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豎排是中國傳統書籍最大的特點。從簡牍到手卷、冊頁、書籍,文字的安排無不以豎式左行為基本原則。從甲骨文開始就是這樣,鐘鼎文也是如此,無論镌刻、手寫或雕版印刷,所有文章都是從上寫到下,從上讀到下。一直到清末民國,大部分機械印刷的報紙和書籍仍然是豎式排版。後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才逐漸改成了橫排版。這種豎式書寫與排版方式延續數千年未曾改變,為什麼?這個問題不能簡單地就事論事,而要從古人對人身與自然的認識上來尋找答案。從這裡可以看到古代先賢是如何將天人合一的理念體現出來,並應用到日常生活中的。
文字的豎式書寫,與人身經脈氣血的運行息息相關。傳統醫學認為,人身上有兩條重要的經脈,即任脈和督脈,在人身體正中位置,一前一後,一降一升。身前正中是任脈,身後正中是督脈,主宰著一身的氣血運行,而這種上升、下降的運行機制,又跟人身之外的天地自然緊密相關。古代人講究順應天地,順應自然。古人將天地定位,天在上、地在下,太陽和月亮也是東升西降,上下運行,與天地日月相對應的人身任督二脈的氣機運行,也是後上前下地運轉不息。人在用兩眼看書的時候,頭部和目光自然隨著豎式書寫的文字做緩慢的上下運動,會很自然地順應任督二脈的氣機運行,不會打亂氣脈的正常運行狀態。如果配合心意的調整,更會對人身氣血產生良好的影響,有益身心健康。
《大學》中說的“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一是,一切的意思,當然讀書時也不例外,所以讀書是修身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人的基本修養。豎式書寫與排版將修身的理念自然貫穿在讀書與書寫的過程中,既是精神上的充實,同時也是身體上的保養和鍛煉。這正是儒家所講究的功夫。書寫和讀書的同時,也在細微巧妙地運行氣血,疏通經脈,所以讀書能修身,能變化氣質。這正是傳統圖書幾千年來都是豎式書寫的真正原因。
儒家的用意,就在於讓那些對身心有益的方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讓普通人看不出來,還能從中受益,這叫做“百姓日用而不知”。
那橫著排有什麼不好?這個自己慢慢體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