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界法師:資糧位菩薩的特質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從唯識宗的角度,來談果位差別。這個地方分成五科:一、資糧位;二、加行位;三、通達位;四、修習位;五、究竟位。

  整個唯識學的修行,從初發心的資糧位到究竟位,都是在面對自我意識(進行鏟除),因為它是病根。這個病根不斷,春風吹又生,你所有的修行到了來生,前功盡棄。因為它相續的力量沒有斷,你只是斷它的枝葉,它春天到的時候,它繼續會犯錯。也就是說我們輪回到現在,我們也做了很多的善事,但是我們為什麼繼續輪回呢?因為你沒有斷相續,所以這個唯識宗,它就把這個斷除生命的相續——所謂自我意識,把它當做一個修行的重點。

  好,我們先看第一科的資糧位這個名稱是怎麼安立的?謂此位菩薩,深信解唯識妙理,發深固大菩提心,為趣無上正等菩提,修習種種“勝資糧”,故名“資糧位”。

  ……

  他為了不斷的進步增上,他有殊勝的資糧。這個資糧特別指的是福德資糧,他廣大的修福,修習布施、持戒、忍辱的善業,所以叫做“資糧位”。但這個菩薩的智慧是相對淺薄的,他只有聞思的智慧,所以他並沒有一種很深刻的修慧,沒有一種三昧所發動的一種斷惑證真的智慧,他只有一種偶爾能夠調伏的智慧。所以他的智慧多少是仰仗他的皈依,反正佛陀這樣說,我就相信了,仰信佛陀的真實教誨。所以他這個理解,是帶一點信心的支持,他產生的理解,這第一個,說明他的智慧的水平。

  (資糧位上的菩薩)是靠資糧來支持的菩提心,不是靠智慧哦。也就是說他這個菩提心,為什麼他能夠一路的跌跌撞撞,受到煩惱罪業的刺激,他還可以走下去呢?因為靠他的福德力支持,所以叫做資糧位,但是他還沒有產生智慧,所以他就是叫“資糧”,他的菩提心完全靠它的資糧來支持他。《成唯識論》裡說:此位菩薩,依“因”“善友”“作意”“資糧”四勝力故,於唯識義雖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門,修菩薩行,故於二取所引隨眠,猶未有能伏滅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現行,名資糧位。

  這個菩薩他內心當中有四種功德,當然最根本就是內因力:他有堅固的菩提心——上求下化的願力!這個菩提心,有三種力量來支持他,第一個:善友力。這個凡位菩薩很重要就是依眾靠眾,同參道友的相互的支持,因為他的逆境太多了。資糧位菩薩是內憂外患:內有煩惱的沖擊,外有業力的干擾。所以他的這個同參道友不斷的鼓勵他、勉勵他,是很重要的;第二個:作意力。他平常也會聽經聞法、如理思惟,產生一定的觀照。當然作意力是薄弱的,我們待會看就知道了……;第三個是很重要的:他有廣大的福德資糧。他有每天不斷的功課、布施、持戒、忍辱,他靠他的善業力來支持、來保護他。那麼他對於唯識的義理,雖然有很深刻的信解,但是因為他缺乏禅定的功夫,因為他的心識是散亂的。那心識散亂,他的理解往往只是一種解悟,而且帶有一點信仰的成分,所以對於能空,能取的空跟所取的空,這兩種空性,這種我跟我所的空性,“多住外門,修菩薩行”。這個菩薩,其實他多分理解是業果的成分多了,他對唯識相的善業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招感痛苦的果報,是有很深刻理解的;但是對空性:我空、法空這一塊,相對薄弱。所以他的整個生命當中,他的菩薩道是怎麼修的呢?——多住外門,修菩薩行。

  我們前面講過,我們的心有兩個門:向外的門,叫做“攀緣心”,因為你接觸外相;向內的門,是觀照到我空、法空的心性的本體,叫做“安住”,向外叫攀緣。那麼這個菩薩,他偶爾也會去做義工了、參加法會了、參加放生了,但是他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他的“心”的活動是有所得的,他對這個善業是有所期待的,他希望由這個善業成就安樂的果報。所以他的本身的生命當中,因為空性的體會薄弱,所以他是以有所得心來修菩薩行。所以對於二取:“能取”跟“所取”所產生的隨眠,這個是煩惱的種子沒有伏滅的功能,而且對於煩惱的現行,也沒有伏滅的功能,叫做資糧位。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這個菩薩多分來說是在業果上修學,可貴的是有成佛的願力,他有度化眾生的願力。那麼身為一個菩薩,他本身強大的願力在修菩薩行的時候,“多住外門,修菩薩行”,就造成了下面的偈頌。我們看《唯識三十頌》,是怎麼解釋這個菩薩的,天親菩薩是怎麼形容這個資糧位的菩薩,我們把它念一遍:

  乃至未起識,求住唯識性;

  於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

  我們先談談這個菩薩的智慧的觀照是怎麼樣:“乃至未起識”。這個菩薩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他不能夠生起這個“識”,這個識是指什麼呢?古人解釋:抉擇的智慧——抉擇識,不是一般的顛倒識。就是說他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他第一念是攀緣的、是有所得的。所以這個就有問題了,因為你一旦有所得,那就帶有自我,有自我意識,你就很容易創造對立,你就把一真法界切成兩塊。那麼對立的結果只有兩種情況:不是愛,就是恨,所以他這個菩薩的智慧是相對不足的。

  “乃至未起識”,所以這個菩薩,他不能產生第一念的正念正知。當然我們會講到,他這個菩薩是有深厚的慚愧心,他能夠產生第二念、第三念的反省跟覺照,但是他生不起第一念的覺照智慧,這說明這個菩薩的智慧相對薄弱。但是他可貴的是下一句話:“求住唯識性”,他有堅固的願望:追求聖道的功德。這個菩薩好就好在哪裡呢?他不得少為足。他跟人天種性還不一樣,人天種性是斷惡修善,他把它當做正常;那麼這個菩薩是有遠大的理想,雖然他一時做不到,但是他並沒有放棄他的願望,所以他心中經常有一種作意告訴自己:我一定要保持進步,所以他有廣大的理想,好就好在這個“求”字,他不斷的要求自己進步,去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但是雖然他有這個願望,因為他智慧不足,他產生的結果是什麼呢?“於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對於能取、所取的這種自我的相狀,他沒有調伏的能力,這個叫做資糧位。

  資糧位菩薩一言以蔽之:願力堅固,觀慧不足。

  舉一個例子:你看蘇東坡,跟佛印禅師是好朋友,是吧?那麼他們兩個經常在一起參禅論道。那麼有一天,蘇東坡在這個禅堂裡面自己打坐,當然參禅的人,他主要修空觀,內觀真如嘛,那麼他在照見五蘊皆空的過程當中,他得到很殊勝的體悟,所以從觀中、從定中三昧出來,從那個觀照力出來的時候,他寫了一個偈頌,他說:“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前面的偈頌是贊歎空性、真如佛性的功德,真如佛性是天中天,是生命中最尊貴的。那麼他“毫光照大千”,這個是尊貴,而且具足廣大的清淨的功德。前面的偈頌是贊歎真如法的殊勝;下面那句話,是贊歎自己,說自己是:“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那麼他覺得他跟空性有一點相應了,他就寫完以後就很滿意了,就叫侍者趕緊的把這個偈頌過江去拿給金山寺的佛印禅師,而且要侍者一定要佛印禅師親自批注了以後,再拿回來。那佛印禅師看了以後,就就著這張紙的背後,就給他寫了兩個字:放屁!那麼寫完以後,侍者就如實拿回來了,蘇東坡一看不得了:我這樣子尊重他,他如此羞辱我,就趕緊領著侍者就過江去,要跟佛印禅師理論了。到了佛印禅師的寮房的時候,佛印禅師已經走了,門鎖起來了,門外面貼了幾個字,說:“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

  這個就是資糧位的菩薩。我們不能懷疑蘇東坡在佛堂裡面那一份的相應,他的確有相應的力量,但是資糧位的菩薩問題在哪裡呢?他經不起逆境的刺激,“於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就是說他不是完全沒有智慧,不是這樣,他沒有智慧他怎麼能夠做一個菩薩呢?菩薩是覺悟的眾生嘛。就是說他的智慧,僅次於“信解”唯識妙理。他在佛堂靜坐的時候,息諸外緣的時候,智慧會生起;但是外境一刺激他的時候,他第一個反應:自我意識就出來活動了。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上一篇:終於想通啦,隨喜為什麼就能得到和別人一樣的福報功德
下一篇:邪YIN折福損壽,惡報重重,我的泣血忏悔錄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