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四書五經名句集錦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大學》

  《大學》原為《禮記》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頤兄弟把它從《禮記》中抽出,編次章句。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注釋,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朱熹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分為“經”一章,“傳”十章。經一章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條綱領,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八個條目是實現三條綱領的途徑。十章分別解釋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名言名句: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第一章)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齊家,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第二章)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齊家,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第二章)

  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第三章)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第三章)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第三章)

  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第三章)

  君子有諸已而後求諸人,無諸已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第十一章)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第十二章)

  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第十四章)

  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第十六章)

  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第十六章)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第十七章)

  ◆《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舊說《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實是秦漢時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論著。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惡的人的本性。從人性來講,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實質上用現代文字表述就是“臨界點”,這就是難以把握的“中庸之道”。人性的不善也不惡的本性,從臨界點向上就是道;向下就是非道。向上就是善;向下就是惡。

  名言名句: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第一章)

  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第六章)

  好問而好察迩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第六章)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第二十章)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第二十一章)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第二十二章)

  ◆《論語》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論語》成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稱為孔二,春秋後期魯國人,漢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歷八月二十七日)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南岸(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名言名句: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學而》

  貧而無谄,富貴無驕。(學而)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君子務本。(學而)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篇》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

  君子周而不比(勾結),小人比而不周。(為政)

  成事不說,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裡仁》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裡仁)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裡仁)

  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裡仁)

  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公冶長》

  不遷怒,不貳過。《雍也》

  君子周急不繼富。

  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雍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述而)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罕》

  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子罕)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顏淵)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路》。

  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憲問〉

  古之學者為已,今之學者為人。〈憲問)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

  可與人言而不言,失人(錯過人才);不可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衛靈公)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

  躬自厚而薄責人,則遠怨矣。(衛靈公)

  道不同,不相為謀。(衛靈公)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損矣。(季氏)

  往者不可谏,來者猶可追。(微子)

  大德不逾閒(遮攔阻隔之物),小德出入可也。(子張)

  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論語.子張》

  ◆《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東鄒城人,漢族。名轲,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父名激,母鄒氏。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後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後世母教之典范。生於周烈王四年,死於周赧王二十六年。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師承孔伋(孔子之孫一般來說是師承自孔伋的學生),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並稱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游說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有《孟子》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名言名句:

  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梁惠王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梁惠王下)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充足)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公孫丑上)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公孫丑上)

  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公孫丑上)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滕文公上)

  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離婁上)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離婁下)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魚而取熊掌也。生亦所所欲,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告子上)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使內心震動,堅韌本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子海者難為水,游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盡心上)

  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盡心下)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

  ◆《尚書》

  《尚書》是我國最古的官方史書,是我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它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書》相傳由孔子編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後來儒家補充進去的。西漢初存28篇,因用漢代通行的文字隸書抄寫,稱《今文尚書》。另有相傳在漢武帝時從孔子住宅壁中發現的《古文尚書》(現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和東晉梅赜所獻的偽《古文尚書》(較《今文尚書》多16篇)。現在通行的《十三經注疏》本《尚書》,就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和編本。

  《尚書》所錄,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訓、诰、誓、命等文獻。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獻是據傳聞而寫成,不盡可靠。“典”是重要史實或專題史實的記載;“谟”是記君臣謀略的;“訓”是臣開導君主的話;“诰”是勉勵的文告;“誓”是君主訓誡士眾的誓詞;“命”是君主的命令。還有以人名標題的,如《盤庚》、《微子》;有以事為標題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內容為標題的,如《洪范》、《無逸》。這些都屬於記言散文。也有敘事較多的,如《顧命》、《堯典》。其中的《禹貢》,托言夏禹治水的記錄,實為古地理志,與全書體例不一,當為後人的著述。自漢以來,《尚書》一直被視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哲學經典,既是帝王的教科書,又是貴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經大法”,在歷史上很有影響。

  名言名句:

