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津戶三郎書
來函詳悉,凡所問之事,大致答復。
曾聞人言:「熊谷入道(蓮生)、津戶三郎是無智之人故,勸念佛之行;若有智之人,未必限於念佛。」此極為謬誤之事也,何以故?念佛之行本來不限有智無智,彌陀往昔所誓之本願者,普為一切眾生故也,非為無智之人誓念佛之願,為有智之人誓余行之深法。為十方眾生故,廣含有智無智、有罪無罪、善人惡人、持戒破戒、貴賤男女、若佛在世、若佛滅後近世眾生、末法萬年之後三寶滅盡眾生等,無一遺漏。
又,善導和尚是彌陀化身,為勸導專修念佛,以廣度一切眾生,是故不限於無智之人。善導和尚為勸廣信彌陀本願,何限無智之人,而隔有智之人乎!若如是者,即違彌陀本願,背善導之意。是故,凡來參詣,問往生之道者,不論有智無智,悉皆唯勸念佛之行也。
誠然,虛構不實,阻止念佛之人,前世未聞念佛三昧之淨土法門,後世亦將墮於三惡道故,有此之巧言也。此理經論多言之,如善導和尚於《法事贊》雲:
見有修行起瞋毒 方便破壞競生怨
如此生盲闡提輩 毀滅頓教永沉淪
超過大地微塵劫 未可得離三途身
大眾同心皆忏悔 所有破法罪因緣
此文之意者:見有願生淨土而念佛之人,即起瞋毒,巧思無理之事,以種種方便,破壞念佛之行,猶如仇寇,橫加阻撓。如是之人,出生以來,無佛法之眼,失成佛之種,闡提之輩。稱念彌陀名號,長離生死,往生常住之極樂。然而毀滅如此頓教,依此罪故,永遠沉淪於三惡道。如是之人,雖經大地微塵劫,不能脫離三途之身。
是故,如是巧施妄語之人,反宜憐愍之。若因如是之人所言,而疑念佛,起顧慮者,則雖勸而無益矣!
凡與彌陀緣淺而未至臨終之人,雖聞而不信;見念佛人即生瞋心而妨礙之。應知此理,不論何人所言,心不動搖。不信之人,佛尚無奈其何,何況凡夫更無能為力。
於此不信之眾生,生起慈悲,欲利益之;不如早生極樂,證悟涅槃之後,再還生死,救度誹謗不信之人,予一切眾生,普施利益;應知此理。
(一)結緣助成一家眾人之善願,此理所當然,不用更言。妨礙念佛之事,則是妨礙專修之行。人之或建寺、造佛、寫經、供僧等之助力結緣,並非妨礙念佛之專修。
(二) 為求此世利益,而祈之於佛、神,並無不可。然而,為後世之往生淨土,而修念佛以外之行,妨礙念佛故,則甚不宜。
(三)念佛者:常系於心,口不忘稱念,則是可慶之事。念佛之行,本來不嫌行住坐臥、時處諸緣之行故,設雖身口污穢,只要心中清淨,不忘稱念,則甚為可喜;如是不斷稱念者,甚為難得可慶也。不論何處,不論何時,不忘稱念者,必成往生之業。領解此理,於不信念佛之人,應予勸導。
(四)不可與不信念佛之人相論,異解異行之人,亦不可勉強其念佛;於異學異解之人,宜恭敬之,不可輕侮。於同心願生極樂之人,設雖塵剎以外之人,亦作同行之想,應思往生於一佛淨土。
與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無緣之人,不起信心,不願淨土,力有不及之故,唯可任其修任何行,但使後生不墮三惡道,則可隨緣勸修。若有少份相應之人,則勸其信念彌陀,願生極樂。
不論何事,決不可與人相爭,或誹謗、或不信之人,應知其乃久在地獄,將再還地獄之人,不可怖畏,應誘導之。
不論何人何言,念佛之心,不起躊躇。縱使千佛出世,現前教言念佛不能往生;然而應思,念佛乃始自釋迦、彌陀,迄至恆沙諸佛所證誠之法,此志堅固,愈於金剛,今生必定往生阿彌陀佛前。
如是之事,僅言片端,以此可知。為己為人,皆應念佛。謹言、謹言。
九月十八日 源 空
凡離生死之道,種種雖多,其中近世之人離生死之道,除往生極樂以外,其他之道,皆難相應,此乃佛勸眾生出生死之一道也。然而往生之行雖有多種,其中念佛往生以外,其他之行,皆難相應。其故者,念佛是阿彌陀佛親自為一切眾生所誓之本願行故,往生之業,無如念佛。是故,欲往生者,當勤念佛。
何況,又是最下之人,既不知法門,亦無智慧,除念佛之外,修任何行皆不能往生。我自幼時,雖學法門,知念佛以外,修任何行皆不能往生,唯思念佛,憑彌陀本願欲往生也。何況最下之人,尚思修學何行乎!唯應深憑彌陀本願,常勤念佛也。
言此念佛者,非唯我心領解彌陀本願之行,唐朝之善導和尚亦將往生行業,區分為專修雜修二種而勸人。
專修者念佛也,雜修者念佛以外之行也。專修之人,百人即百人往生;雜修之人,千中僅有一、二人也。唐朝亦有信仲其人,撰述《專修正業文》以勸唐朝之人眾。又專修有五種之專修正行;此五正行又分為正助二行,正業者五正行中第四之念佛;助業者其余之四種行。今欲決定往生淨土者,專雜二行之中,應依專修之教而一向念佛。正助二業之中,依正業之勸,無有二心,唯應第四之稱名念佛。其詳旨深意則不知,唯信念佛之殊勝而念佛而已。
善導和尚之家世,人皆不知,阿彌陀佛之化身故,所勸化之事,必無謬誤,我唯深信而念佛也。
十月十八日
無緣之事,任人如何勸導,亦無其效;何況不知其理之人所言,不能使人依從。本來機緣成熟,自然時節到來。 ………
唯無智之人,須隨機緣而勸念佛,此皆謬誤。阿彌陀佛之誓願,不簡有智無智,不嫌持戒破戒,不簡佛前佛後,不嫌在家出家;念佛往生之誓願,是住於平等之慈悲所發起故,不論何人,皆無簡別。
是故《觀無量壽經》言「佛心者大慈悲是」,善導和尚釋此文雲:「以此平等大慈,普攝一切。」「一切」之言弘廣,無人遺漏。釋尊亦勸言:「惡人、善人、愚人,念佛者,平等往生。」
「念佛往生願」是阿彌陀佛本地之誓願,其余種種法門,非本地之誓願。釋迦如來隨順種種機緣,說種種法門故;釋尊出世之意,雖欲說彌陀本願,然隨眾生機緣之時,說種種法門,此是「隨機之法」,非佛之本意。若念佛者,是彌陀利生之本願,亦是釋尊出世之本懷也。
九月十八日
(《大正藏》八三、三一六下)