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比方贊歎人,一聽一個人講得很好,哇,哪裡我特別有共鳴,他一下台了,很激動沖過去,握著他的手:“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我太感激你了,是你救了我!”好,贊歎了。我們很想講這個話,可是這個人受不受得了這個贊歎?再來,贊歎是他講得好,他有沒有做得好?所以很多年輕人到了傳統文化的單位,很危險。因為大家贊歎很隨性。
我為什麼很清楚?因為我以前都干過這種事。我到澳洲淨宗學院,看到一個年輕人二十來歲,長了一百八十公分,好帥,然後我看他這麼年輕就學習,我就很激動,“哎呀,這麼年輕,善根太深厚了。哎呀,我都要跟你學習,真不簡單。”結果過了幾天,他犯了一個很明顯的錯誤,我想,我年齡最起碼大他個五六歲,也是哥哥輩的,應該給他提一下。結果當我講第一句提醒他的時候,他的整個臉就揪起來了,我突然感覺到我前面做錯了。只是一時很激動就稱贊他了,是不是理智?年輕人受得了嗎?我們自己八風吹了,我們都沒把握了,年輕人還沒做什麼,也還沒學什麼,就被一句一句的,“善根深厚,了不起啊”,你說幾個人受得了?
所以孔子講,“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讀《論語》,我們很多處事的判斷力就會不斷的提升,不然我們不知道這些應對的分寸,就“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我們也是好心肯定他了,但是吹得太厲害了,反而讓年輕人傲慢,聽不進去人家批評。
所以我們看,孔子說,我對於人“誰毀誰譽”,我們不會亂去毀謗人,亂去贊歎人。如果有贊歎的人,“其所有試矣”,“試矣”就是了解了、確定了這個人是真正做到的,真正有德的,才可以這樣贊歎。不然他根基不牢,贊歎過了都會晃,都會連根拔。但是我感覺現在的風氣是我們一般都很容易激動,然後什麼“哎呀,孔子再世啦”,什麼,都來了。真是……這個時候我也沒有用其它的詞語可以形容。
所以真的,你說學理智不容易,講話都是要很理智,而不是一時很沖動的。大家看被孔子贊歎過的,比方晏子,“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蘧伯玉,這些都是賢人啊,“直哉史魚”,是忠臣啊,孔子贊歎大禹,贊歎堯、舜,這絕對都沒問題的。包含當時候的人,孔子贊歎都是有真實德行的人,絕對不會還根基不穩,孔子就贊歎。
那鼓勵還是必要的,贊歎要很確定,甚至蓋棺論定再贊歎。鼓勵可以,但是鼓勵當中呢,“你這個發心是很好,但是一定要好好保持,要謙虛。”是不是?你也肯定了他,但是又提醒了年輕人,要有恆心,要時時謙虛受教。我們不要一鼓勵、一肯定了,然後就讓他反而自滿了,那這個就是我們在贊歎的時候缺乏理智的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