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在生活中趟出來的人生境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人生之中,我們必將經歷波折坎坷、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唯有如此,才是真正的人生。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是從稚嫩到成熟再到老練的一種過程。

  人生難得四境界:一是痛而不言,無言不是不痛,而是直面悲痛、疼痛和慘痛。二是笑而不語,微笑具有移山的力量,淡然一笑,有時勝過千軍萬馬。三是迷而不失,淡定是人生修煉,癡迷和失態會傷及自身。四是驚而不亂,寵辱很難不驚,心驚則心動,而動中有靜、驚而不亂則具有別致之美。

  痛而不言,是一種堅強

  痛而不言,是一份堅韌,一份剛毅,是狂風駭浪中傲立不屈的礁石,是滾滾黃沙中頂天立地的胡楊,是铮铮鐵骨的硬漢銘烙在骨血中的氣節與驕傲。

  兩千多年前,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嘗糞問疾。國破家亡的痛,他不言;尊嚴被踐踏的痛,他不言;躺臥柴薪,咀嚼苦膽的痛,他不言。他將這一切悲憤封存入心,凝成銳氣逼人的長劍,直指吳王眉心!最終皇天不負有心人,三千越甲盡吞吳。

  痛而不言,卻是一種最善言,是一份靈通,一份豁達,是化剛為柔的太極八卦,是依風而舞的纖纖楊柳,是將迎面刺來的利刃化為無形的英雄大氣。

  “莫言”為名,他卻是個最善言的人。幼時的饑荒,成為深入他骨血的痛楚回憶,他將其寫成催人淚下的故事;家族的磨難,飄搖了他的整個童年,他將其變作感人肺腑的文字。他說:“我只是個講故事的人。”他會講,他善言,他將別人不願再回頭觸碰的傷痛,化作筆底涓涓流淌的文字,萬事穿腸過,留下的便是關於疼痛最清醒而真實的箴言!

  痛而不言,我們需要人性的堅強來踏破荊棘阻礙,我們需要人生的智慧來抵擋風雨飄搖。其實,痛而不言是在向我們傳達一種信念:風雨過後,必將迎來彩虹。到那時,回首向來蕭瑟處,必定是也無風雨也無晴!

  笑而不語,是一種豁達

  笑而不語是一種豁達。朋友之間的戲虐,遭人誤解後的無奈,這時,過多的言辭申辯反讓人覺得華而不實,不如留下一抹微笑,任他人作評。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有時一個微笑可以讓兩個宿怨之人冰釋前嫌,可以讓異國他鄉之人倍感溫暖。世界上最簡單的動作,卻完美地诠釋了人世間最復雜的道理。

  笑而不語,是一種灑脫。“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李白面對天寶時期昏庸的唐玄宗和整個黑暗的社會,無所作為,郁郁不得志,雖被奉為翰林,但每天只是陪同皇上和大臣們飲酒作樂,如此而已。仰天大笑出門去,李白終究離開了朝廷,帶著他的“笑而不語”流連山水之間。人生,與其喋喋抱怨,不如靜下深思;流年似水,灼痛終將沉澱為一種經歷,成為藏在靈魂深處的精靈。

  笑而不語是一門處世學問。笑而不語的立場是明確但不明顯的,因此你無法把任何一種立場代入,從而無處反駁。笑而不語如同水,無孔不入之余,無形無跡,它隨時給你當頭一棒,你反應過來,細看他的招數,卻只看到一個人悠哉游哉,事不關己一般在遠處冷眼旁觀。

  笑而不語相比起針鋒相對,又多了一番容人之量。它表明了一個人良好的素質,能按捺住內心浮躁,不輕易出口傷人。世事總不可能非對即錯,它總存在著一個灰色地帶,這就需要我們在正直的同時還要有一點圓滑,才能很好地把握住度。笑而不語能夠做到乍看之下容兩家觀點,細看一層又另有想法,另有一番味道,既不得罪人,又將一個人的氣質揮發了出來。

