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假如拿著麥克風到深圳的街頭去喊,這個就揚惡了。因為我們今天大家都在弘揚文化,都在辦教育,假如我們對社會這些狀況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怎麼改善?所以揚惡,第一個,從講話的人的心態。他看到那個人有惡了,趕緊要去講,為什麼?本來就看人家不順眼,好來個落井下石。揚惡,這個是瞋恚心揚惡,看人不順眼。還有是傲慢心揚惡,平常看他挺風光的,早就想把他壓下去了,哎喲,有錯了,趕緊批他一頓。傲慢心。貪心揚惡也有,哎呀,他的風采比我多了,趕緊壓壓他,名聞利養的心揚惡,講人家的不好。嫉妒心揚惡,都有可能。心地上的問題。
而假如我們是揚弘揚文化的人的惡,他可能已經在台上了,聽他講課的人很多,結果我們大肆去宣揚,“哎呀,你都不知道,他以前怎樣怎樣”,講一講,所有的人,“真的,好恐怖啊”,全部喪失信心了。把人家學習正法、傳統文化的緣給斷掉了,那這個影響面就大了。所以這個都要很冷靜。
之前也跟大家說,“曾子殺人了”,聽了幾次,可能這個信心都會動搖。所以我們今天在聽別人講惡的時候,要有判斷力,講話要有智慧,聽話也要有智慧。“讒言慎莫聽,聽之禍殃結”;“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但是這些道理都不能執著,什麼時候能進退得當、能判斷清楚、能通權達變,都要回到根本的心地、心態,才容易分辨出來。
比方有一個人過來跟你講,“他最近好像有點狀況”,然後你回頭跟他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這樣對不對?你說,“對啊,他要來講別人不對了”。他跟你探討這個人不對的目的在哪裡?學都不能學到相上去啊,不然學到最後了,所有的人都很壓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什麼情況都不反應。等出狀況了,“哎,怎麼都沒人講?”“不見世間過”。那不就學呆了嗎?所以現在的團體裡面出現什麼情況?都不講人了,都做濫好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孔子說,濫好人、鄉願,不行。為什麼?濫好人就是是非善惡人家從他的反應都判斷不出來。他罵人了,也好。就感覺到底怎麼樣叫“善相勸,德皆建”不知道。
所以《了凡四訓》裡面講到善惡,一開始那故事特別有味道。讀書人跑去問中峰禅師,什麼是善?什麼是惡?讀書人說,打人、罵人是惡,禮敬人、贊歎人是善。中峰雲,“未必然也”,不一定。最後給他開解:今天,“利人者公,利己者私”,是為了利益他,打人、罵人是要把他打醒,是善;“利己者私”,贊歎他是為了跟他關系搞得更好,有所目的的,這個恭敬人、贊歎人都是惡,私心,貪名聞利養。不從心地上看,很難把事情看清楚。所以這個“見未真”,這個“真”要看到心地才能更清楚、更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