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與佛結緣改變了我的一生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誦經人李罕


  誦經人李罕


  誦經人李罕曾經患有嚴重的精神抑郁症,是佛緣讓他走出心理疾病的困擾。如今,他全身心投入誦經事業中,希望更多的人走出心靈之哀苦。

  四川大學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陳兵表示,佛教的思想精華早已被西方心理學界普遍認為是一種心理學。 2014年,佛教對當代社會和諧心理的影響成為湖南省益陽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研究人員指出,在發掘多元文化與當代心理教育的同時,應讓佛教的中觀唯識心理學為社會發揮更大更積極的影響。

  與佛結緣 抑郁症病愈不再想自殺

  青少年時代,李罕是個內向、悲觀的孩子。他不喜歡這個世界,周遭的一切都讓他莫名傷感,是個看到學校的玻璃碎了、樹上的葉子掉了心裡都會難過的人。

  他上小學的時候就想過要自殺,總覺得人生不快樂。他曾經患有嚴重的精神抑郁症。“孤獨、無助、自卑。那種撕心裂肺的痛,只有自己知道。”

  與佛結緣,改變了他一生。如今他早已擺脫了抑郁症的困擾,對生命的看法變得很積極,連說話的聲音都變得十分平和。

  李罕感悟道,他通過誦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懂得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的奧義所在。

  “這裡的如來,即是人內心的清靜性。人有了清靜性,就不會痛苦,不會焦慮。”他說。

  高校教授:佛教是一種心理學

  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佛教向來以擅長治心著稱。

  四川大學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陳兵認為,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看,佛陀是一位極其高明的心理學家,佛教之學對榮格、馬斯洛等西方心理學大師很多啟發,佛教的思想精華被西方心理學界普遍認為是一種心理學。

  佛教的修持方法被看作心理治療技術,其中有些與心理學的治療方法相通,或被心理學所吸收,如雙思惟法相當於心理學常用的“理情法”,觀息法等屬心理學的“轉移法”、忏悔相當於心理學的宣洩法等。

  陳兵教授認為,從深層次講,心理因素導致疾病的根源,是緣於信仰的缺失和崩潰。他舉例說,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醫學院Dr•SHah教授的研究表明,該國近五分之一的死亡可能是缺乏信仰所致。擁有信仰的人,內心充實祥和,對名利不奢求,少有賭博、吸煙、酗酒、暴食、縱欲等不良習慣,精神壓力小,身心健康;而缺乏信仰的人精神壓力較大,容易罹患精神疾病。

  日本著名醫學家池見酉次郎也撰文指出:“如果大聲反復地朗誦祈禱的文句和佛經等,可以將長久積郁於心,即刻就要爆發的怒火、怨氣以及其它激烈的情緒和感情,以平安的方式發散出去,起到淨化心靈的巨大作用。”

  中醫學院人員:佛教與中醫防治方法諸多近似

  從中醫角度看,佛教與中醫心理學在心理病症的防治方面有諸多近似的方法。

  雲南中醫學院相關人員曾發表論文對佛教心理調適方法與中醫心理學心理調適方法進行過比較研究,文章指出,近似性體現在節制欲望、清淨內心、修養道德、怡情暢志、習見習聞、開導解惑、以情調情、氣功導引、音樂療法等方法上,這些近似的心理調適方法可獲得相同的心理調適效果。 論文還指出,佛教中蘊含的以信仰基礎、具有豐富義理而深入生活的心理調適方法,對豐富中醫心理療法和臨床心理治療療效有啟發和借鑒作用。

  佛教對社會和諧心理影響 成益陽市研究課題

  佛教對當代社會和諧心理的影響,還成為2014年湖南省益陽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

  研究人員指出,在科技發達的21世紀,豐富的物質生活為現代人帶來各種層面的身心障礙和困擾。

  “我們這個物種自從走出森林之後,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越來越遠離內心,得意忘形。我們逐漸主宰了物質世界,也主宰了其他物種的生殺大權,我們發明的‘大殺器’可以把地球上的一切毀滅N次。但是,我們心性上的煩擾並沒有因為我們發明‘大殺器’而減少,相反,它們是增加了。

  我們生活在一個高度文明的時代,也生活在一個精神困惑的時代。我們可以征服身外的一切,卻屈服於我們的自身的煩惱。可見時代再進步,科技再發達,卻始終無法解決人的生與死,人心的善與惡這個根本性的大問題。” 研究人員在文中提出觀點:我們在發掘多元文化與當代心理教育的同時,應該多多地關注佛教,讓佛教的中觀唯識心理學為社會發揮更大更積極的影響。

  李罕:通過誦經讓更多人走出心靈困擾

  如今,走出抑郁症困擾的李罕,已經成為一名誦經人,全身心地投入在誦經事業中。

  他誦讀的每部佛經,都用佛教音樂作為背景音樂,努力讓聲音達到趙樸初先生提出的“虛遠淡靜”的境界,幫助更多的人走出心靈的困擾。

 

上一篇:大安法師:“某人是佛菩薩再來”,此話該不該說?
下一篇:星雲大師:到寺院佛殿拜佛應注意什麼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