  迷而不失,是一種智慧

  不迷失,需要的是內心強大。古話說得好:“哀而不傷。”遇到很痛苦的事情,我們可以悲哀,這是自然而必要的情緒狀態。但悲哀的同時,得保持一份覺察,仿佛有第三只眼睛在看著這一切。

  你明白自己為何悲哀?究竟悲哀的是什麼?甚至知道會悲哀多久,如何做才會不那麼悲哀?不能迷失在悲哀的情緒海洋中。說實話,遇到大的人生挫折,如車禍、火災、親人死亡、離婚等,要做到這些並不容易。

  通常有一類人能做到:有著堅定智慧信仰的人。他們往往對生死、對無常、對姻緣有著清醒而超脫的認識。相反,沒有智慧信仰的人,則容易在挫折來臨前,覺得自己充滿能量,一切都在掌控中,自己能改造自然、決定命運。然而一旦意外發生,就立即陷入莫大的無助、慌亂、痛苦之中。

  有一次在蘇州西園寺,聽一位法師給居士們講經,有句話說得非常好:佛教裡談“妄想”,即我們的很多想法都只是虛妄,但有兩個念頭卻無比真實,並提倡大家常念,那就是:念無常,念死亡。

  我們從中也許也能學到一些:念無常,讓我們更珍惜當下的一切;念死亡,讓我們更能放下。把得失放輕些,那麼在面對突如其來的失去時,才不會如此迷失。也許外界影響力太大了,你在情緒中迷失、失控了,但當你內心擁有足夠的智慧,能讓你一段時間後,還是能慢慢恢復,有著奇妙而偉大的自愈力。

  為什麼我們要修養足夠的人生智慧,讓自己的內心強大?焦慮時代,空氣裡布滿焦慮因子;人是情緒動物,而情緒又具有易感染性。這是我們要讓自己內心強大的兩個理由。

  驚而不亂,是一種淡定

  古人雲:“苟逢辱而不驚,遇屈而不亂,幾可任事矣。”人的一生,不可能不受委屈。正如宋人方岳詩雲:“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語者無二三。”問題是,遇到委屈,該持什麼樣的態度?

  不少人會把委屈化成憤懑,失去理智,大吵大鬧。或者,從此消沉下去,破罐破摔。尤其是青年人,血氣方剛、自信無畏,干事創業的心氣兒很高,但也容易聽不進批評,受不得委屈。

  這兩種態度,都不可取。因為我們知道,除了極端的個案,在一個正常的社會裡,委屈,不可能總落在你一個人頭上。一般情況下,如果你這次受了委屈,領導、同事都會看在眼裡,大家會覺得欠了你什麼,此後呢,便會想著法兒去替你找補。可你這麼一鬧,大家對你的內疚也就煙消雲散了。想想是不是這個理?

  相反,受了委屈,你依然兢兢業業做事,謙謙和和做人,領導和同事對你會倍加欽敬。下次,委屈決不會再落在你頭上。我的一位領導曾說過這麼一句話:“只要你真正付出了,真正盡力了,這次欠了你的,以後連本帶息都會還給你。”

  其實,委屈是對一個人的考驗,也是對個人能力的砥砺。古人不是說過嘛:“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基於此,遇到委屈,我提出如下建議:

  首先,認真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有什麼地方沒做到位。為什麼委屈偏偏落到了自己頭上?如果確實是自己工作沒有做到位,借此加以改進,豈不善莫大焉?

  退一步講,即使是百分之百被冤枉了,也沒有必要像祥林嫂那樣到處抱怨,更不要去找領導大吵大鬧。切記,那樣於事無補,只能“連本帶息”都搭進去。正確的辦法是:本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原則,對自己提出更高的標准和要求。也就是說,要把委屈,當做砥砺自己提高的硎石。

  綜上:人生境界,是在生活中趟出來的,在時間中磨砺出來的。只要有成長的意願,義無反顧地走下去,就總有那麼一天,在某個日耀的清晨或某個妩媚的黃昏,打開從前的記憶,發現所有的誤會、傷痛早已消逝在舊日的風中,唯有那盈盈的微笑镌刻在歲月的年輪上。

 

上一篇:每個人的心底都有一顆善良的種子
下一篇:斷惡修善的真實利益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