  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尚書·堯典》

  靜言庸違,象恭滔天。《尚書.堯典》

  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尚書·大禹谟》

  克勤於邦,克儉於家。《尚書·大禹谟》

  視遠惟明,聽德惟聰。《尚書·太甲中》

  若網在綱,有條而紊。《尚書·盤庚上》

  為山九仞,功虧一篑。《尚書·旅獒》

  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尚書.旅獒》

  以公滅私,民其允(信)懷(歸向)。《尚書.周官》

  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

  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

  克勤於邦,克儉於家

  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

  滿招損,謙受益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

  若農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若火之燎於原,不可向迩,其猶可撲滅

  無侮老成人,無弱孤有幼

  德日新,萬邦惟懷;志自滿,九族乃離.

  能自得師者王,謂人莫己若者亡

  好問則裕,自用則小

  立愛惟親,立敬惟長,始於家邦,終於四海

  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

  視遠惟明,聽德惟聰

  與治同道,罔不興;與亂同事,罔不亡

  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

  弗慮胡獲?弗為胡成

  德無常師,主善為師

  木從繩則正,後從谏則聖

  惟事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

  非知之艱,行之惟艱

  股肱惟人,良臣惟聖

  貌日恭,言日從,視日明,聽日聰,思曰睿

  樹德務滋,除惡務本

  志以道寧,言以道接

  不矜細行,終累大德

  人無於水監,當於民監

  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

  為善不同,同歸於治;為惡不同,同歸於亂

  不學牆面,莅事惟煩

  惟日孜孜,無敢逸豫

  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

  爾身克正,罔敢弗正

  ◆《禮記》

  《禮記》一書的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

  《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禮記》的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後,其中多數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關門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禮記》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禮儀,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作人的准則。實際上,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歷法、地理等諸多方面,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名言名句:

  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禮記曲禮上》

  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善學者,師逸而功信,又從而庸(歸功)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民,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有其聲;不善待問者反之,此皆進學之道。

  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禮記·曲禮上》

  凡官民材,必先論之,論辨然使之,任事然後爵之,位定然後祿之。《禮記·王制》

  知為人子,然後可以為人父;知為人臣,然後可以為人君;知事人,然後能使人。《禮記· 文王世子》

  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禮記·禮器》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禮記 ·學記》

  故學然後知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禮記·學記》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禮記·學記》

  ◆《周易》

  《周易》又稱《易經》,在我國在世界的影響都極為深遠,但卻是秦漢後直至今日無人真正通曉的上古典籍。《周易》分為經部和傳部,經部之原名就為《周易》,是對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義的揭示和相應吉凶的判斷,而傳部含《文言》、《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系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共七種十篇,稱之為“十翼”,是孔門弟子對《周易》經文的注解和對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論述。

  《周易》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因而相應的也有六十四則卦辭和三百八十四則爻辭(由於《乾》《坤》兩卦各有“用九”和“用六”的文辭,故將其並入爻辭之中,即總計三百八十六則爻辭)。

  “傳”實際上是闡釋《周易》經文的專著,即《彖傳》上下、《象傳》上下、《文言》、《系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共計七種十篇。因其闡發經文大義,如本經之羽翼,故漢人稱之“十翼”,後世統稱《易傳》。

  名言名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卦·第一》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周易·乾卦·第一》

  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周易·乾卦·第一》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 坤卦·第二》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周易 系辭 上》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周易· 系辭下》

  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周易·益卦·第四十二》

  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

  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師出以律,失律凶也

  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

  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慎言語,節飲食

  獨立不懼,遁世無悶

  君子以虛受人

  不恆其德,無所容也

  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

  言有物而行有恆

  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

  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君子以居賢德善俗

  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

  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

  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春秋左傳》

  《春秋》,又稱《麟經》(《麟史》)。是魯國的編年史,經過了孔子的修訂。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一書的史料價值很高,但不完備,王安石甚至說《春秋》是“斷爛朝報”。亦是儒家經典之一。

