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覺得佛教應該可以更好,佛門應該可以更大,佛教徒應該遍地都是。但是兩千多年過去了,為什麼沒有更好?主要的原因是墨守成規,不懂因時、因地、因人、因潮流、因時事而轉變,有些自稱佛教徒的人甚至令人覺得格格不入,露出難守的戒疤,到處叫人吃素,口中喃喃自語、念念有詞,穿著居士服到處滿街跑;如此的宣導方式,恐怕只有三零年代的時期才適合如此的方式。
我常對別人說你要渡化別人,一定先要用同理心和對方同步、同訊、同心,甚至於融入到他的生活,不談佛經、不念佛號,只和他聊時事與生活,但你必須要有智慧的讓他覺得你和別人不一樣,你非常特別,你有獨特的見解,而且你真的關心他,漸漸的生活中少不了你。其實在這個過程中,你已經把佛教、你的六度所有智慧與風范,都融合在生活中每一個處所與小細節,你說這也不是在渡化眾生?而且無論各行各業、各類人種,你都可以很善巧的進入他們的核心,甚至變成他生命中的導師。
各位應該多和佛陀時期的維摩诘大士看齊,維摩诘出入社會各階層上至國王,下至販夫走卒,所到之處為之傾倒、風行草偃,穿著時尚不受拘束,但智慧如海、辯才無礙,連阿難尊者等所有阿羅漢、菩薩都贊歎恭敬如儀。這個世代如果和所有眾生一切行徑、作為格格不入,你說會不會把人給嚇跑?
所以常有人問我如何引領人進入佛門,我說你就從簡單的關心別人開始,例如:「你最近好像比較瘦了?」「啊,你的發型好像不一樣了,很好看。」或「你新買的鞋子很適合你,好漂亮喔。」你也可以主動的、適時的擁抱他人或送送小禮物之類的,總之要很誠懇的、用心的、慈悲的、不造作的去對待熟悉和陌生的人,這是佛教徒最基本布施的態度。
此是我香隆立嘉措一再提醒同修要比所有眾生腰桿軟化,要比所有眾生臉皮柔和,要比所有眾生樂心關愛眾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