣添麻煩,這第三個條件。第四個條件身體健康,品德端正然後要有耐心,有慈悲利眾的心,具體表現在哪?不辭勞苦的成就學生、成就對方,還要奉獻精神。有這樣的特質我們相信,以後一定是一個好的漢學家、好的老師。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先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