  《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簡練,事件的記載很簡略,但242年間諸侯攻伐、盟會、篡弑及祭祀、災異禮俗等,都有記載。它所記魯國十二代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確,所載日食與西方學者所著《蝕經》比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證《春秋》並非古人憑空虛撰,可以定為信史。然而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它在文字上難免有論脫增竄之類的問題。

  《春秋》最初原文僅18000多字,現存版本則只有16000多字。在語言上極為精練,遣詞井然有序。就因文字過於簡質,後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釋之作相繼出現,對書中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稱之為“傳”。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傳》,公羊高《春秋公羊傳》,谷梁喜《春秋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列入儒家經典。現《春秋》原文一般合編入《左傳》作為“經”,《左傳》新增內容作為“傳”。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為春秋作傳者共5家:《左氏傳》30卷;《公羊傳》11卷;《谷梁傳》11篇;《鄒氏傳》11卷;《夾氏傳》11卷。

  其中後兩種已經不存。公羊傳和谷梁傳成書於西漢初年,用當時通行的隸書所寫,稱為今文。左傳有兩種,一種出於孔子舊居的牆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體寫的,稱為古文;一種是從戰國時期的荀卿流傳下來的。

  名言名句:

  多行不義必自斃。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詩經》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風》又稱《國風》,一共有15組,“風”本是樂曲的統稱。15組國風並不是15個國家的樂曲,而是十幾個地區的樂曲。國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桧、齊、魏、唐、秦、豳、陳、曹的樂歌,共160篇。國風是當時當地流行的歌曲,帶有地方色彩。從內容上說,大多數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間歌手,但是也有個別貴族。對於《雅》的認識有各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是指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音樂,“雅”有“正”的意思,把這種音樂看作“正聲”,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樂的區別。也有人說“雅”與“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稱呼。還有觀點認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樂。《雅》共105篇,分為《大雅》 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數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內容幾乎都是關於政治方面的,有贊頌好人好政的,有諷刺弊政的。只有幾首表達個人感情的詩。但是沒有情詩。《頌》是貴族在家廟中祭祀鬼神、贊美治者功德的樂曲,在演奏時要配以舞蹈。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共40篇。其中《周頌》31篇,認為可能是西周時的作品、多作於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魯頌》4篇,認為可能是魯僖公時的作品;《商頌》則認為是春秋以前宋國的作品。

  名言名句:

  關關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周南·桃夭》

  赳赳武夫,公侯腹心。《詩經·周南·兔罝》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詩經·周南·漢廣》

  未見君子,我心傷悲。亦既見止,亦既觏止,我心則夷。《詩經·召南·草蟲》

  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詩經·邶風·柏舟》

  靜言思之,不能奮飛。

  我思古人,實獲我心!《詩經·邶風·綠衣》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詩經·邶風·擊鼓》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詩經·邶風·凱風》

  胡為乎泥中!《詩經·邶風·式微》

  天實為之,謂之何哉!《詩經·邶風·北門》

  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贻。《詩經·邶風·靜女》

  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詩經·?br />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詩經·?br />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淇奧》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經·衛風·碩人》

  於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淇則有岸,隰則有泮。《詩經。衛風。氓》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詩經·衛風·木瓜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王風·采葛》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詩經·鄭風·將仲子》

  既見君子,雲胡不喜。《詩經·鄭風·風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鄭風·子衿》

  河水清且漣猗。《詩經·魏風·伐檀》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秦風·蒹葭》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修我甲兵,與子偕行!《詩經·秦風·無衣》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詩經·陳風·月出》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稱彼兕觥:萬壽無疆!《詩經·豳風·七月》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詩經·小雅·鹿鳴》

  如月之恆,如日之升。《詩經·小雅·天保》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

  樂只君子,萬壽無疆。《詩經·小雅·南山有台》

  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詩經·小雅·鶴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詩經·小雅·斯干》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詩經·小雅·十月之交》

  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經·小雅·小旻》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小雅·車轄》

  天步艱難,之子不猶。《詩經·小雅·白華》

 

上一篇:淨空法師: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下一篇:《論語》十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