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你不知道,很多名茶,都是來自於寺院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教重視坐禅修行,息心靜坐,“不動不搖,不委不倚”,聚思悟道,通常坐禅長達數日,久坐困乏,因而具有清心提神的茶葉便應運而生,成為佛家信徒們的座上品。同時,佛家持淡泊的人生態度,抑欲忌葷,提倡素食,清淡茶湯無疑是最佳飲品;且茶性淨潔,久飲助人寂靜斯文,為佛教平添一層神秘色彩,更與僧人結下不解之緣。據唐封演的《封氏聞見記》載:“(唐)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禅大興禅教,學禅務不寐,又不餐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相仿效,遂成風俗。”許多僧人嗜好飲茶,竟至“唯茶是求”的地步。對僧人普遍飲茶的風氣,古代詩人陸容有詩詠道:

  “江南風致說僧家,石上清泉竹裡茶;

  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煙茶暈滿袈裟。”

  佛教對飲茶很講究。寺院內設有“茶堂”,是禅僧討論教義、招待施主和品茶之處;法堂內的“茶鼓”,是召集僧眾飲茶所擊之鼓;寺院有“茶頭”,負責煮茶獻茶;寺院前有數名“施茶僧”,施惠茶水。佛寺裡的茶葉稱作“寺院茶”,寺院茶按照佛教規制還有不少名目:每日在佛前、靈前供奉茶湯,稱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後飲茶,稱作“普茶”;化緣乞食的茶,稱作“化茶”。而僧人最初吸取民間方法將茶葉、香料、果料同桂圓、姜等一起煮飲,則稱為“茶蘇”。到宋代,余杭徑山還舉行“茶宴”和“半茶”活動,並且發明把嫩芽茶研成粉末,用開水沖泡的“點茶”法,這對促進民間飲茶習俗普及有重大作用。據說,古代虔誠的佛教徒總是以鮮花一束、清茶一杯奉獻於佛前,因而,逐漸在民間流傳著“茶禅一體”、“茶佛一味”的說法,將茶、佛文化融為一體。

  隨著飲茶之風的興起,許多飲茶大師出自寺院裡。唐代陸羽,曾是竟陵寺僧人,嗜茶且精於茶道,後被譽為“茶聖”、“茶神”,所撰《茶經》是世界最早的一部茶葉專著。唐代著名詩僧釋皎然善烹茶,能詩文,寫下許多有名的茶詩。

  茶與佛事是兩種不同的文化現象,它們之所以相生與共,這與其歷史起源有關。佛教在漢代傳入中國,這恰好與茶在中國被廣為栽培同時間;佛教盛於唐,與飲茶習俗遍及中國也幾乎同步,它們之間有一種內在的聯系。從地點看,高山峻嶺終年雲霧缭繞,空氣濕度大,最適宜茶樹生長;同時,高山密林遠在紅塵之外,是追求“遠避塵世,靜宜誦頌”的佛教修建寺廟最理想的地方。茶與佛事基於各自理由,一同扎根於高山。縱觀茶史,茶經歷了由天然采集到人工栽培的漫長轉折的歲月過程,首開茶樹培植之先河的,大都是寺院的僧人。現今仍享有盛名的西湖龍井茶,是南北朝詩人謝靈運在天竺寺翻譯佛經時,從佛教天台宗的發祥地天台山帶去的。四川雅安的蒙山茶,相傳是西漢蒙山甘露寺禅師吳理直所栽,稱為“仙茶”。廬山雲霧茶,是晉代名僧慧遠在東林寺所植;江蘇洞庭山碧螺春茶,是北宋洞庭山水月院山僧所植並制成“水月茶”。黃山松谷庵、吊橋庵、雲谷寺所產黃山毛峰,武夷山天心觀所產大龍袍,及徽州松蘿庵的松椤、雲南大理的感通茶、浙江普陀山的佛茶、天台山的羅漢供茶、雁蕩山的毛峰茶等,都是產於寺院的名茶。

  《茶與寺院/韓士奇》 摘自《佛教文化》

 

上一篇:不是你的
下一篇:佛經經典名句:401句(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